男兒在骨不在皮,今天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男性氣質?

“比女生還精緻”的小鮮肉,是否真的佐證了“男性危機”的存在?隨著關於男性氣質的討論持續發酵,有人疾呼“少年娘則中國娘”,怒斥滿屏小鮮肉為“娘炮”。

男兒在骨不在皮,今天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男性氣質?

僅以外貌來看,無論是屏幕中的花樣美男,還是注重儀表的男子,似乎皆與傳統硬漢形象相去甚遠。但問題是,“娘炮”或男兒,判斷標準何時是皮相這麼簡單?

從古至今,外表俊秀,甚至近於“女相”,但與“娘”字絕不沾邊的英豪大有人在。留侯張良“狀貌如婦人好女”,卻能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抗元名臣文天祥“美皙如玉,秀眉而長目,顧盼燁然”,卻大義凜然、寧死不屈,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試問,又有誰會認為他們女性化?當然,這英雄男兒,也絕不會因皮囊之美好,而描眉畫眼,塗脂抹粉。

男兒在骨不在皮,今天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男性氣質?

可見,在男性氣質問題上,外形從來不是關鍵,內涵、行為、做派如何,才是其中的決定性因素。其實,與西方理想男子畫像多為硬漢不同,在中國傳統之中,備受推崇的從來就是“謙謙君子”,“文質彬彬”“溫潤如玉”。這其中固有其溫文爾雅、清秀俊逸的一面;可同時,也需要涵養“權重者不媚之,勢盛者不附之,傾城者不奉之,貌惡者不諱之,強者不畏之”,甚至“殺身成仁,捨身取義”等剛強的氣節與傲骨。再眉清目秀的白面書生,若是德行敗壞,也非君子;而品德足夠高尚者,即便形容草莽,也會為世人尊重。

再來看引人擔憂的所謂小鮮肉。有人認為,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崇尚陰柔、強調中和的美學觀念,在當今時代找到了新的爆發點,更與女性觀眾審美趨勢的變化有關。如若僅以一種外貌審美論,小鮮肉似乎無傷大雅。在審美趨向多元的年代,有硬漢、有紳士、有“老幹部”、有“暖男”,也就不妨有花樣美男。上世紀80年代,“奶油小生”也曾一度流行,只是沒過多久以高倉健為代表的冷峻硬漢便佔了上風。如今,小鮮肉再度走紅,也只是流行風尚的變化而已。

男兒在骨不在皮,今天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男性氣質?

▲高倉健,資料圖。

可問題是,今天的許多小鮮肉們,不只是在外貌上追求極致,“眼線沒畫好”都不能面對鏡頭。而且行為舉行做派等全方位“凹造型”,其甜膩程度遠超當年的奶油小生,少了陽光味道,多了油頭粉面。

而隨著娛樂風潮日趨浮躁,花樣美男被捧成“流量小生”,“靠臉吃飯”變成了“顏值正義”,為博眼球,明明長身玉立,卻常賣萌撒嬌,動輒“嚇死寶寶了”“小拳拳捶你胸口”……傳遞出的價值導向似乎是:有了軟萌的形象,就會有人為你買單。如此矯揉造作,丟失的恐怕就不只是男子血性了。

這樣的病態包裝流行,與當年的病梅之禍何異?

男兒在骨不在皮,今天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男性氣質?

▲95後小夥反串美妝女主播。

男兒在骨不在皮。外表精緻,並不意味著“不男不女”;剛骨血性,也不必不修邊幅、五大三粗。男性氣質,從來不是二元對立的,而有著多元組合方式,重要的是真正立起男兒之“骨”。

男兒氣質之爭不是皮相之爭。

那些自古重之的君子之德,今天依然彌足珍貴。對一個國家和社會來說,相較穿著得體、打扮精緻等外觀修飾,更需要重視涵養一代人的心性:剛正不阿、自強不息、堅韌不拔。願中國男兒,可以美好如蘭,亦能自立如松。

男兒在骨不在皮,今天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男性氣質?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長安觀察出品,首發在今日頭條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