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国民政府中很少提及黄兴和宋教仁?

源遠1


这个题问的很好,对我们了解国民党及国民政府的历史很有帮助!纵横也借着这道题来探讨一下民国时期国民党方面一些被隐藏的事情。

宋教仁和孙中山根本就不是一条心

宋教仁是在创立同盟会时就反对孙中山,而黄兴则是在孙中山二次革命的时候和孙中山分道扬镳。

尽管国民党将建党日定在1894年11月24日,也就是1894年兴中会成立的日子,实际上控制国民政府的“国民党”是在1919年孙中山改组后成立的,跟1912年宋教仁改组的国民党是两码事。

早在创建同盟会的时候,这就是一个松散的组织,同盟会实际是同盟,孙中山的兴中会只是其中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华兴会以及光复会。其中兴中会(广东)的成员主要包括孙中山、胡汉民、汪精卫等,而华兴会(湖南)是黄兴、宋教仁等,光复会(江浙)陶成章、章炳麟。

同盟会成立的时候宋教仁就不服孙中山,1907年因为同盟会的矛盾加大,光复会退出,孙中山带着汪精卫、胡汉民、黄兴到南洋另组总部,实际上从上文也可以看出,同盟会内部的地域问题是很严重的,宋教仁和孙中山根本就不是一条心。

对于武昌起义,宋教仁比孙中山影响大一点

纵横首先想要抛出的观点是,武昌起义及辛亥革命跟孙中山也就一毛钱关系,很多人都以为整个辛亥革命都是孙中山推动的,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孙中山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太明显。

孙中山和黄兴曾经组织过N场起义活动,但是范围都是在广东等地区,在孙中山看来,广东才是最适合革命运动的地方,这从后来孙中山二次革命的时候依然选择广东作为根据地一样,然而武昌起义是在湖北,所以,武昌起义跟孙中山没有太大关系。

反而跟宋教仁他们有一些关系,在1907年宋教仁等对孙中山太失望,并且对于孙中山在广东地区零星的起义方式并不认同,因此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部,主要领导革命党人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革命中心,并且制定了1913年在两湖及江浙起义的战略部署。

武昌起义的革命组织是文学社和共进会,并不属于同盟会,但是纵横认为受宋教仁的影响更大一些。

辛亥革命成功后,尽管各方打着同盟会的旗号,推选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宋教仁对孙中山很反感,相反宋教仁人更愿意袁世凯当大总统,袁世凯要在北京建立政权,宋教仁也同意,宋教仁要当总理组阁,在这个过程中,宋教仁重组“国民党”,自己当了老大,但是宋教仁在北上的过程中被人刺杀,成为民国一大要案,关于幕后真凶现在也在争论。

孙中山要建立一个完全效忠党魁的政党和黄兴分道扬镳

这里咱就不讨论宋教仁被谁杀的问题了,争议太大,谁也咬不准,但是宋教仁死后,宋教仁组建的国民党被袁世凯解散了,孙中山随即宣布二次革命,要护国,到广州去建立政权(再次可以看出孙中山的地域情结)。

但是,鉴于同盟会组织的松散性,孙中山决定建立一个完全效忠党魁的革命政党,既为中华革命党,这一点被黄兴所反对。

黄兴在革命期间一直追随孙中山,两个人分工不同,黄兴在前线抗枪打仗,孙中山在后面鼓吹革命,可以说,孙中山的威望很大一部分是黄兴打出来的,但是此时面对孙中山所要建立的政党,黄兴则拒绝加入。

1916年年仅42岁的黄兴因病去世,孙中山亲自主持治丧活动。

国民政府实际是“广东帮”与“江浙帮”的天下

题中所说的国民政府,则是1925年7月1日在广州成立的,政党是1919年由中华革命党改组命名的“国民党”,在这里面,黄兴和宋教仁这些湖南人都被排除出去了,根本已经没有影响力了,而且即使在同盟会内部和孙中山他们也不是一路人。

孙中山组建的广州国民政府实际上名副其实,因为这里面有影响力全是广东人,很多人可能要提蒋介石,其实蒋介石在孙中山活着的时候根本不算什么,只是以粤军参谋长的身份担任黄埔校长。

孙中山在广州国民政府成立没几天就死了,这个时候国民党内部就是广东帮的天下,政治上是汪精卫、胡汉民、廖仲恺等人把持,军事上以许崇智(老蒋的顶头上司)为代表,后来老蒋以一己之力,在国民党形成了江浙帮。

国民政府内部的斗争形势也很激烈,比如廖仲恺被暗杀,胡汉民被驱逐,许崇智被排挤,汪精卫被逼辞职等等,早就把曾经的革命元勋宋教仁和黄兴的影响冲淡了。

孙中山说,世界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人总还是要向前看的,在革命风起云涌的环境里,宋教仁和黄兴又能翻起什么大浪。


史论纵横




黄兴和宋教仁是中国革命绕不过去的两个人,黄兴勇敢有魄力,宋教仁聪慧有才华。

就是这么突出的两个人,在国民政府中,在国民党的历史中,很少提及,这是为何?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而黄兴和宋教仁与孙中山政见略有不同




孙中山、黄兴、孙教仁三人,可以说是中国早期革命的三驾马车。

孙中山早期成立了兴中会,黄兴和宋教仁在1903年成立了华兴会。当1905年孙中山成立同盟会时,黄兴成了同盟会二把手,宋教仁成了主要领导。

都是大佬级别的人物,但后来,大佬们却尿不到一个壶里了,特别是民国建立后,更是如此。



孙中山当时提倡的是总统共和制,宋教仁倡导的是责任内阁制,此矛盾一,但随着1913年宋教仁被刺杀,这一矛盾也就结束了。

孙中山和黄兴的矛盾点在1913年7月,孙中山发动讨袁战争,并主张武力讨袁,黄兴认为应该走法律途径。

孙中山讨袁失败后,总结原因时把黄兴的不积极当成最主要的原因,并且重新组建了中华革命党,要求绝对服从,黄兴拂袖而去。

黄兴再次归来后,加入孙中山团队没多久,在1916年10月31日病逝了。

孙中山重建党派,带领支持者们经过艰苦卓越的斗争,在二十世纪初成为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特别是提出“联俄联共,辅助农工”,并大力倡导“民族、民权、民生”后,国民党政府飞速发展。



1925年3月12日,当孙中山逝世时,国民党已然成为当时的趋势和方向,因此后人尊称孙中山为“国父”。

孙中山晚宋教仁12年去世,晚黄兴9年去世,在后面的时间里,没有更多的不同声音,多是支持者和跟随者,那么大书特书孙中山的会更多,而对民国初期和孙中山有不同政见的宋黄两人,描写或提及的会更少一些。

宋黄两人走得太早,对革命后期的发展影响力有限



黄兴在民国成立前,表现非常抢眼,长沙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都有他的影子。大家把他和孙中山放到一起,简称“孙黄”。

宋教仁在民国成立前,表现不及黄兴,更不及孙中山。民国成立后,宋教仁表现突出,硬是靠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影响力,在参众两院提升了国民党的席位。



宋教仁和黄兴两人,并没有在自己的岗位上优秀下去,一个在1913年被人暗杀,一个在1916年因病逝世。

如果说他俩是昙花一现,有些夸张。但,如果说,他们的政治生命太过短暂,绝对是中肯的。

两个人在革命的道路上留下的身影确实有限,这让他们无论是在国民政府中,还是在国民政府的历史中,所占篇幅并不大,提及的人并不多。

但两人为革命做出的贡献,并没有被埋没,在革命的道路上还是照亮了不少人。


蓝风破晓


黄兴和宋教仁是中国早期民主革命的先驱,是孙中山在同盟会和国民党内的老战友。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对身为同盟会及国民党掌门人的孙中山推崇备至,但对同为本党先驱的黄兴和宋教仁却很少提及,特别是黄兴,清末民初投身反帝革命时与孙中山齐名,以至于辛亥革命也有“孙黄革命”之称。为什么国民党会厚此薄彼?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内幕呢?

孙中山(右)与黄兴

我觉得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黄、宋二人与孙中山政见不和。

当初孙中山回国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章太炎就称说过:“(大总统)论功应属黄兴,论才应属宋教仁,论德应属汪精卫。”可见当时在谁出任大总统一事上,革命党内部就存在着不同声音,黄兴、宋教仁和汪精卫是孙中山的竞争者。

孙中山将临时大总统让与袁世凯后,宋教仁随即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计划参加议会大选,准备在法律框架内重新执掌政权。孙中山对宋教仁组建国民党一事并不满意,虽然答应担任国民党理事长,但却不管党内一切事物,其职务完全由宋教仁代理。

以宋教仁为首的国民党在大选中获得胜利,宋志得意满,踌躇满志,准备回京组织责任内阁,重新执政。但就在这时,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不幸身亡。宋案扑朔迷离,凶手究竟是谁,至今尚无定论。

宋案发生后,孙中山认定凶手就是袁世凯,准备武力讨袁。在武力还是法律解决的问题上,孙中山与黄兴产生了严重分歧,最后孙中山占了上风,讨袁战争爆发,这就是近代史上有名的“二次革命”。结果众所周知,二次革命很快失败,孙、黄流亡日本。在日本期间,孙中山决定成立中华革命党,并要求党员绝对服从党首。在这个问题上,黄兴坚决反对,最后黄兴与支持者出走美国,孙黄决裂。

事实证明,孙中山成立中华革命党并非明智之举,后来他邀请黄兴回国共谋大事,黄兴回国,两人和好如初,但不久黄就患病去世。

因为孙中山与黄、宋之间有误会和隔阂,而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又是孙中山的继承者,自然偏向孙中山一边,所以后来国民党对黄兴、宋教仁很少提及甚至不提。

二、黄、宋二人去世较早,对国民党一些党政军大事影响较小。

黄兴

宋教仁去世于1913年3月22日,黄兴则病逝于1916年10月31日,都是在民国初年。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后来在广东称雄,后来又发生了护法战争、平息陈炯明叛乱、成立黄埔军校、联俄联共、东征、北伐、清党和成立国民政府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这时黄、宋已逝去多年,在这些事情中已没有什么影响,这也是国民政府很少提及他们的原因之一。

谢谢您的阅读。


民国年间那些事


黄兴和宋教仁在国民政府中的知名度偏低,主要是因为他们的革命活动集中于推翻清朝帝制和反袁时期,一则被孙中山、蒋介石的主角光环覆盖,二来国民党鼎盛统治全国时期,黄宋二人已经去世多年、退出政治舞台许久,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逐渐已经默默无闻。



黄、宋早年追随孙中山革命,有过一段共同合作奋斗的蜜月期

1905年组建成立的同盟会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合并组成的一个松散联盟。兴中会是孙中山1894年在夏威夷成立;华兴会是黄兴、宋教仁等人1904年2月15日在湖南长沙正式成立;光复会由陶成章等人1904年在东京成立,成员秋瑾、徐锡麟主要活跃在浙江一带。

松散的同盟会很快就出现了分裂、离心倾向,内部争斗、冲突不断,即使呼吁团结的陈天华蹈海而死,也最终没能挽回光复会的中途退出。但这段时间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倒是能够同舟共济,一起度过了一段投身革命活动的蜜月期。


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期间,黄、宋与孙中山分歧逐渐扩大

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和宋教仁在建国政体上分歧严重,孙中山倾向于美国式的实权总统制,宋教仁则热衷于议会政党制度,主张由内阁总理执掌最高权力。孙、宋矛盾随着袁世凯出任民国大总统,又转为袁、宋矛盾,直到宋教仁被暗杀身亡,政党政治的主张彻底陷于沉寂。

孙、黄的决裂起自于反袁称帝的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建独裁式的“中华革命党”。多年革命屡战屡败的孙中山痛定思痛,认为必须强调党员对自己的绝对效忠,才能实现党魁对组织的有效控制,避免同盟会那样的松散分裂、难以凝聚革命合力。黄兴对此很不认同,认定这会导致政党成为个人的私器。严重的分歧最终导致孙、黄二人的分道扬镳。


国民革命运动后,黄、宋二人影响力逐渐边缘化

宋教仁被暗杀于1913年3月22日,黄兴则于1916年10月31日病逝。随后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身边陪同的主要是胡汉民、陈炯明、汪精卫、蒋介石等人,通过组建黄埔军校和“联俄联共”的转变,革命风貌已与满清、袁世凯时期大不相同。

此时黄、宋二人原湖南华兴会势力,在国民党内的影响力已经微乎其微,宋教仁的政党政治更是无人再提。革命斗争的重心也偏重向了军阀内战统一和国共阶级争斗。

随后,蒋介石在国民党中后来居上,凭借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头衔,和与宋美龄联姻拉拢来的江浙财阀支持,成功攫取全国最高权力宝座。以国父孙中山继承人自居、视孙总理为自己权力合法性来源的蒋介石,自然不会过多宣传、提及与孙中山有政治分歧的黄兴、宋教仁。


竹山清溪涧


这里的国民政府其实就是南京的国民党政府。国民党很少提及黄兴和宋教仁,原因在于三点:

1,国民党脱胎于同盟会,派系林立,而黄宋二人属于靠边站派系。

2,国民党政府江浙派为主,湖广和两广靠边站。

3,黄宋二人死的早,没参与孙中山二次创业和国民革命战争。


宋教仁是国民党的实际创办人,而黄兴长期担任同盟会二把手,这两人被国民党遗忘,真是人情凉薄。

听丹水君给你一一道来。

1,国民党脱胎于同盟会,二者派系林立,而黄宋二人属于靠边站派系。

1905年,日本间谍组织黑龙会牵线搭桥下,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同盟会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合并而来。

兴中会是1894年夏威夷成立,孙中山的嫡系。1904年2月15日在湖南长沙正式成立。会长为黄兴,副会长为宋教仁、刘揆一、秦毓鎏。光复会1904年王嘉伟、蒋尊簋、陶成章、魏兰、龚宝铨等人在东京成立。

擅长暗杀的光复会老大陶成章被暗杀,蔡元培专注教育,光复会一系就没有了。而黄兴和宋教仁为代表的华兴会,大都从事议会工作,没有机会在广东获得一席之地。

二次革命后,国民党被解散,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对他效忠,黄兴愤然离去,黄兴极其部下再也没有机会参与革命活动。

2,国民党政府江浙派为主,湖广和两广靠边站。

蒋介石的嫡系中,主要是CC系和黄埔系,特务系统中,军统和复兴社也很厉害。而元老这边主要是西山会议派和政学系。

地方势力也是盘根错节。其中宋教仁和黄兴带代表的湖南派最差。孙中山去世时,国民党三足鼎立,汪精卫胡汉民蒋介石,蒋介石因为担任黄埔军校校长,直接掌握军权,另两派就被打压了。

3,黄宋二人死的早,没参与孙中山二次创业和国民革命战争。

宋教仁死于1913年,他对民国最早的议会政治尝试贡献很大。宋教仁一死,议会政治就结束了,北洋派和国民党一起转向专制。

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把革命党变成个人私器,遭到黄兴强烈反对。黄兴愤而出走。后来虽然在护国运动中做出贡献,但很快英年早逝。

国民党的真正发达在十年后,1924年开始,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国民党终于找到革命的政权姿势。但,宋教仁和黄兴都没有机会参与。

黄兴的儿子黄一欧,15岁加入同盟会,是同盟会最年轻的会员。民国时期,黄一欧曾在湖南长期活动,但因为湖南长期是南北战争的最前线,黄一欧和黄兴的老部下始终没有形成湘系势力。黄一欧后来在孙中山之子孙科手下当立法委员十年,最后也为湖南解放做出了贡献。

宋教仁儿子宋振吕曾在国民党政府当审计官员,心脏病去世时,年仅36岁。


历史知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说不提及黄兴和宋教仁,是胡说八大。

随便找一本民国的历史书,哪里没有黄兴和宋教仁?

如果没有这两人,民国历史根本就没办法写。

最多这么说,在国民政府有一段特殊时期,没有太多提及黄兴和宋教仁。

原因也不复杂。

无论是黄兴也好,宋教仁也罢,他们和孙中山都曾经有过重大的分歧。

比如宋教仁,反对孙中山的主张,天真的认为可以通过民主制度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民主和富强。

结果射入宋教仁体内的那枚子弹,证明宋教仁是完全错误的。

至于黄兴,反对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认为这不符合民主精神,认为孙中山是独裁。

这无疑是极其可笑的观点。黄兴支持的所谓民主的国民党,刚刚在二次革命中惨败。

松散的乌合之众国民党,被袁世凯一击就出现内乱,大部分人倒戈投降,有的还反咬一口。

事实证明,松散的所谓民主政党,根本就没有什么力量,还会演变为各种野心家和投机者的工具。

黄兴的观点,不但脱离实际,而且堪称荒谬。

正式由于黄兴和宋教仁都反对过孙中山,当年特殊时期不愿意揭露国民党内部的斗争,所以多一笔带过而已。


萨沙




其实这也很正常的,当我们提起清朝的时候,大家能说出来大概也就是那几个皇帝的名字,哪有那么多人认识什么那些大臣的。

当国民政府成立后,这些为创建国民党和中国民主共和作出努力的人们都已老去,他们更多是作为一历史符号和精神图腾来鼓励后来的党人沿着他们未完成的道路前行。儒家有许多大佬,但只能选择孔子和孟子来作为代表,鼓励信奉儒家的人为他们为榜样。国民政府同样是如此。

虽然国民党的大佬有许多 ,题目提到的宋教仁和黄兴同样优秀,但只能拿出孙中山来作为国民革命的英雄和榜样,让广大党人来学习。

当然孙中山确实是是中华民主革命和第一人,他的品格和革命精神在先驱中也是少见的,并且他的一生都是在革命中度过的,直到死前还在为革命奔走。临终前还在鼓励党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但孙中山的能力确实有问题,与宋教仁和黄兴比起来还有差距。提这个问题的人,我怀疑是湖南人,对岳麓山比较熟悉。



我们先来看黄兴。

黄兴,是湖南长沙世家大族,世代忠于明朝,不为清朝作官。因此他从小虽然也读了不少书,但都是经世济民的实用书籍,不受八股文的毒害。

后来,黄兴到了日本学习,在课外经常向日本军校生学习军事。平时也喜欢练习骑兵射击,爱好军事,这也为他后来领导起义打下了基础。

1905年,黄兴在日本认识了孙中山。他极力赞成成立同盟会,并拥护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自己被推举为襄理,在同盟会中的位置仅次于孙中山。从此以后两人携手共同推动民主运动,孙中山负责理论研究,黄兴负责武装暴动。 孙中山是精神领袖,黄兴负责具体实施。

黄兴多次往返国内,发起武装起义。后来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是黄兴在指挥,并坚持到了最后。

尽管在二次革命前,黄兴反对孙中山的军事行动,他认为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建立民主共和,现在要建设,不能象以前那样破坏,在利用宪法来和袁世凯斗争。但孙中山坚持要发动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时,他还是参加了。

1916年10月31日,半生操劳的黄兴终于累死在革命的道路上,最后以国葬埋在了岳麓山。



最后我们来谈下宋教仁。

宋教仁,湖南常德人,年轻时和黄兴一起在湖南长沙创办华兴会。两人联手发起长沙起义,失败后,到了日本。

和黄兴一样,1905年加入同盟会。但宋教仁和黄兴、孙中山二人不同的是,宋教仁在原则问题不让步,并且他的理论功底远远比孙中山更扎实,这也是他和孙中山两人冲突不断的原因之一。



孙中山重用的基本上都是广东人,他要求发动起义的地点也多在广东和广西,这引起了宋教仁的极大不满。

1911年,宋教仁在上海组建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亲任总务干事。他四处奔走,并组织购买枪枝,计划在长江流域发起武装起义。

1913年2月,宋教仁发表声明,与孙中山的政治理论划清界限,他说:国民党人不应该放弃对政府权力的管理和参与,而应该积极参与国会选举,争取组阁,至少也应该对袁世凯的政府进行监督。象孙中山这样放弃对党的领导,是对中国命运的不负责任,失去监管的袁世凯政府势必会危害民主共和。

在宋教仁的领导下,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得到了多数席位,得到了内阁的组阁权。但随后在上海被杀伤亡。



我们仔细对比,黄兴和宋教仁对中国革命的作用远远比孙中山大,两个的能力也远远胜过孙中山,孙中山被人称为大炮足以证明他并没有多大才学,只有一腔革命热情。

真正关键的地方在于这两个人死得太早了,黄兴死于1916年,宋教仁死于1913年,而孙中山死于1925年。

第一代的革命党人中,孙中山死的最晚,他对国民党的控制到了最后。当第二代国民党人接班时,就只能打出孙中山的旗帜,把孙中山奉为领袖。

至于黄兴和宋教仁,他们则死的太早,自己的部下或死或退出,在党内没有多大影响力了。如果现在打出他们的旗号,就产生不了多大好处。

因此在后来的蒋介石政府中,一直把孙中山奉为国父和国民党领袖,只要把他的旗号抬出来,就占据了国民党的道德高位,就可以打压其它党人的反对声音。

因此历史学认为:历史没有真相,只有结果。名气大的不一定是好人,名气小的也不定没有能力。政客需要什么人物他们就美化什么人物,政客反对什么人就会淡化什么人,大抵如此,无他。


新知传习阁


宋教仁到底什么死的,是个疑案,袁世凯和北洋系的历史,好象没有暗杀政敌的习惯。只有当时南方同盟会,有专门的暗杀团。陈其美暗杀了光复会的领袖


西风客来


国民政府于1925年7月1日在广东成立,是为广东国民政府,成立国民政府是孙中山一直的夙愿,不过一直到孙中山去世,他都没有完成这个愿望。广东国民政府实行的是委员制,成立之初一共有16名国府委员,包括汪精卫、胡汉民、张静江、许崇智等人,而这些人都是孙中山生前最信任的一批人。

广东国民政府在对外宣传中以孙中山的遗教为核心,而当年同为同盟会以及后来的国民党的领袖人物的黄兴和宋教仁在广东国民政府的对外宣传中则属于革命先烈,与孙中山并不在一个级别上,武汉国民政府依然延续了广东国民政府的做法,部分时期甚至连苏联的列宁都在武汉国民政府的单独宣传之列,但是没有黄兴和宋教仁,到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更是出现了进一步深化孙中山的情况,全国各公共场所甚至要悬挂孙中山画像,学校里面要学习总理遗教,政府开会的时候也要先读总理遗教。1940年重庆国民政府通过法令确认孙中山的国父地位。

黄兴和宋教仁被国民政府冷落首先与他们对国民政府的成立没有贡献有很大关系。黄兴于1916年去世,而宋教仁去世的更早,在1913年就已经被刺杀,所以他们与后来的国民政府的成立没有直接关系,因而他们没有被突出纪念也是情理之中。

其次这与国民党内历史久远的派系之争有很大关系。孙中山不管在同盟会内还是国民党内实际上都只是其中一个派系的最高领袖,即兴中会系统,而黄兴和宋教仁则属于国民党内的另一个系统,即华兴会系统,而且宋教仁和黄兴在一些具体革命策略上与孙中山曾经有过分歧,晚年的黄兴甚至与孙中山分道扬镳。所以当属于孙中山系统的国民党人在建立了国民政府以后自然不会突出纪念黄兴和宋教仁。


青年史学家


现在说的国民党史家,基本是蒋介石御用史家,而蒋介石又一向自命是孙中山的传人,谁和孙文过不去的,当然不会有好脸色。

先说宋教仁。宋教仁是湖南人,和黄兴是老乡,都是所谓华兴会的,从清末革命开始,他们和孙文的广东派就疙疙瘩瘩,合作并不愉快。

类似的案例,也体现在江浙派陶成章、章太炎等人的光复会上,他们更是公然与孙文派叫板,而在争夺南洋华侨捐款问题堪称死敌(反清不反清还是次要的)。


从宋教仁的日记来看,他是十分瞧不起孙文的。当然,在早期的革命党中,宋教仁算是能说能写,学识不错的,所以他看不起孙文也很正常。

辛亥革命后,宋教仁在总统制、内阁制和迁都等问题上均站在孙文的对立面,这个革命党内部都看得非常清楚的。

而后,在民国的第一次选举中,宋教仁领导国民党(非后来那个国民党)大获全胜,并极可能出任首届总理。然而,就在宋教仁北上之时,宋被人刺死了。

谁刺杀了宋教仁?现在很多人说这是迷案,其实没有什么迷案不迷案的,因为几乎所有的证据和逻辑都指向孙文的死党陈其美,信者恒信,不信者不信,不必多说。


至于黄兴,按说该好好给他表表功的,毕竟,来清末革命时,孙文做革命生意时,黄兴是他的项目经理,每次搞事都是黄兴现场指挥施工,反正不管成也好败也罢,死活不管,只管拿这些事去继续募捐搞钱。

黄兴毕竟是秀才出身,当然他也不傻的。革命理想固然要有,但这种搞事多搞两次他也摸出门道了,所以他也摸出了孙的诀窍了,搞事是必要的,成败更是次要的(总之都是败,也没成功的打算),兄弟我先逃为敬!

黄兴的常败将军之名,就是这么来的。事实如此,并没有污蔑他。确实没有胜过哪怕一次。事实上也不可能。

黄兴也是没办法,这些搞事本身就完全没有成功的可能,但他没辙,因为他没钱么!

等到民国年后,黄兴也算暴得大名,孙黄齐鸣,很是弄了点钱。所以,在二次革命后,这帮人都逃到日本,孙文又要鼓捣什么中华革命党,还要大家按手印向他效忠。

黄兴这会可不比之前了。他已经有经济基础了,不想再给孙文当马仔了。所以两人一拍两散,各搞各的了。

后来,好在黄兴死得早(1916),不然他和孙文的关系是更难处理的,历史也就更不好评述了。

现在知道国民党方面尽量不提宋教仁和黄兴了吧,因为他们是当内负能量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