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去世后被葬在了上海万国公墓,许广平和朱安去世后又葬在了哪里?

渔樵侃史


鲁迅先生病逝于1936年10月19日,去世的前一日,先生坐在人们熟悉的那张藤椅上,手里夹着烟,先生的日本朋友内山完造回忆说:“看到他手里的烟,我劝她别抽了,他又吸了几口,终于把烟扔掉了。”

鲁迅先生最初葬在上海西郊万国公墓,从照片上看,小而朴素。知名艺术家和作家陈丹青在《笑谈大先生》开篇这样描述鲁迅的墓碑:“记得鲁迅初葬的那块碑,字体拙朴,笔锋转折竟有鲁迅手书的圆润而内敛,谁写的呢,动问海婴,原来竟是他七岁丧父时,由母亲扶持着,一字一字亲手写成的。” 1956年,推崇先生的新政府将鲁迅之墓迁于虹口公园,就是今天的鲁迅公园,墓碑由毛泽东亲笔题写。

鲁迅去世11年后,他的原配妻子朱安女士也在北平离世。许广平和家人、朋友一道安葬了一生凄凉的朱安。鲁迅去世后,鲁迅母亲和朱安一直由鲁迅弟弟周作人奉养,母亲去世后,因为鲁迅与周作人不睦,所以朱安拒绝了他的供给。据说,晚年朱安生活凄惨,是在贫病交加中去世的。

朱安一辈子没有与鲁迅在一起,临终时,她提出了一个要求:死后回江南与大先生(鲁迅)葬在一起。这是一个可怜女性卑微的要求,但就是这样一个请求,也未得到满足。据说是周家有人不同意,究竟是谁,不得而知——当时查阅资料看到这里,我哭了,为朱安,也为那些善良、无助和卑微的生灵。

没有发现鲁迅与朱安的合影,姑且以这张照片代替吧

据《海淀文史》记载,鲁迅母亲鲁瑞去世时葬在海淀四季青板井村周家墓地,许多人都说朱安后来葬在婆婆身边,但此说缺乏照片、影像、人物和实物证据,只是传说而已——朱安究竟葬在哪里,无人知道。

至于许广平,作为官方认可的鲁迅夫人,在1949年后地位尊隆,有许多社会兼职。但在许广平内心也有一个隐痛,那就是她与鲁迅的关系,毕竟中间还隔了一个朱安,周家认可的鲁迅妻子,周家长媳。出于这种考虑,1968年许广平去世前留下遗嘱,不保留骨灰——这样就避免了不能与鲁迅合葬的尴尬。

看得出,这是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但他们心中也有隐痛

但事情还是有了一些转机,细心的周恩来了解此事后,指示有关部门取出许广平少量骨灰,撒在鲁迅墓前的小树旁边——这种两全其美的办法也只有总理能想出来。


民国年间那些事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先生,于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葬礼现场千人吊唁,万人长街送行,最后葬在了上海万国公墓,时年55岁。

题中的朱安和许广平,是鲁迅的两任妻子,朱安比许广平整整大20岁。

一、原配朱安

朱安生于1878年6月,她性格温和、为人大度,是贤妻良母型的,是鲁迅母亲喜欢的类型。所以在1901年,双方父母为他俩定下了婚事。

朱安大鲁迅3岁,”女大三抱金砖”的说法,没有给朱安带来好运。已经23岁的朱安,在那个年代已经算是晚婚啦,偏遇鲁迅在日本求学。

5年后,在鲁母的策划下,用患病的消息骗回了鲁迅。

婚礼仪式是举行了,可鲁迅并不愿意这门亲事,因此并未圆房。

可怜的朱安有名无实,过着与鲁迅相敬如宾的生活,终其一生侍奉鲁母,直至鲁母病逝。

鲁迅病逝后,先由许广平负责鲁母与朱安的生活费用,是鲁迅的版权版税所得。谁知第二年就发生了抗战,失去了联系,只好由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奉养。

1943年,鲁母也离开了人世。因为鲁迅与周作人不和,朱安便拒绝了周作人的供给,晚年过着凄惨的生活。

1947年,孤苦伶仃的她,在贫病交加中去世了。

她临终前的唯一要求,是与鲁迅同葬。结果,她最后这个要求并没有得到满足,她被葬在了鲁母的旁边,连墓碑都没有。真为这个可怜的女性鸣不平。

二、许广平

许广平原是鲁迅的学生,广州生人。

1925年,27岁的许广平写信向鲁迅求教问题,并得到鲁迅的热情回答。

后来经常求教,在书信往来中,二人产生了感情,后来鲁迅去了广州与之相逢。

1927年,反动派在广州大屠杀,二人便从广州来到上海定居、同居。鲁迅此时已经46岁,许广平也29岁。

又一个大龄女青年。

二人生有一子,名叫周海婴,鲁迅病逝时,只有7岁,是鲁迅唯一的后人。

鲁迅病逝后不久,抗战爆发,留在上海保护鲁迅创作遗物的许广平,受到了日本人的迫害和折磨,后被保释,获得自由。

1961年,许广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于1968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70岁。

许广平在去世前曾留下遗嘱,死后不保留骨灰,这样做可以避免不能与鲁迅合葬的尴尬。

周恩来得知后,还是指示有关部门留取少量骨灰,撒于鲁迅墓前的小松树旁,既尊重了死者,又肯定了许广平的地位。

朱安是父母包办婚姻的牺牲品,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甘愿过那种有名无实的生活。

本来是正妻,却没有享受到鲁迅的遗产,反而忍饥挨饿,在贫病交加中过完了凄苦的一生。

许广平是敢于追求幸福的新女性,不顾年龄的巨大差异,不管有无名分,只想过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由于有朱安的存在,她在周家不被认可。

两个不幸的女人,一个有名无实,一个无名又无分,最终都没有葬在自己男人的身边。


有书共读


鲁迅有两个妻子,一个是原配妻子朱安,另一个是鲁迅的学生许广平。

妻子朱安

朱安是一个传统的女人,祖上做过知县,而朱安是个贤妻良母的典型,性格温和,为人大度,鲁迅的母亲正好喜欢朱安这样的儿媳妇。在1901年,两个年轻人都素不相识的情况下,双方父母做主,定下了婚。因鲁迅要去日本留学,所以二人的婚期一拖再拖。

直到1906年,鲁迅正在日本组织文学活动,收到消息说母亲生病,赶回来之后才发现是一场骗局,目的是与朱安成婚。成婚以后,鲁迅并没有入洞房,而是去书房住的。之后,朱安就开始了她长达几十年的守活寡的生活。和鲁迅只是相敬如宾,并没有鲁迅所追求的那种爱情。

1923年,鲁迅和周作人兄弟反目,朱安放弃了回娘家的想法,毅然决然跟着鲁迅和婆婆去了北京,家里的大小事务都是由朱安管着,给婆婆养老送终。而得知许广平怀孕之后,朱安表现也很平静,毕竟爱屋及乌,那是鲁迅的孩子也是自己的孩子。



1936年,鲁迅去世,朱安和婆婆的生活主要由许广平和周作人接济,周母去世以后,朱安就不再接受周作人的帮助了。此后加上抗战的爆发,许广平也没法给她生活费了。朱安自己在北平生活更为艰苦了,常常挨饿,饥一顿饱一顿。


1947年6月29日,朱安去世,她去世前遗愿就是能够葬在鲁迅墓的旁边,但是她后来被许广平葬在了鲁迅母亲的旁边,并且没有墓碑。

许广平

她是鲁迅的学生,1925年,第一次给鲁迅写信向他求教问题,并得到了鲁迅的热情回答。后来她经常向鲁迅求教。后来二人在广州相逢,1927年因为反动派的大肆屠杀,二人离开了广州,去了上海。同年十月,二人同居。


1936年鲁迅病逝,许广平继续就在上海,保护鲁迅的创作遗物,抗战爆发时,她也被日本人迫害,辈受折磨,后来被保释。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因为某件事,心脏病突发去世。

她去世前曾立下嘱托,希望不要保留自己骨灰,许广平并没有墓地,也没和鲁迅葬在一起。


消失的月光


1936年10月19日,一代文豪,中国新文化革命的先驱鲁迅先生(1881一一1936),在上海病逝,享年56。

《鲁迅先生去逝前十一天留影》、

鲁迅病逝后,上海各界代表五千多人送葬,先葬在上海西郊的万国公墓,后迁至虹口公园。

鲁迅先生一生有两个妻子,而两个妻子最终都没有和鲁迅先生合葬。为什么没有合葬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朱安》,

鲁迅的原配夫人叫朱安,是鲁迅先生的母亲为鲁迅先生订的亲,鲁迅先生拒不认同,1906年,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先生突然接到母亲病重的信,急忙赶回家,原来是母亲诈病骗鲁迅回家被迫鲁迅和朱安完婚,被迫无奈,鲁迅和朱安完成了名义上的婚,婚后鲁迅先生继续到日本留学。1909年,鲁迅从日本回国,在家乡绍兴府中学教书,从此以后鲁迅先生走上了教育救国的道路。而朱安则成了父母包办婚姻的牺牲品,尽管鲁迅先生对朱安体贴关怀,相敬如宾,但朱安的命运还是非常的孤独。在封建礼教统治下的旧中国,鲁迅先生如果违母命,休了朱安,就等于是亲手杀了母亲和朱安。被迫无奈的鲁迅先生只好随了母亲和朱安的愿,和朱安保持名义上的夫妻,这也就是鲁迅先生没和朱安离婚的原因。而朱安则一生留在鲁迅先生母亲的身边,和鲁迅先生的母亲相依为命。1943年,鲁迅先生的母亲去世,1947年朱安去世,因朱安是周氐家族明媒正娶的长媳妇,且一生陪伴鲁迅母亲,朱安去世后,被葬在北京海淀四季青板井村的周家墓地。



《鲁迅先生和许广平的全家福》,

鲁迅的第二任妻子是许广平。有一天,在北师大任教的鲁迅先生收到学生许广平的求教信,认为许广平提出的问题很有探讨性,就给许广平写了回信,一来二去,两人成了至交,鲁迅先生还曾保护过因参加领导学生运动,被军阀政府通辑的许广平。许广平对鲁迅先生非常的崇拜。由于鲁迅先生今常发表批判政府的文章和演说,受到了当局的排挤和军阀政府的通辑。‘1926‘年鲁迅先生不得不离开北平南下,到国民革命的发源地一一广州,寻求救国之道,而许广平也因积极参加领导学生运动被当局通辑,于是许广平冲破封建礼教,追随鲁迅先生到了广州教书,不久蒋介石发动政变,屠杀共产党和工农群众,广州也到处笼罩着恐怖的腥风血雨,鲁迅先生也被军阀政府通辑,不得己鲁迅先生又从广州到了上海,1927底,许广平也到了上海,两人同居在了一起,许广平成了鲁迅先生真正意义上的妻子,而非名义上的妻子。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由于许广平冒着生命危险的无私付出,才成就了一代文豪,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鲁迅先生。



《国民党当局查禁鲁迅先生著作的密令》,

1930年,鲁迅先生因发起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参加左冀作家联盟活动,被国民党当局通辑,书也被查禁,鲁迅先生和许广平只好冒着生命危险秘密活动,躲避特务的暗杀和追捕。其间,鲁迅先生的大量手稿校对、修改、翻译、送出版发表等基本工作几乎都有许广平承担。并负责接待鲁迅先生秘密会见的进步人士。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病逝。鲁迅先生去逝后,许广平整理发表了大量鲁迅先生遗作。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许广平因保护鲁迅先生的遗稿,遗物留在了上海,并切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1年底被日本宪兵抓捕,受到了日本宪兵残酷的严刑拷问,但许广平什么也没出卖,1942年,日军不得不放了浑身刑伤的许广平。出狱后的许广平,继续从事秘密的抗日救亡或收集、整理、保护鲁迅先生遗作遗物活动。抗战胜利后,许广平一面整理、校对、翻译出版鲁迅先生的遗著,一面和马叙伦等知名人士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并且积极的参加领导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活动。新中国成立后,许广平曾担任国家重要的领导职务,1956年,许广平把用生命保护下来的鲁迅先生遗作遗物,无赏的捐给了国家。1968年,许广平突发心脏病去逝,根据许广平生前的遗言,许广平遗体火化后,骨灰撒在了各地,只有小部分骨灰,有周恩来总理作主,撒在鲁迅先生墓前!

欢迎指教,点评


鹰x眼


1936年,鲁迅病逝葬于上海万囯公墓。遗产由许广平管理,原配朱安和婆婆的生活开支从遗产中划拔,由许广平从上海寄给。日本侵略后,因通信和其它原因中断供养,二人随周作人上北平,一切生活由周作人负责。

周母去世后,朱安坚持不再要周作人供养,生活陷于贫困,不得已要卖鲁迅遗物,被许广平阻拦。后贫病交加,死于1947年,被许葬于北京鲁母身边,没能实现和鲁迅合葬的夙愿。

许广平解放后加入共产党,和儿子周海婴一起生活。1968年,许广平突发心脏病在北京去世。她留下遗言,不保留骨灰。几十年后,许广平的后人在上海福寿园为其隆重举行了墓碑落成典礼。一段历史让人感慨万千。在许广平的墓碑上,写着这样的碑文:鲁迅夫人,中国共产党员,祖籍福建,出生于广州高第街许地。中国20世纪妇女运动的先驱与领袖人物之一,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促进会副主席、秘书长,全国妇联副主席,文联副主席……


颜施君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胃病在上海去世,享年55岁。鲁迅去世后,被葬于上海的万国公墓,葬礼当天,有五千多人自发来到现场吊唁,数万人在长街上为先生送行。

鲁迅一生有两任妻子,其中原配是明媒正娶的朱安,第二任妻子是鲁迅曾经的学生许广平。鲁迅去世前,朱安和鲁母就一直生活在北平,生活费大都由鲁迅自上海邮寄过来。当年鲁迅10月19日去世,22日出殡,他母亲和朱安都未能赶来上海,成为遗憾。

鲁迅去世后,他的作品版权在法律上全归妻子朱安所有,朱安因不识字,且从内心尊敬鲁迅,于是将版权委托给许广平处理,许广平负责按时给她和鲁母寄一些生活费。

鲁迅去世后的第二年,抗战全面爆发,北平、上海相继沦陷,通讯中断,朱安和鲁母自此再没有收到过上海的来信,只能依靠周作人的周济为生。1943年,鲁母去世后,朱安念在鲁迅与弟弟周作人不和,从此不再接受周作人的供养,生活顿时陷入困境,每日只能以稀饭、腌菜度日。

这样的生活坚持到了1944年,朱安实在没钱吃饭了,无奈之下只好打算将鲁迅留在北平的藏书出售,结果刚放出消息,远在上海的许广平就登报表示反对:“按鲁迅先生终身从事文化事业,死后举国哀悼,故其一切遗物,应由我全体家属妥为保存,以备国人纪念……如鲁迅先生在平家属确有私擅出售遗产事实,广平等决不承认。”

之后,许广平派鲁迅的学生唐弢和刘哲民赶赴北平,劝阻朱安,他们在西三条的鲁迅故居里,对朱安说:“先生的遗物属于整个民族,你应该妥善保存,而不是卖掉。”朱安此时已过了一年多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身体瘦到吓人,她激动地喊道:“你们总说这是鲁迅遗物,要保存,要保存!可我也是鲁迅遗物,谁来保存保存我呀?”

朱安虽然心中有气,不过还是打消了卖掉藏书的计划。抗战胜利后,长期忍饥挨饿的朱安已经百病缠身,最终于1947年6月去世,去世前她对前来看望的人说希望自己能够葬在大先生(鲁迅)墓旁。但最终她还是被许广平葬在了西直门外保福寺处的鲁母墓旁,没有墓碑。

许广平在鲁迅去世后,一直带着孩子周海婴生活在上海,解放后来到北京工作和生活,1968年去世,去世前许广平遗嘱不保留骨灰,所以许广平是没有墓地的,最终归于尘土。


渔樵侃史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来改名周树人,而我们之所以称周树人为鲁迅,是因为他在1918年以“鲁迅”这个笔名发表的《狂人日记》影响实在太大,所以人们便习惯称他为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在中国的影响十分巨大,小时候我们读书读到课本里面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至今仍耳熟能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先生在韩国和日本的影响力似乎更加巨大,这些国家,包括一些西方国家,都称鲁迅先生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这种美誉可不是随随便便能得到的。

鲁迅先生一生之中有过两个女人,一个是夫人朱安,另一个是同居爱人许广平。

朱安(1978-1947)比鲁迅先生大三岁,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绍兴人。朱安的祖父做过县令之类的小官,所以朱安虽不及大户人家的小姐那样读书识字,但也通情达理,性格温和,是那种典型的旧社会好女性。

鲁迅是家里的长子,所以周母一直把儿子的婚姻大事看得很重,1901年,也就是鲁迅20岁的时候,周母在未经过儿子同意的情况下,贸然去朱家提亲,结果双方父母对彼此的家庭都很满意,在未婚姻双方当事人知晓的情况下,两家人就确定了鲁迅和朱安的婚姻关系。后来由于鲁迅赴日留学,直到1906年,鲁迅才被家人骗回家完婚。

这桩婚事对于朱安来说,是一生痛苦的开始;

对于鲁迅来说,也是除了鲁迅兄弟失之外,鲁迅人生中最大的打击了。

△朱安

鲁迅并不爱朱安,鲁迅是新青年,朱安是旧妇女,这样的两个人哪里擦得出爱情的火花。鲁迅之所以娶朱安,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那个特殊时期,是不可能完全摈弃的。鲁迅在结婚之后不久就又去了日本,从那时候开始就一直是鲁迅在外,朱安独守,聚少离多。在今后几十年的时间里,他们就这样维持着名义上的夫妻关系。

这样的两个人都是很痛苦的,对朱安而言,封建礼教的束缚注定她不会去反抗,她只会独守空房,默默地等待,虽然她知道到头来可能还是一场空;对鲁迅而言,这幢婚事不是他想要的,但是他无法摆脱她母亲的意愿。鲁迅曾今说过一段话就可见一斑:

她(朱安)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这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负有一种赡养的义务,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在周母去世之后,鲁迅之所以依然没有与朱安解除婚姻关系,是因为他很同情朱安,没法与之相守终生,如果再与之解除婚姻关系,那朱安肯定是没法再活下去的。所以不管后来鲁迅与许广平怎么样,鲁迅都保留了朱安的名分,并每月提供生活费给朱安。

△鲁迅

鲁迅于1920年进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职于国文系,在1923年的时候,鲁迅遇到了一个刚刚入学国文系的女学生,她就是许广平(1898-1968)。许广平是广东人,参加过“五四运动”,热爱新文学,是一个进步青年,她对于鲁迅是特别地崇拜,两人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也因为共同的爱好,有过很愉快的师徒经历。1927年,鲁迅前往前往广东中山大学任教,许广平成为了他的助手和广东话翻译,就在同年的十月,二人同居,并于1929年生子周海婴。

1936年10月18日,鲁迅因劳累过度导致的胃疾综合征发作而去世,葬于上海万国公墓。鲁迅一生著作颇丰,再加上生前任教期间多有积蓄,所以留下一些财产和著作版权。朱安知道自己什么也不懂,再加上她知道许广平有鲁迅的孩子,于是她便主动放弃了遗产的继承权,将所有的遗产都给了许广平,许广平则负责每月给朱安寄生活费。

△鲁迅、许广平及儿子周海婴

晚年的朱安孤独地生活在北京那座鲁迅生前置办的四合院里,唯一让朱安欣慰的就是许广平的儿子周海婴。对于周海婴,朱安视如己出,疼爱有加,更是将他当做自己的香火继承人。

1947年6月29日凌晨,朱安孤独地去世了。在朱安去世前,朱安曾希望与鲁迅合葬,但是她最终被葬在了北京西直门外的保福寺,没有墓碑也没有墓志铭,一生凡六十年,却过了四十多年的孤苦生活。

许广平一生最大遗憾莫过于得不到鲁迅法定妻子的地位,对于鲁迅她是爱的,对于朱安她是同情加敬重的,所以她不闹,她知道她得到了爱情,她不能再要求更多。也正因为如此,1968年许广平在大运动之中因为保护鲁迅的作品被迫害致死,在过世之前她就叮嘱后人,不要将自己的遗体埋在鲁迅身旁,将她的尸体烧成骨灰洒在大地上。


鲁迅一生当中的两个女人,一个得到了婚姻,一个得到了爱情。

就像鲁迅先生书中写过的一句话: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我也可以说,在鲁迅的人生里有两个女人,一个是老婆,另一个也是老婆。


围炉煮酒话春秋


说许广平小三上位的,真不了解那个时代,男人是可以纳妾的,只是作为鲁迅先生的位子,可能有些不妥,但那的确是真爱。许广平追的鲁迅,坚持一段时间后,鲁迅也爱上了这个学生,在鲁迅回忆录里有的,“好吧,你赢了。”就出自回忆录里。


心在梦就在99


鲁大爷就一个夫人,原配朱安。朱被打入冷宫了一生。许小姐与鲁大爷没有婚姻关系,是同居关系。鲁大爷西方接引后,朱安晚年贫病交加生活困难,鲁大爷的财产版税都控制在许小姐手里。朱临终前还向许小姐表达了希望与他们葬在一处的意愿。许自知不是明媒正娶的太太,不适与鲁大爷合葬,自愿抛洒骨灰,算是明智之举。朱安被安葬在鲁大爷之母一处。随着三位的离世,他们之间所有的恩恩怨怨都随风而逝了。


南开小胖


许广平大度贤良,丈夫死后还帮丈夫养他的前妻,自己还养着个孩子,直到自己实在艰难才没法养朱安,而朱安自己有手有脚竞断炊,还写回忆录贬损鲁迅和许广平,真不地道,竞在网上搏得不懂历史的健盘侠无限同情,把大文豪形象毁损得也差不多了,真是悲哀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