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的人最美ai
劉邦斬蛇因為要包裝自己啊,劉邦於“豐西澤中”以“拔劍擊斬蛇”作為反秦政治行為的標誌性舉動。所謂“漢高斬蛇劍”後來成為政治文物,竟然放射出神異光彩。劉邦是以“布衣”、“匹夫”身份通過武裝鬥爭登上帝位的,“斬蛇劍”因此成為這種建國方式的象徵。劉邦所謂“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提示了這種建國方式的歷史個性。
李世民說,劉邦“提三尺劍定天下”,又說“朕提三尺劍定四海”。朱元璋說“朕起布衣,提三尺劍”,“拯民艱”,“圖至治”,又於懷念劉邦時表示“惟我與汝,不假尺土一民,提三尺劍,位至天子”。這種認同劉邦建國史歷程的言論,也值得總結歷代帝王創業方式的政治史研究者注意。 “斬蛇”事蹟在劉邦建國曆程中具有重要意義。《藝文類聚》卷一二引後漢班固《高祖泗水亭碑》曰:“皇皇炎漢,兆自沛豐。幹降著符,精感赤龍。承魁流裔,襲唐末風。寸木尺土,無斯亭。建號宣基,維以沛公。揚威斬蛇,金精摧傷。涉關凌灞,受爵漢中。
勒兵陳東,禽三秦。陳張畫策,蕭勃翼終。出爵褒賢,列土封功。炎火之德,彌光以明。源清流潔,本盛末宏。序將八十,贊述股肱。休勳顯祚,永永無強。於皇舊亭,留嗣是承。天之福佑,萬年是興。”班固簡略勾畫了劉邦政治業績,其中對“揚威斬蛇”事的頌揚,筆調尤其醒目。
李三萬的三萬裡
有人說劉邦也是一個有身份有背景的人,其實嚴格的說起來,劉邦還真的是白手起家,在劉邦小的時候,吃飽肚子都困難,後來終於混了個人樣,其實也就是個小官。先說說劉邦斬白蛇具體是在說什麼,這件事在《史記·高祖本紀》中記載的非常清楚。
大致就是說劉邦在做亭長的時候,有一次押送一群農民去驪山修陵,途中有不少人逃走了,劉邦一看這種情況,自己難逃干係,於是一不做二不休,他將剩下的人都放走了,並且告訴大家趕緊跑,自己也要逃命了,這些人覺得劉邦還不錯,就決定跟著劉邦混了。他們在逃跑的路上,遇到一條大蛇,劉邦當時喝了酒,藉著酒勁直接將蛇砍斷。
這支隊伍繼續走,路上遇到個老婆婆大哭,人們問她為什麼大哭,她說自己的兒子是白帝子,變成大蛇的時候被赤帝子殺了,所以自己才如此的傷心,眾人一看這種情況,知道劉邦肯定是個不簡單的人,於是一傳十,十傳百,人們都知道劉邦不簡單。
有趣的是當時還盛傳秦始皇曾說東南方有天子氣,百姓們便開始傳劉邦就是真命天子,於是乎十里八鄉的百姓都來投奔他,就要跟著劉邦造反。用現在的說法就是劉邦完全在扯淡,撐死也就是可能劉邦真的砍了條蛇,至於後面的當然是杜撰,而杜撰者毫無疑問就是劉邦自己。
古時候人們相信君權神授,劉邦出身實在太過普通,他需要這樣一個名頭,讓百姓認為他就是上天選中的天子,也是宣揚自己的合法性。這種故事古時候一些出身卑微的人,混出名頭之後,都喜歡這麼編。
同時這個故事還會吸引很多人來投奔他,增加己方的信心,其實劉邦是個非常擅長神話自己的君王,歷史上似乎劉邦是編故事最多的一個皇帝,他可是給自己編了不少的故事。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我們都知道劉邦是屬於真正的“極品屌絲”。他是平民出身,父母和祖輩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沒有任何政治背景。因此,劉邦出生後就得面對這樣的現實:家裡窮的丁當響,連溫飽問題都是一種奢求。而劉邦在家裡排行老三,下面還有一個弟弟,多一個人就多一張嘴,多一張嘴就要多一碗飯,於是很小的時候不得不踏入社會。
後來一步一步逆襲成皇帝后,劉邦為了徹底改變自己的形象,讓後人認為他是“根正苗紅”的真龍天子,只好在“神化”方面下功夫。為此,他杜撰了“斬白蛇”起義的鬧劇。
為什麼要斬白蛇,是有原因的。因為劉邦在此已經在出生上做了文章,讓天下人認為他是“姣龍纏身”身生。
劉邦這樣做本著強基固本的原則,先改變“爹”的形象,而無所不用其極。於是他硬拉來一條龍,與自己的母親幹那件事。結果呢,他就成了赤帝的化身。
出生進行了包裝後,效果是看的見,劉邦的清貧形象一下子變得光輝起來,但劉邦並沒有小富即安,為了證明自己的生父蛟龍是赤帝,他成功杜撰了白蛇這個配角。
當時的劉邦剛剛起兵反秦,他與部下行走在沼澤之中。突然,走在最前面的一位小兵報告說前面路中間,有一條大蛇擋住了道路。而此時剛剛喝了酒的劉邦壯著酒膽,來到大蛇前,拔出利劍,一劍把白蛇斬為兩斷。第二天,一個老婦人撫蛇痛哭,眾人問老婦人大哭的原因,老婦人說他的兒子是白帝之子,變化為蛇,擋住了赤帝子的道路,所以被赤帝子殺死了。
以上的真偽,明白一看就知道。但劉邦這們欲蓋彌彰的做法,這樣大費周折地在白蛇身上下功夫,就是為了明他是龍之子、神之子。而他的後代也就理所當然地成了龍子龍孫。
總之,劉邦如此“興爹”之舉,創造了蛟龍生子的神話,創造了帝王神話,也創造了歷史,令人歎服。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秦朝的時候人們普遍來說還是比較迷信的,秦朝上承春秋戰國,遠接夏商周等上古時期,不但將先輩的文化理念治國方略繼承了下來,即使對於這些時代的神鬼觀念,尤其是商人重占卜的傳統,基本上都原封不動的拿了過來。(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在神怪“當道”的背景下,發展出的最重要的一個社會概念就是“君權神授”,就是你當的皇帝不是你自己要當,是老天爺非要你當,你富貴不是你因為你想富貴,而是老天爺非要你富貴,老天爺真是欠欠的,人家不想幹什麼,非要人家幹什麼!
“君權神授”是有明確的跡象可循的,那就是天人感應比如說周人的祖先後稷,是他的媽媽在野外散步,看到巨人足跡,就順腳印走了一圈――懷孕了,就生下了后稷。
秦末農民起義,陳勝吳廣搞得鬼火,還趁著煙霧繚繞的背景傳出“大楚興,陳勝王”的口號,這其實都是利用了天人感應的原理。
《水滸傳》軍師吳用利用108天罡星和地煞星的組合,胡編亂造出來水泊梁山的一八零八單將好漢,說明神鬼這事,大部分都是人們裝神弄鬼,最可怕的還是人和人心。
再說到劉邦斬白蛇這事,搞不好就是劉邦設的局,當時劉邦作為亭長,有一天醉酒回家,互見白蛇一條擋住了去路,劉邦趁著酒勁就送白蛇上了西天。
遇一老婦,坐在地上哭天搶地,說她的兒子被殺了,問她兒子是誰,只說說被劉邦殺死的小白蛇,而小白蛇就是白帝子,結果被赤帝子給殺了,劉邦一聽高興啊!自己還是佔著“帝”的人。
不過這事一看就是前面所說的操作套路,是劉邦為自己以後起兵造反造輿論,按現在人啥也不信啥也不怕的性格,直白點說:“殺條小蛇,你還吹上了!”
歷史三日談
說起漢劉幫,大家都會想起劉幫斬蛇的故事,暫不說劉幫當時斬蛇有何用意,從常人角度看,路遇一條大蛇擋道,而且能夠口吐人言,給人的第一感覺會被嚇出一身冷汗,繞道或轉身就跑。劉幫卻不,趁著酒意舉劍便砍,這就展示了劉幫的非凡之處,而且擋道白蛇還威脅劉幫說:你是赤帝子,我是白帝子,你斬我頭我就亂你頭,你斬我尾我就亂你尾,劉幫並無懼色,既不斬其頭也不斷其尾,而是從中一刀兩斷。白蛇之舉既沒有嚇退劉幫,也沒有從其所願,分明是與劉幫爭奪天下,而劉幫之舉讓白帝子膽顫心驚,擋吾道者,必除之,劉幫之舉真乃大丈夫也。假若劉幫懼怕而退,也不會成就大漢霸業。王蟒雖然從中暫代了漢朝江山,只不過也是芸花一現,最後落個挫骨揚灰,遺笑萬年的把柄。
恩賜人間
劉邦為什麼要斬蛇?
因為王莽需要他去斬蛇。
這個說法聽起來可能很荒唐,但其實推論是十分合理的 ,是古史辨學派
顧頡剛先生的觀點。下面,簡單介紹一下這個推論過程。
一
要分析這件事情,首先要了解一下“五德終始說”。五德說由鄒衍在戰國時期確立,觀點是,歷代的帝王都是受命於五行中的某一種德。
這種說法被後代廣泛接受,《史記.封禪書》裡記載了:
黃帝得土德,夏得木德,殷得金德,周得火德,秦得水德。
在這裡夏商周佔據了一德,而五帝和黃帝共享一德。
到了漢滅了秦的時候,就出現了問題 。由於秦朝存續時間短,這水德時間也太短了吧,所以漢初繼承了秦的水德,“襲秦正朔服色”。
到了文帝時,賈誼對此表示異議,他還是
主張土克水,漢應該是土德,色尚黃。到了文帝十五年的時候,由於天降祥瑞出現了“黃龍”,土德的符應出現,於是文帝開始著手改制,到了武帝太初元年時,確立了土德。
簡而言之,漢先是水德,再是土德。
而劉邦斬白蛇的故事裡是怎麼說的?故事裡說蛇是白帝子,被赤帝子斬之!
赤帝子,明明白白的當為火德。
如果這件事是真的,為什麼在漢代立國之初不確立火德呢?反而在水德、土德間爭執不休。
二
再回到王莽身上。
我們知道王莽是一個狂熱的復古者,什麼行為都要和古代聯繫起來。
我們看下王莽自稱的世系,他自稱是舜的後裔,舜是黃帝的後裔。
那麼問題來了,黃帝是土德,現在劉氏天下也已經是土德,王莽還怎麼可以名正言順土德呢?
王莽不慌,在劉歆的幫助下給劉氏也搞出了一個世系,劉氏的祖先是堯,堯前面再安插一個帝王就好了。
所以現在就是這樣的:
??——堯——漢 (??)
黃帝——舜——新 (土德)
由於要營造新代漢和舜代堯是和平過渡的假象,這裡就只能用五行相生,不能用五行相剋了。
火生土,從此堯、漢都是火德了。
劉邦斬蛇的故事應運而生。
由於這一處的改變,導致整個三皇五帝系統跟著改變,這個與此題無關,我會在其它相關問題下回答。 當然,這只是顧頡剛先生的見解,還是很有爭議性的。
鳳嫵一
斬白蛇事件體現了君權神授的思想:白蛇是白帝子,而斬蛇的劉邦就成了赤帝子,劉邦的身世傳說很多,多為神話,參見《史記》。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這句話出自《漢書·武帝紀》,大意是,要想成就異乎尋常的豐功偉業,必須要依靠與眾不同的人。
如何才算是“非常之人”呢?古代的標準有兩條:一是要有與眾不同的容貌,二是要有與眾不同的事蹟。
先說他的容貌。《史記》記載:隆準而龍顏,美鬚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隆是高,準是鼻,隆準便是高鼻子。顏是額頭,龍顏便是擁有像龍一樣隆起的額頭。
所以,劉邦的長相是:高高的鼻樑,突出的額頭,漂亮的鬍鬚,左腿上有七十二顆黑痣。
一看便知是“非主流”人類。
再說他的事蹟。劉邦的奇聞異事很多:老母劉媼夢神而孕,賒酒醉臥酒家後被免單,見始皇帝而嘆息“大丈夫當如是”,空手赴宴而抱得美人歸……
當然,這其中,最出名的還得數斬白蛇。
我們都知道劉邦是西漢王朝的創始人,他是怎麼起義的要說斬白蛇起義,話說在始帝末年劉邦押解徭役快到驪山時,徭役有的不負勞苦紛紛逃亡而去,於是劉邦心生善念放走了所有的徭役。有幾個徭役心存感激決定要跟隨劉邦,這是劉邦已進喝的酩酊大醉啦,於是大喝一聲反了,就帶領他們逃亡大澤之地。
黑夜逃亡,必須探路於是劉邦命一人前去探路,不一大會探路的人就會來啦,驚恐萬分的說,前面有一條水桶般粗細的巨蛇在前面擋住去路怎麼辦呢?劉邦酒壯英雄膽,拔劍而起,怒喝道:“我是非凡之人,腳踏72顆痣,我們是頂天立地的男子,豈能怕蛇?我倒要看看誰敢阻我去路?”劉邦衝到前面開路,走不多久,果然一條巨蛇盤踞在道上,把小路堵得滿滿的,霧氣瀰漫,飄過一團團腥氣,令人作嘔。劉邦揮劍將白蛇斬為二段,腥熱的汙血噴了他一身,沒走出幾里路,劉邦酒性大發,昏睡在路旁,旁邊人急忙扶起,趕路而去。
後面的人走到斬蛇的地方時,看見一個老婦人在嚎啕大哭。眾人問她緣故,老婦人悲哀地說:“我兒子是白帝之子,他不該下凡間閒遊呀!他睡中化蛇,哪知擋了赤帝之子的去路,被人家殺啦!”聽了老婦人的話,眾人只當是胡言亂語。可奇怪的是,大家再回頭看時,老婦人消失了,連斬殺的白蛇也不見了,眾人惶恐之中始信有其事,劉邦酒醒得知此事,也隱約相信了。劉邦暗想:這麼多奇怪的事發生在我身上,莫非我真要做皇帝么?想到此處,又驚又喜,與大夥兒鑽進芒山和碭山的深處,避禍去了。
芒山和碭山山高林密,交錯相連,人跡罕至,是一個風景絕佳的好地方。劉邦就藏在這裡,因為朝廷通緝的風聲太緊,每天都要換地方。即使這樣,也有人找到了他,這個人正是他的妻子呂雉。
劉邦戴罪出逃後,妻子被株連下獄。幸虧劉邦的好朋友任敖與蕭何在縣衙當差,百般周旋,才沒有受皮肉之苦。任敖還俠肝義膽,將一個獄吏痛打了一頓。他們說服了縣令,放呂雉回家,一家人這才得以團圓。
這時,陳勝領導的起義已經轟轟烈烈了,東南各地紛紛響應。沛縣的縣令怕死,準備出城投降。蕭何和曹參便獻計,說劉邦很有英雄氣概,可以幫助守城。縣令便派樊噲去召劉邦回來。樊噲也是沛縣人,殺狗為生,妻子呂嬃,是呂雉的妹妹,和劉邦算是親戚。
在回來的路上,劉邦和樊噲看見蕭何和曹參迎了上來,樣子很狼狽。一問之下,才知道縣令突然反悔,緊閉城門,到處捉拿他們幾人。劉邦笑著說:“我們現在有幾百人,不用怕他。城裡的百姓未必都忠於朝廷,不如將消息傳進去,逼縣令自殺。”大家都覺得可行。
劉邦讓蕭何寫了一封措辭嚴厲的信,綁在弓箭上射進城去。百姓傳閱之後,竟自主攻入衙門,殺死縣令,然後大開城門,迎接劉邦入城。
進城之後,眾人推舉劉邦做首領,劉邦以自己沒有功德,極力推辭。蕭何和曹參本是文吏出身,不會行兵打仗,又害怕將來失敗後,株連到家室宗族,也力勸劉邦為王。劉邦推辭不過,只好應允下來,自立為沛公,在沛縣的城樓上,樹立起赤色大旗。這時的劉邦,已經四十八歲。在他征戰多年之後往往想起此事仍有膽寒之意,也隨這件事的傳播鑑定拉西漢王朝的400年。
在後世中有的相信,也有爭議不斷的事情,不管怎麼樣但是沒人敢說劉邦是傳播謠言,有人說哪有那麼大的蛇啊!可能是一條小蛇吧了,但不管怎麼說史書中記載有這一段。
《史記》注引裡說,“斬蛇劍長七尺”,而劉邦卻說:“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那麼斬蛇劍到底是三尺還是七尺呢?《崔豹古今注》說“當高祖為亭長,理應提三尺劍耳;及貴,當別得七尺寶劍”。有人分析,三尺劍應是亭長佩劍,當時因為蛇比較大,劉邦另外找了一把七尺劍將蛇砍死。還有人說,斬蛇劍是把神劍,佩之三尺,用則七尺。這些說法孰是孰非一時難以辨別。還是《西京雜記》的描述比較形象,對我們瞭解斬蛇劍或許有所幫助,《西京雜記》雲:“漢高帝斬蛇劍,劍上有七採珠、九華玉以為飾,刃上常若霜雪,光采射人······。”
三、斬蛇劍下落
據《晉書·五行志》記載:“惠帝元康五年閏月庚寅,武庫火。是以累代異寶,王莽頭,孔子履,漢高祖斷白蛇劍及二百八萬器械,一時蕩盡。”白痴皇帝司馬衷繼位後,因皇后賈南風專權導致“八王之亂”,使得西晉政權風雨飄搖,各地軍閥進京像走馬燈一樣,屋漏偏逢連陰雨,一場無情大火焚燒了國家武庫,當時負責管理武庫的張華恐有叛亂,命令衛士先做好警衛,然後再去救火的時候為時已晚,208萬件國家寶藏以及孔子履、王莽頭顱和斬蛇劍等世界級寶物全部化為烏有。
但是據梁朝蕭方等著《三十國春秋》說:“元康五年,閏月,晉武庫失火,漢高祖斬蛇劍穿屋而飛。”這段記載言辭令人生疑,“穿屋而飛”到底是葬身火海的隱諱之詞還是隱喻一段不為人知的內幕?不得而知,但是與此相印證的還有明人筆記《萬曆野獲編》,此書記載:“至宋靖康,金人擄去古物,又有女媧琴、孔子履,何耶?······又唐宣宗令有司仿孔子履名“魯風鞋”,宰相以下俱效之,號“遵王履”,則似孔子履未焚也。”儘管史書上對這些寶藏的下落存有爭議,但作為漢代鎮國之寶的斬蛇劍卻一直沒有重現江湖。
金山萬丈
史記所說劉邦母親偶得一夢,被一條大蛇附體,不久生下漢高祖。然後是劉邦起義斬白蛇。這裡的劉邦利用了當時的一個神話體系,劉邦母親夢到大蛇生下他,劉邦稱“赤帝之子”
赤帝是指上古之時的神農氏,顧名思義管理農業和神,還有一個映射。這個神是和平民站在一個角度的。就像是我們在選擇財神和瘟神的時候永遠都會和財神站在一個角度一樣的道理。
劉邦起義斬白蛇,他並非無緣無故斬白蛇,因為白蛇象徵著當時的白帝也就是五方上帝之一的昊天上帝,這個上帝曾在封神演義裡出現過。有昊天上帝命原始天尊聯合老子通天教主草擬封神榜。所以當時劉邦斬白蛇換成現代人的話就是把老天爺給殺了。因為秦朝暴政百姓沒法生活下去了,而劉邦又是赤帝的兒子,理所應該帶領百姓起來反抗。
黃金起義、甚至近代的太平天國、都是用了同一個方法。利用一種信仰一種人們精神上的寄託。所以後來有人平價漢高祖劉邦不僅是一位歷害的君言而且還是一個聰明的帝王。
自由答人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皇帝,劉邦的很多故事,都已深深地鐫刻在中國歷史的最深處。
「漢高斬白蛇起義」便是劉邦眾多故事中的一個。
一些對於漢初歷史不熟悉的讀者常常不明白,你起義就起義,像陳勝吳廣一樣,喊兩嗓子「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不行嗎?為什麼要斬白蛇呢?像項羽似的,喊一句「彼,可取而代之」不行嗎?為什麼要斬一隻無辜的白蛇呢?
其實,所謂的「漢高斬白蛇」起義是劉邦君臣把原本沒什麼聯繫的兩件事硬生生地聯繫在一起。
最初的最初,劉邦只是大秦帝國的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沛縣需要他做亭長,他便做亭長,帝國需要他到咸陽送徭役,他便到咸陽送徭役。某一回,帝國又需要他送徭役,這一回不是去咸陽,而是去驪山,給秦始皇修墳墓,他又按照帝國的要求上路了。
只是這一次,路途沒有那麼順暢,出沛縣不久,便有徭役趁劉邦等看守不注意的時候,成功地溜掉了。
當劉邦和徭役走到豐縣西邊的大澤中時,溜掉的徭役已經不少了,劉邦估摸著,這樣跑下不,不等到驪山,徭役們就跑光了。劉邦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只好喝悶酒,喝完酒,劉邦大手一揮,把徭役們都放了,跟徭役說,你們都逃命去吧,我也找個地方躲起來。
一些徭役不願意就這麼撇下劉邦,決定跟劉邦一起闖蕩江湖,於是,留下來陪在劉邦身邊的,都跟劉邦在芒碭山間隱藏了起來。
他們在芒碭山隱藏期間,有一條大白蛇擋住了劉邦他們的去路,前邊負責探路的跑回來向劉邦報告,劉邦藉著酒勁,提著三尺劍,就衝了過去,過去後一劍,便把白蛇砍成兩截,道路就此打開。
本也沒什麼,比較普通,不過是砍掉了一隻白化了的蛇而已,又不是砍斷了白素貞。
但是接下來,奇妙的事情發生了,劉邦砍斷蛇以後,繼續往前走,沒走多遠,就在路邊醉倒了,睡著了,後邊的人走到劉邦斬白蛇的地方後,見到一個哭泣的老太太,老太太說自己是白帝的妻子,自己的兒子被赤帝的兒子殺死了,說完,老太太便不見了。
這時候,人們便認為,那條白蛇是白帝之子,劉邦是赤帝之子。
幾個月後,劉邦成功佔領沛縣,稱沛公,聚集了三千豐沛子弟。
這三千人,多是西漢日後的脊樑。
三千人在沛廷搞了一次規模宏大的祭司,他們祭司了中華人文始祖黃帝和戰神蚩尤,用祭司用的牲口的血染紅了鼓和旗子,都穿上紅色的衣服,揚起紅色的旗幟。
總之,劉邦的軍隊「尚赤」,也就是以紅色為尊。
之所以尚赤,就是因為劉邦曾在芒碭山間斬白蛇,尚赤響應了劉邦乃赤帝之子的傳說,可以招募、激勵鄉勇。
這便是「漢高斬白蛇起義」的由來,其實是劉邦君臣在起事之處對劉邦的一次神化操作,主要目的是增強部隊的信心。劉邦君臣很擅長神化劉邦的,他們後來還搞出一個「五星聚東井」的噱頭,就是這個噱頭,成功吸引了戰敗的常山王張耳投奔劉邦。
《史記·高祖本紀》、《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遙望燕園
劉邦斬蛇明顯就是個傳說故事,應該是為其政權塑造合法性的依據,但是仔細分析起來,事情不是那麼簡單。因為這個傳說未必是劉邦自己造的,而是王莽給他加上去的!
故事的經過:高祖在剛起義的時候,有次夜行遇到白蛇,高祖藉著酒意,一劍把白蛇砍成兩段。之後有人路過這裡,看到一個老太太在白蛇旁邊大哭。路人甲問是什麼情況呢,老太太說我兒子是白帝的兒子,被赤帝的兒子殺掉了!這個人剛想說你有病吧,吹牛不打草稿之類,但老太太眨眼就不見了。
赤帝子殺白帝子,和當時流傳的五行相勝說有關,即火德勝金德。但問題是,秦朝確定的不是金德,而是水德,這又是眾所周知的。那麼應該說黃帝子殺黑帝子才對啊!事實上,漢初為了表示繼承秦朝也是用水德,但是到了漢武帝時代就確定土德了。這和《史記》的寫作時間相符,那麼,司馬遷這樣寫,就沒理由了。
但是,史書是可以改動的,《史記》並不是寫成後就不變了,“《孝武本紀》”不是連漢武帝的諡號都有嗎?而漢朝確實是在西漢末年才改為火德的。之所以要這樣改,是因為篡位的王莽自稱土德,但是王莽並不是滅漢,而是接受禪讓。所以又搞出一套五行相生說,也就是漢朝的火德生了新朝的土德,那麼秦也相應變成漢的火德克的金德了。
那麼就是:
漢初:秦(水德)——漢(水德)【繼承】
漢中:秦(水德)——漢(土德)【五行相勝】
漢末:秦(金德)——漢(火德)【五行相勝】——新(土德)【五行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