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所書《兜沙經》,骨體挺拔,具北碑風規

《兜沙經》,冊裝共12開,無款識,署“天祐四年(907年)七月日……”乃唐祚之末五代之始,其書法與唐代楷書主流一脈相承,謹嚴有法,骨體挺拔,具北碑風規,為唐寫經中的珍稀之物。首頁下端鈐“趙氏子昂”、“松雪齋印”。知曾經趙孟頫鑑藏。

唐人所書《兜沙經》,骨體挺拔,具北碑風規

抄寫佛經,在佛教中被稱為轉經。在民間歷史上,轉抄佛經有著非常悠久的傳統。而官府參與轉抄佛經也有著深遠淵源。作為中國藝術史上的一種特殊現象,這些經卷不僅具有珍貴的藝術價值,也蘊含了豐富的歷史資料。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其特殊的藝術、歷史及社會價值也將得以昭示,並對歷史文化的研究起到推動作用。

唐人所書《兜沙經》,骨體挺拔,具北碑風規

在現存數十種華嚴類典籍中,後漢支讖所譯《佛說兜沙經》(以下簡稱《兜沙經》)是最古譯本。此經篇幅短小,僅2500字左右,卻首開華嚴經典之濫觴,初蘊華嚴學說之理路。

唐人所書《兜沙經》,骨體挺拔,具北碑風規

《兜沙經》的主要內容,是敘述釋迦牟尼在摩揭陀國初成佛,十方世界菩薩聚集佛前,提出各種問題,列舉菩薩修行名目。

唐人所書《兜沙經》,骨體挺拔,具北碑風規

《兜沙經》有一個格外引人注目的特點,就是重視“十”這個數字,並且在多方面創造性地運用。本經的經名,也是源於對“十”的強調。由此開始,“十”逐漸被賦予多種超出計數範圍的宗教象徵含義,構成華嚴類經典乃至華嚴宗教義的一個獨具特色。

唐人所書《兜沙經》,骨體挺拔,具北碑風規

唐人所書《兜沙經》,骨體挺拔,具北碑風規

唐人所書《兜沙經》,骨體挺拔,具北碑風規

唐人所書《兜沙經》,骨體挺拔,具北碑風規

唐人所書《兜沙經》,骨體挺拔,具北碑風規

唐人所書《兜沙經》,骨體挺拔,具北碑風規

唐人所書《兜沙經》,骨體挺拔,具北碑風規

唐人所書《兜沙經》,骨體挺拔,具北碑風規

唐人所書《兜沙經》,骨體挺拔,具北碑風規

唐人所書《兜沙經》,骨體挺拔,具北碑風規

唐人所書《兜沙經》,骨體挺拔,具北碑風規

唐人所書《兜沙經》,骨體挺拔,具北碑風規

唐人所書《兜沙經》,骨體挺拔,具北碑風規

唐人所書《兜沙經》,骨體挺拔,具北碑風規

唐人所書《兜沙經》,骨體挺拔,具北碑風規

唐人所書《兜沙經》,骨體挺拔,具北碑風規

唐人所書《兜沙經》,骨體挺拔,具北碑風規

唐人所書《兜沙經》,骨體挺拔,具北碑風規

唐人所書《兜沙經》,骨體挺拔,具北碑風規

唐人所書《兜沙經》,骨體挺拔,具北碑風規

唐人所書《兜沙經》,骨體挺拔,具北碑風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