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多數開國皇帝的太子都無法正常繼位?

平方反比定律


歷史上確實有這個怪像。從秦始皇算起到清太祖努爾哈赤結束,各個王朝的開國皇帝太子能順利繼位的確實不多。到論其原因,大概有兩個:

一是權力鬥爭。其中最為典型的就屬於隋唐兩朝,這兩個朝代都是開國皇帝的太子都是被自己的弟弟給拉下馬的,最為激烈的當屬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直接帶兵斬殺太子和齊王。

第二原因是,太子身體不好英年早逝。這個代表人物便是朱元璋的太子朱標。朱標很小的時候就被朱元璋選定為接班人,對其認真培養,朱標也沒辜負朱元璋的期望,其理政能力極佳,為人謙和,頗受臣民擁戴。但是其突發頭疼英年早逝,沒有繼承皇位便死去,這才給朱棣留下機會。

其實歷史上開國皇帝太子沒繼位,還有很多情況,比如宋太祖沒立太子,突發死亡之後,權力被宋太宗攫取。秦始皇的情況與宋太祖差不多,只不過最後權力被胡亥拿走,導致王朝傾覆。



歷史摸黑人


事實上來說,一個封建王朝的長治久安,繁榮昌盛,起決定作用的往往是第二任君主。

老百姓話說:創業難,守業更難。

難在那裡?

  • 第一難

改朝換代之際,群雄四起,逐鹿中原,都有問鼎最高權力之心,第一代皇帝四處收降納叛,得天下猛士安四方。

第二代皇帝如果沒有能力,那些降將叛徒和天下猛士就會取而代之,五代十國這種例子太多了,趙匡胤就是趁人家孤兒寡母搶的柴家的江山,如果柴榮活著,有他什麼事呢?如果不是他弟弟趙光義有能力,大宋怕也不長久。

  • 第二難

第一任老皇帝死後,幾個兒子掙地位,特別是那些在打天下過程中立有大功的兒子,手下有成建制的政治團體。

而,有能力的兒子不一定是嫡長子的,比如李自成是大唐老二,朱棣是大明皇朝的老四,讓他們忍氣吞聲是很困難的。

  • 第三難

改朝換代之際,老皇帝用暴力壓迫住了舊勢力,這些勢力一直在蠢蠢欲動的,找著機會就會造反的。

大秦帝國的失敗事實上也是六國舊貴族造反呀!韓王信是舊貴族舊勢力,張良也是韓國的貴族呀;項羽叔侄也是舊六國之一楚國的貴族;魏咎是魏國公子,被秦始皇廢為庶人,一聽說陳勝起兵,星夜兼程趕去投奔了;齊國的田榮兄弟,一聽陳勝起兵,馬上有樣學樣,也起兵了;趙國有趙歇,張耳、陳餘。

要是秦二世壓得住這些人呢?劉邦也沒有機會。

所以說,任何一個王朝對於第二代皇帝的素質能力要求非常高。

不是所有的“會投胎的傢伙”就天然的工作能力也強大!

老天是公平的。


葭明通半瓶歷史


太子是一國儲君,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放到現代就是頂級富二代。開國皇帝的太子雖享受無上的尊榮,也因此處在萬人矚目當中,一言一行都要接受臣子們的觀察考評批判等等,謹言慎行在皇帝手下討生活,太子算得上是最不自由的人之一!

開國皇帝的太子沒能即位有以下幾個典型:

1、秦始皇長子扶蘇。雖沒有太子之名,卻有儲君之才,公子扶蘇“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在民間聲望極高,因為焚書坑儒與始皇政見不合被派去守邊歷練。趙高扶二世繼位刺死扶蘇,後來陳勝吳廣農民起義時還借用了公子扶蘇的大旗。

2、隋文帝的太子楊勇、唐高祖的太子李建成。楊勇從小在父母身邊長大,性格寬厚直爽,卻在成為太子後開始驕傲奢侈,沉迷享樂,喜歡上民間女子而致太子妃於不顧,絲毫沒有儲君的擔當。而小兒子楊廣少年為質子,飽受欺凌工於心計善謀劃,又為國家立下了赫赫戰功,楊堅改立太子也很正常。

李淵的太子李建成的光芒完全被李世民遮住了,心中充滿嫉妒想要出手,卻被人先下手為牆,發動了“玄武門之變”被殺。事實上在大唐尚未開國時李世民已有赫赫戰功,李建成能得太子之位純粹是李淵的寵愛,最後導致兄弟鬩牆。


3、元世祖忽必烈的太子孛兒只斤·真金。這是忽必烈最寵愛的嫡長子,真金太子自幼深受漢文化影響,與中央蒙古族黨派對立,因為朝中漢族官員上疏忽必烈禪位於太子,嚇得不知所措,聽從建議先下手為強揭露了對立的黨派各種惡行,因此引發爭鬥受到忽必烈的呵斥,憂思成疾,病死了。

4、清聖祖康熙的太子胤礽。清朝有三祖,入關前後,一統中國,康熙大帝應該也能算開國皇帝,太子是元后所生,從小悉心培養,是大清完美的繼承人。奈何康熙在位61年,太子就算耐心去等,也不免在一眾優秀的弟弟中忍受煎熬,還有皇父的猜忌,最終瘋狂地做下了些許錯事,導致兩次被廢。

5、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太子朱標。從小熟讀儒學經典,性格寬厚仁慈,與幾位弟弟們相處融洽,威信極高,卻因為風寒病逝。其子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後世稱為建文帝。


無法正常繼位的原因

1、被至高地位所迷惑,沒有勝任一國儲君的能力。

2、兄弟太過才華橫溢、戰功赫赫,被打擊到塵埃

3、因為心理承受能力,身體健康問題

4、因為做了幾十年的太子,兄弟環伺,承受壓力過重做錯事

小記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沒有天生的好命,古來成大事者必經過一番披荊斬棘,有承受生命之重,方能承擔天下大任。身居高位必得有與之相匹配的能力才華,如若沒有即便勉強添居高位,與傀儡何異?

故聖賢有云:“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何況是主宰天下的皇帝,大浪淘沙,烈火練真金,無論何時都是上位者的準則!


這個回答你們滿意嗎?喜歡加關注點贊哦~分享文學詩詞歷史,歡迎在評論區留言發表不同見解,謝謝~


晴空莽莽


“為什麼大多數開國皇帝的太子都無法正常繼位”這個問題可以分兩個方面來回答, 一個是繼位的皇帝是皇帝的兒子但是不是太子或者長子,第二個是繼承皇位的連皇帝的兒子都不是。

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或者中原王朝之中,姑且把宋朝也算進來,秦、西漢、東漢、西晉、隋、唐、北宋、元、明、清,這十個朝代之中,只有西漢的漢惠帝劉盈和晉惠帝司馬衷是以太子身份繼位的,元朝和明朝都是太子早死皇太孫繼位,清朝如果是從努爾哈赤算則是太子禇英被圈禁,後來只有康熙立過太子但是太子胤礽也沒有繼位,再後來清朝就不立太子了。

其餘的五個王朝之中,秦朝皇長子扶蘇被矯詔殺害、隋朝太子楊勇被陷害謀殺、唐朝太子李建成死於玄武門事變、北宋趙光義在“燭影斧聲”的懸疑中登基並隨後逼死了趙德昭。

而且西漢惠帝帝盈與呂后去世之後,諸呂盡皆被殺,大臣們又迎立劉邦之子代王劉恆登基,所以漢惠帝一系也被滅了;晉惠帝司馬衷同樣是當了亡國之君,所以一看“惠”這個諡號就是個貶義詞。

明朝的建文帝朱允炆也沒坐穩江山,當了三年就被叔叔朱棣搞得不知所蹤,最後連太廟都沒進去,而朱棣則大搖大擺的進了太廟諡號“太宗”。

之所以造成這種情況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立國未久,太子會與皇帝的權力發生衝突,皇帝會在壓制太子的同時扶持其他皇子或皇族的勢力來平衡,所以很容易造成太子根基不穩,所以不光是開國皇帝,但是稱得上明君的,太子都很難有好下場,比如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等等。

所以開國皇帝的太子除非手握兵權有一定的生殺大權,但是在開國皇帝這種權力慾很強的人手下這種待遇基本上是很難獲得的,而且會有如同侯君集煽動李承乾和索額圖煽動胤礽叛亂一般,給太子帶來各種生存危機,所以開國皇帝的太子想要繼位真的是太難了。


飛凡看歷史


在我國古代開國皇帝當初所立的太子,有一些確實沒能順利繼位。比如楊勇、李建成、朱標。前者是被廢、被殺,後者是早亡。當然還是有成功繼位的,比如漢惠帝劉盈,不過他也是經過了險些被廢的風險。並且有的王朝第二位皇帝也是通過看似不正常的手段所得,如楊廣、李世民。

那為什麼會如此呢?

談到這個問題,首先拋開早亡的因素,畢竟若他不早亡,將來還是有希望能成功繼位的。至於為什麼有的太子會被廢、王朝第二位皇帝是通過看似非正常手段所得,這裡就簡單的說下。

太子就是未來的儲君,若一切順利,是有望繼位、成為九五之尊的皇帝,那時就擁有了無上的權利。當然就是因為這個權利的誘惑,讓太子這個位置就變成了高危的職責。

畢竟皇帝這個誘惑太大了,又有多少皇子不想成為太子、成為未來的儲君呢!哪些未被立為太子的皇子,自然會通過一些手段構陷太子,然後謀取太子之位。比較著名的就是楊廣和楊勇的故事。

而主要的原因,還有就是能成為開國皇帝的人自然成就很高、能力很強,這樣的皇帝自我觀念很強,他自己雄才大略,自然就會以自己為標準來規範太子,希望太子能如他一樣。但他卻不明白,像他這樣的皇帝,幾百年又能出幾個呢!

這樣的例子不僅僅是開國皇帝會有的,連一些不是開國皇帝的也如此,比如著名的漢武帝。漢武帝雄才大略,所以他就想讓太子劉據如他一樣,但劉據和他性格不同,所以時間長了漢武帝就有些不喜歡太子了。

還有的就是一些開國皇帝雖然立了太子,但是開國皇帝多是馬上得天下,打仗他總不能事事都自己做,所以還會重用其他親近的人,比如他的其他皇子。時間久了,這皇子戰功赫赫、地位尊貴、手握權利。

如此自然會太子構成了危險,畢竟太子才是未來的儲君,其他皇子戰功赫赫,太子有怎麼能放心的,如此兩者矛盾自然加重,結果就會出現相殘之事,這方面比較著名的就是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的故事。

當然,不管什麼情況,太子都是一個高危的職責,雖然表面上看上尊貴、風光,是未來的皇帝。但是不到真的成為皇子,之前的一切暈貴、風光可能都是一時的過往雲煙。


中孚鑑


題主說的不對。只要不早死,太子被奪位的很少:只有東漢、隋朝、唐朝,3個朝代的太子是因為被廢、被殺而失去皇位的。

我國曆代的大一統王朝,共計16個:夏、商、東西周、秦、東西漢、東西晉、隋、唐、南北宋、元、明、清。我們看看這幾個朝代的開國太子的繼位情況。

夏朝,大禹傳帝啟。當時沒有太子一說,但啟是大禹唯一兒子。

商朝,商湯傳位外丙。太丁是外丙大哥,他作為嫡長子被立為太子。但是,太丁死的早了,所以老二外丙繼位了。

西周,也是嫡長子繼承製。周武王傳位成王,就是嫡長子繼承製。

東周,宜臼的太子是姬洩,死的早。宜臼傳位給姬洩的兒子姬林,這也是太子繼位。跟明朝一樣。

秦朝,秦始皇駕崩後,趙高聯合李斯,讓秦二世胡亥繼位了。

西漢,劉邦傳位劉盈,就是嫡長子繼承製,也是太子繼位。

東漢,劉秀傳位老四劉莊,這裡有廢太子的事,不算太子繼位。

西晉,司馬炎傳位次子司馬衷,是太子繼位的。這是因為司馬炎長子夭折,次子司馬衷才繼位。

東晉,司馬睿傳位司馬紹,是皇太子繼位,還是正宗嫡長子。

隋朝,楊勇本來是太子,楊堅傳位楊廣,不算太子繼位。

唐朝,李淵傳位李世民,是因為宣武門事變,太子被殺。所以,唐朝不算。

北宋,趙匡胤傳位弟弟趙光義,不是太子繼位。

南宋,趙構沒有親兒子,傳位皇太子趙眘,是皇太子繼位,不是嫡長子繼位。

元朝,忽必烈的嫡長子孛兒只斤·真金是太子,可惜死的早。元朝皇位爭奪厲害,不按套路走。雖然讓真金兒子繼位,但是,不是嫡長子。

明朝,朱元璋的嫡長子朱標太子死的早,傳位給了皇太孫朱允炆。這也算是“皇太子”繼位了。

清朝,不實行嫡長子繼承製。

這麼一看,16個朝代,只有清、元、北宋、唐、隋、東漢、秦7個朝代的確不是太子繼位。其中,元清都是少數民族政權,也不應該算到裡面。排除元、清,13個王朝中有9個是太子繼位。

而且,真正太子被廢、被殺,而失去皇位的。只有東漢、隋朝、唐朝3個朝代,(秦朝、清朝、北宋就當時就沒有太子)這麼一說,更是少數了。

所以,大多數的開國太子,順利繼位的希望還是很大的。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難啊!做皇帝的難,做皇帝的兒子更難!

太子,是皇帝名義上的接班人。這一特殊的身份光環將嫡長子至於政治、權利舞臺的中心,吸引著眾多人的紅眼球。那可是帝位啊!要求必然很高,做的不好,有人說你德不配位,做的太好,他爹會起疑心啊!

可憐嫡長子,生在帝王家,不爭就得死在古代,歷代君主必然有很多兒子,那麼做了太子必然會引得其他皇子們的眼紅,甚至會想出各種方法對付太子,然後想辦法趁機取代太子的位置。另外一方面如果太子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的話,也會引起君主對自己的猜忌,從而導致殺身之禍。

還有一些太子因為身體素質天生比較差,還沒登基就去世了,比如說像是明朝的朱標。另外還有一些太子因為行為方面不夠謹慎被君主懷疑的,導致被廢黜的,比如說顯示西漢的劉據、唐朝的李瑛和清朝的胤礽。

開國太子可以算是封建社會王朝中的一個魔咒了,在幾千年的歷史裡開國太子最終能夠繼承皇位的寥寥無幾。追其原因,也許是每朝的開國之君必然是雄主,都是強勢之人。在皇家有一個強勢的父王,只能用一個苦字來形容。



雖然太子表面上無限風光,但是其實歷朝歷代的太子之位本地就是一個充滿勾心鬥角的地方,只能說歷朝歷代太子難當,開國太子更難當。

我是先啟,帶你分享更多趣味歷史


先啟歷史


開國之初,統治階層內部的勢力處於平衡性穩定狀態,並非是絕對的統一和集權狀態。原先的各種支持或倚仗勢力都為開國出力不小,皇帝初登鼎位,一般會進行安撫、平衡,個別刺兒頭還會打壓,皇帝家的威勢是逐步顯現的,古代帝王,一般親親,在集權方面做得效果並不好。在這個過程中,太子很難形成絕對的權勢優勢,距離權力核心越近,想法和做法都是很受關注的,既容易得罪某個勢力,也容易籠絡某個勢力,所以太子上位也是需要付出極大努力的,弄不好必然會處於風雨飄搖的尷尬之地。另外家天下,並非穩定政局的好辦法,周人親親,所以有春秋戰國;大漢親親,也有諸王相爭;兩晉之後,有百國互虐;大唐,有割據之亂。


野徑峽


一、太子之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名義上為未來皇位繼承人,容易遭受其他兄弟親王妒忌和陷害。皇帝擁有至高無上權利和生殺予奪特權,對其他兄弟有極大誘惑力,使得他們會想盡辦法把太子拉下馬。

二、開國太子大多被安排處理內政和國事,而其他兄弟中傑出者則可以帶兵東征西討,有機會建立軍功和威望,同時還可以掌管軍權。實際上對太子的權威產生了威脅和挑戰,會激發有功有軍權兄弟的進一步奪權可能性。

三、開國皇帝通常比較年輕或身體健康,太子需要做很長時間儲君,熬到開國皇帝老死或病死才能繼位,時間太長,很可能導致太子按耐不住,提前搶班奪權,挺而走險。

四、開國太子因做儲君時間較長,身邊容易形成黨羽,這是開國皇帝所厭惡的。


laozhoukanshijie


印象中好像是唐朝的李建成和明朝的朱標吧。

李建成

唐高祖建立唐朝後,便冊立李建成為太子,李建成在唐朝的創立中戰功赫赫,絕對有資格繼承大統。不過他有一個強勁的對手,秦王李世民,與李建成相比,李世民戰功更加卓絕,遠超唐高祖李淵。

兩人都擁有非常多的支持者,支持李建成的以文官為主,比如魏徵,因為他是嫡長子,對唐朝有功。而李建成更不用說了,手下武將雲集,還有房玄齡等謀臣。

最終,李世民顯然技高一籌,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李建成,繼而逼迫李淵主動退位,李世民登上帝位,即唐太宗,開啟了盛唐氣象的“貞觀之治”。

朱標

與李世民相比,朱標顯然要幸福的多,與朱元璋的其他兒子比起來,朱標很早就被冊封為太子,並且在朱元璋在外征戰期間,以太子身份監國。當時在朱標治理下,國家井井有條,與朱元璋比起來,朱標非常儒雅,並且寬厚仁慈,在諸王中威信極高,文武百官也非常認可。

朱標繼承大統只是時間問題,可惜的是,公元1392年,朱標感染風寒,隨後病逝,年僅37歲。朱元璋這才重新培養朱標的兒子朱允文,最終朱棣發動靖難,取而代之。顯然,如果不是朱標英年早逝,顯然歷史將朝著另一個方向前進。

總的來說,每一位,一般都會有一些強勁的對手,他們為了自己的前程,時刻覬覦著帝位,從而造成了數不清的手足相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