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丁磊、周鴻禕……成功的創業者都有哪些特質?

马云、丁磊、周鸿祎……成功的创业者都有哪些特质?

马云、丁磊、周鸿祎……成功的创业者都有哪些特质?

“那麼多團隊,哪些問題是年輕團隊在選擇創業項目時最常犯的?”

在我看來,很多初次創業的人,會聚焦在自己非常感興趣的方向上,卻沒有好好計算是否有足夠的需求,可以讓公司生存下去。許多人太專注在他們的熱情和夢想上,他們其實從來沒有真的停下來問過自己這個問題並做計算。

比如說我見過一個創業者,他說我們在各個商場裡會收到很多積分卡,但要用的時候可能常常找不到或是忘了帶,所以想做一個應用幫商家和消費者記錄。這看似合乎邏輯,但實際上真正需要這種產品的人有多少?在他們之中真正會去下載一個app的有多少?每隔幾天就會用它的有多少?……

換個角度,創業真的那麼難嗎?創業對有的人來說卻又非常輕易。我認識一位“90 後”朋友,他在大學的時候向那些修完課不再需要書的同學收購教科書,然後在網上賣,這麼簡單的操作讓他一年賺到上萬元。

马云、丁磊、周鸿祎……成功的创业者都有哪些特质?

這個過程足夠簡單,他清楚知道自己可以賺多少錢、將書本銷往哪裡,基本上除了包裝、客服之外不太需要花什麼心力。

後來畢業以後,他把東西都先運送到物流的貨倉裡,他只要支付一點費用,就有人可以幫他處理包裝跟運送的問題。然後他在下班後和週末時間下單買各式各樣的物品,包括玩具、遊戲、家居用品,等等,尤其是在節後購買打折的產品,每星期花費 10 小時就可以賺到一個月的月薪。

對他而言,創業只不過就是結合自己的長處、有利的客觀條件,以及積累的經驗和情感能量罷了。

马云、丁磊、周鸿祎……成功的创业者都有哪些特质?

說到底,創業只有熱情和個人興趣是不夠的。在定位創業方向之前,最重要的是要學會判斷自己是否適合創業,不要本來不適合創業卻盲目創業。美國創業學會有一套精簡的創業者測評試題,可以進行自我測評作為參考(具體可以參見書中的內容)。除了這種學術化的標準測試,在我看來,還有四項自我檢驗的測試可供參考。

第一,你是否經常發現身邊人的某種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這反映的是你對環境與生活的覺察能力。要創業,首先要培養自己對於環境與生活的覺察力。大多數用戶無法確切說明自己的需求,因此,欲創業者必須靠自身的努力去發現那些潛在性的商機,如此一來,對於生活的敏銳度便變得格外重要。好的覺察力,可以幫助我們隨時發現市場的可能性,進而挖掘出可能的商機。

第二,你是否把你創業的想法和很多人說過?

這反映的是你對想法的分享能力。許多欲創業者害怕與人分享自己的想法與創意,就怕一旦與人交流後,便會被人抄襲、剽竊。其實創業初期的所有概念都極為粗糙,唯有通過與他人交流,才有機會淬鍊自己的思維,也才有機會獲得不同角度的看法,更可能會藉此遇上志同道合的夥伴。如果自己的初期概念真可能被複制,併成功執行,那也絕非壞事。畢竟如此一來,你便可確認此想法的可行性,而由於你對想法有著原創性,更有機會進化原有概念,成功超越對手。想創業,千萬不能閉門造車,一定要多方獲取意見與資源。

第三,你是否想過創業中會遇到什麼打擊?

這反映的是你對事物的分析能力。其實,這也是對你所做事業的脆弱度測試,它可能包含:哪些情況可能讓事業毀於一旦?可能性多大?如何預測現有競爭者和潛在競爭者的反應?任何競爭者都有能力對我的威脅作出反應,立即對我的事業予以重擊嗎?目前的競爭對手,為何不對我進入市場作出反應……這些思考越全面,說明你的分析預測功力越深,越能夠應對未來的挑戰。

第四,你是否想過創業最差的結果?

這反映的是你對風險的認知能力。創業最怕的不是“失敗”,而是不知如何面對失敗。創業前,一定要將最壞的結果也一併計算進去,並要好好地問問自己:是否能接受如此的結果?

马云、丁磊、周鸿祎……成功的创业者都有哪些特质?

創業者分有三種類型,一種天生具有天生靈敏的嗅覺,一種是雖然具備創業的基本條件,卻缺乏非創業不可的強烈動機,還有一種其實並不適合創業,但是創業成功的故事聽多了,有樣學樣。那麼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辨別自己屬於哪一類的創業者呢?根據我的觀察,有幾個指標可以用來檢驗。

第一個,是否足夠“不安分”;

有種人在環境裡總是能發現有比現有方法更好的選擇,心裡有些不安,開始醞釀一些變化。他的意見常比別人多,卻不是光說不練,甚至有時候還沒想周全,就已經開始採取具體的行動。

第二,是否喜愛“不確定性”;

創業路上沒人可以預見後果,就算有萬全的準備也不能完全控制。而焦慮具有傳染性,創業者如果顯現任何不安,團隊難免因此失去信心。因此成熟的創業者往往具有十分強壯的心臟,能夠負荷不確定的未來。

第三.是否容忍“模糊狀態”;

創業公司分工不可能太細,任務又隨時可能改變。有時候資源不足,完成一半的戰略只好放棄。為了應付這些變化,模糊是必然的狀態,往往令人不安,甚至感覺無所適從,因此創業者不但要管理“模糊”,還要在模糊狀態下,激發出生產力。

第四,是否願意處理“人的問題”。

創業必然有一個集體,而人與人間必然意見有分歧,輕者需要有效溝通,嚴重者必須調解衝突,組織中更免不了有一些難以約束、不注重團體紀律的夥伴。種種有關人的問題,本質跟創業的技術、創新或其他專業完全不同,如果不喜歡面對人的複雜,便只能安分充當個人貢獻者。

這四種指標間有聯動關係,例如不安於室的人往往較能接受未來的不確定性;習慣跟人接觸的人較有同理心,不一定堅持自己的看法,因此允許了很大的模糊空間。當創業的機會敲門的時候,如果猶豫不決,不妨用這四個指標檢驗自己,做個自我評估:我屬於哪一種創業者?

圖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