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谱写“一带一路”非洲发展新乐章

中关村谱写“一带一路”非洲发展新乐章

提起对非洲的印象,不论是广袤无垠的沙漠、迷人的旱雨季、壮观的动物迁徙,还是壮美而温柔的赞比西河、神秘而古老的土地、天地间纯净的自然环境,仿佛这一切都不足以形容这个融汇自然与文明的非洲。

由中关村“一带一路”产业促进会和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共同筹办、坐落于海淀科技大厦二层的《中国·非洲新印象》主题展,通过图片及实物的方式,让更多的非洲特色,伴随着中非的合作发展,呈现出原本的质朴和天然;通过共述中非故事,促进“一带一路”文化与产业的合作交流,让更多人着眼于探讨创新合作、共赢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

务实搭建沟通平台

《中国·非洲新印象》主题展自8月20日开始,9月15日结束。中关村“一带一路”产业促进会是国内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一带一路”市场驱动的、为科技企业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合作服务平台。举办此次展览,意在推动中关村创新模式成为“一带一路”沿线、沿岸国家共赢的东方之路,探讨多元的发展模式、更深层次的合作路径。中关村“一带一路”产业促进会理事长张晓东告诉记者。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中国近五年来的科技成就变化……”在展览现场,这位用中文流利解说的小伙子叫张晓强,来自乍得。“毕业后我会留在北京,如果能加入藤蔓计划或者促进会,深入了解海淀那就太好了。”张晓强如是说。

“他的中文太好了,流利又标准,只听声音绝对听不出来是位外籍友人。”参观者对张晓强的中文竖起了大拇指。

除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海外科技园区发展合作等合作方式外,促进会还推出了“藤蔓计划”,创立了藤蔓国家双创空间,通过汇聚国际留学生人才、对接中关村企业实习培训,让中国科技创新的火种如藤蔓一样在“一带一路”沿线、沿岸国家延伸生长,为各方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必要的国际人才支撑,让中关村这个创新聚集高地起于中关村、服务于中非,最终着眼于全世界。

来自加纳的Ramzi在藤蔓国家双创空间创办了信易洗,“在海淀,我们经过一些调研,在促进会和张晓东理事长的帮助下,把原有的想法付诸实践。我特别喜欢海淀的创业氛围,也认识了很多朋友。”Ramzi说。

融合强化多边交流

“藤蔓计划”被列为科技部国家“一带一路”科技行动计划,而藤蔓国家双创空间是藤蔓计划之创业支持部分的落地载体平台,是中国首家为“一带一路”产能合作、为国际青年在华创新创业提供服务的国际双创空间。藤蔓国家双创空间6月20日启动运营,主要包括创业课堂、创业加速度、创新实验室三部分。首批入驻的20支国际创业团队来自加纳、津巴布韦、印尼、波兰等15个国家,他们都是有非常强烈意愿从事推动中国与各国的双边和多边双向合作得国际创业者。

在双创空间的办公室,办公环境干净整洁、宽敞明亮,非洲国家的宣传册在前台一一陈列,各国国旗、中英文双语指示牌、非洲国家的志愿者随处可见。“目前正值暑假,有些创业者回国了,有些还在办公,您可以随意看看。”来自乌干达的懿虹操着流利的中文笑着说。

懿虹告诉记者,她是乌中混血,妈妈来自中国武汉,爸爸来自乌干达。当问及毕业后的打算时,懿虹因为太紧张,直接用英文表达了自己想服务于像中关村“一带一路”产业促进会这样的社会团体,而不是单一企业的想法。

有懿虹这样想法的留学生很多,来自纳米比亚的Thomas告诉记者,“我来实习是想认识更多人,也让更多外国人知道有个平台可以帮助他们创业,如果能为中非合作做一点贡献,我都会非常开心。”来自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在读学生孙佳更是深有体会:“我来自秘鲁,不是非洲,也不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但在促进会很有家的感觉,认识了很多外籍朋友,如果有机会我想通过我的宣传让秘鲁的留学创业者一起加入,让促进会吸纳更多的外国人才”。

据介绍,未来五年将有超过10000个留学生加入“藤蔓计划”,带动更多的国际化人才参与其中,惠及“一带一路”沿线、沿岸国家和地区,让真正起源于中关村的科技创新技术,对接“一带一路”建设,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