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说:我真的不是科学,我是科学的叔叔

中医到底是不是科学。

这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我来试试能不能把它讲清楚。

先说答案

正统的中医和科学的关系是这样的:

总得来说,科学源于数学,数学源于象学,象学源于道易。

中医则是象学思维在养生,奉生层面的应用。

所以,以亲属关系来算,中医,大概是科学的叔父。

中医说:我真的不是科学,我是科学的叔叔

正统的中医思想

中医的思想,来源于《易经》的思想,是华夏正统的“道”的思想的支流和应用。

把《易经》中的阴阳各三等分,就有了六气、六淫和六经辩证。河图中的五,作为永恒的太阳,加上四时,那么就有了五运。人法地,把洛书中的五,当成地,那么就是在天成五运,在地成五行。

五运六气,五行六经,就成了中医的理论基础。

中医的核心,是阴阳二字。

人身的阴阳二气,为天地所授,所以,顺应天地的阴阳二气,则为正;

逆了天地的阴阳二气,则为病。

中医说:我真的不是科学,我是科学的叔叔

中医的总思想和原则,一是保持人体正常的阴阳升降,二是通过恢复人体正常的阴阳升降,把一个不正的人,重新调节为正的。

要理解中医,首先要理解天人同构。在正统的华夏文化看来,人,家,乡,邦,国,天下都是同构的,在天地和人身的层次,天地如人身,人身如天地。比如,天上下雨,循行路线是自上而下的下降,雨不能够从地上往天上跑,水蒸气也不可以从天上向地上蒸发,人体的阴阳二气沿着经络阳升阴降,也是同样的自然规律。

中医是古圣道术修炼的副产品,是为了奉生。要想奉生,就要理解天地之道,就要理解精气神,所以在《黄帝内经》这样的中医经典里,多数讲的还是天地之道。

中医说:我真的不是科学,我是科学的叔叔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中医的四大经典,其中以《黄帝内经》最高,这是一本教人不生病的书。《难经》思想,承自《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则主要讲方剂。

中医主要的两大流派,岐伯和黄帝是一派,神农和伊尹是另一派。岐黄派以道治身,神农派以兵治身。 岐黄派和神农伊尹派,在张仲景那里交汇,就形成了后世中医的基本面貌。

以道治身,不生病,需要圣人才可以做到,以兵治身并没有那么高的要求,所以后世的中医,基本上全是用兵,就是黄帝所说的毒药攻邪。以药之毒,攻人之邪,这就是和用兵打仗一样了,所以说以兵治身。

这里解释一下万物为什么可以入药治病,因为万物本来都是同一个气所构成的,载中气而生的人,如果他生病了,说明自身的阴阳有了偏盛。而草木禽兽们,刚好是得偏气而生者,这时候,找一个刚好可以中和人身上偏气的动植物服用,就能把人身上的偏气中和掉,人就恢复了中和之气,病就好了。中药之所以能攻邪,就在于它有偏性,用中药阴阳的偏性,来纠正和修复病人身体阴阳的偏性。

中医说:我真的不是科学,我是科学的叔叔

在华夏的世界观看来,人在不停的和天地交换阴阳之气,疾病就是和天地关系失节,导致的人体的真气和天地之气,不合拍了。

那么最好对付疾病的方法,就是始终和于天地,保持正的状态,不生病,这就是岐黄派的思想。

治未病,养生,奉生,摄生。这些讲的都是关于如何不生病的道理和学问。既然生病是因为违逆了天地阴阳四时,以妄为常。那么,顺应天地阴阳四时,就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病皆起于过用,所以道家思想的养生智慧,核心宗旨只有一个:“治人事天莫若啬。”简单的讲,就是把精气神储蓄起来,改掉乱花钱的习惯,要省着用,节约着用。

开始知道啬精宝气了之后,那么逐渐的可以能够体会天人相应的道理。开始能够明白,什么是知常不妄,不要乱来。这样一来,身体就可以搭乘天地这个便车,以最小的成本,收获最大的效益。以天地阴阳,养自身阴阳。正气一直处于充沛状态,那么邪气就无法趁虚而入,人也就不会生病。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是更高境界的养生。一般人难以掌握。 恬淡虚无,说的是,不要为外部世界的纷扰,撼动自己的内心,看世界就如同镜子照出来它 们一样。这就是圣人如镜的道理。做到恬淡虚无,心里没有忧虑,那么真气就会畅通无碍。

精神内守,就是不仅要啬,最好还要善于闭藏。身上的正气余额越多,积蓄越多,那么就意味着,离疾病越远。

中医说:我真的不是科学,我是科学的叔叔

岐黄派的思想,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很难做到的,所以,不生病的人,也是很少的。

那么,如果病了,该怎么办呢?

中医还是这两种的方法,一是改变不正常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按照天地之常作为生活作息的依准,那么身体本身就有一种自己恢复正常的能力。这就是养生里面的康复功能。

另一种就是把祛邪扶正,使偏盛之气恢复平和。这就是以偏纠偏,用药的偏性,来纠正身体的偏性,中和掉体内的偏盛之气。为什么中药会有毒性?如果中药没有毒性,也就没作用了。身体处于不正常状态,不以偏纠偏,对身体的恢复正常,也就没有什么辅助价值了。

在以中药纠偏的同时,以合乎天地之正的生活作息方式生活,那么就能更快的使自己的身体康复。

为什么中医不发展,总是翻来覆去的讲几千年的那些东西呢?

因为从总体思想上,中医确实没法发展,中医的思想,它的锚定是天地。只要日月不改,天地不崩,阴阳四时就始终照常运行,人体这个小系统,也只能依然遵循这个法则。天地不变,中医的核心思想,也就无法有什么发展和彻底的改变,只有在道的思想指导下,针对不同时症提出相应的应时而变的解决方案。

科学

人类的心智从感知计算,退化到符号计算,结果,就是近代数学和现代数学的诞生。

中医说:我真的不是科学,我是科学的叔叔

17世纪,伽利略们,把变量的思维,引入了数学。西方人才开始接受,世界是流动的,世界是永恒变化的。这些从中国传入过去的源自易学的变量思维,十进位制,二进制的数学思想,推动西方数学,从鬼神数学,向自然数学转变。

东西方文化精华汇聚的结果,西方人建立起来了一座数学的大厦,在数学上,又建立起来了科学。近代数学带来了牛顿和他的三大定律。非欧几何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数学,则催生了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产生。

科学对应的是模型思维。西方人把数学建模的思想,运用在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上,这种模型思维之父,是伽利略。

建模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拟合,对数据的拟合。科学也是一样,所有科学模型的本质,都是对一系列数理与逻辑的拟合。一旦模型不灵了,则就要调整参数,对模型进行优化。在牛顿的模型中,他定义了时间,空间和引力。而爱因斯坦做的,就是调整时间和空间这两个参数,对牛顿的模型,进行了优化。

近代以来的科学,它的核心特征就是对现实世界进行定域性的,实在性的,数量化,模型化的分析和研究。而一旦不断的向微观世界探索,定域性,实在性,数量化,模型化这些科学的堡垒就不断的被推翻。因为,基于格物致知的科学,他们的自下而上所拟合出来的解释模型和原理体系,适用范围只能是物。如果格物的工具,尺度上比格物的对象还要大,那么就无法再格物致知了,对于无法数学化的领域,无法公理化的领域,现代科学思维是无法起作用的。这也就意味着现代科学走到了尽头。

中医说:我真的不是科学,我是科学的叔叔

在这个尽头,人类的心智为了可以对付新冒出来的状况,那么就得倒逼着去发明全新的数学。而现在的数学体系,已然无法完成这样的任务和使命。这也把数学逼到了尽头。

要重新设计整座数学大厦,那么就得回归到数学之母象学那里重新开始,重新再出发。而要开启象学的新篇章,那么之前西方的那一整套建立在实在性和定域性基石之上的理论和思想,都得需要用易学的思想,对它们进行根本性的颠覆。

实在性和定域性这两座现代科学的堡垒已然沦陷。下一场科学革命,取决于数学革命。数学革命,则又需要用东方思维,重新理解一个永恒变易的真实的宇宙。

因为易学的思想,反应的才是真实的宇宙:非确定性,非定域性,非实在性。一个确定性的世界,只不过是无穷变易中的一帧在时间轴上的截面。

所以说,科学的尽头是数学,数学的尽头是象学,象学的尽头是易学。

中医说:我真的不是科学,我是科学的叔叔

科学,总得来说,只是一场人类自己的发明,而非对天地常然的发现。

中医,则是对天地一隅常然的发现,而非人类自己的发明。

中医说,我真的不是科学,我是科学的叔叔。

中医说:我真的不是科学,我是科学的叔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