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一整本書和讀完大量碎片化書籍後的人有什麼不同?

YANGHUA-2046


1整本書和大量碎片化書籍有什麼區別嗎?或許題主的原意是問“整體性閱讀”和“碎片式閱讀”的區別。根據我個人的讀書經驗,區別還是非常大的。最關鍵的有2個點。

第一,1整本書的框架是成體系的,碎片化閱讀是沒有體系的

不管你是否出版過書籍,你肯定寫過高考作文,上班後肯定也寫過各類報告、材料。凡是“寫”東西,都需要搭建框架,直白點就是第一點、第二點、第三點……每一點下面可能還會有第1.1點、第1.2點、第1.3點等等。

試想,這不就是書籍裡面的大章節標題、小段落標題嗎,只不過你寫的報告可能就幾百字、幾千字,但一本書幾萬字、幾十萬字而已。為此,1整本書,它的內容和知識是成體系的,一次性讀完,就好比吃了一塊三明治,作者都給你把各種“材料”搭配好了,省時省力。

而對於碎片化的閱讀,不管是碎片化讀20本書,還是碎片化讀200篇文章,雖然可以廣泛接受更多的信息,但卻很零散。

就好比那塊三明治,各種材料東一塊、西一把,需要你自己“去做”。如果你是一位好的讀者,提煉、總結、組織、反思的能力很強,說不定你做出來的“書籍三明治”比作者的還要好。

但假如你不怎麼會做菜呢?假如你的水平不如寫作者的水平高呢?那你做出的三明治,也就只能“呵呵”了吧。

所以,我個人建議,在閱讀的初期(頭1-3年)最好是整體性的閱讀幾百本書,3年以後,你的知識儲備、閱讀能力都提升了,再碎片化閱讀+整體性閱讀。

第二,1整本書能夠鍛鍊你思維的連續性,而碎片化閱讀卻不能

思維的連續性,這是什麼意思呢?我舉個栗子,你在和人聊天,就聊到最近的房價是怎麼怎麼漲的。

如果你的思維很好,你會分析的很“深入、透徹、連續”,不僅分析房價表面因素,還能分析供需關係、人群需求、市場波動、資本運作等等,更有可能從金融危機、日本經濟泡沫等歷史方面給出一些思考。

但假如你沒有這種思維的“深挖”能力,只能是表面的“侃大山”:房價真高啊、我們家都2萬一平了、我畢業三年了根本不夠買1平米……這種聊天和分析,就是缺乏深度,也就是缺乏連續性思考。

所以,讀一整本,其實就是作者在講述1個最核心的“知識”,只不過他用了幾十萬字的篇幅非常深入、全面、系統、連續的再給你解釋為什麼、是什麼、怎麼樣等等。你讀完它以後,對這個核心思想、核心知識點就有了非常非常深入的認識。

但假如你是碎片化閱讀,東一撮、西一撮,最終只能讓你“表面”上看起來“知道的很多”,但其實這些都是“重複、膚淺的信息”,任何人多看幾次都能知道的和你一樣多。但你的分析能力、思維能力卻不會“深入、透徹、連續”,這,才是真正的差異。

最後,個人建議,讀書最多同時不超過3本,最好是讀完1本再讀下1本,有始有終、思維深入、才能更好的鍛鍊自己。


我是千城,謝謝你讀到最後,覺得有用就點贊、留個言吧!

公眾號:千城撩書。一起讀書,打開新的世界。

千城Slash


讀完一本書和大量碎片化書籍的區別就在於系統性和專注度。

如果說目前是碎片化閱讀時代,可以說一點都不為過。現代社會節奏不斷加快,人們不光做事的時候追求短平快,快速獲取利潤。就是拿閱讀這件事情來說,大部分人也是十分功利的,他們希望快速的閱讀,迅速的瞭解知識構架,以及知道各種新奇的觀點。所以催生了很多知識類節目,還有大火的各種公眾號以及各類內容分發平臺。

簡單來說,有些內容本來就是短平快的內容,比如說一篇雞湯文,或者某些流行語錄。這些東西依靠碎片化閱讀是正常的,因為內容本身就是非常碎片化,無可厚非。

但是今天我們所討論的一本書的閱讀,有的人每天堅持閱讀1小時,去看一本書,這是屬於深度閱讀。有的人也是依靠休息時間或者其他等待時間,小於15分鐘看一本書,這是屬於碎片化閱讀。

兩者看似都在閱讀一本書,但是效果卻是雲泥之別。

先說系統性,長時間的持續性閱讀系統性是好於碎片化閱讀的。很長時間的閱讀,閱讀這本書的內容就會多,這樣一次性接納的知識就更多,相對來說比較容易聯繫前後章節的關係,能夠更加整體的,站在相對高的高度去審視全文,對於一本書文章脈絡的理清很有幫助,思維也會更加系統,看問題考慮更多。

但是如果只是依靠碎片化閱讀,就容易出現斷章取義的情況。你若接受的不是一個系統化知識,而是一些十分孤立的知識點,這如同一些知識孤島,對於你解決問題幾乎無法起到作用。因為孤島一樣的知識點無法面對系統性事件產生很積極的作用,所以無法有效提升你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點,碎片話閱讀傷害我們的深度思考能力。這是一個浮躁的社會,人們的思維都趨於膚淺,越來特多人不願意認真思考,他們喜歡各種短視頻,慢慢的他們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

他們變得看問題無法看到本質,他們不能有效的集中注意力去做應該做的事情,他們被各種社交媒體綁架,總之一切的指向都是膚淺,而不是深度。

如果我們堅持看一本大塊頭的書,我們就被迫長時間的集中注意力,我們集中注意力的結果就是深度思考能力的提升,當我們提升了自己深度思考能力後,你就發現生活有個巨大變化。

我們不在被眼前的瑣事所困擾,我們就能快速看到事情的本質。我們有了巨大的延遲滿足感,我們不在追求快去回報的東西,而是傾向去做長期回報更高的事情。

我們做事情開始脫離低價值區域,我們進入了高手區域。我們做事喜歡做去做高價值的事情。

總是持續化的閱讀會帶給你更加系統的知識,更加深度思考的能力。


優嘉小董


你好,我來說說我的看法。

我認為要想構建自己在某一專業的知識體系的話,那就要進行主題閱讀,只讀一本書是不行的。



就像你來到一個新城市,得先知道東西南北,在知道市中心在哪兒,然後市政府所在地,然後購物娛樂學習的地方,最後才去找那些犄角旮旯的地方特色。從整體到一個點會讓你對熟悉這個陌生城市。

主題閱讀會讓你把一個知識領域的內容掌握得非常系統,甚至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

知識都是一通百通的,一個領域精通之後,想在跨界學習別的領域會事半功倍。



碎片化學習的知識不繫統,就像天上的星星或者斷了線散落一地的珍珠項鍊,雖然都很珍貴,但是太零星,價值就失色很多。

所以,先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最重要。之後再去涉獵別的領域,最後才能成為複合型人才。

我是雨滴。熱愛閱讀,寫作,投資,理財。公眾號:遇見雨滴。2018我們一起成長!


雨滴177618888


我認為題主不用糾結這兩種閱讀方式的比較。因為,在本質上它們是一樣的。你都是在吸收知識和信息,只不過,有些是篇幅比較長,有些篇幅比較短。

比起關注”讀什麼“,”用什麼方法讀“是個更加值得思考的問題。

對於讀書而言,有效的讀書方法,應該至少包括兩個步驟:閱讀、內化。

閱讀,就是你讀這本書的基本行為,搞清楚這本書講的是什麼,將內容都讀明白。讀完一本書或者讀書中碎片化節選,只是在閱讀這一步,還沒有走到讀書過程的盡頭。

更重要的是下一步,內化。

內化,就是提取書中的知識,轉化到你的知識系統中,讓其成為你認知體系的一部分。

這一步不只是做個讀書筆記,寫個讀後感。而是,你要用你的思維,去處理這些知識,然後,又讓這些知識去補充你的思維。

這個時候,這些知識是否來自一本書、是否是碎片化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內容本身。

舉個例子,比如讀《搞定I:無壓工作的藝術》這本書:

第一步,閱讀。根據書中內容,可以做出如下的梳理:

可以看到,這本書是自成體系的,每個內容之間的聯繫十分緊密。

第二步,內化。雖然這本書體系完整,但是這個體系是作者的體系,你要拆除重建,放到自己的體系中。

這本書是屬於時間管理方面的內容,如果我已有的時間管理知識體系是這樣的:

運用書中的內容,對這個已有的體系進行優化,變成下面的樣子:

可以看出,這個體系雖然吸收了《搞定I:無壓工作的藝術》的知識,但是和書中的體系是不一樣的。

同時,如果我在碎片化的時間,讀到這樣一段關於時間管理的話:

如果今天需要外出,有可能手頭上的書面工作做不了多少就要停下來,趕著時間出發了。
所以,如果跟別人約見,我會提前大概半小時以上到達地點,在那裡邊進行手頭的工作,邊等對方。
這樣,既可以保證準時,又可以有氣定神閒的狀態見面,並且你的節奏不會被打亂,不會因為一件事而讓另一件事讓步。

我覺得這個方法很有用,所以,也把它加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

最後,得出的就是內化知識後的結果。在這個體系中,無論是來自一本書的知識,還是碎片化的知識,都聯繫在一起了。是這是經過自我思考、處理、實踐後建立的知識體系。

你可以將這個過程看作了是你在建房子,每個經過你內化的知識,就是磚,至於,這些磚從哪裡來、是打包好來的、還是一塊一塊撿來的,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將這些磚牢固的砌在你的房子上,發揮作用。

以上是我的一己之見,僅來自個人的實踐和體會。希望對你的問題有幫助。


伍鋅在讀書


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讀一本書和讀大量碎片書,是有區別的!


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你知道火是不能摸的,因為燙人!可是你聽說火不能摸和跟你自己感受到火不能摸是不一樣的!這中間多了一個為什麼!

現在是一個知識信息爆發的年代,我們需要在無數條雜亂的信息中,迅速快捷的找出我們想要的信息,所以才會有二十分鐘左右的聽書,以及圖文解說的拆書,等類似的乾貨,也就是你所說的零碎知識,你聽過,學過,你以為你懂了,但是用的什麼卻是那麼不順手!

這也許就是你在生活中經常感受到為什麼,你明明懂的很多道理,依舊過不好這一生的原因!

要知道自己吃奶糖感覺到的香味和聽別人說的香味是不一樣的!

我國現代著名的職業規劃師,古典老師就曾在他的《躍遷》一書中表示過,讀書儘量要讀源頭書,而非二手書,三手書!

這樣就可以讓你接受到最新最真的,最原汁原味的感受和體悟,而非變味的了!

讀一本書有什麼好處?


可以讓你係統全面的瞭解,掌握一個知識,甚至多個知識,而非直接知道結論,不懂因果!

這樣你學習到的知識是有邏輯,有結構,是完整的!要知道你有太多的知識一知半解的原因,一般來說都是因為你讀了太多的零碎的乾貨!

當然關於這個問題,讀完一本書和大量零碎話的書籍,還有一種解釋,指的同是一本書,而時間是零碎的!

這種方法給我們的讀書結果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同的!

至於哪裡不同,你想想,你一天讀一本書和一週,又或者一個月讀一本書中間的區別!


特別讀厚重,苦澀難懂的外國著作,你就會發現,只要你讀書的時間拉長,前面的情節或者內容有時候就會忘記,忘記了,讀起來也就,沒有那種通暢圓潤的感覺!

……

好了,這個問題就手打這裡。


我是陳問禪,關注我,一起讀書,攜手尋找有趣靈魂,共同進步!


陳問禪筆記


讀一整本書和閱讀大量碎片化的內容,結果肯定是不一樣的。

有的中學生閱讀中外名著,雖然花費了不少時間和精力,卻因此體驗到閱讀的整個過程,感受到了思想上的觸動,精神上的歡暢。

有的中學生嫌麻煩,不願意看原著,而是想出很多“聰明”的辦法,看簡介、看各種縮寫本,看一些閱讀指導的片斷和截選,這樣輕鬆省力。知識點有了,重點找到了,答題順利了,但是他沒有感受到語言文字系統的內在的美。

過去有很多人喜歡看長篇、中篇小說,現代生活中,人們每天忙忙碌碌,喜歡快餐式閱讀。在文學上推崇微小說,恨不得讓一篇小說微小到只幾個字,可以相像,這樣小說價值究竟有幾何,只是譁眾取寵罷了。

看一本好書會讓人的頭腦富有系統性、連續性、邏輯性,一整本書就像吃一道精心烹製的食品,美味又營養;而碎片化閱讀就像吃快餐一樣,味道雖好卻沒有多少養分。

如果你的讀書只是為了開心娛樂,那麼碎片化閱讀非常適合你,讀起來輕鬆愉快沒壓力。如果你讀書為的是吸收知識,提高能力,增添內涵,那麼,一個月讀一本書和一天讀幾篇文章的效果肯定是不一樣的,不建議進行過多碎片化閱讀。

當我們走出校門以後,閱讀的質量與方向具備了個人的主動性,很多專業的知識和經驗要從書本中學習、在工作中獲得,就要讀一些專業類的圖書。系統的閱讀容易讓人成為專業的人才。大量閱讀碎片化文章的人更容易成為了解各種資訊、瞭解社會常識的百事通類型的人。


遠方老師在美國


坦白說!這段時間我突然認為千萬不要聽書,一定要看書。

聽書真的很容易讓人麻醉,總以為自己學到了很多知識了,其實聽書跟看書簡直是相差十萬八千里的。


這是我這段時間看的一本書,單純聽書的話根本無法體現這本書的精華。如果看書,你才會真正結合了大腦之中存儲的知識,然後各種重新組合重新共振。

知識是引經據典,觸類旁通的。

當看書時,你的大腦就動起來,發揮了空間和時間的想象,跟著書中主人翁或者故事情節,故事地點,理論依據等不停的發散思考,然後最終你會發現自己被洗禮了一樣。

這些在聽書時根本不可能發生。因為講書者總是按照自己思維和觀點帶出一些總結性的東西。我先不評價他的知識點是否總結的對,或者他的觀點是否就總結到位了。

其實看書最重要是很多細節對閱讀者產生的衝擊,這些在聽書中根本不可能,因為他不可能跟你講書中太多細節。



像這段時間我看這本書,我一邊看書中案例一邊不停的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女兒成長經歷,包括身邊朋友表現反覆共振書中知識點。如果聽書能有那麼多詳盡案例嗎?

沒有共振讓大腦迸發出思考碩果的所謂聽書真的對很多人是一種傷害,他以為自己已經學到知識,殊不知其實只是得到了碎片化知識。

我推崇一定要認真閱讀一本書。唯有讀書能改變氣質——曾國藩,這句話一直影響著我,讓我努力多讀書。


培養富三代


題者好,

完全不是能相提並論的兩種收穫,就像做一件事兒。玩玩打打做和專注的做最後表面結果一樣。實則內在天壤之別。

我們首先不要忘了讀書的目的,不是把書讀完。高手讀書都是進入作者的思維,環境,和作者一起去探索書中未寫出來的真諦。

所以整個過程必須是連貫性的,一致性的。而用碎片化時間讀書,基本只是在“讀字”,可能有充實知識結構的表面作用,內在是沒有很大成長的。

我原來也被微信公眾號的一些文章吸引過,後來當我靜下來做比較。我就不在看公眾號了,還是用最原始的方法。老老實實啃書。

因為當我當真正進入一本書,進入了與作者通靈的感覺時,真的是特別爽的。我認為世間除了人情以外,就沒有什麼感覺能比的上進入一本書的那種高潮感更爽了。

所以,這是我的觀點體會,希望大家交流讀書樂趣。喜歡讀書的朋友可關注我,我會分享讀書收穫。和大家一起成長。

謝謝


銷魂的視界


兩種閱讀都有用,差別在於它們的地位。

如果把一個人的思想,用一顆樹來做比喻。

精讀幾本好書,建立好自己的思想體系,尤其是在傳統的經典書籍幫助下,建立起來的好思想體系,意義非凡。只有把這些書讀好了,樹的枝幹才有了,完整的讀一本好書,可以幫我們長出一個新的思想枝椏。

在思想邏輯的建立過程。邏輯的種子是否優良,就決定了這顆數,究竟是高大的松木,還是低矮的灌木,如果邏輯的種子實在太差了,就只能人云亦云,做個小草。

這是精讀的主要價值和意義。

光有枝幹還不行,我們還需要知識點,沒有知識點掛在樹上,會是一顆光禿禿的死樹。這時候,就可以同上碎片化的閱讀了。來的時候,這些知識還是碎片化的,經過篩選後,掛在自己的邏輯樹上了,它就變成了自己的知識,豐富了見解和閱歷。

再往後,繼續的閱讀和學習,就是再給我們的知識樹,源源不斷的補充營養。


圓創觀點


我們常聽到這樣一句話: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過去兩年在閱讀上我也有這種感覺,光靠碎片化閱讀,其實對一個人沒多大幫助。如果真正想提高自己,還是“板凳要做十年冷”,坐下來認認真真地讀幾本書。

因為你通過碎片化閱讀,獲取到的知識也是碎片化的,表面上看,好像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通,其實用我們老家的話說,你是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盪。這些碎片化的閱讀看似擴展了你的眼界,擴大了你的知識層面,可是都是虛的。

‘只有認認真真讀上一本書,你才算在謀萬世,謀全局的基礎上開始某一時,謀一域。一本書,除了一些筆記隨筆比較蕪雜之外,都是一個作者在某一個領域多年的辛苦勞作和刻苦鑽研的成果,是循序漸進的,是成體系的東西,即便你在閱讀的時候感覺不到,但是當你完整的閱讀完一本書的時候,你才會發覺,你在作者寫的這個領域真的有那麼一點點了解了。

例如,蘇東坡這個大文豪,網上關於他的段子橫飛,但是你也就是知道幾個關於他的段子而已,你並不認識真正的蘇軾是個什麼樣的人。當你讀完林語堂的《蘇東坡傳》以後,你才發覺,哦原來蘇軾的一生是這樣的,當你閱讀完蘇東坡的文集詩集詞集以後,你才發現,哦蘇東坡這個人越來越有意思了。這是網絡上的名人故事和段子給不了你的知識和體驗。

你完整地閱讀完一本書,不僅僅能吸收到了作者的知識,還多少學習到作者的思考方法,思維方式,甚至作者的思想獲取線路,這些都是碎片化閱讀給不了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