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双金棕榈导演也得败给刘亦菲?谈谈国外名导的中国式水土不服

最近几年,无论名头多响的外国导演到中国来拍片,最终大概率都会产出一个两头不靠的尴尬作品。

韩国导演们专拍网络大电影级别的绝症纯爱和X仙系列鬼片就不说了。几年前,拿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让·雅克·阿诺又是训狼又是3亿投资拍出一部《狼图腾》,结果既没拍好人又没拍好狼,最后也成了空有苦劳的草原风景片。

戛纳双金棕榈导演也得败给刘亦菲?谈谈国外名导的中国式水土不服

最近正在上映的《烽火芳菲》又成了这个规律的最新佐证。任凭导演比利·奥古斯特本人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和两座戛纳金棕榈傍身,也无法打破这个规律。

因为有刘亦菲做女主角,又当了上海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开幕片,这部电影关注度并不算小,可票房实绩又实在是……

戛纳双金棕榈导演也得败给刘亦菲?谈谈国外名导的中国式水土不服

在豆瓣上,它的评分一直维持在在6分上下,点开评论区一看,却是一星两星对阵四星五星的拉锯战。

有人觉得感动、温暖、朴实、太短了不够看:

戛纳双金棕榈导演也得败给刘亦菲?谈谈国外名导的中国式水土不服

戛纳双金棕榈导演也得败给刘亦菲?谈谈国外名导的中国式水土不服

也有人觉得剧情太简单平淡没有波澜,荒腔走板四不像:

戛纳双金棕榈导演也得败给刘亦菲?谈谈国外名导的中国式水土不服

有人吐槽一个《黄河绝恋》的中国姑娘爱上外国小伙旧梗到底要用多少年???甚至还有讨论价值观的,质疑片子拍摄的历史事件里,用几千个中国人的命去救一个美国人的命真的值得吗?老美的命就比我们的金贵?

戛纳双金棕榈导演也得败给刘亦菲?谈谈国外名导的中国式水土不服

当然比例最大的差评还是吐槽刘亦菲本人捉急的演技让双金棕榈导演的晚节也难保了。

戛纳双金棕榈导演也得败给刘亦菲?谈谈国外名导的中国式水土不服

进电影院之前我抱着的好奇和预设是去看刘亦菲究竟是怎么能做到毁掉一部电影的。要知道演好一个角色很难,可要彻底带坏一出基本盘很优秀的戏也不是太容易。

刘亦菲并不是不受控制的那种类型,她的问题无非是木讷,可桂纶镁够木了吧?也不怎么影响《白日焰火》的好看啊!

看完之后我明白了,虽然批评流量明星是政治正确,可这部电影的水土不服还真和刘亦菲无关,我甚至觉得她这次素颜上阵演寡妇,是找到了一个很适合自己的性冷淡戏路,效果意外地还不错呢!

戛纳双金棕榈导演也得败给刘亦菲?谈谈国外名导的中国式水土不服

《烽火芳菲》水土不服的真正原因在于这个项目是让一个丹麦导演去拍一个二战中美国

人在中国人的帮助下和日本人周旋的故事。

比利·奥古斯特在电影制作特辑里说他光剧本就做了六年。

戛纳双金棕榈导演也得败给刘亦菲?谈谈国外名导的中国式水土不服

这一点我丝毫不怀疑。他确实是找到了一个特别完美的故事模型。

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军队士气大跌,时任总统罗斯福为了唤起民众的信心,下令不惜一切代价轰炸东京。任务执行得很成功,但是因为日本战争防线外扩,这些战斗机被迫提前起飞,导致他们结束任务后燃料消耗殆尽,只能在日军的追击下被迫降落在浙江一带。

戛纳双金棕榈导演也得败给刘亦菲?谈谈国外名导的中国式水土不服

日本人恨这些美国人入骨,但朴素的中国老百姓会觉得打日本人的人就是盟友,冒着生命危险把美国人掩护起来藏好,最终64个飞行员中的56个人获救,辗转从重庆顺利回到美国。

戛纳双金棕榈导演也得败给刘亦菲?谈谈国外名导的中国式水土不服

日本人知道这件事之后恼羞成怒,在浙江进行了大屠杀,甚至动用了细菌武器,25万中国百姓为此丧命。

戛纳双金棕榈导演也得败给刘亦菲?谈谈国外名导的中国式水土不服

《烽火芳菲》的男主角杰克正是这次大轰炸中的一个飞行员,被刘亦菲演的寡妇英子和她的女儿妞妞救起,藏在自家的地窖里。

戛纳双金棕榈导演也得败给刘亦菲?谈谈国外名导的中国式水土不服

日本兵就在几百米之外安营扎寨,并且一个日本军官已经从英子救人时在后山掉的一个包怀疑上了英子。

三个主人公来自三个国家,各自的关系和立场背后就是逃不开的大时代背景,哪怕没有轰轰烈烈的战争场面,都能管中窥豹,感受到那种紧张和压迫。更何况中国观众本身对这段历史也没有那么熟悉,天然有新鲜感和吸引力。

这么好的题材,怎会拍得平淡?

这个话题往浅了说,是导演个人的风格和中国观众的口味之间存在差异的问题。

比利·奥古斯特本人的作品一向是沉静、细腻的。他拿金棕榈的两个电影一个发生在丹麦本土,一个取材于英格玛·博格曼父母的家庭生活,并且两部时长都超过了两个半小时。

这次处理《烽火芳菲》这么有戏剧张力的作品,他采用的叙述方式依然是缓慢、间接的,连台词都很少。

尤其是在处理日本人这条线的时候,很少见到日本军队集体行动,更多时候是一个单独的日本军官到英子家去搜查,观众知道暗地里还躲着一个强壮的还有枪的美国人,就会觉得即使英子家的秘密被发现,也不会对他们造成什么威胁。

戛纳双金棕榈导演也得败给刘亦菲?谈谈国外名导的中国式水土不服

最终英子和杰克被游击队转移,发现真相恼羞成怒的日本人放火烧了整个村庄,这对中国观众来说一定是个情绪的爆发点,可着火的村庄只在英子回头看的时候占了镜头的三分之一,很快一闪而过。

显然,导演选择了把战争的残酷性隐藏在主角们之间的情感关系背后。他自己在访谈中也说过,他真正感兴趣的本就不是乱世,而是乱世中的爱情。

落难的美国大兵杰克被质朴的中国寡妇所救,两个人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渐渐彼此欣赏,但这样的处理对作为当事人的中国观众来说就显得太淡了,缺乏共鸣。

想想同样是二战背景,如果导演要拍美国士兵和苏联姑娘之间的爱情,没有那么强的代入感的我们是不是也觉得很好接受了?

比利·奥古斯特说他到浙江探访之后觉得这里很美,所以尝试把风景的感觉注入到影片中,花了大量精力去寻找取景地每天最适合拍摄的时间点,再把它们一一收入画框。

戛纳双金棕榈导演也得败给刘亦菲?谈谈国外名导的中国式水土不服

他的确做到了,把一个小山村拍得特别有意境:

戛纳双金棕榈导演也得败给刘亦菲?谈谈国外名导的中国式水土不服

戛纳双金棕榈导演也得败给刘亦菲?谈谈国外名导的中国式水土不服

可一旦为了好看,就会让画面过于清亮,又觉得和战争的气氛比起来有些显得太恬静。

这部片子让中国观众不适的也有文化隔膜问题。

《烽火芳菲》的编剧是导演近几年的一个固定搭档,他应该是用英语设计的台词,再后期找人翻译成中文给演员的。导致电影中所有人都在用英文的逻辑和奇怪的书面语腔调说话,中国观众自然觉得别扭。

比如女儿妞妞在学校受欺负了,和妈妈哭诉时说:“他们说我当寡妇的女儿很倒霉”:

戛纳双金棕榈导演也得败给刘亦菲?谈谈国外名导的中国式水土不服

这句话太书面了,正常的孩子只会说:“他们笑话我是寡妇的女儿”。包括英子每次和女儿谈论去世的丈夫,都用的是“你父亲”,称谓从来没有随语境变化过,显得冷漠生疏。

外国导演拍中国故事能想到的唯一成功案例就是1987年的《末代皇帝》,但贝托鲁奇是用英文拍的,台词和画风都有浓浓的莎士比亚腔调。他先进的地方色彩光影的运用和对溥仪这个人的解读,不再把他描摹成一个历史舞台上的小丑,而是给了他最大程度的同情,把他表现成无法左右自己命运的“历史的人质”,一个大时代里的可怜人。

戛纳双金棕榈导演也得败给刘亦菲?谈谈国外名导的中国式水土不服

对传记片来说,这恰恰是局外人才能有的冷静视角。

当今市面上能把文化隔膜解决的最好的导演一定是李安无疑。他的这项能力得益于他从小就生活在多元文化的氛围里,在台湾他是外省人,在内地人眼中他是台湾人,在美国人眼中他又是个华人。

他拍纯美国题材的电影之前,也已经在那里学习生活了足够长的时间。这样的积淀所能了解的深度和只是采风显然不一样。

可即便游刃有余如李安,《卧虎藏龙》刚出来的时候在国内反响也并不好,很多人吐槽他的台词过于西式,武打设计也不够激烈,是纯粹的用中国文化迎合西方审美的作品。

戛纳双金棕榈导演也得败给刘亦菲?谈谈国外名导的中国式水土不服

再往深了说,本质上,《烽火芳菲》无法被很多中国观众接受,背后最根本的还是民族性的差异问题。

导演本人来自丹麦,在二战中,丹麦因为国家弱小,又和德国接壤,开战后四个小时就投降了。

而偏偏片中涉及到的中国、美国、日本三方都有强烈的民族性,尤其是两个对他来说很遥远的亚洲国家,中国人的表面隐忍内心抗争和日本人的执拗都没有被足够地深化。

戛纳双金棕榈导演也得败给刘亦菲?谈谈国外名导的中国式水土不服

更何况中国实在太大了,同样是面对倾略者,看惯了朝代更替的北京人和江浙人的反应又是不同的。

其实就算做了这么多年邻居,我们自己和日本之间也不敢说能够互相了解。同样拍抗战,我们自己的影视也鲜少找到特别好的呈现方式,满眼尽是手撕鬼子和《举起手来》这样的闹剧,值得看的作品屈指可数。

中国观众对中日和中美关系都有一个模式化的需求,比如战争中的日本军官最好是穷凶极恶的,他可以立体、人性化,但程度不能让观众对他产生同情,否则就会像《南京,南京》一样,让人觉得被冒犯。

同样的道理,和《战狼2》的男女主角一样,中美可以是盟友,但中国角色最好在其中掌握更多主动权,充当拯救者,保持自己的独立和坚定。

这其中的倾向和尺度连本土创作者都很难拿捏得精准,更何况外国人。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尽管《烽火芳菲》有很多缺点,我依然觉得这部电影的尝试很有价值,毕竟这段历史对我们如此重要,需要不同视角的人去做不同的挖掘和解读。战争中的流血牺牲值得拍,稍纵即逝的爱情同样值得拍,先得有人拍了,才能继续讨论怎么拍得更好。

而且如果说《烽火芳菲》完全没有靠近中国文化又是极不公平的。这部电影改过一次名字,从特别美国大片式的《营救飞虎队》改成现在更有女性特征的《烽火芳菲》。但我觉得都没有英文名《The Chinese Widow》更贴切最终影片呈现出来的效果,直译就是《中国寡妇》。

因为导演做好了他最擅长的部分:对小人物之间关系的洞察。

电影里刘亦菲演的英子丈夫参加战争之后牺牲,公婆一方面需要靠英子养蚕纺丝养活,却又对她能否守住媳妇的本分诸多不信任。

戛纳双金棕榈导演也得败给刘亦菲?谈谈国外名导的中国式水土不服

闲谈间他们说自己听说过英子让严宽演的村长进过自己的屋,说这话的时候甚至都不看她,还是自顾自在在吃饭,显得无足轻重。

公公婆婆并没有要和这个媳妇撕破脸,真撕破脸了他们的生活会失去经济来源,可他们又忍不住要试探或者敲打她一下,话不用说透,点到为止。

女儿妞妞本能地阻止英子把这个美国人带回家,她给的理由不是怕惹祸上身,一个小女孩可能还不太懂打仗的利害关系,但她知道“不能让男人进我们家的门”,这个规矩她是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学会的。

戛纳双金棕榈导演也得败给刘亦菲?谈谈国外名导的中国式水土不服

这些细节就隐藏在导演战争纯爱故事的包装之下,等着观众一点点去感受和挖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