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狂怒》結尾,爲什麼那個納粹兵用手電筒發現了躲在車底的諾曼,卻默默的走掉了?

亻人沒有旁


當初我看完《狂怒》的時候也對這個問題感到好奇,剛剛經過殊死戰鬥的德國兵發現倖存的美國兵時,為什麼會放他一馬呢?於是我就和另外一個朋友一起討論一個問題,最終我想我得出了答案。

諾曼本來是一名打字員,在二戰後期被強行編入“狂怒小隊”。對此他是極不情願的,因為他天性善良不好殺戮,並且看不慣隊長折磨德國俘虜的各種手段。
後來,經過幾場戰鬥的洗禮,諾曼逐漸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他從不願殺人、不敢殺人逐漸變得敢打敢殺,開始真正融入“狂怒小隊”和戰友們並肩作戰。

由此可以看出,戰爭確實能夠摧毀一個人的善良心性,它能把一個“單純孩子”鍛造為“殺人狂魔”。

但比起“身經百戰”的其他戰友,諾曼還未完全成為殺人如麻的戰爭機器,雖然假以時日那也是遲早的事。

影片最後部分,狂怒小隊在執行任務過程中發現一支德國軍隊,即使知道寡不敵眾,隊長還是要求在此設防決一死戰。
雙方軍隊經過殊死戰鬥,最終狂怒小隊除了諾曼以外全軍覆沒。而諾曼很想活下去,於是他躲在了坦克底部,希望能夠逃過德國兵的搜捕。


最後,一名和諾曼一樣年輕的德國士兵發現了諾曼,諾曼當時已經絕望地舉手投降。當他們兩人眼神交匯以後,那名德國士兵就像沒看見他似的,最終諾曼得以死裡逃生。
我想,答案就在諾曼和德國士兵的眼神交匯當中。
他們兩人都是剛剛加入軍隊的年輕士兵,在內心深處既不希望殺人,也不希望被殺,只想世界和平安安穩穩地活下去。

所以,當諾曼被發現時他的眼神裡充滿著對死亡的恐懼,而德國士兵也從他的眼神裡看到了這一點,並且因為自己也不想死而感同身受。所以,最終德國士兵放過了諾曼。

我想,如果諾曼像其他人一樣“身經百戰”的話,只會像隊長臨死前一樣充滿絕望;如果年輕的德國士兵也像其他老兵一樣“滿手鮮血”,只會像其他士兵一樣對諾曼趕盡殺絕。

因此,這就是影片所要表達的精神內核:戰爭的殘酷會徹底摧毀一個人的基本人性,會讓人陷入殺戮深淵而失去希望。

在看遍了你死我活的廝殺戰鬥後,兩個年輕士兵眼神交匯時對活下去的共同願望就顯得彌足珍貴。他們代表著還尚未被戰爭吞噬的年青一代,通過他們讓我們由衷感受到了世界和平的彌足珍貴。

這就是本片的偉大之處。


冰焰


或許是編劇想在殘酷的戰爭中給人一點溫情吧。

戰爭是恐怖的:漫天硝煙,被彈片掀起的塵土飛揚,目之所及是屍橫遍野,斷壁殘垣,燃燒的建築,炸燬的車輛,流離失所的人民,上一秒依依不捨的戀人,下一秒就因為炮彈陰陽兩隔。

但在殘酷的戰爭中,卻不乏溫情:戰友們互相打趣,諾曼在戰後的廢墟中跟美麗的德國姑娘合奏一曲,戰士們選擇堅守陣地,殊死一戰,總要有一個人留下來,替他們看到勝利,向人們講述他們的故事。

開始時電影就指出全民皆兵,許多人被迫加入戰爭,電影中沒有說那個納粹的來歷,但諾曼說過自己只是一個打字員,在路上被拉下車,成了士兵,他從沒學過怎麼開槍,也不能對孩子和戰俘開槍。

或許那個小兵之前跟諾曼一樣只是一個打字員,或許從事些別的跟戰爭毫不相關的工作。當硝煙四起時,這個孩子被迫進了戰場,他發現了車底的諾曼,而紐曼跟他一樣也只不過是一個孩子,而且當時諾曼已經彈盡糧絕,對納粹的軍隊造不成脅,當諾曼懇請他放過自己,他於心不忍,放過了諾曼。

大概無論在什麼時候人性中好的一面,永遠熠熠生輝吧。





咱來嘮嘮影視


諾曼死了的話,坦克車裡的故事怎麼編?肯定不符合邏輯,必須有一個人活著把這個故事告訴別人(導演),其實那個德國兵就是導演的前世,如果他的前世幹掉了諾曼,那他根本無從得知這個故事。


9A玖璦


小編能觀察到這麼一個細節來提問 ,說明本欄目的小編還是一個在行的小編。

布拉德皮特主演的一個戰爭猛片。

幾個人躲在一個不能開動的坦克裡,阻擊了黨衛軍一個連或一個營的兵力,故事情節肯定不可信。是典型的美國式愛國主義教育英雄主義教育的軍事題材片。

無論在真實的世界裡,還是在電影裡,在殘酷的戰爭裡面也有人性光輝的亮點閃躍。

在短時間內,人受環境和形勢的驅使,可能會做出各種異於人性的舉動,但迴歸到平靜,從長遠來看,鐵定是人性決定一切。

所以在電影中,對於受眾觀眾來講,最關心的,實際上還是透過各種情節能折射出的人性規律是什麼?

即使你能活到200歲 ,你也不可能覽盡人性隧道的盡頭,所以只要是受過正常教育的人,有正常思考力的人,終生對人性的好奇心都是第一位的。


風打著門來門自開


我覺得可能是導演有意為之。之前車長一行人俘虜一個德國士兵後,拼命讓勒曼射擊他,想讓他看清這場該死的戰爭,而之後,勒曼射殺了那個德國士兵後,在跟車長談心的同時,也覺得自己心裡反而感覺不錯,內心也開始和整個隊裡的人同質化。但其中還有一個場景,在公路旁邊拋錨後,勒曼和喬(當時欺負他的裝填手)去一個廢棄的醫護站,喬曾對他道歉並說“你可能是我們中唯一的好人,我說的是真話”。通過這一場景,以及最後勒曼被德國小兵發現並故意放走後,勒曼成了英雄,在被護送離開的時候,勒曼若有所思的望著外面,那種表情與其說是茫然,不如說是質疑這場戰爭的人性,他應該在想,車長或許是錯的,但也是對的,只是,每個人,註定不一樣,一定有信仰之分和善惡之分,只不過是該死的戰爭,把人最醜惡的一面無限放大化了。


咖啡hi


還記得諾曼看到樹林裡有年輕的德國兵,但確卻沒有開槍的片段嗎? 那時諾曼剛加入車組,心純憐憫,不知道戰爭的殘酷。結果害得長車被擊毀,車組全部陣亡。

當曼諾躲在車底時,發現他的是一名年輕的德國新兵,同樣心純憐憫,還沒見識過戰爭,不知道敵我雙方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殘酷。

再看一下兄弟連裡主角有一次擊斃了一名德國兵,後來發現對方特別年輕,甚至可能不到18歲,由此在心裡埋下了陰影。時常不禁回憶起這斷經歷,並使自己心理飽受煎熬。

類似的鏡頭在戰爭電影中屢次被用到,再比如電影特洛伊中赫克托爾斬破了大埃俄斯喉嚨時(阿克琉斯的堂弟,當時冒充阿克琉斯上戰場),當赫克托爾拿下對方的頭盔時發現是個年輕人,原本期待著榮譽的臉上瞬間堆滿了痛苦、憤怒和無奈。

這些鏡頭有異曲同工之妙,描繪出了這些戰士原本善良的本性,於殘酷的戰場上,對比非常強烈。

為什麼他們面對特別年輕的士兵時會有幾乎同樣的反應? 我想這是殘酷的戰場上一絲殘留的人性,埋在每一個戰士的心裡。

要知道這些戰士原本都是普通人,並不是天生的殺手,在和平時期,他們大都是體貼的丈夫、和藹的父親、親密的朋友。是戰場迫使他們拿起刀槍成為戰士。

當他們面對同為職業戰士的敵人時,他們不會手軟留情,但若面對一個年輕的生命時,埋在心裡的人性便激發了出來,強烈的同理心也許會讓他想到家中的子女彷彿也快到了這般年齡——風華正茂、充滿活力的年齡。戰爭迫使他們不得不向一條鮮活的生命痛下殺手, 即使是對於一個身經百戰的老兵,事後心裡也會充滿了糾結。

說回那個發現諾曼的德軍士兵,很有可能是被納粹逼上戰場的,不上戰場就會被絞死 ,因為影片中有一些被納粹黨衛軍吊死的鏡頭——拒絕上戰場的下場。他肯定是排斥戰爭的。當看到和自己一樣年輕的諾曼時,不免起了惻隱之心,便放過了諾曼。


哪是剎車


第一、當時德軍已成強弩之末,精銳部隊在戰場上損失殆盡。造成後來能上戰場的只能是一些末成年的娃娃兵,根本就沒有經歷過殘酷的你死我活的血腥搏殺和血肉橫飛的恐怖場面,所以才未能將他心中人性於以泯滅。在納粹士兵那雙清澈的眼睛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發至於內善良本質。

第二、當時場面混亂不堪,諾曼命懸一線,身心倍受煎熬。出於求生的本能,他一定會認為,所有靠近他的人都會給他帶來致命傷害,諾曼當時肯定會不顧一切的以命相搏。如果當時士兵的行為危及到諾曼的生命,以諾曼困獸猶鬥的心態,兩人生死相搏的結果必定是同歸於盡。納粹士兵在與諾曼的目光對視中,應該看出了諾曼準備孤注一擲的心態。

基於以上二點。那個納粹士兵雖然發現了他,在確保自身不受傷害的前提下,才會選擇離開。


東風夜闌雨


我認為很簡單,那那拿手電筒的德軍發現一個藏在戰車下面的敵軍而不聲張的原因,應該是聰明的。理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若聲張,說不準對方會給自己來一槍。自己的隊伍勝利了,自己何必在最後冒險去死呢,所以說,乾脆不吭聲,你好我也好。再說了,也許是近視眼吧,嘻嘻……


挖掘未來13


這個時候的諾曼已經成長為一個老兵,對付納粹毫不留情,但在他剛成為新兵的時候,4位經驗老到的戰狼陣上果斷殺敵毫不猶豫,惟新兵諾曼難抵恐懼壓力,他的遲疑與懦弱三番四次將戰友置於生死邊緣。
最後,只剩諾曼一個人躲在車底的時候,被一個納粹發現了,但注意,發現他的納粹是個新兵,這個納粹新兵和當初的諾曼一樣,剛上戰場,心底任存有善良,發現諾曼以後放了他一條生路。


前後對比,戰爭的殘酷無情對一個人的改變馬上就凸顯出來了,意義深刻,絕對好片兒


菜鳥花生


剛好前幾天又把狂怒有看了一片,對於這個問題可以分兩個方面。一是導演的設計,二就是電影中納粹兵的心理。


首先肯定是導演特意安排的。狂怒是一部非常殘酷的戰爭片,影片中充滿了血腥暴力,而且人性是缺失的。作為法西斯德軍沒有人性可以理解,但是在殘酷的戰爭面前,作為正義的一方美軍,同樣是沒有人性的存在,比如槍殺戰俘,把諾曼變成戰爭機器。而影片中被認為唯一還保有人性的就是諾曼,在這樣一部失去人性的戰爭片中,德國年輕納粹放過諾曼這一幕,導演就是要表現人性尚存,為了使影片的主題昇華。

其次,就電影中納粹年輕兵本身來說,成為戰爭機器還是想要一段時間的。就像諾曼一樣,本來也是厭惡殺人的,是某件事情的發生才使他成為了殺人的機器。同樣,這個年輕納粹兵可能剛上戰場,還沒有感受戰爭的殘酷,也沒有殺人的準備,因此放過諾曼可能是最合乎當時的心理的,如果都經歷過了,諾曼肯定必死無疑。

所以從導演和年輕納粹兵角度,諾曼不死,更合乎電影的劇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