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臣最感激的两个皇帝,一个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另一个是……

明朝276年国祚共有16个皇帝。在明朝大臣看来,这些皇帝中最值得感激、惦念和铭记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开国皇帝朱元璋,没有他就没有大明朝,这是生身父母,自然必须铭记;第二个则是历史上没啥名气的孝宗弘治皇帝。

铭记的主要体现有二:一是晚明魏忠贤阉党肆意屠戮大臣时,很多正直大臣受尽酷刑,临死前他们口中高喊“太祖、孝宗”;二是清朝大肆屠城、国将败亡的时机,很多大臣要以死殉国,报答明朝“三百年养士之恩”,临死前他们口中同样高喊“太祖、孝宗”。

为啥明孝宗在位仅仅18年,就被大臣们如此刻骨铭心地记住呢?

明朝大臣最感激的两个皇帝,一个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另一个是……

弘治君臣

客观的说,弘治之所以被大臣感恩戴德、牢牢记挂,并非因为他带领国家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而跟他的性格、脾气、做事方式有很大关系。一句话,他是一个超级暖男。

先来看看他的所谓政绩。

根据明史的记载,弘治皇帝即位以后,,勤勤恳恳,励精图治,一心扑在工作上,采取了一些措施来订正前朝的错误。一是,他清除了一些前朝的奸佞大臣,如万安、刘吉、尹直等,这些人撺掇明宪宗到处为非作歹,早已人神共愤,同时启用了谢迁、刘大夏、马文升等一批正直的大臣,而且纳谏如流,对这些大臣的建议言听计从,革除了很多弊政。

明朝大臣最感激的两个皇帝,一个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另一个是……

明朝君臣

有个例子可以说明。张皇后的弟弟寿宁侯张鹤龄、建昌伯张延龄在外面纠集无赖之徒欺压百姓。户部主事李梦阳上奏折弹劾,还提到“陛下宠张氏”。这下张家不愿意了。张皇后的母亲向皇帝哭诉,说这个李主事诽谤皇后,两个弟弟也又哭又闹。弘治却认为李梦阳是“直臣”,只罚了三个月工资了事,还把两个国戚训了一顿。后来,李梦阳在外面遇到张鹤龄,对他又打又骂,打掉了他的两颗门牙。这张鹤龄也只能忍气吞声。这在以前简直不敢想象。

第二,弘治刚继位,就把宪宗宠幸的妖僧、术士、佞幸等等要么处死,要么贬谪,乌烟瘴气的宫内瞬间晴朗很多。第三,弘治重视百姓疾苦,经常拨款赈灾,还节俭开支,取消了不少让地方上贡的东西。

明朝大臣最感激的两个皇帝,一个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另一个是……

明孝宗

弘治统治的10多年,没有大的战争和内斗,国家比较太平,政治还算清明,百姓还能过得去,史书的说法是“朝野称颂”,人称弘治中兴。谷应泰这人还专门在《明史纪事本末》中为他列了一个专栏,名字就叫“弘治君臣”。

其实,这些政绩,只要不是太作恶,基本每个皇帝都可以做到。明朝的经济在弘治期间并没有发展多少,老百姓的生活也没有多大改善。那为何大臣对弘治如此死心塌地爱戴感激呢?

主要原因是,他是个暖男。

明朝大臣最感激的两个皇帝,一个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另一个是……

老臣

这跟明朝大臣的境遇有很大关系。

明朝文臣是比较惨的,完全没有宋朝大臣的礼遇。虽然他们辛辛苦苦十年寒窗,通过科考进了仕途,但身份地位并没有得到尊重。明朝皇帝多数刻薄寡恩,经常动不动就来个廷杖,在廷堂上直接把大臣脱了裤子打一顿,直到打得皮开肉绽,好几个月站不起来,甚至落下终身残疾。嘉靖皇帝因为大礼议事件,打死了好几十个大臣。而且,不少大臣因为小小的失误就被砍头抄家,也是家常便饭,弄得大臣情绪很是低落。

明朝大臣最感激的两个皇帝,一个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另一个是……

廷杖

弘治就完全不一样了。他自幼心地善良,待人宽厚仁慈,不管对谁,都是和颜悦色,坦诚对待, 甚至包括他的仇人。对当初迫害他的生母的万贵妃家人,他也表现了极大的宽容。对大臣他更是礼遇有加,不仅不打大臣,而且对大臣很是关爱。

史书记载了两个事例:大臣刘大夏、马文升两人年事已高,耳朵有些背,弘治和他们说话要重复好几遍他们才能听清,弘治却从不嫌烦;会议结束,还让人搀扶着送他们出去。还有一次弘治皇帝听说刘大夏家庭条件不好,偷偷送给刘大夏两锭银子,还悄声说这事别让其他大臣知道,不然他们会心里不平。大臣戴珊因年纪大提出退休,弘治不答应,对戴珊说:”卿何忍舍朕而去?“说完流泪满面。

明朝大臣最感激的两个皇帝,一个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另一个是……

廷杖

不仅如此,他还关心大臣们白天开会、晚上喝酒之后没有路灯回家危险,专门安排人用火把、灯笼把大臣送回家。想得如此周到细致,这实在不是一般的暖男,谁要是嫁给他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了。如果再专一点,那真是十全十美的男人了。

说到专一,弘治也破了例。他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一生只娶一个老婆的皇帝。处于粉黛成群的后宫中,孝宗能视若不见,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嫔在他这里都下了岗,实在是奇人。他只有张皇后一个女人。这一点让一众大臣对他更是刮目相看、崇敬有加。而且,弘治皇帝和张皇后的感情非常好,一个体贴有加,一个贤惠活泼,这才是嫉妒死人不偿命的节奏。

明朝大臣最感激的两个皇帝,一个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另一个是……

孝宗和皇后

有了这些优点,大臣对他很是感激,死心塌地地卖命干活。弘治十八年,36岁的孝宗因病英年早逝。孝宗死讯传出,“深山穷谷,闻之无不哀痛”,“哭声震野”。而他的名号一直被铭记直到明朝灭亡,大臣在殉国之前都要高呼明太祖朱元璋和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表达对他的感怀、感恩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