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走出炒幣「怪圈」靠什麼?

区块链走出炒币“怪圈”靠什么?

区块链走出炒币“怪圈”靠什么?

9月5日,30多家重量級國內媒體代表共同出席了可信區塊鏈媒體特設組成立大會。來自新華網、《人民郵電》報、《中國日報》、中國網、環球網、騰訊網、搜狐網、新浪網、光明網、《財經》雜誌、巴比特、第一視頻集團研究院等媒體的負責人共同發起倡議——“理性、客觀認識區塊鏈技術,堅持創作公眾可以信賴的區塊鏈傳播內容,營造風清氣正的區塊鏈行業發展環境”

會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佈了《區塊鏈白皮書(2018年)》。該份白皮書顯示,各國競相佈局區塊鏈產業制高點,但區塊鏈技術整體仍處於實驗探索階段,在穩定性、應用場景、專業人才、法律與監管等方面面臨多重挑戰,需要社會客觀理性認識、加強核心關鍵技術研究、完善政策環境,加速推動其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以區塊鏈技術前景與經濟價值的可信傳播為切入口,鏈圈正式與幣圈“切割”,我國區塊鏈行業迎來一次重大洗牌。

落地實體行業,

成區塊鏈發展主旋律

区块链走出炒币“怪圈”靠什么?

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中特別提到了區塊鏈技術。根據《區塊鏈白皮書》,區塊鏈是多種底層IT技術的集成創新應用,具有傳輸安全、信息高透明等優勢,正在加速社會數字化的進程,促進數字經濟的平穩快速增長。

早在2016年12月,區塊鏈就寫入“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之後,國家一方面加大對數字代幣項目的監管,另一方面積極推動國內區塊鏈的相關領域研究、標準化制定以及產業化發展。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紛紛發佈政策指導信息,開展對區塊鏈產業鏈佈局。

由於“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公開透明”等特性,區塊鏈在食品溯源、身份認證、票據存證、敏感數據共享、大企業採購、供應鏈管理等方面顯示出巨大的應用價值,區塊鏈與實體經濟融合正在成為主旋律。德勤發佈的“2018年全球區塊鏈調查”報告指出,全球企業在區塊鏈概念探索的基礎上已經開始落地,實用性的區塊鏈應用不斷增加。據人民日報報道,基於區塊鏈的電子票據系統,已在北京、山東、湖北、安徽、寧夏等地試運行,入鏈發票、票據達30餘萬張。

為了探索區塊鏈在各行業的實用前景,今年4月,中國信通院聯合158家企業牽頭啟動了“可信區塊鏈推進計劃”。據中國信通院副院長何桂立透露,目前,該計劃成員單位已有225家,其中包括BATJ、中興、華為、三大電信運營商、微軟、英特爾、甲骨文、航天信息等知名企業和布比、智鏈等創新企業,下設工業應用、電信應用、溯源應用、供應鏈金融等10個工作組,梳理的行業聚類應用不少於20個,跟蹤企業級試驗性區塊鏈項目數百個。

中國信通院雲大所主任魏凱表示,由於區塊鏈技術發展太快,各鏈的信息披露差異很大,存在欺詐風險,通過制定團體標準,實施行業評測,推動行業需求方信任並加快應用區塊鏈技術。

正如廣東區塊鏈應用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小綱所說,“凡是造假易、取證難的地方,無一不是區塊鏈落地的場景。”在國內正大規模啟動誠信建設的今天,區塊鏈在我國垂直行業特別是實體經濟的落地,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多少惡炒騙局,

假“區塊鏈”之名

因為區塊鏈本身包含加密技術,最為人熟知的應用就是比特幣——數字代幣,其發展之初難免魚龍混雜、真偽難辨,特別是在國內,區塊鏈一度成為非法傳銷、非法集資甚至詐騙集團最青睞的“幌子”。

儘管很多專業人士反覆強調區塊鏈技術與數字貨幣不是一回事,但普通投資者無法分清幣、鏈之間關係,在畸形的回報率誘惑下,盲目衝進幣市,一撥撥被“割韭菜”。8月19日,中國科學院博士、知乎大 V李雷在微博中親身講述進入幣圈一年虧掉全部身家的經歷,告誡人們遠離炒幣。正因為篤信身邊一群高學歷的朋友為所謂的“區塊鏈”站臺,連中科院博士都掉入數字炒幣的“大坑”難以自拔,對於社會公眾和媒體輿論而言,一時間區塊鏈似乎又成了“禍患”,避之唯恐不及。

如果數字貨幣是一個相對正常的“市場”,雖有風險,不致有大起大落。但絕大多數新型幣種交易所被人為操控,投資者到頭來血本無歸實屬必然。

專家指出,當區塊鏈實用技術研發者苦苦探索政務、保險、徵信乃至工業等行業的特定場景對區塊鏈頂層結構、運行規則所提出的種種苛刻要求時,蜂擁而至的“幣圈”從業者僅僅對“造幣”本身感興趣。如今,新幣種開發成本降到數萬元,所謂“程序設計”不外乎拍腦袋決定發行數量,特別是自己持有的數量,然後通過贈送、第三方回購等方式炒作。一枚打著區塊鏈創新名義的數字貨幣,產生伊始,無論打扮成什麼模樣,最基本的邏輯就是“空手套白狼”。

從去年9月4日央行和相關部委斷然叫停ICO及切斷數字貨幣和法幣兌換之後,我國監管部門對打著區塊鏈名頭行騙的種種項目始終保持警惕。今年8月22日,北京市朝陽區金融社會風險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通知要求,各商場、酒店、賓館、寫字樓等地不得承辦任何形式的虛擬貨幣推介宣講等活動。此外,以金色財經為代表的一批區塊鏈自媒體因為違反相關規定被封號。

短短數月,假扮成區塊鏈的“幣圈”一地狼藉,繁華落幕,而真正可信可用的區塊鏈技術才剛剛登上歷史舞臺。

區塊鏈:

拿什麼讓人們信你

儘管官方明令禁止數字貨幣交易,但暴利之下,不少國內交易所和項目遷往國外,國內的ICO推廣交易則轉入地下。一些區塊鏈自媒體作為流量入口,正成為這條產業鏈不可或缺的一環。很多炒作噱頭背後,出現了傳銷背景企業操控區塊鏈輿論的明顯跡象。

數據顯示,從2018年年初至今,已有數百家區塊鏈自媒體誕生,部分自媒體通過流量吸引地下ICO項目,將項目對接至交易所上幣。發幣之後,自媒體還會通過發佈文章、測評等方式炒作代幣價格。有些甚至炮製監管部門的新聞,以期提振“幣市”。

中國信通院“可信區塊鏈計劃”旗下多家從事技術研發的機構代表均認為,惡意的、煽動式的區塊鏈傳播,已經成為國內黑市非法炒作數字貨幣牟利的重要一環。區塊鏈要真正走出亂象與怪圈,在國計民生重要領域落地,必須有勇氣向這類移花接木、借區塊鏈行騙的非法與不良傳播說不!

在可信區塊鏈媒體特設組成立大會上,新華網總裁助理姚予疆呼籲,當前區塊鏈領域技術應用創新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但社會對區塊鏈技術仍缺乏理性認知,區塊鏈行業亂象叢生。堅持對區塊鏈技術進行廣泛、有效、理性、客觀的正面宣傳報道刻不容緩。

區塊鏈創新企業北京嘉譽信通負責人張晨向《人民郵電》報記者表示, 區塊鏈行業現存最大問題是評價體系畸形。比如,幣圈評價一個項目通常只看“概念造得炫不炫、團隊拼得壕不壕、幣價拉得高不高、賺錢賺得狠不狠”,其出發點就是“不擇手段賺錢”。即使在鏈圈,從業者也往往只談區塊鏈的顛覆式前景,很少主動向社會傳播技術在應用過程中在性能、能耗、安全以及監管對策等方面的缺陷或者隱憂。全社會對區塊鏈技術發育的整體成熟度缺少一個可信的評估機制。

《區塊鏈白皮書(2018年)》也指出,在推進區塊鏈發展的過程中,應儘量避免盲目誇大其對傳統行業的顛覆作用,警惕泡沫膨脹,特別是要注意防範技術應用可能引發的對傳統機構管理、商業運營等模式的衝擊,以及操作陷阱、技術壟斷等潛在風險。

區塊鏈業界要真正走向主流,需要從自己做起,嚴格自律,不誘導人們炒幣,傳播正反兩方面平衡性知識。此外,從業者還應下沉到一個個垂直行業,做應用型的專家。消費者永遠判斷不了某個數字貨幣、通證好還是不好,但終究可以判斷自己得到的某類服務是不是優質。

不自墮其志,不誇大其詞,與實體經濟結合,已成為區塊鏈走向可信、可用的唯一出路。據透露,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和可信區塊鏈推進計劃聯合主辦的2018可信區塊鏈峰會將於10月9日在北京召開,除發佈最新區塊鏈研究報告外,一批國內區塊鏈前沿應用案例將在大會亮相,並接受國內外頂級專家點評。

校對:劉培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