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飲食習俗——名菜

陝西地方名菜繼承和發展了周、秦、漢、唐長安飲食的烹調技藝,又博採眾長,吸收了各大菜系的燒製特點,形成了以酸、辣、甜、鮮、嫩、酥、脆、爛見長的秦饌風味。近幾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西安的一些名廚師們又開發和研製了一批仿唐名菜和特色宴席,不僅發展了陝西的飲食文化,也使飲食市場的菜餚款式和品種都更加豐富多彩了,這裡擇要記述,以見其一斑。下面來自西安唯典陝西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陝西的幾種名菜。

陝西飲食習俗——名菜

陝西的傳統名菜歷史悠久,許多菜餚都有它發展的歷史淵源,久負盛名的“氽雙脆”,原名“氽雙丞”,起源於唐代。相傳,武則天當政時,為了鎮壓反對她的人,任用了兩個酷吏,一個是尚書左丞周興,另一個是御史中丞來俊臣,這二人專靠告密和嚴刑逼供殘害忠臣良將,被他們用各種酷刑傷害致死的無辜大臣和百姓不計其數。周興和來俊臣每辦完一次案,都要到長安市上有名的酒店去飲酒慶功,吃完喝完只說一聲“回頭到府裡去算帳”,就揚長而去。有家飯店的楊廚師是個血性漢子,聽說周興外號叫“母豬”,來俊臣外號叫“母鴨”,就將豬肚、鴨胗切成碎塊,氽滾水中煮熟,再加各種調料,做成一個菜,起名“氽雙丞”,以影射臭名照著的周興和來俊臣。後來此菜傳了下來,演變成現在的“氽雙脆”。此菜豬肚雪白,鴨胗棗紅,口蘑、桃仁如朵朵鮮花。吃時以香菜和白胡椒面佐食,味道十分鮮美,很多顧客以能吃上這道菜為一快事。

陝西飲食習俗——名菜

西安另一個傳統的佐酒名菜“三皮絲”,原名“剝豹皮”,它的起源也有一段掌故趣聞。相傳中唐時期,朝中有三個奸臣,狼狽為奸,作惡多端,百姓恨之入骨,給他們取了三個不同的綽號,稱殿中御史王旭為“黑豹”,監察御史李嵩、李全交為“赤黧豹”、“自額豹”。這三豹“狼戾不軌,鴆毒無儀,體形狂疏,精神慘刻,”他們逼供無辜時,或令犯人僕臥在荊棘之上,或以竹籤穿透犯人手指,或用碎瓷片擦磨犯人膝蓋,囚犯熬受不過,往往屈招,致使京城冤獄累累。當時長安西市有一家酒店名叫“長安酒家”。店裡主廚的呂師傅是個嫉惡如仇的人,久恨“三豹”虐害百姓,於是他特意用黑色的烏雞皮,紅色的海蜇皮,白色的豬皮,切成細絲,拌上調料,做成一道佐酒的小菜,起名曰:“剝豹皮”,暗含活剝“三豹”之皮而食之的洩憤心情。百姓聞知此事,奔走相告,紛紛來酒店品嚐此菜,時間久了,竟有小人向“三豹”告密討賞,呂師傅被捉進地牢折磨而死,但他為懲惡而創制的“剝豹皮”卻流傳了下來,後來改名為“三皮絲”。現在此菜的製作方法更加精細,它韌中帶脆,清淡爽口,佐酒者無不津津樂道。

陝西飲食習俗——名菜

被譽為西安飯莊十大名菜之一的“釀金錢髮菜”,也是一款歷史悠久的菜餚。因它的主要原料是用陸生藻類植物頭髮菜製成的,其成品形似古銅錢,故以為名。相傳此菜始於盛唐,當時京城有個富商叫王元寶,他在絲綢路上發現了一種色、形都酷似頭髮的蔬菜,便命他的家廚烹製,食之軟滑細嫩,十分爽口,從此他便每餐都以髮菜佐食,後來王元寶成了全國著名的富豪,因“髮菜”與“發財”諧音,京城的商人們便以為王元寶的發跡是吃了髮菜的原故,所以紛紛效仿食用,從此“釀金錢髮菜”世代流傳。直到解放前,西安一些富商大賈舉辦宴席,第一道菜多是“釀金錢髮菜”,為的是討個吉利,祝願大家發財。此菜的做法是先把髮菜用溫水泡開,稍焯一下,把雞脯肉剁爛為泥,加鹽、蛋清、溼澱粉、熟豬油攪成釀子,另取雞蛋製成蛋皮,蛋皮上抹一層釀子,攤一層髮菜,再抹一層釀子,上加一層黃蛋糕,捲成圓柱狀,上籠蒸三分鐘,切成形如金錢的片,燒雞湯即可食用。

陝西飲食習俗——名菜

西安著名的傳統餚饌“烤乳豬”,是從古代宮廷、官邸的菜餚演變而來的,早在西周時,“烤乳豬”已被列為“八珍之一”,那時稱為“炮豚”。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也描述過烤乳豬的製作方法,並贊其“色同琥珀,又類真金,入口則消,狀若凌雪,含漿膏潤,特異非常。”清朝康熙時改名為“燒小豬”,仍是宮廷名菜,後來流傳於民間肆市,因它滋味特別鮮美,便成為民間最珍貴的美味佳餚。其製作方法是選十餘斤重的仔豬一頭,宰殺後從嘴巴經頸部沿胸腔中線劈開,挖出內臟,用清水漂洗乾淨,以鐵撐將膛腔撐起,晾乾水分,腔內塗上香料、精鹽、蜂蜜,置於木炭火上先烤腹腔,再烤背面,邊烤邊用香醋、香油和白酒塗刷皮面,如此反覆三、四次,待豬皮呈大紅色並熟透時,去骨,切片裝盤,或以整豬上桌,以麵醬、蔥絲佐食,若配以荷葉餅,其鮮美的滋味則比北京烤鴨有過之而無不及。

陝西飲食習俗——名菜

近幾年西安新推出的仿唐菜點“駝蹄羹”是一款既古老又珍貴的佳餚美饌,它用駱駝蹄掌烹製而成。據《異物匯苑》載,駝蹄羹原為西晉時陳王思所創,當時叫做“七寶羹”,至隋唐仍盛行此菜。詩人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中“勸君駝蹄羹,霜橙壓香桔”的詩句,就是描述皇室貴戚在豪華的宴席上食用駝蹄羹的情景的。後來此菜失傳,前幾年經西安人民大廈名廚師鄭生和、王省田等人發掘整理,又重新搬上宴席。現今仿製的駝蹄羹用新鮮的駝蹄加佐料去腥味,反覆烹煮處理,切成粒狀,用高湯、料酒煨至軟爛,撈出用豬油爆炒,再加高湯及各種調味品燒沸,然後起鍋,淋上香油即可食用。駝蹄肉質豐腴肥美,鮮香筋柔,湯厚味醇,是不可多得的珍奇佳餚。

陝西飲食習俗——名菜

飲譽西安的“奶湯鍋子魚”,以湯味鮮美、肉質清香細嫩受到食客的讚賞。此菜的烹調方法很別緻,它雖用火鍋,其吃法又不同於一般的火鍋涮肉,原料須選用鮮嫩味美的黃河鯉魚,烹調時不用開水,也不用一般的肉湯,而是用雞、鴨及骨頭調製的湯煨成,其汁濃白如乳,故名“奶湯”。火鍋下的燃料不是木炭,而是西鳳酒,也不是把生魚肉在火鍋裡涮著吃,而是先把魚片加調料煽炒,再投入火腿片、玉蘭片、香菇片,用“奶湯”稍燉片刻,然後再盛人火鍋內,上桌時將火鍋下的白酒點燃,頓時酒香、魚味沁人心脾。待鍋內湯開後,下香菜和白胡椒面,即可夾魚塊蘸姜醋汁食用。

陝西飲食習俗——名菜

號稱“長安第一味”的“葫蘆雞”,相傳是唐玄宗時禮部尚書韋陟韻家廚所創,千餘年來,經過不斷改進和提高,現已成為具有西安地方特色的名菜。葫蘆雞原名“囫圇雞”,即一個整雞的意思,後轉音成現名。此菜的傳統選料是用西安城南三爻村的“倭倭雞”,這種雞飼養一年,淨重一公斤左右,肉質細嫩。製作經過清煮、籠蒸、油炸三道工藝,清煮前,先把白條整雞放在清水中漂洗,除去血汙,煮時用麻絲將雞捆好,以保持雞的整形,鍋內清水燒沸後,把雞投入,煮半小時取出,盛盆內,添肉湯、料酒、醬油、精鹽、蔥、姜、八角、桂皮,人籠蒸透。油炸時將菜籽油燒八成熟,以整雞投入油鍋,用手勺撥動,至雞金黃色時用漏勺撈出,瀝去油,即可入盤上桌。此雞皮酥肉嫩,香爛味醇,配花椒鹽佐食,味更鮮美。葫蘆雞可是來自西安唯典陝西小吃培訓中心小編的最愛。

陝西飲食習俗——名菜

西安飯莊十大名菜之一的“溫拌腰絲”,以脆嫩、鮮香、爽口著稱。此菜也是古城西安的傳統菜餚。據《本草綱目》載:豬腰有“理腎氣,通膀胱、暖腰膝、治耳聾”和“補虛壯氣,消積滯、除冷痢、止消渴”的功效。被視為強身健體的食療佳品。西安唯典小吃培訓的小編喜歡用這個下酒。

陝西飲食習俗——名菜

在東府渭南地區大荔縣一帶,流行一種“蜜汁咕嚕”,因其形圓味甜,故名。此菜色香味形俱佳,是當地宴席上不可缺少的傳統名菜。其製作方法是將豬板油切成小塊,在調有蛋清、蛋黃、澱粉的稠汁中蘸過,然後投入油鍋炸熟,撈出裝入盤中,上面撒一層白糖即可上桌。當地人過紅白事離不開此菜,但吃時不可性急,因咕嚕在油鍋中炸後,裡面的豬油已化開,如急於下嚥,滾熱的油汁燙麻了舌頭,吃不出好味道還是小事,再燙傷了嘴和食道就更叫人哭笑不得了。

陝西飲食習俗——名菜

“帶把肘子”也是大荔一道帶有濃郁民俗色彩的地方名菜,公認為是“秦菜”中的上品。當地辦紅白喜事、春節舉家歡聚、宴請親朋好友時,餐桌上都離不開它。一般紅燒肘子都是去骨留肉,唯獨此菜與骨同烹,故稱。相傳古代同州府(今大荔縣)有一技藝超群名廚李玉山,其人雖位居下層,但品格甚高。同州州官曾多次派人請其主廚,均被饗以閉門之羹。某次,州官的頂頭上司陝西撫臺到州里來巡視,州官為了巴結逢迎,竟強行將李玉山拉去製作宴席,並命令李玉山在兩個時辰內必須將飯菜做好,否則就要治罪。李玉山只用一個半時辰,就將十八道大菜做好,端了上去。撫臺吃到其中一道菜,只見上面蓋著幾片肘子肉,下面墊的盡是骨頭,甚感奇怪,便命州官將李玉山傳到宴會廳詢問。李玉山說:“回稟撫臺大人,我聽說州老爺不但喜歡吃肉,也喜歡啃骨,因此我特意做了這帶把肘子。”撫臺是個清官,聽了廚師的話,領悟了其中的含義,當即賞李玉山銀子十兩。第三天撫臺又微服私訪,查明瞭州官敲骨吸髓、殘害百姓的罪行。回去後,當即下令將州官撤職查辦。人們為了表彰李玉山與貪官汙吏作鬥爭的功績。就將這道菜世世代代傳了下來。經過後人的不斷改進,現在的“帶把肘子”形狀如蒲團,顏色如棗紅,味道撲鼻香,深受食客的歡迎。

陝西飲食習俗——名菜

在關中和陝南一些地方,長期流行的“枸杞燉銀耳”,是陝西很古老的一道傳統湯菜,它是由枸杞和銀耳兩味名貴中藥煨燉而成。其色紅白相間,其味香甜可口,具有潤肺補腎、生津益氣的功能。相傳此菜源於西漢開國功臣張良。他輔佐劉邦興漢滅楚,取得了天下,但他目睹許多功臣因遭到漢高祖的猜忌而不得善終。為保全性命和名節,他急流勇退,辭官隱居在留壩深山之中,常以當地所產的銀耳清燉為食,以示潔身自好。到了唐代,這道菜又有了發展。唐初房玄齡和杜如晦輔佐唐太宗李世民掃滅群雄,統一了天下,他倆為官清廉,敢於為民請命,是唐代著名的宰相,人們為了表彰他倆的高風亮節,便以菜寓意,在雪白的銀耳中加入了血紅的枸杞,以象徵他們的“清白”與“赤誠”。後來經過長期流傳,此菜又有了改進,人們在枸杞銀耳中又加進了冰糖、白糖、蛋清等,其味更加香甜。

地處渭北高原的乾縣,有一種風味十足的“乾州雞面”,品味皆優,製作方法很獨特,它名雖為“面”,實為不可多得的美饌。其起源據傳與唐代女皇武則天有關。永淳二年(683)唐高宗李治病逝,武則天親自主持修建陵墓,當時用“八卦圖”測定方向,將墓址選在奉天縣城北6公里處的梁山上,其方位為“八卦”中的“乾”,就將所築之陵定為乾陵,奉天縣也隨之改為乾州,後又改為乾縣。在築陵過程中,武則天率領文武大臣駕幸陵地巡視,問及當地民間招待客人的最佳食品時,陪侍在側的地方官答日“涎水面”。但廚師們認為涎水面雖然好吃,用來招待當朝皇帝卻不夠典雅,因此便別出心裁地烹製成一種形似麵條而滋味鮮美的菜餚。武則天吃後大加讚賞,並賜以“乾州雞面”的美名,其製作技藝也隨之傳人民間,據說現在的雞面仍與當年的味道毫無二致。製作方法是選用嫩公雞的雞脯肉,剁成肉茸,案板上撒一層幹澱粉,放一層雞肉茸,用圓木棒邊擀邊撒幹澱粉,把肉茸擀成極薄的片,切成韭菜葉似的條,入滾水鍋裡焯後撈出,在清水裡浸涼,再撈人碗內,澆白肉湯少許,上籠蒸20分鐘取出,澆上用白肉湯、熟豬肉絲、木耳等製成的臊子即可食用。其肉甚嫩,其湯甚鮮,筋韌可口,十分好吃。

地處黃土高原的延安,畜牧業較發達,當地飼養一種“站羊”,肉質格外豐腴肥美,稱之為“站羊肉”。一般的羊都是在巖畔山峁上逐水草放牧的,而站羊則是把羊拴在樁上讓其站著吃草,這樣飼養的羊活動量小,容易長肉上膘。當地人常用芳草“百里香”喂站羊,這種草喂的羊肉嫩味香,用它烹製的“站羊席”是當地待客的上乘佳餚。

榆林地區有著名的“豆腐宴”。榆林水質甚佳,出產的豆腐具有白、潔、細、綿、嫩、堅、虛、香等特點。據《榆林縣誌》記載,當年清康熙皇帝西征途經榆林時,吃了當地的菠菜燴豆腐,曾高興地稱之為“清香白玉板,紅嘴綠鸚哥”,其中第一句就是對榆林豆腐的讚譽。用榆林豆腐作主料,可以烹製出“八寶箱”、“釀雙魚”等數十道菜的“榆林豆腐宴”。

陝西飲食習俗——名菜

巴山地區溪澗溝渠遍佈,當地農村有一道傳統的地方名菜叫做“泥鰍鑽豆腐”。此菜無論佐酒下飯,味道都鮮美無比。泥鰍肉質細嫩,營養成份居各種魚類之冠,民間素有“天上斑鳩,地下泥鰍”之說。烹製前,先把活泥鰍在清水盆中養3~5天,使泥鰍排盡糞便,然後置入瓷盆中,讓泥鰍吃豬油。烹製時將新鮮嫩豆腐與泥鰍一同入鍋,慢火加熱,泥鰍難耐高溫,便自動鑽入豆腐中避難,這時再用旺火煮20分鐘,讓泥鰍肚內的豬油冒出來,熟透後加醬油、香油、辣椒、薑末、食鹽、韭菜、蔥花及鮮紫蘇葉,淋少許米酒或料酒,轉入小鍋內,置炭火爐灶上,用水澱粉勾芡,煮幾分鐘即可出鍋。吃時用筷子撬開豆腐,泥鰍便百態橫陳,有的似二龍搶寶,有的似龍盤虎踞,有的追逐嬉戲,有的搖尾欲潛,簡直是一具精美的工藝品,使人不忍下箸,而它那撲鼻的芳香又無不誘人饞涎欲滴,也有將排盡穢物的泥鰍放入盆中,打幾個雞蛋倒進去,讓其吞食,再用油炸食,名曰:“泥鰍釀蛋”,味亦十分鮮美。

漢中市的另一傳統風味名菜“鴛鴦蛋”,因其用料多樣,肉、蛋、菜兼備,吃後口齒留香,也是一種佐餐下酒的美食。此菜始於本世紀初,因每碗都是兩種口味不同的雞蛋製品,故名。其製作方法是先把五個雞蛋煮熟,每個去殼後切成兩半,將其中的一半貼上豬肉餡,另一半裹上幹澱粉,做成和雞蛋大小一樣的鴛鴦蛋,共做10個,再以雞蛋清和溼澱粉掛芡。人油鍋炸至金黃色時撈出,分別裝入五個小碗中(每碗兩個),加雞湯、肉湯上籠蒸10分鐘。另將菠菜、竹筍、水發木耳入鍋,加鹽、胡椒粉煸炒,用溼澱粉勾芡,澆在鴛鴦蛋上即可。此菜金黃油亮,肉酥蛋香,食之舒心,男女青年定情時一般都吃此菜,饒有情趣。

近幾年西安一些飯館新推出了一批特色宴席,地方色彩很濃,風味、款式別具一格,深受中外賓客的好評。1984年以來,西安解放路餃子館和鐘樓德髮長餃子館相繼創制出了新穎別緻的餃子宴,一餐能嚐到數十種餡子、花樣、包法不同的餃子,受到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賓及29個省、市、自治區眾多賓客的高度讚揚,被譽為“神州一絕”。餃子宴分為百花宴、牡丹宴、龍鳳宴、宮廷宴、八珍宴五個檔次,原料既有珍貴的猴頭、燕窩、熊掌、魷魚、海參、魚翅,又有普通的雞、鴨、魚、肉和蔬菜。料餡有108種,味道有酸、辣、鹹、甜、海、麻、怪7種。烹調方法有煎、炸、蒸、煮4大類;形狀有金魚、飛天、百花、雲朵、珍珠等數十種。有的還有一段掌故傳說,如“貴妃餃子”,用雞翅膀肉做成,形若鸚鵡,縮翅藏頭,模樣溫順,相傳這是當年唐玄宗專為楊貴妃設計的餃子。又如一種名叫“山茸”的薺菜餃子,相傳是唐代烈女王寶釧發明的“寒窯餃”,她靠這種薺菜餃子苦度了十八年,終於得以夫妻團圓。以形和色取勝的“蟹黃蒸餃”,簡直是一隻逼真的去了腳的螃蟹,黃亮的殼薄得似乎透明,裡面的蟹黃隱約可見,兩顆黑眼睛閃著光澤,叫人不忍下箸。還有那“魚香餃子”,宛如一隻只悠然自得的活金魚,蒸籠裡冒出的熱氣則彷彿是貯滿了水。那“珍珠餃子”小得像杏仁,幾乎使人懷疑裡面是否真的有餡心,但卻能吃出雞絲和韭黃的味道來,實在難以想像是怎樣捏出來的。各種餃子因品種不同而造型風格迥異。真是一餃一格,百餃百樣,個個精巧絕倫,形象栩栩如生,不僅味道鮮美,而且也是賞心悅目的工藝品。當代著名詩人賀敬之品嚐了鐘樓德髮長的餃子宴後,當場揮筆寫了一副對杖工整、富有文彩的對聯:“宴文宴友餃子宴;長憶長安德髮長。”另一位美食家品嚐瞭解放路餃子館的餃子宴後,高興得當場題了一首讚美詩:

一餐餃子宴,嚐盡天下鮮。

美味佳環宇,疑是作神仙。

陝西飲食習俗——名菜

西安“泡饃宴”,將過去單一的泡饃品種變成了品種多樣、風味各異的泡饃宴席,招徠了大批顧客,受到了消費者的青睞和歡迎。泡饃宴包括點心、涼菜、熱炒菜、大菜、甜菜菜點和各種泡饃。顧客入席後,依次先上四個不同的乾果點心盤、花樣冷盤、涼菜、燴菜及雞、鴨、魚等大菜,最後再上各種泡饃。掰饃由顧客自己掰改為機器切。泡饃共有十個品種,其中有用鮮對蝦做的“雙蝦對嬉”;用海參做的“烏龍穿沙”;用蝦仁做的“群蝦戲鬧”;用魷魚片做的“雨後春筍”;用香菇做的“傘升花現”;用口蘑做的“寶中之寶”;用鵪鶉蛋做的“眾星捧月”;用雞肉做的“鳳片遮寶”;也有純牛羊肉泡饃和羊肉小炒泡饃等。一式一味,由服務員依次送上席面,分給每個顧客食用。清淡、濃郁、五香、海鮮各顯其長。酸、辣、麻、鹹、應有盡有,色、香、味、形都顯示出西安地方特色,使人既飽口福又飽眼福。品嚐一次泡饃宴,可謂是一次美的享受。

陝西飲食習俗——名菜

西安飯莊創制的“小吃宴”,將陝西風味小吃中的精品彙於一桌,品種多樣,口味各異,品嚐者無不讚嘆叫絕。客人入席後,一邊飲用飯莊特製的黃桂稠酒,一邊品嚐雞米海參、釀金錢髮菜,溫拌腰絲、雞絲爆銀條、氽雙脆、葫蘆雞等傳統名菜。喝罷酒,再將每種小吃分別用小碟、小籠、細瓷碗陸續送上席面。整個宴席有熱有涼,葷素兼備,一色的陝西風味,其中有西安的金線油塔、水晶菊花酥、三原泡泡油糕、富平太后餅、藍田薺菜餄餎、葷燒麥、素蒸餃、韭黃鍋貼、薺菜春捲、漢中黑米粥、安康窩窩面、以及號稱“西秦第一點”的千層油酥餅等。這些傳統的風味小吃一菜一味,百菜百味,其鮮異常,其香異常。顧客一邊悠閒地品嚐美食佳餚,一邊聽服務員介紹小吃中有趣的掌故,既大飽了口福,又領略了陝西食文化,可謂其味無窮,其樂無窮。食客留言讚道:“一席小吃宴,嚐遍三秦名點。”“集三秦美饌之精,留萬眾口福之香”。

由西安飲食公司研製的“八景宴”,色、香、味、形俱佳,深受中外賓客的好評。“長安八景”又名“關中八景”,它是八百里秦川的八處名勝古蹟,歷史上曾有許多文人墨客留連詠歎,寫下了不少的讚美詩文。巧手的廚師們以長安八景為依據,用花色菜餚、葷素拼盤和細點鮮果等組合成的“華嶽仙掌”、“驪山晚照”、“灞柳風雪”、“曲江流飲”、“雁塔晨鐘”、“咸陽古渡”、“草堂煙霧”、“太白積雪”等八處關中勝景,色彩鮮明,格局新穎別緻,如象徵“華嶽仙掌”的主菜“松子扒熊掌。”,是選用華山松的松實與秦嶺的熊掌烹製的,遠看近看都象海神巨靈在華山上留下的“仙掌崖”。“雁塔晨鐘”的主菜是以大雁塔的造型作主盤,用山藥糕作晨鐘,輔以四葷、四素、四花冷盤等十二個圍碟組成的,形象美觀,造型逼真。另外還有“晚霞映牛舌”、“灞柳雪花雞”、“曲江雛鶉飲”、“渭水團魚湯”、“草堂繞八素”、“雪山氽金魚”等主菜,廚師們藉助這些菜餚的形態和色彩,巧妙地把風景名勝與美味佳餚結合在一起,使賓客在品嚐美味的同時,似乎有一種置身於“八景”之中的感覺。全席所選用的食物達60多種,用20多種烹調方法烹製而成,真是諸味齊備,美不可言。

陝西飲食習俗——名菜

還有一種特色宴席“清真涮鍋宴”。該宴以羊肉涮鍋為基礎,參照清官火鍋宴的選料和調汁配方加以改進而成。涮鍋宴由洞腰片、肝尖、魚片、雞片、毛肚、牛裡脊、玲瓏片、魷魚片、肚梁、牛肉片等十個名種組成,並用20餘種佐料搭配成香醋姜米汁、涮羊肉汁、麻辣汁、醬醋蒜泥汁,所涮品種不同,使用的調料汁也不同。

“衙門菜宴席”。該宴是繼仿唐菜和餃子宴之後又一陝菜一絕。我國曆代封建王朝許多達官顯宦,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不惜重金延聘名廚,烹製了花樣繁多的名菜。後來這些名菜傳到民間,普通百姓也得以享用。桃李春飯店組織力量對陝西衙門菜進行了挖掘研究,創出了海參呼蹄子、糖醋魷魚卷、蝴蝶海參、糟肉、白酥雞、八掛魚肚等十餘個陝西衙門菜品種,並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宴席。

陝西飲食習俗——名菜

想了解和學習正宗陝西小吃的朋友可以關注"唯典餐飲美食文化"頭條號喲,來自西安唯典陝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表一些陝西傳統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繫西安唯典學小吃喲,小編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紹過各種小吃技術、配方、設備、文化、歷史的!

點擊文章左上角紅色圓圖標“唯典餐飲美食文化”進入後就可以看到小編以往發的很多關於美食或者陝西小吃的製作方法和歷史典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