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春節”習俗

正月初一前一天為“除夕”,俗謂“年三十日”。客家人的春節是從年二十五開始到新年正月十六結束。

客家人從農曆十二月十五日起,家家戶戶進行大掃除,室內室外都打掃得乾乾淨淨,準備過年。

客家人與全國全省多數地方一樣,視過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歡樂的節日。人們很早就開始準備過年。

冬至一到,開始蒸酒,灼酒(客家娘酒)

客家“春節”習俗

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為“入年架”

“入年架”後,要教育小孩不能相罵,不能講不吉利的話。在入年界前後,要擇定吉日在屋內掃塵,打掃衛生。要清洗廚桌板凳,洗曬被褥蚊帳,乾乾淨淨過年。

客家“春節”習俗

並開始著手準備過年的食物和用品。

之前家家戶戶開始磨豆腐。農家大部分都有自己養雞鴨魚,在這時就開始放水捉魚,有養豬的也陸陸續續開始殺豬(客家人又稱:嗆豬),這些雞鴨魚肉什麼的除了自己家用來釀豆腐,做臘腸和新年食用外,多數用來贈給親戚,每家送個兩三塊,禮尚往來,也會收到回禮,尤其是岳父家贈送的就要更多,否則會被人恥笑為“孤寒鬼”。

客家“春節”習俗

當然少不了做年糕(甜粄)、煎煎堆、炸酥燒、炸肉丸

客家“春節”習俗

客家“春節”習俗

客家“春節”習俗


到年二十八、二十九,家家貼春聯,貼門神。從這天到年初三或年初五晚上各家點燈照明到天亮,俗稱“點年光”。

客家“春節”習俗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過年氣氛最為熱烈、最為歡樂愉快的一日。這天上午,家家戶戶要拜菩薩、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廳堂要掛起祖宗畫像,在大門口貼上鮮紅春聯,穀倉門上、禽畜欄前、傢俱床鋪以及水缸邊都要貼上紅紙條,叫做封歲,也叫上紅。

客家“春節”習俗

年三十為統一祭祖時間,村裡面家家戶戶挑著竹裝的三牲、齋果、酒、菜等,到祖祠祭祖。

各家廳堂還要陳設供桌,佈置香案,擺起雞、魚、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客家“春節”習俗

客家“春節”習俗

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乾乾淨淨過年。村子裡鑼鼓喧天,鞭炮放得特別多。年夜飯是除夕當天下午吃過午飯後就開始準備的,很多家庭可能會選擇早上不做早餐或隨意吃點,接著就準備午飯,因為午飯過後就要開始殺雞備料準備年夜飯了,吃年夜飯前需要放一個鞭炮才開始吃哦(不能放鞭炮的地區就會取消這一環節)。飯後還要給小孩子發“壓歲錢”。

客家“春節”習俗

客家人年夜飯所有菜上全,先擺上三套碗筷,酒斟滿,打開大門,最年長的長輩敬請祖先先吃,完了將酒分給大家喝,表示祖先庇佑。

客家“春節”習俗

客家“春節”習俗


客家人年夜飯的就坐位置也非常講究,最高位必定是家中最受敬重或最年長的長輩,接著以該長輩為準,按輩分高低就坐,同等座位,以左為尊。一些非常注重禮節的客家人平時吃飯也會參照這個就坐禮儀。吃年夜飯,一般都有“肉丸”,象徵團圓之意,還有用客家娘酒煮的雞酒。

客家“春節”習俗

除夕之夜,客家人有守歲的習俗,家家通宵達旦燈火明亮,大家團聚一起,看春晚,辭舊歲迎新春,共享天倫之樂。到十二點迎接財神,以前12點整點一到頓時鞭炮聲此起彼伏,響徹雲霄,以前村裡還會比看誰家的鞭炮久,禮花多。

客家“春節”習俗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飯後人們相互拜年以吉利話相頌,小孩要給村裡面長輩拜年,長輩要給孩子糖果桔子,有的還會給“紅包”,舊稱“掛頸”。

到周邊親戚家拜年,一般要帶桔餅、糖等禮物,主人備茶果接待,有的還要留飲“拜年酒”吃雞腿,拜年活動一般會延至元宵後,甚至正月底。

客家“春節”習俗

正月初二或初四,走親戚拜年。初二或初四是已出嫁的女兒回孃家的日子,路上人群熙來攘往很是熱鬧,婦女們手提雞臂、糖果以及其它孝敬父母的物品,到孃家與父母兄弟姐妹歡聚,特別是新婚女婿,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

一般小倆口一起去,去時要帶小母雞、米果、糖果和香燭、鞭炮等,到時要在岳家祖先靈前燒香、點燭、放鞭炮。中午岳家請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熱情。

客家“春節”習俗

初三忌出門訪友,初三各家都習慣掃倒垃圾,送出屋外空地或河邊去,喊做“送窮鬼”。

客家“春節”習俗

正月初五,出年。外出做工幹活的就可以啟程了,出門一般都要放鞭炮,為新的一年開路,紅火吉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