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清朝第一状元王杰,清风两袖回韩城的事迹,大家有知道的吗?

柳育龙


逆风直立誉人瑞



  陕西韩城,不仅有千百年来受文人学士膜拜的史圣司马迁,还有清代状元王杰。

  王杰是清朝开国以来第一位陕西籍状元,不仅文才拔萃,而且生性耿直、品德超群。他历经清朝乾隆、嘉庆两朝,在那贿赂公行、潜规则无处不在的时代,王杰的腰板挺得倍儿直,逆风以直道立身朝野。他没有如司马迁那样,招致免官,乃至腐刑,而是高寿,堪称人瑞,为朝野敬仰。尤其是在和珅权倾当朝的数十年里,王杰跟这个大贪污分子斗争不已,最终把和珅送上了断头台,他自己笑到了最后。

  才品见长朝野重

  王杰, 1725年出生于陕西韩城,年仅8岁就丧父,可谓孤苦。虽然家境贫寒,但进入义学(古时乡间,有识之士兴办免收学费的义学,保证文化的长河不会断流,且使贫寒子弟能有向上晋升的机会)的王杰一心向学,加之天资聪颖,得到了崇尚张载关学的义学老师的垂青。王杰不仅学习应考的四书五经之类,而且对地理、天文等自然科学也有涉猎,特别对张载的关学,颇有研究,学业大长。二十岁时,王杰在县考、府考中脱颖而出,均名列第一,被当地人誉为才子。此时的王杰,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次飞跃。当时的知府赵筠,十分赏识王杰这个农家子弟的才气,题写“旷代雄文”四字悬挂于王家宅院,以示表彰,并赠王杰“伟人”的字号。这种激励作用,对于出身贫寒的王杰来说,可谓是影响深远。

  乾隆十二年,二十岁的王杰离开乡里,来到西安府,就读于关中书院。在这里,他遇到对他具有巨大影响的关学大儒孙景烈。孙景烈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归乡后孜孜不倦,穷究关学底蕴,对张载、冯从吾等关学先辈“注重实践”“学贵于用”的治学精神尤为赞颂,学问极其精深,被称为关西夫子,海内大儒。他主讲关中书院期间,王杰等“关中书院六士”,俱拜其门下。《清史稿》载:“王杰……初从武功孙景烈游,讲濂、洛、关、闽之学……学益进,自谓生平行己居官得力于此。”可见,从学孙景烈,不仅使王杰的学问得到极大提高,而且对其人生观、价值取向,特别是入仕做官后的官风,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王杰中举之后,朝廷让他担任蓝田县教谕,然而,仅仅做一个负责一方的县级教育官员,肯定不是王杰的志向。他不仅要修身、齐家,改变自身以及家族的命运,还要治天下。恩师孙景烈将王杰推荐给两江总督尹继善和江苏巡抚陈宏谋。对王杰这个农家子弟来说,这是他人生第二次成功的飞跃!于是王杰去了南方,先后在两江总督尹继善和江苏巡抚陈宏谋府上做小小的书记官。由于他才华出众、文笔甚好,且性格耿直,得到两位封疆大吏的青睐。据《清史稿》记载,尹、陈 “皆重之。”

  王杰当时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替乾隆年间的这两位政坛大腕起草给皇帝的奏章。而乾隆皇帝在不经意中,不仅慢慢熟悉了王杰的字体,也熟悉了他文章的风骨。只不过,当时乾隆并不知文章何人所作。

  乾隆二十六年,王杰赴京考进士。初到京面试时,考官出联考答对。上联为:“风吹竹叶龙摆尾”,王杰对曰:“雨打梨花凤点头”,众考官皆称妙。殿试时,王杰的考卷排列第三,排在第一位的是江苏阳湖才子、后来成为清代著名诗人的赵翼。乾隆皇帝阅王杰的试卷,看到卷面字迹工整秀丽、书法超群,顿时好感大增;细看,觉得笔迹眼熟,跟大臣尹继善呈递奏折的笔迹毫无二致,问询左右,得知此卷是尹继善的幕僚王杰所作。再询问其人品,知其亦非等闲之辈,于是大加赞赏。当时,收复西部被外族侵占的版图,开发经营西部,达到长治久安,是清朝初年的国策。这一年,恰逢天山南北纳入清朝版图,乾隆皇帝龙颜大悦,特地将赵、王二人的名次做了调换,以昭四海升平盛业。王杰成为清代陕西唯一的状元,此年,他36岁。这个农家子弟,成功实现了第三次飞跃!

  后来,新科进士朝中觐见乾隆皇帝,状元王杰风度俊雅,应对自如,给乾隆留下极佳印象。乾隆当着王杰的面赋诗以贺:“西人魁榜西平后,可识天心偃武时。”

  两袖清风端品高

  王杰中状元后,很快就被授为翰林院编修,不久被擢任为侍讲。王杰,秉承秦人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理念,在皇帝面前讲授关学经典和治国之道,论辩政事,使居于九重深宫的乾隆,能够经常性地接受儒家教育,增进品学。乾隆不仅赏识王杰的知识渊博、文采拔萃,更看重其人的质、直、尚义。于是,就让他在上书房教皇子永琰读书。王杰对皇子永琰课业要求极其严格,经常严加教训,甚至罚跪罚站。一次乾隆碰见皇子被罚跪,即令站起,并说:“教者天子,不教者天子,君君臣臣乎!”王杰见状立即答道:“教者尧舜,不教者桀纣,为师之道乎!”乾隆皇帝听了不禁为之一震……从此更加器重王杰。

  王杰在朝40余年,历任吏、礼、兵、刑、工五部侍郎,即“叠加五部”。后来,王杰还迁左都御史,授兵部尚书。乾隆五十一年,被任命为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次年拜东阁大学士,管理礼部,成为当朝“宰相”。身居清中枢机构十余年,王杰牢牢记着老师孙景烈的教诲,节身有制,生活俭朴。他居住的“宰相府”只有两进,没有花园,而且还是自己出钱所盖,价值纹银仅750两!他常告诉家人:“吾先人严谨节约,予伊等以不饥,足矣!且吾亦无长物以贻子孙,若不自检制,吾不能斤斤为豢养计,亦非吾所能庇也。”

  王杰平时私事出门,不带警卫随从,甚至不坐官轿,更没有鸣锣开道、前呼后拥的排场。他骑着一头毛驴,带着一个仆人,穿着与百姓无异。偶尔在街头闻避道声,这个当朝宰相即肃立道旁,说:“县令,也是我的父母官!”

  王杰曾多次被差遣到各省主持乡试,或做学政,还频繁地充当进士考试的考官,这些炙手可热的职务,稍微一做手脚就是捞钱的大好机会;何况在当时,做京官的老师接受学生的礼物被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可他绝不接受任何钱财礼物,他说:“今若受馈,何为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王杰从不给自己的子孙晋升仕途提供任何方便。有史记载,王杰的儿子,字写得很好,常常为他代笔。乾隆皇帝知道后曾过问,王杰只说:犬子不才。他儿子回陕西参加乡试,他又通知当时担任陕西巡抚的他的一个门生不予录取,似乎严苛得不近人情。王杰的其他三个儿子,无一人是通过父亲的人脉而进入仕途的,更无一买官者。王杰经常教育子孙说,“入仕则正途可也,不以宰相子孙炫耀于人。”

  直道一身斗和珅

  且说王杰侧身庙堂,正是和珅权倾当朝的时期。和珅,是乾隆中叶之后得宠的,入军机处后更是炙手可热。他极善于窥探乾隆意图,因而弄权作威作福,对不攀附自己的大臣,则伺机在乾隆生气发怒时构陷;对那些给他行贿者则为之周旋。由于这个缘故,不仅大臣,连一些亲王都去巴结他。当时,和珅每天入朝,一些文武大员都要侍立道旁,夹道迎送,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人们称这种迎送的人墙为“补子”胡同)。

  王杰为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时,与祸国误民的和珅同殿列朝,但从不巴结,且与他分席而坐,同室不同语。凡遇到军国大事,和珅多擅自决断,同朝的大臣隐忍不言。但王杰则挺身而出,力争到底,直到和珅让步。和珅恨王杰,几度在乾隆面前说他的坏话,但乾隆深知王杰的人品和操守,斥为“流言蜚语,不足听信。”和珅见乾隆这样维护王杰,陷害不成,只得改变计划,拉拢王杰。一天,他们二人在朝房等候陛见,王杰坐在一个角落里搓手自暖,和珅走过去搭讪说:“状元宰相,您的手若柔荑,真好!”王杰冷冷地回答:“手是好,但不会捞钱,有什么好?”这一句话,便让和珅的笑容僵在了脸上。

  和珅虽然对王杰怀恨在心,但也拿他没办法。正如《清史稿》中所说;“杰在枢廷十余年,事有可否,未尝不委曲陈奏。和珅势方赫,军多擅决。同列隐忍不言,杰遇有不可,辄力争。上知之深,和珅虽厌之而不能去。”

  后来的嘉庆皇帝对和珅其人德行早就知晓,对其贪赃枉法深恶痛绝,但碍于他是父亲乾隆的宠臣,一直没有下手。乾隆去世后,嘉庆皇帝立即借口宣遗诏传旨抓了和珅,让王杰主审。王杰审理后,依法判决和坤斩刑。嘉庆审查案宗,“犹以和珅尝任首辅”的缘故,不忍看着其身首分家,曝尸菜市场,于是将判决的斩刑改为全其尸的投环自缢。

  遗憾的是,近些年,刘墉、纪晓岚智斗和珅的戏说类电视连续剧风靡一时,而历史上真正把和珅送上了断头台的王杰,却少为世人所知。

  据《清史稿》记载,嘉庆皇帝对王杰礼遇有加。王杰辞京还乡时,携带之物,仅几十箱书而已;而嘉庆皇帝赐给他一把乾隆御用玉鸠手杖和御制诗两首,以表器重。诗中写道,“直道一身立廊庙,清风两袖返韩城。”盛赞王杰的做人和为官。归韩城后,王杰每有陈奏,嘉庆皇帝总是亲自批答,语言和婉,有如对待家人。

  王杰过八十岁生日时,嘉庆皇帝命陕西巡抚方维甸专程带着御制的贺诗、题匾及赐给王杰的珍宝等到韩城祝贺。王杰去世后,嘉庆皇帝赐金2000两归葬,并评谕云:“先朝耆旧,久直内庭,忠清劲直,老成端谨。”随之晋太子太师,入祀贤良祠,谥号文端。祠联云:“文见长,清风两袖,不畏权贵;端品高,直道一身。敢斥邪恶。”

  在贿赂公行、权臣徇情营私的年代,王杰虽然居庙堂之高,却以直立身,清正廉洁,两袖清风,低调处世,可谓道德完人;更为称奇的是,他敢于挺身而出,以一身凛然正气,把同僚大贪官和珅扳倒,在历史上留下辉煌的一笔。

  王杰,委实不辜负其“伟人”的字,真乃大丈夫!


□作者 李满星

西安晚报> > 文化纵横

西安晚报


王杰,字伟人,号惺园,亦号畏堂、葆淳。陕西韩城人,幼年以武功孙景烈为师,学习理学。乾隆十八年(1753)拔贡生,被选蓝田县教谕,贡生即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教谕即县学的教授.相当于教委主任有时是县学校长。在此时王杰28岁,因父丧未赴任。丧假满后,在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的幕府中任过随员。江苏巡抚陈宏谋门下当幕僚,被陈器重。陈宏谋,是清代广西及桂林籍官员中,官位最高(宰相),雍正元年(1723)进士,任官时间最长(48年),任官历经省份最多(12个省),曾任江苏按察使、湖南巡抚、云南布政使等职,止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外任30多年,历12省,政绩卓著而在民间影响最大的一位清官、名臣。此时任江苏巡抚的陈宏谋肯定没这么多的阅历,但是时任陈宏谋主管一省军政、民政,其官职等级相当于现今的省长或省委书记,而当幕僚的王杰具体职务不清楚,幕僚有相当于近代参谋长、统帅司令部工作的“长史”;有参议军机,帮助指挥军事行动的“参军”;有类似近代副官、秘书,管理文书及各类档案的“主簿”、“记室”,等等。清代各级地方官员,一般上任之始就自带幕僚多人,少则三五人,多则十余人。作为省长或省委书记的陈宏谋幕僚多少那就更说不好了,但是青年时期的王杰能在众人之中脱颖而出被陈宏谋器重算很了不起了。

乾隆二十六年(1761)王杰中进士,殿试第三名。当时正逢乾隆欲在北方选拨人才,乾隆皇帝阅到王杰的卷子,见王杰字迹(书法)工整清秀,便把他拨为第一,他也因此成为清朝开国第一名陕西状元,授修撰。据传说王杰中状元后,山东学士很不服气,认为选拨不公,便出对联考王杰,上联是:“孔子圣,孟子贤,自古文章出齐鲁。”王杰立即对答道:“文王昭,武王穆,而今道统在西秦。”山东举子由此态度一变,对他十分尊敬,反映了王杰的文才确有过人之处。王杰中状元后,初在南书房当值,第二年出任湖南乡试副考官。二十九年提督福建学政,三十二年提为少詹事,曾充任武科会试总裁。三十六年充任日讲起居注官,于南书房掌文柄。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三十九年(1774)任刑部侍郎后又转调史部,擢升右都御史,乾隆五十一年(1786)出任军机崐大臣,上书房总师傅,第二年又出任东阁大学士。

从南书房当值到湖南乡试副考官,从南书房值班到湖南乡试主持副考官,(相当于现今的湖南高考副主考官。)官职再到提督福建学政、少詹事并充任武科会试总裁。学政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少詹事主要辅佐詹事等主官,即掌皇后、太子家中之事。清代时,事实上只预备翰林官的升迁,并无实职。此时加上兼任武科会试总裁,从这些职务的变化可以看出这是升迁的苗头。掌文柄,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南书房,皇帝读书处,掌文柄即考选文士的权柄,评定文章的权威,内阁学士为皇帝顾问或辅助太子,礼部侍郎即礼部副长官,掌守宫廷门户,充当车骑随从皇帝。这个就很明显了皇帝出行,王杰充当秘书,有时兴起吟诗作对王杰做以记录,皇帝在南书房读书写字让王杰评论文章的好坏,这已经是很大的能耐了。再到右都御史即为外省总督、巡抚之加衔;军机大臣是军机处的官职之一;上书房即皇子皇孙读书的地方,总师傅不言而喻的就是指皇子皇孙老师的主管;东阁大学士即身在内阁并且有大学士头衔的人,掌管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等职位。可见王杰才气之盛,青云直上。

王杰性格耿直,他在上书房任总师傅时,在教皇子颙琰读书时,严加教训,并罚跪罚站。有一次乾隆碰见皇子被罚跪,即令站起,并说:“教者天子,不教者天子,君君臣臣乎!”王杰见状答道:“教者尧舜,不教者桀纣,为师之道乎!此事虽不见史传,但却表现了人们对王杰耿直刚正的美誉之称。

王杰任职50年,在朝身担要职十余年,为官清正,敢于直言。是当时统治集团中一名难得的廉洁之士。嘉庆皇帝即位之初,他即上疏说,近年因战乱,使川、楚、豫、陕四省百姓穷困,生产严重破坏,而地方官吏仍在横征暴敛。他请求朝廷减免这些地方的田赋,罢免骄惰将帅,取消乡勇编制,淘汰老弱士兵,方能强兵富民。嘉庆八年春,当他要离京返乡时,仍不忘朝事,向皇帝上疏论政。特别是在与奸贪之臣和珅的斗争中表现了他刚正不阿的品格,经常与和珅在朝中争得面红耳赤。嘉庆帝即位后,宣布了和珅二十大罪状,王杰参与了和珅一案的审理,查明了和珅贪污纳贿的种种罪状。清政府年税收银七千余万两,而和珅家产折银竟达八亿余两,相当于朝廷十余年税收的总合。案毕嘉庆帝责令和珅自杀,并抄没其家产。当时传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可见影响和震动之大,在反对和珅的斗争中王杰起了重要作用。

王杰历乾隆和嘉庆两朝。青年时期,正值理学衰落,他生在关中,十分崇拜关学创始人张载的实学风格,乾隆二十七年(1762)即王杰中状元的第二年,时值张子祠再次修善告竣,故乡去函请他撰写楹联,王杰欣然命笔两联:第一联:道学振关中,十六字渊源摇接,教译留梓里千百年俎豆常馨。第二联:三代可期井田夙愿经时略,二铭如揭俎豆能往阐道功。”以表明他愿意继承张崐的治世之道,王杰善写文章,擅长书法,工小楷。著有《葆醇阁集》、《读易札记》等。他所著《惺园易说》便是他的代表作。王杰还曾将乾隆皇帝颁赐的铜活字版《古今图书集成》赠给母校同州(今大荔)丰登书院,珍藏于该院藏书阁中。此书雍正四年以铜活字排印,仅印64部,全书共1万多卷,是中国著名大型类书之一,它的入藏是丰登书院的一大殊荣,也是陕西书院藏书的一件大事。

嘉庆五年(1800)七十六岁高龄的王杰以年老体衰乞请解职,嘉庆帝下诏挽留,并特许他拄杖入朝。三年后,他辞职还乡,临行前还专门上书请求解决政治上的腐败问题,并提出通过吏治整顿堵塞国家财政上的漏洞。王杰辞职离京之日,嘉庆帝赐给他一把乾隆御用过的手杖和御制诗两首,以表尊敬和器重。诗中有“道直一身立庙朝,清风两袖返韩城。”高度评价了他的一生。嘉庆九年(1804),王杰八十岁生日,巡抚方维甸带着皇帝专制的贺诗,题匾和所赐珍宝登门拜贺,他赴京答谢,不久即病逝于北京。


柳育龙


王杰是乾隆名臣,谥号文端,这是个较为不错的谥号,从此看清朝官方对他评价很好,但他具体事迹暂未考证,只是关于他中状元一事倒有个典故。

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大将军兆惠在西北回疆得胜回朝,乾隆为了向天下人宣告此后偃武修文,特派兆惠充当这一年度的殿试阅卷大臣。但兆惠推辞说自己并不识汉字(兆惠是满人)。于是乾隆教了他一个办法,让他阅卷时注意看卷封上的圆圈数,这是得到阅卷官认可的文章。圈数越多,说明这个人的文章得到了越多的阅卷官认可。兆惠按照此方法给中举的新科贡士们排了名次并呈献给乾隆。

此时试卷实际还是密封状态,乾隆让太监刮开前三名看看是哪些名字,发现第一名是江苏人赵翼,第二名是江西胡高望,第三名是陕西人王杰。

乾隆于是对众大臣说:“江南已经出了多名状元,陕西此前为西北用兵时出力颇多,本朝以来尚没有出过状元,让赵翼和王杰的名次对调一下吧!”

于是,原本为探花的王杰经乾隆皇帝的金口玉言一改,就变成了状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