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清朝第一狀元王傑,清風兩袖回韓城的事跡,大家有知道的嗎?

柳育龍


逆風直立譽人瑞



  陝西韓城,不僅有千百年來受文人學士膜拜的史聖司馬遷,還有清代狀元王傑。

  王傑是清朝開國以來第一位陝西籍狀元,不僅文才拔萃,而且生性耿直、品德超群。他歷經清朝乾隆、嘉慶兩朝,在那賄賂公行、潛規則無處不在的時代,王傑的腰板挺得倍兒直,逆風以直道立身朝野。他沒有如司馬遷那樣,招致免官,乃至腐刑,而是高壽,堪稱人瑞,為朝野敬仰。尤其是在和珅權傾當朝的數十年裡,王傑跟這個大貪汙分子鬥爭不已,最終把和珅送上了斷頭臺,他自己笑到了最後。

  才品見長朝野重

  王傑, 1725年出生於陝西韓城,年僅8歲就喪父,可謂孤苦。雖然家境貧寒,但進入義學(古時鄉間,有識之士興辦免收學費的義學,保證文化的長河不會斷流,且使貧寒子弟能有向上晉升的機會)的王傑一心向學,加之天資聰穎,得到了崇尚張載關學的義學老師的垂青。王傑不僅學習應考的四書五經之類,而且對地理、天文等自然科學也有涉獵,特別對張載的關學,頗有研究,學業大長。二十歲時,王傑在縣考、府考中脫穎而出,均名列第一,被當地人譽為才子。此時的王傑,實現了人生的第一次飛躍。當時的知府趙筠,十分賞識王傑這個農家子弟的才氣,題寫“曠代雄文”四字懸掛於王家宅院,以示表彰,並贈王傑“偉人”的字號。這種激勵作用,對於出身貧寒的王傑來說,可謂是影響深遠。

  乾隆十二年,二十歲的王傑離開鄉里,來到西安府,就讀於關中書院。在這裡,他遇到對他具有巨大影響的關學大儒孫景烈。孫景烈曾任翰林院庶吉士,歸鄉後孜孜不倦,窮究關學底蘊,對張載、馮從吾等關學先輩“注重實踐”“學貴於用”的治學精神尤為讚頌,學問極其精深,被稱為關西夫子,海內大儒。他主講關中書院期間,王傑等“關中書院六士”,俱拜其門下。《清史稿》載:“王傑……初從武功孫景烈遊,講濂、洛、關、閩之學……學益進,自謂生平行己居官得力於此。”可見,從學孫景烈,不僅使王傑的學問得到極大提高,而且對其人生觀、價值取向,特別是入仕做官後的官風,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王傑中舉之後,朝廷讓他擔任藍田縣教諭,然而,僅僅做一個負責一方的縣級教育官員,肯定不是王傑的志向。他不僅要修身、齊家,改變自身以及家族的命運,還要治天下。恩師孫景烈將王傑推薦給兩江總督尹繼善和江蘇巡撫陳宏謀。對王傑這個農家子弟來說,這是他人生第二次成功的飛躍!於是王傑去了南方,先後在兩江總督尹繼善和江蘇巡撫陳宏謀府上做小小的書記官。由於他才華出眾、文筆甚好,且性格耿直,得到兩位封疆大吏的青睞。據《清史稿》記載,尹、陳 “皆重之。”

  王傑當時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替乾隆年間的這兩位政壇大腕起草給皇帝的奏章。而乾隆皇帝在不經意中,不僅慢慢熟悉了王傑的字體,也熟悉了他文章的風骨。只不過,當時乾隆並不知文章何人所作。

  乾隆二十六年,王傑赴京考進士。初到京面試時,考官出聯考答對。上聯為:“風吹竹葉龍擺尾”,王傑對曰:“雨打梨花鳳點頭”,眾考官皆稱妙。殿試時,王傑的考卷排列第三,排在第一位的是江蘇陽湖才子、後來成為清代著名詩人的趙翼。乾隆皇帝閱王傑的試卷,看到卷面字跡工整秀麗、書法超群,頓時好感大增;細看,覺得筆跡眼熟,跟大臣尹繼善呈遞奏摺的筆跡毫無二致,問詢左右,得知此卷是尹繼善的幕僚王傑所作。再詢問其人品,知其亦非等閒之輩,於是大加讚賞。當時,收復西部被外族侵佔的版圖,開發經營西部,達到長治久安,是清朝初年的國策。這一年,恰逢天山南北納入清朝版圖,乾隆皇帝龍顏大悅,特地將趙、王二人的名次做了調換,以昭四海昇平盛業。王傑成為清代陝西唯一的狀元,此年,他36歲。這個農家子弟,成功實現了第三次飛躍!

  後來,新科進士朝中覲見乾隆皇帝,狀元王傑風度俊雅,應對自如,給乾隆留下極佳印象。乾隆當著王傑的面賦詩以賀:“西人魁榜西平後,可識天心偃武時。”

  兩袖清風端品高

  王傑中狀元后,很快就被授為翰林院編修,不久被擢任為侍講。王傑,秉承秦人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理念,在皇帝面前講授關學經典和治國之道,論辯政事,使居於九重深宮的乾隆,能夠經常性地接受儒家教育,增進品學。乾隆不僅賞識王傑的知識淵博、文采拔萃,更看重其人的質、直、尚義。於是,就讓他在上書房教皇子永琰讀書。王傑對皇子永琰課業要求極其嚴格,經常嚴加教訓,甚至罰跪罰站。一次乾隆碰見皇子被罰跪,即令站起,並說:“教者天子,不教者天子,君君臣臣乎!”王傑見狀立即答道:“教者堯舜,不教者桀紂,為師之道乎!”乾隆皇帝聽了不禁為之一震……從此更加器重王傑。

  王傑在朝40餘年,歷任吏、禮、兵、刑、工五部侍郎,即“疊加五部”。後來,王傑還遷左都御史,授兵部尚書。乾隆五十一年,被任命為軍機大臣上書房總師傅,次年拜東閣大學士,管理禮部,成為當朝“宰相”。身居清中樞機構十餘年,王傑牢牢記著老師孫景烈的教誨,節身有制,生活儉樸。他居住的“宰相府”只有兩進,沒有花園,而且還是自己出錢所蓋,價值紋銀僅750兩!他常告訴家人:“吾先人嚴謹節約,予伊等以不飢,足矣!且吾亦無長物以貽子孫,若不自檢制,吾不能斤斤為豢養計,亦非吾所能庇也。”

  王傑平時私事出門,不帶警衛隨從,甚至不坐官轎,更沒有鳴鑼開道、前呼後擁的排場。他騎著一頭毛驢,帶著一個僕人,穿著與百姓無異。偶爾在街頭聞避道聲,這個當朝宰相即肅立道旁,說:“縣令,也是我的父母官!”

  王傑曾多次被差遣到各省主持鄉試,或做學政,還頻繁地充當進士考試的考官,這些炙手可熱的職務,稍微一做手腳就是撈錢的大好機會;何況在當時,做京官的老師接受學生的禮物被看作是天經地義的事,可他絕不接受任何錢財禮物,他說:“今若受饋,何為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王傑從不給自己的子孫晉升仕途提供任何方便。有史記載,王傑的兒子,字寫得很好,常常為他代筆。乾隆皇帝知道後曾過問,王傑只說:犬子不才。他兒子回陝西參加鄉試,他又通知當時擔任陝西巡撫的他的一個門生不予錄取,似乎嚴苛得不近人情。王傑的其他三個兒子,無一人是通過父親的人脈而進入仕途的,更無一買官者。王傑經常教育子孫說,“入仕則正途可也,不以宰相子孫炫耀於人。”

  直道一身鬥和珅

  且說王傑側身廟堂,正是和珅權傾當朝的時期。和珅,是乾隆中葉之後得寵的,入軍機處後更是炙手可熱。他極善於窺探乾隆意圖,因而弄權作威作福,對不攀附自己的大臣,則伺機在乾隆生氣發怒時構陷;對那些給他行賄者則為之周旋。由於這個緣故,不僅大臣,連一些親王都去巴結他。當時,和珅每天入朝,一些文武大員都要侍立道旁,夾道迎送,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人們稱這種迎送的人牆為“補子”衚衕)。

  王傑為軍機大臣上書房總師傅時,與禍國誤民的和珅同殿列朝,但從不巴結,且與他分席而坐,同室不同語。凡遇到軍國大事,和珅多擅自決斷,同朝的大臣隱忍不言。但王傑則挺身而出,力爭到底,直到和珅讓步。和珅恨王傑,幾度在乾隆面前說他的壞話,但乾隆深知王傑的人品和操守,斥為“流言蜚語,不足聽信。”和珅見乾隆這樣維護王傑,陷害不成,只得改變計劃,拉攏王傑。一天,他們二人在朝房等候陛見,王傑坐在一個角落裡搓手自暖,和珅走過去搭訕說:“狀元宰相,您的手若柔荑,真好!”王傑冷冷地回答:“手是好,但不會撈錢,有什麼好?”這一句話,便讓和珅的笑容僵在了臉上。

  和珅雖然對王傑懷恨在心,但也拿他沒辦法。正如《清史稿》中所說;“傑在樞廷十餘年,事有可否,未嘗不委曲陳奏。和珅勢方赫,軍多擅決。同列隱忍不言,傑遇有不可,輒力爭。上知之深,和珅雖厭之而不能去。”

  後來的嘉慶皇帝對和珅其人德行早就知曉,對其貪贓枉法深惡痛絕,但礙於他是父親乾隆的寵臣,一直沒有下手。乾隆去世後,嘉慶皇帝立即藉口宣遺詔傳旨抓了和珅,讓王傑主審。王傑審理後,依法判決和坤斬刑。嘉慶審查案宗,“猶以和珅嘗任首輔”的緣故,不忍看著其身首分家,曝屍菜市場,於是將判決的斬刑改為全其屍的投環自縊。

  遺憾的是,近些年,劉墉、紀曉嵐智鬥和珅的戲說類電視連續劇風靡一時,而歷史上真正把和珅送上了斷頭臺的王傑,卻少為世人所知。

  據《清史稿》記載,嘉慶皇帝對王傑禮遇有加。王傑辭京還鄉時,攜帶之物,僅幾十箱書而已;而嘉慶皇帝賜給他一把乾隆御用玉鳩手杖和御製詩兩首,以表器重。詩中寫道,“直道一身立廊廟,清風兩袖返韓城。”盛讚王傑的做人和為官。歸韓城後,王傑每有陳奏,嘉慶皇帝總是親自批答,語言和婉,有如對待家人。

  王傑過八十歲生日時,嘉慶皇帝命陝西巡撫方維甸專程帶著御製的賀詩、題匾及賜給王傑的珍寶等到韓城祝賀。王傑去世後,嘉慶皇帝賜金2000兩歸葬,並評諭雲:“先朝耆舊,久直內庭,忠清勁直,老成端謹。”隨之晉太子太師,入祀賢良祠,諡號文端。祠聯雲:“文見長,清風兩袖,不畏權貴;端品高,直道一身。敢斥邪惡。”

  在賄賂公行、權臣徇情營私的年代,王傑雖然居廟堂之高,卻以直立身,清正廉潔,兩袖清風,低調處世,可謂道德完人;更為稱奇的是,他敢於挺身而出,以一身凜然正氣,把同僚大貪官和珅扳倒,在歷史上留下輝煌的一筆。

  王傑,委實不辜負其“偉人”的字,真乃大丈夫!


□作者 李滿星

西安晚報> > 文化縱橫

西安晚報


王傑,字偉人,號惺園,亦號畏堂、葆淳。陝西韓城人,幼年以武功孫景烈為師,學習理學。乾隆十八年(1753)拔貢生,被選藍田縣教諭,貢生即挑選府、州、縣生員(秀才)中成績或資格優異者,升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教諭即縣學的教授.相當於教委主任有時是縣學校長。在此時王傑28歲,因父喪未赴任。喪假滿後,在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的幕府中任過隨員。江蘇巡撫陳宏謀門下當幕僚,被陳器重。陳宏謀,是清代廣西及桂林籍官員中,官位最高(宰相),雍正元年(1723)進士,任官時間最長(48年),任官曆經省份最多(12個省),曾任江蘇按察使、湖南巡撫、雲南布政使等職,止東閣大學士兼工部尚書,外任30多年,歷12省,政績卓著而在民間影響最大的一位清官、名臣。此時任江蘇巡撫的陳宏謀肯定沒這麼多的閱歷,但是時任陳宏謀主管一省軍政、民政,其官職等級相當於現今的省長或省委書記,而當幕僚的王傑具體職務不清楚,幕僚有相當於近代參謀長、統帥司令部工作的“長史”;有參議軍機,幫助指揮軍事行動的“參軍”;有類似近代副官、秘書,管理文書及各類檔案的“主簿”、“記室”,等等。清代各級地方官員,一般上任之始就自帶幕僚多人,少則三五人,多則十餘人。作為省長或省委書記的陳宏謀幕僚多少那就更說不好了,但是青年時期的王傑能在眾人之中脫穎而出被陳宏謀器重算很了不起了。

乾隆二十六年(1761)王傑中進士,殿試第三名。當時正逢乾隆欲在北方選撥人才,乾隆皇帝閱到王傑的卷子,見王傑字跡(書法)工整清秀,便把他撥為第一,他也因此成為清朝開國第一名陝西狀元,授修撰。據傳說王傑中狀元后,山東學士很不服氣,認為選撥不公,便出對聯考王傑,上聯是:“孔子聖,孟子賢,自古文章出齊魯。”王傑立即對答道:“文王昭,武王穆,而今道統在西秦。”山東舉子由此態度一變,對他十分尊敬,反映了王傑的文才確有過人之處。王傑中狀元后,初在南書房當值,第二年出任湖南鄉試副考官。二十九年提督福建學政,三十二年提為少詹事,曾充任武科會試總裁。三十六年充任日講起居注官,於南書房掌文柄。升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三十九年(1774)任刑部侍郎後又轉調史部,擢升右都御史,乾隆五十一年(1786)出任軍機崐大臣,上書房總師傅,第二年又出任東閣大學士。

從南書房當值到湖南鄉試副考官,從南書房值班到湖南鄉試主持副考官,(相當於現今的湖南高考副主考官。)官職再到提督福建學政、少詹事並充任武科會試總裁。學政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試,並督察各地學官的官員。少詹事主要輔佐詹事等主官,即掌皇后、太子家中之事。清代時,事實上只預備翰林官的升遷,並無實職。此時加上兼任武科會試總裁,從這些職務的變化可以看出這是升遷的苗頭。掌文柄,升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南書房,皇帝讀書處,掌文柄即考選文士的權柄,評定文章的權威,內閣學士為皇帝顧問或輔助太子,禮部侍郎即禮部副長官,掌守宮廷門戶,充當車騎隨從皇帝。這個就很明顯了皇帝出行,王傑充當秘書,有時興起吟詩作對王傑做以記錄,皇帝在南書房讀書寫字讓王傑評論文章的好壞,這已經是很大的能耐了。再到右都御史即為外省總督、巡撫之加銜;軍機大臣是軍機處的官職之一;上書房即皇子皇孫讀書的地方,總師傅不言而喻的就是指皇子皇孫老師的主管;東閣大學士即身在內閣並且有大學士頭銜的人,掌管奉陳規誨,點檢題奏,票擬等職位。可見王傑才氣之盛,青雲直上。

王傑性格耿直,他在上書房任總師傅時,在教皇子顒琰讀書時,嚴加教訓,並罰跪罰站。有一次乾隆碰見皇子被罰跪,即令站起,並說:“教者天子,不教者天子,君君臣臣乎!”王傑見狀答道:“教者堯舜,不教者桀紂,為師之道乎!此事雖不見史傳,但卻表現了人們對王傑耿直剛正的美譽之稱。

王傑任職50年,在朝身擔要職十餘年,為官清正,敢於直言。是當時統治集團中一名難得的廉潔之士。嘉慶皇帝即位之初,他即上疏說,近年因戰亂,使川、楚、豫、陝四省百姓窮困,生產嚴重破壞,而地方官吏仍在橫徵暴斂。他請求朝廷減免這些地方的田賦,罷免驕惰將帥,取消鄉勇編制,淘汰老弱士兵,方能強兵富民。嘉慶八年春,當他要離京返鄉時,仍不忘朝事,向皇帝上疏論政。特別是在與奸貪之臣和珅的鬥爭中表現了他剛正不阿的品格,經常與和珅在朝中爭得面紅耳赤。嘉慶帝即位後,宣佈了和珅二十大罪狀,王傑參與了和珅一案的審理,查明瞭和珅貪汙納賄的種種罪狀。清政府年稅收銀七千餘萬兩,而和珅家產折銀竟達八億餘兩,相當於朝廷十餘年稅收的總合。案畢嘉慶帝責令和珅自殺,並抄沒其家產。當時傳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可見影響和震動之大,在反對和珅的鬥爭中王傑起了重要作用。

王傑歷乾隆和嘉慶兩朝。青年時期,正值理學衰落,他生在關中,十分崇拜關學創始人張載的實學風格,乾隆二十七年(1762)即王傑中狀元的第二年,時值張子祠再次修善告竣,故鄉去函請他撰寫楹聯,王傑欣然命筆兩聯:第一聯:道學振關中,十六字淵源搖接,教譯留梓里千百年俎豆常馨。第二聯:三代可期井田夙願經時略,二銘如揭俎豆能往闡道功。”以表明他願意繼承張崐的治世之道,王傑善寫文章,擅長書法,工小楷。著有《葆醇閣集》、《讀易札記》等。他所著《惺園易說》便是他的代表作。王傑還曾將乾隆皇帝頒賜的銅活字版《古今圖書集成》贈給母校同州(今大荔)豐登書院,珍藏於該院藏書閣中。此書雍正四年以銅活字排印,僅印64部,全書共1萬多卷,是中國著名大型類書之一,它的入藏是豐登書院的一大殊榮,也是陝西書院藏書的一件大事。

嘉慶五年(1800)七十六歲高齡的王傑以年老體衰乞請解職,嘉慶帝下詔挽留,並特許他拄杖入朝。三年後,他辭職還鄉,臨行前還專門上書請求解決政治上的腐敗問題,並提出通過吏治整頓堵塞國家財政上的漏洞。王傑辭職離京之日,嘉慶帝賜給他一把乾隆御用過的手杖和御製詩兩首,以表尊敬和器重。詩中有“道直一身立廟朝,清風兩袖返韓城。”高度評價了他的一生。嘉慶九年(1804),王傑八十歲生日,巡撫方維甸帶著皇帝專制的賀詩,題匾和所賜珍寶登門拜賀,他赴京答謝,不久即病逝於北京。


柳育龍


王傑是乾隆名臣,諡號文端,這是個較為不錯的諡號,從此看清朝官方對他評價很好,但他具體事蹟暫未考證,只是關於他中狀元一事倒有個典故。

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大將軍兆惠在西北迴疆得勝回朝,乾隆為了向天下人宣告此後偃武修文,特派兆惠充當這一年度的殿試閱卷大臣。但兆惠推辭說自己並不識漢字(兆惠是滿人)。於是乾隆教了他一個辦法,讓他閱卷時注意看卷封上的圓圈數,這是得到閱卷官認可的文章。圈數越多,說明這個人的文章得到了越多的閱卷官認可。兆惠按照此方法給中舉的新科貢士們排了名次並呈獻給乾隆。

此時試卷實際還是密封狀態,乾隆讓太監刮開前三名看看是哪些名字,發現第一名是江蘇人趙翼,第二名是江西胡高望,第三名是陝西人王傑。

乾隆於是對眾大臣說:“江南已經出了多名狀元,陝西此前為西北用兵時出力頗多,本朝以來尚沒有出過狀元,讓趙翼和王傑的名次對調一下吧!”

於是,原本為探花的王傑經乾隆皇帝的金口玉言一改,就變成了狀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