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人之将死,其言坑人”的例子?

赵仁斌


鸟死之前,它的鸣叫之声是哀伤的,人在死之前,遗留下来的话是和善友好的。但是一些人死了,也要拉下个垫背的。

说两个人,一个人说:“来吧,哈哈,谁怕谁”?这个人心狠。另外一个人,他逞一时之快,害死了身边的一大群人。

第一个人是吴起,与他并列有个人叫商鞅,两人是法家杰出代表人物,分别实施了著名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然而虽说变法一个成,一个败,但两人都为变法而死。



变法改革,在封建社会是动别人奶酪,虽说国君背后撑腰,国君没了,你也离死不远。吴起在楚国辅佐楚悼王实施的吴起变法便是如此。楚悼王一死,忍了很久的一批人终于动手,兵变来杀吴起。

吴起啐了一口痰,“妈的,来吧,哈哈,谁怕谁?”连忙逃到楚悼王尸体所放之地,把楚悼王从棺材拉出,用力忍痛拔除插在膀子上的箭,使劲插在楚悼王身上。大声高喊:“群臣叛乱,谋害我王”。

诸贵族纷纷射箭,射死了吴起,死尸的楚悼王也中箭。等新的国君上位,首要任务便是清查这一批人,一共七十多家受到牵连,被灭族。

另外一个人是明朝的方孝孺。朱棣发动靖难,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帝位,直接将建文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五年。


在破城之前,朱棣的黑衣宰相姚广孝知道方孝孺很有气节,所以曾请求朱棣,手下留情,不要杀掉方孝孺,否则读书种子没了。

进了南京,朱棣本没打算杀方孝孺,想让他帮忙草拟个继位诏书。但方孝孺拒绝了,朱棣强盗行径,他怎么愿意答应?还跟朱棣谈了一谈“周公和成王”的故事。

最后,朱棣问他,“你这样做,不怕灭九族吗?”特别说明,所谓九族,是“父四族,母三族,妻二族”。

方孝孺回答道:“你灭我十族又如何”?朱棣冷笑一下,“那老子就成全于你”。没有十族怎么了?把他的学生、亲戚等凑了一凑,组合成第十族。



这两个人真有意思,一个心狠,一个很有气节,但两个也是“坑货”。


非常茴香豆


必须是汉武帝临死前的“神预言”啊:“代汉者当涂高也。”历史上有不少关于王朝更迭的谶语,但这些谶语基本都是在王朝末期天下动荡的时代出现的,最著名的大约要数“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了。如果说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那亡国预言也不一般不去找强盛的王朝。

然而这也挡不住皇帝自己作(一声)啊。汉武帝是西汉第七位皇帝,在他的治下西汉王朝刚刚进入鼎盛,那可以说是汉朝最可圈可点的时代。可偏偏就是他,在大宴群臣时说了一句“代汉者当涂高也”。群臣当时面面相觑,大汉要亡了吗?这不才进入盛世吗?陛下一定是喝醉喽!

汉武帝喝醉了,后面的野心家可没喝醉,一直惦记着将“当涂高”三个字往自己身上解释。西汉末年大乱,汉室宗亲刘秀统一中原后,四川还有一个叫公孙述的割据者,你猜怎么着?刘秀不是说他图谋篡逆,而是说他不是预言中的“当涂高”;那“当涂高”是认证呢?正是刘秀自已,因为“秀”这个字是“结了穗的稻子”,这不是在路(涂通途)边高高的东西吗?

刘秀按汉汉武帝的逻辑,硬是当了一回“当涂高”。但有人说了,刘秀不是“代汉”啊,东汉西汉都是汉,所以这个“当涂高”不算应验。于是到了袁术这,袁术说了,我才是“当涂高”啊,我袁术字公路,路不就是途么?于是就称帝了。

但袁术只有涂,没有高,最终失败了——后来曹丕称帝,终于由一个叫许芝的人才找到了最好的解释:“当涂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阙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行了,也别惦记了,汉武帝一句话,连续送了西汉、东汉两大王朝,也真是“人之将死,其言坑人”了。


隐语







答:“人之将死,其言坑人”——这坑人之言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意的设计陷害、嫁祸栽赃;一种是自己见识有限,被事件和人物的表象所蒙蔽,误把谬论当真理、错将歹话当好话。

不用说,第二种现象的发生率远远高于第一种,但后人记得的却多为第一种。

毕竟,第一种富于戏剧性,可以表达死者的聪明才智,小说家搞创作,也很喜欢按这套路写。

比如大家所熟知的金庸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男主角张无忌的妈,在临死前就坑了少林寺空闻大师一把。

当时,大家都逼迫无忌妈说出金毛狮子和屠龙宝刀的下落。无忌妈顶硬不说,准备殉情去死了,就叫道:“空闻大师,我只说给你一人听,请你俯耳过来。”空闻大师傻不拉叽地俯耳过去,听到的却是一段故意模糊化的杂乱语音,更搞的是,这段语音播放完毕,无忌妈又故意大声地来了一句:“便是在那儿,你们少林派自己去找罢。”空闻急得一身汗起,大呼:“说什么?我没听见啊。”但没有用了,无忌妈自己插刀死了。空闻大师也从此惹上了一身麻烦。

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临死前的一番话也很坑,一坑是坑了老对手司马懿,用“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二坑是坑了脑后长有反骨的大将魏延。

前面说的两个小说里的套路,凡是看过的都印象深刻。

所谓“总是深情留不住,从来套路得人心”嘛。

而且,历史上按这个套路走的也有,如流浪到楚国协助楚悼王实施变法的名将吴起,楚悼王死后,他遭到了贵族集团的追杀,无路可走,就抱起楚悼王尸体,嘴里高呼“群臣叛乱,谋害我王”。这样,他虽然死了,追杀他的群臣却也被新君来了一场清算。

又比如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蓝玉案”,负责审查蓝玉的是吏部尚书詹徽,蓝玉反咬一口,咬定詹徽是自己同党,成功把詹徽坑死。

……

下面,重点说说第二种。

大明王朝的明熹宗是一个很可怜的人,当然,他的父亲光宗也是。

明熹宗的祖父明神宗喜欢的是福王朱常洵,一直想立福王为储,以冷暴力对抗群臣的反对,致使这场“国本之争”旷日持久,长达十九年之久。

则在这十九年时间内,光宗朱常洛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偏偏,明熹宗的母亲王氏出身低贱,备受光宗的冷落。所以,熹宗母子一度出现了“无人办膳”的情况。

这种背景下,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死太监魏忠贤登场了,他担任起替王氏做饭的工作,悉心照顾幼年时期的熹宗,成了熹宗最好的玩伴。

《酌中志》中写:“(魏忠贤)办膳为名,于十库诸内臣如药张等,皆骗其食料,醯酱或财物、玩好,以至非时果品、花卉之类,必巧营取之,而转献先帝以固宠也。”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明神宗驾崩,光宗朱常洛苦尽甜来,登上了大位,但福薄,仅仅一个月就病逝了。

年仅16岁的熹宗随即登位,原本寂寂无名的魏忠贤迅速水涨船高,权势大增,称“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干尽许多伤天害理的事。

天启七年(1627年),熹宗落水生病,久治不愈,快要挂了,原本,他的皇后妃嫔为他生下“皇子三位,皇女二位”,但因“皆保卫不得法,以致婴年薨夭”,帝位只好传给了弟弟朱由检,即后来的崇祯皇帝。

实际上,按照刘若愚《酌中志》的说法,那“皇子三位,皇女二位”,都是魏忠贤和乳娘客氏暗害掉的,而在熹宗驾崩前夕,这对狗男女还从民间找来了七八名怀有身孕的女子,“盖将效吕不韦所为”,准备把这些女子塞进宫去,一旦有男婴一生,就对外声称是熹宗的骨血。

不过熹宗已经宣布了由弟弟继位,魏忠贤的“吕不韦之梦”终化泡影。

即使是这样,被魏忠贤坑惨的熹宗还继续把魏当成最可信赖的人,临终前叮嘱弟弟说:“善视中宫。魏忠贤可任也。”

魏忠贤是个丧尽天良的无赖、流氓、败类、人渣,熹宗这一句“将死之言”,如果崇祯帝依照执行,肯定坑人不浅。

现在,有些人脑洞大开,突然为魏忠贤洗白、唱赞歌,说崇祯帝如果不杀魏忠贤、重用魏忠贤,大明王朝就不会灭亡这么快了。

说这种话,也只能过过嘴瘾罢了。

大明王朝的灭亡,就是因为魏忠贤搞烂、搞垮,留一副烂摊子给崇祯,如果崇祯不杀魏忠贤、重用魏忠贤,大明王朝应该死得更快。


覃仕勇说史


此题有趣,福垊为您揭秘两位。一文一武都是超级大牛人。都牛到人之将死,一言可以杀人的地步!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就是比您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学霸锥骨的结果不是王者荣耀而是草根逆袭——比王者还荣耀,大吉大利晚上吃鸡。没错,苏秦通过拼命学习改变了命运,身挎六国相印,荣归故里!努力永远不晚,怕的是永远不努力!七旬也要秉烛夜读,学不可以已。



话说苏秦晚年遭人刺杀,生命垂危。齐闵王欲为其报仇,可抓刺客如大海捞针。苏秦出一计:“我死后,君上可诈称我为内奸。裂我四块,对那刺客赏千金。竖子自会送死!”齐王依计行事,有四个假装是英雄(刺客)的想好事者前来领赏,决定平分。然后齐王怒呼:“把这四个二百五给孤王烹了。”二百五就是这么来的。下面这位说的话没有一点技术含量却能秒杀于人。让您领教下什么叫血口喷人。



真正的人生赢家,就是功成名就做人也要低调而厚道。常百万的妻弟就是因为高调跋扈而死全家还株连数万人的。做人一定要低调,做人一定要厚道。常百万不是他有百万虽然他不缺百万,而是他统军百万必将横行天下(朱元璋语)。他就是传说中的春哥——常遇春。其妻弟蓝玉更是后来者居上,挥军北上,剑指捕鱼儿海(贝加尔湖),并大败北元。因跋扈还多不听朱元璋的劝,梁国公变成凉国公,晾他一边儿。做了太子太傅,他怒道

我不够格做太师?他跟太子还是亲戚,太子死后,终于祸从口出,被锦衣卫都指挥使蒋瓛(huán)告发其谋反。这就是骇人听闻的“蓝玉案”!



朱元璋派皇太孙朱允炆和吏部尚书红人詹徽审问。詹徽喝令:“逆贼蓝玉,速速招供。同党都有谁?”蓝玉高呼:“詹徽是我同党!詹徽是我同党!”还能这样玩?这样也行?还真行!朱允炆一声令下,詹徽就由主审变被审,最终在高呼冤枉中步入天堂。



有人说,这朱允炆不是仁孝善德吗?怎么这样草菅人命,糊涂不堪?恰恰相反,他正是聪明才有意为之。之所以草菅人命,一是对皇爷爷不满!为什么不满?这就是二了,二是蓝玉是皇太孙的亲戚靠山。皇太孙他妈姓吕,乃吕本女。他嫡母姓常,春哥之女。如果蓝玉不死,朱允炆削藩,借燕王十个胆,您让他试试清君侧?!一试必然束手被擒,死无葬身之地。三呢,詹徽高调审问,刺激到皇太孙,蓝玉负气一嚎,詹徽丧命。


福垊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为什么说“老不读三国”呢?是因为三国里面的事情太坑人,而有些人在临死的时候还不忘设下一计,让后人“受益匪浅”呢。

今天我们一起再读三国,看看这些人都做了什么?

一、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令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们还记得刘备临死之前拉着诸葛亮的手说:“以你的才能远远超过曹丕他们,必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如果刘禅可以帮扶的话,就有劳丞相帮扶,如果扶不起来的话,你就不要帮扶他了,自己称王称帝吧”可是随后刘备又对刘禅说到:“你要听丞相的话,把他当作父亲一样来对待。”刘备说完这些话,轻松的走了。

可是我们知道诸葛亮六出祁山,可谓是忠心耿耿,日月可鉴。

如果刘备临死之前没有说这些话,或许蜀国也不至于亡的那么快。为什么这么说呢?

以蜀国的实力,想一统中国是有点不太现实,不管是东吴还是魏国,蜀国的经济实力是最差的一个了,以一敌二完全没有胜算的把握,哪怕是诸葛亮再厉害。但蜀国凭借地势的险要,如果要守的话,东吴和魏国也一时奈何不得他们。/

这一点无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都是心知肚明的,可是刘备临死之前偏偏把这话说出来了,倘若诸葛亮不出兵视为不忠。所以诸葛亮是硬着头皮,在顶着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六出祁山。结果无奈病死在五丈原,所以也可以说刘备临死也算坑了诸葛亮一把。

二、“此时无声胜有声”死诸葛吓死活仲达。

诸葛亮就这么死了?不可能。诸葛亮死的时候是瞒着司马懿的,对司马懿一句话也没有说,可是做的事情却让司马懿心惊胆战呐。

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强,诸葛亮虽然用计为自己点亮了“续命灯”而蜀军将领也没有把他去世的消息透露出去。可是司马懿必定不是寻常人,他问过诸葛亮的谋士,也知道诸葛亮大小事操心命不久矣。

当魏营的探子听到诸葛亮病死的风声,报告司马懿时。司马懿立刻带领魏军追赶上去,刚过五丈原,忽然蜀军的旗帜转了方向,一阵战鼓响,兵士们转身掩杀过来。司马懿大吃一惊,赶快拨转马头,下命令撤退。蜀军将领等魏军离得远了,不慌不忙地把全部人马安全撤出五丈原。

诸葛亮临死的时候到没有对司马懿说过一句话,却把司马懿吓得够呛,于是百姓编个歌谣嘲笑司马懿,说:“死诸葛吓走了活仲达(仲达是司马懿的字)!”

三、“乐不思蜀”真的挽救了刘禅的性命?

司马懿是吃素的吗?不是,当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国马上派兵来攻打蜀国,刘禅知道打不过魏国,马上带人自愿投降,带着一些旧大臣到魏国去当“安乐公”。于是刘禅继续过着吃喝玩乐的日子。

有一天,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想试试刘禅的为人,故意叫人来表演蜀国的杂耍,想羞辱这些蜀国来的人。蜀国大臣们看到这些蜀国的杂耍,都非常的难过,可是阿斗却高兴地拍着手说:“好耶!好耶!真是好看耶!”一点也没有伤心的样子。

于是,司马昭故意讽刺阿斗说:“在这里过的开心吗?想不想蜀国呀?”没想到,刘禅居然开心地说:“不会呀!在这里有得吃有得玩,比在蜀国玩的还高兴呢,一点都不想念蜀国!”司马昭听了以后,在心里窃笑:“真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呀!”刘禅没有死,可是他不知道他说的这句话,却让历史记住了他一辈子。

“乐不思蜀”用来形容一个人已经无药可治了,也许刘禅知道后生不如死吧--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然而历史告诉我们很多的时候不是这样的,鸟可能不舍得去死,但人说的话未必可信呐。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历史上的不知道,生活中到遇见一对。这一对是夫妻,如果活着应该也是百岁老人了。夫妻八字犯冲,感情不好,打了一辈子,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也不可能离婚,还生了一堆儿女。

老太太先走一步,临终遗言是绝不和老头合葬。女人在不幸福的婚姻中受委屈更多。

老头又活了二十多年,年老犯糊涂时儿女就吓唬他:"你再作,就不把你和我妈埋一起"。老头一听马上变乖。

所以,老头等到临终时对围在身边的儿女说:"我最后就一个要求,把我和你妈埋一起"。

葬礼上没把儿女纠结死。


九月菊花a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话本身就一个坑,很多人因为信了这句话,导致了很多悲剧发生!

1,曹节。

汉末三国有三个曹节,一个是大太监曹节,一个是曹操的曾祖父曹节,还有一个是曹操的女儿曹节。

(三国机密曹节剧照)

曹操的女儿曹节,做了汉献帝的皇后,当她的哥哥逼她丈夫退位时,曹节说了一句话“老天有眼,决不让你长久!”

当然曹节自己没死,却把曹魏一朝的皇帝都诅咒成了短命鬼!

曹丕,当了6年皇帝而死。

曹睿,当了12年皇帝而死。

曹芳,当了14年皇帝而死。

曹髦,当了14年傀儡皇帝而死。

曹奂,当了5年傀儡皇帝而死。

算起来曹魏江山总共才45年,结果被司马家架空的日子就19年。曹节小姐姐一直活到260年,那时候完全是司马家掌权了。

如果曹魏的皇帝们泉下有知,会不会说一声“姑奶奶啊!你的嘴开光了吗?”

2,吴可读。

清末吴可读这个人,迂腐透顶,他用他轻于鸿毛的一死,改变了清末政治版图。


古代的“忠臣”给皇帝说话都很坚决,有的用寓言,叫“讽谏”,有的用军队,叫“兵谏”,还有的用自己尸体,叫“尸谏”。

吴可读就是尸谏的典型例子。慈禧太后的亲儿子同治得梅毒死掉了,慈禧立了自己妹妹的儿子光绪当皇帝,二次垂帘听政,满朝文物噤若寒蝉。

(慈禧剧照)

吴可读不一样,他作为小小的吏部主事,在同治的葬礼上犯言直谏,要求光绪的儿子将来要认同治当爸爸,继承同治皇帝的大统。回家后,写好遗书让儿子赶快逃命,自己则带着奏折去庙里面上吊了。

吴可读一死,清流党大造声势,吴可读一夜成名,慈禧感动之下定下了30年后的皇帝继承原则。

光绪没有儿子,可是光绪有侄儿,就是宣统,慈禧临终前,弄死了光绪,让宣统认死掉的同治当干儿子,就有了后来的末代皇帝。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吴可读的尸谏,也许慈禧有可能找一个同治光绪同辈的年长君主,说不定清朝没那么快灭亡!


历史知事


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吴起,吴起在被杀的时候可是生生将杀他的人全给坑了。

吴起离开魏国到了楚国之后,一年后便被升为令尹,开始在楚国大刀阔斧的推行改革。吴起的改革使得楚国国力逐渐强盛,楚国的疆域得以扩展。然而,吴起的变法也严重触及了楚国贵族的礼仪,招致了贵族们的怨恨,这为他埋下了杀身之祸。

根据《吕氏春秋·卷二十一·开春论·贵卒》记载,公元前381年,任用吴起变法的楚悼王去世,楚国贵族趁机举兵,想要诛杀吴起。贵族们用弓箭射伤了吴起,吴起眼看性命不保,拔出身上的箭就逃到了楚悼王挺尸的地方,将箭插在了楚悼王的尸体上,伏在楚悼王的身体上大声喊道,“群臣叛乱,谋害我王。

(楚悼王)

贵族们只想着射杀吴起,根本没有在意吴起身下的楚悼王尸体,于是吴起和楚悼王的尸体一块被射成了刺猬。毁坏国君尸体这可是重罪,是要被诛灭三族的。

(楚肃王)

于是,楚肃王继位后,便命人根据箭矢查找主人,将毁坏楚悼王尸体的贵族全部处死,因此受牵连被灭族的足足有七十多家。而吴起的尸体随后也被处以了车裂之刑。

荆王死,贵人皆来。尸在堂上,贵人相与射吴起。吴起号呼曰:“吾示子吾用兵也。”拔矢而走,伏尸插矢而疾言曰:“群臣乱王!”吴起死矣,且荆国之法,丽兵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
《吕氏春秋·卷二十一·开春论·贵卒》)

吴起一句话害死七十多家贵族,一句话为自己报了杀身之仇,这种急中生智的能力我算是服了。


香茗史馆


这样的例子很多啊,牛人死前都会考虑后事,这里举一个例子。唐朝时有一个宰相叫姚崇。浙江湖州人,产丝的地方,武则天的时候,他是兵部尚书,参与了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让位。所以唐玄宗对他是很信任的,什么大事都交给他办,认为他能够拯救时事,称为救时宰相。

那活着的时候,自是恩宠无比,稳如泰山。

但确实年纪大了,到了开元九年,已经71了,眼看身体不行要挂。这时候,他就开始想了,自己当了三朝宰相,得罪的人不少,自己死了,难免有人要找家族的麻烦,一算,还真有这么一个人。这个人叫张说。

此人也是一个名臣,但是他跟姚崇关系不好,唐玄宗有一次想提拔姚崇当宰相,张说便在后面动手脚,指使人弹劾姚崇。但唐玄宗自己心里有底,没有听,还是让姚崇让了宰相。

姚崇也不客气啊,当了宰相之后,就告发张说私下跟王爷接触 ,这在唐朝是犯了大忌,于是,张说就被贬到外面当刺史。

而到了姚崇死的时候,他一算,也就是这个张说有能力对他们家不利了。因为这时候,张说通过平定边乱有功,拜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当宰相了。

那怎么办呢?

姚崇就把自己的儿子们叫过来。与老张跟我有过节,但是这个人比较贪财,喜欢珍玩之类的东西,等我死了之后呢,你们就把我这些年珍藏起来的东西放到我的帐前。如果他来了,这些东西他看都不看,那完了,你们自己想办法吧,尽早避难。不然全家都要仆街。如果看了,那就好办了,我们家有救了,把一些他看过的东西送过去,只请他写一个神道碑,然后如此如此,这样就能保我们一家了。

那好,到了姚崇的追悼会了,张说当然要来啊,自己的大敌终于躺下了,看了心情愉快啊。

一来,看到外面摆了好多东西,一下就走不动了,盯着不放。姚的儿子们知道了,他父亲的第一计成功了。

赶紧把这些好东西送过去,只求对方给自己的老父写个墓志铭,这对文人来说不是事,而且张说确实是大文人,文坛领袖人物,跟当时的许国公苏颋齐名,人称燕许大手笔。

张说是燕国公啦。

而唐朝给人写墓志铭,其实跟现在写软文一样的,无非就是夸两句,属于收费项目,而且收费不低,唐朝公务员工资不高,很多还是发花椒这些实物,所以给人写墓志铭是当时名人的一大收入来源。

张说一看,这送来的都是自己看上的好东西,本来不想写,但这些东西太好了,那就写吧。

写墓志铭那自然要写好话,虽然肚子里对姚崇有意见,但不能写出来,不然,流传开来,大家都说张说小鸡肚肠。所以,张说这个墓志铭也写得漂亮,尽是好话。什么“八柱承天,高明之位,列四时成岁,亭毒之功存。”

姚崇的儿子们拿了这个墓志铭,千谢万谢,留下宝贝回家了。

张说得到宝贝之后,玩了两天,心也淡了,再琢磨一下,感觉不对,自己把姚崇写得太好了,说出去,那岂不是说我张说捧姚崇。

于是,张说到了姚家,说昨天写的那个东西,我想了一下,还有一点东西要加上去。

姚崇的儿子嘿嘿一笑,就不太好改啊。

张说答,有什么不好改的,笔墨的事。

姚崇的儿子们说,请宰相大人来看一看,到了后院,一看,是块石碑,那块墓志铭加班加点赶工,已经刻上了。

这一下。张说的脸青了,又想了想,说:“没关系,我改好了,再刻一个碑就行了。”

答:“这个你要问皇帝。”

“为什么?”

“宰相大人的文章太好了,我们拿去给皇帝看了。皇帝说写得很好呢?”

皇帝看过了,而且说好,那已经定了板啊,你说不好,那你跟皇帝说去吧。

张说这才上了当,而且他后面还想着打点小报告,揭发姚崇的问题,结果唐玄宗就很奇怪啦:你在墓志铭上,不是说他八柱承天,高明之位,列四时成岁,亭毒之功存吗?怎么这会又变了。

张说:……陛下,我可以抽自己两嘴巴子吗?


脑洞历史观


论语有这么一段话,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想必很多人都看过,曾子生病卧床不起,孟敬子就去看望他,曾子就说:鸟快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凉的,而人快要死的时候,他的临终之言也是善良的。

朱熹的《论语集注》有对这段话做了解读,他认为“鸟畏死,故鸣哀;人穷反本,故言善。”鸟要死的时候,为什么叫声是悲哀呢,因为它怕死,而人不一样,人是有思想的,他在死的时候,会反省自己的一生,就会说出善良的话。

其实这段话是不完整的,还有后半段,曾子认为君子应该注意一些东西,让自己更加严肃一些,说话的内容和语气要小心谨慎一些,这样道德修养就能提高,和别人的关系也能更加的融洽,而祭祀和礼节等方面,应该有专门的人来负责。

曾子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曾子与孟敬子的观点是相反的,曾子这样说就表明,自己快要死了,自己说的话都是真诚的,没有恶意的,希望孟敬子能够采纳。但其实,历史上人之将死,其言坑人的情况也很多。

商鞅是魏国国相公叔痤的门客,公叔痤病重的时候,就向魏惠王推荐了商鞅,看到魏惠王没有用商鞅的意思,又对魏惠王说一定要杀掉商鞅,不能让他为其他国效力,这个就有点坑人了,好歹商鞅是公叔痤的门客呀,临死之前还要坑商鞅一把。

魏惠王走了之后,公叔痤又找来了商鞅,把刚才的事情说了一遍,商鞅认为魏惠王即使不听公叔痤任用商鞅,自然也不会听公叔痤把他杀掉,果然魏惠王也认为公叔痤有点奇怪,一会儿推荐,一会儿又要杀掉,就没再理会这个事情了。

刘备在死的时候,跟诸葛亮托孤的时候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呀,如果阿斗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吧,如果实在不行,你就自己来吧。诸葛亮一听,吓个半死,赶紧说我一定很尽心尽力的辅佐阿斗,肯定不会有二心的。

这个才是刘备高明的地方,这个相当于让诸葛亮在自己临终前下了保证书,一定会忠诚于阿斗的,诸葛亮也一直带着这个承诺,直到病逝五丈原。

诸葛亮临终之前,跟姜维、费祎、杨仪开了一个秘密的会议,安排他死之后蜀军的撤军事宜,让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听命,那么大军自行撤军。这个就摆明了要把魏延放弃了,因为诸葛亮知道魏延和杨仪是有矛盾的。

魏延是不肯为杨仪殿后的,诸葛亮做了这个安排之后,就注定魏延是必死无疑的了,所以魏延虽然自己的原因是主要的,但说是被诸葛亮坑死的,一点也不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