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開山之作,發表的是「斯巴達三百勇士」,其革命情懷可見一斑

1896年至1906年間,清政府派遣了12000名學生留學日本,在這批留學生中,就有我們後來大家熟知的魯迅先生,那一年,是1902年。

在當時的日本東京,可謂雲集了來自中國知識界的幾乎所有精英,當下的清政府已經腐朽到底,世界革命的浪潮洶湧澎湃,晚清政權正在迅速走向崩潰。

魯迅開山之作,發表的是“斯巴達三百勇士”,其革命情懷可見一斑

在這樣一個時代大背景下,國內形勢促使這些留洋的學生與流亡者分裂成了兩大對立陣營,戊戌變法的領袖梁啟超曾幾何時還以“維新派”自居,卻很快淪為了“保皇派”,力圖阻撓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卻被追隨者逐漸所唾棄。而清政府營派的那些留學生,本意是為了拓開生路、苟延殘喘,然而世事難料,他們卻成了大清王朝的掘墓人。

魯迅開山之作,發表的是“斯巴達三百勇士”,其革命情懷可見一斑

魯迅到了日本之後,進入了弘文學院學習日語與科技知識。後來隨著留學生反對晚清政府的風潮,他被深深地捲進了革命的漩渦中,同時,他結識了同在日本讀書的摯友許壽裳,也就是在這時候。魯迅開始了自己的文學嘗試。那時候許壽裳作為學校《浙江潮》雜誌的主編,邀請魯迅發表一篇文章,魯迅則發表了自己的改寫翻譯小說《斯巴達之魂》,這篇文章敘述的就是《斯巴達三百勇士》的故事。其中,作者著意塑造了一位壯烈感人的婦女形象。這篇作品的面世,反應出了當年魯迅對人類命運的關注,其中也包括了所有的讚美、愁恨、愛與同情。

魯迅開山之作,發表的是“斯巴達三百勇士”,其革命情懷可見一斑

轟轟烈烈的革命浪潮像一股撲面而來的新鮮空氣,深入到了他的每一個毛孔,使他處於一種不安的亢奮狀態,長期的精神壓抑找到了一個釋放的出口。但魯迅是孤獨的。在後來的親歷中他看到了革命的蛻變,同時也目睹了革命者如何以別人的鮮血洗滌自己的雙手。所以後來,魯迅常常以自己獨特的視角與犀利的文筆來評判這個世界。

魯迅開山之作,發表的是“斯巴達三百勇士”,其革命情懷可見一斑

至此,那些充滿浪漫的想象和讚美的文詞在他的筆端逐漸消失了。熱情化為沉思,他詛咒般地批評那些盲目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他的文字開始走向了批判化的道路,並且在群體之間,他也越發地孤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