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终之前,为何将兵权交给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

萧晓四姑娘


刘备在永安托孤的时候,有两个托孤大臣,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李严。刘备把政务交给诸葛亮,让他辅佐刘禅;却把军队交给李严,让他担任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

刘备的这个决定,在后世看来,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决定。尤其从李严后期的表现来看,感觉刘备基本上是所托非人。刘备是那么聪明睿智的一个人,他为什么竟有这样的昏招呢?

我们先来看李严被托孤后的表现。

(李严雕塑)

一是建兴四年(226年),诸葛亮在汉中,准备北伐,想把李严调到汉中来,让他镇守汉中,自己放心前往北伐。但是李严百般推脱,还是只想呆在原地(江州),并且还让诸葛亮把当地五个郡划出来组成巴州,让他担任巴州刺史。以至于这件事,连当时的尚书令陈震都说他“腹中有鳞甲”。

二是建兴八年(230年),曹魏三路大军进攻汉川,诸葛亮再次调李严去汉中防守,他还是不愿意去,还假装说司马懿在诱降他,他走了的话,江州一带会丢掉。于是诸葛亮让他儿子负责江州防务,又升他为骠骑将军,这样李严才去了汉中。

三是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出兵祁山,让李严负责粮草押运。因为道路泥泞李严押运困难,怕迟了受军法处置,便让诸葛亮退兵。但诸葛亮退兵后,他却又对刘禅说,粮草很多呀,诸葛亮为啥要退兵呢?诸葛亮把李严让他退兵的信给刘禅看,于是谎言不攻自破。诸葛亮趁机弹劾李严,刘禅把李严废为庶人,流放到梓潼郡。

大家看看李严的这个表现,他哪里是值得刘备那样高度信任的人呢?刘备当时为什么会做出这样奇怪的决定呢?

或者说,刘备这样做,是昏招,还是另有玄机呢?

我个人觉得,刘备当时之所以这样做,还是因为他在托孤的时候,不完全相信诸葛亮,想找一个人来制衡诸葛亮的表现。(从刘备在托孤的时候,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就可以看出,刘备实在对诸葛亮还是不放心。还有,刘备托孤时还专门对诸葛亮说,让他不可大用马谡,也是担心诸葛亮会做大的表现。)

李严为什么会成为刘备选择的作为制衡诸葛亮的重要力量呢?我觉得刘备是看重这几点。

第一,李严对刘备很忠诚。李严本来是刘璋的人,当是刘璋派李严去抵御刘备,可是李严却率部投奔了刘备,自此死心塌地跟随刘备。刘备要选一个忠诚的人来辅佐刘禅,在关羽张飞包括法正都先后去世的情况下,李严是第一选择。

(刘备剧照)

第二,李严的能力很强。李严原先在刘璋手下的时候,就以才干出名,担任成都令。后来刘备入驻成都后,让他和诸葛亮、法正、刘巴、伊籍一起制定安定蜀地的法律文本《蜀科》,后来刘备在汉中的时候,地方上两次造反,李严不待刘备下命令,就带着很少的人马平定了动乱。可以说,李严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被证明是一个能人。让这样一个人来分诸葛亮的权,刘备觉得比较恰当。

其三,李严有独断专行的性格。主要表现在他担任犍为太守的时候,曾表现出独断专行的一面,比如郡功曹杨洪、牙门将王冲都曾与他发生矛盾,最后被他撵走。

有人可能会说,李严既然独断专行,那就是很糟糕的品格,刘备怎么会看重他这一点呢?其实不然。独断专行的人,正好是抑制权臣的一个有效力量,因为他不会被别人左右,不害怕权臣。假设今后诸葛亮要做权臣,欺凌刘禅,那么李严将是一股对抗诸葛亮的重要力量。

有人又会说,如果诸葛亮不做权臣,那么,李严不就是一个阻碍分裂力量吗?

这一点,刘备也是有充分考虑的。

一者,刘备当时最担心的是诸葛亮成为曹操那样的权臣的问题,所以他必须要那样做。

二者,如果诸葛亮不是权臣,李严也不会反到哪儿去。凭诸葛亮的度量和能力,他能够轻松化解这个矛盾。(诸葛亮是证明过这一点的,当年法正就曾经独断专行,别人要诸葛亮处置法正,但是诸葛亮没有,而是很好地包容了法正。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败了,诸葛亮还痛哭,说若是法正在,刘备断不会败。诸葛亮这哭,是哭给刘备看的啊)

(诸葛亮剧照)

最后的实践证明,刘备的考虑是非常周详的。诸葛亮鞠躬尽瘁,坚持北伐,没有成为曹操那样的权臣。李严虽然确实成为一股阻碍的力量,但是诸葛亮很好地包容了他,最后万不得已,才弹劾他。而且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去世的时候,李严还痛哭不已,觉得从此没有人再会用他了,最后激愤而死。


张生全精彩历史


李严的才能和诸葛亮不相上下,诸葛亮也曾经说过:部分如流,趋舍罔滞,正方性也。正方指的就是李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李严处理事情思维敏捷,不拖泥带水。两人唯一的区别在于李严权利心太重,而诸葛亮则要淡然许多。那么刘备临终前,为什么要将兵权交给权利心很重的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呢?

刘备白帝城托孤是个很诡异的事情,当时刘备退守到永安白帝城,在奄奄一息时召成都的诸葛亮快速赶到,然后将军国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其中有两句话很重要,一句是让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当时为丞相),执父子礼。另一句是交代诸葛亮如果刘禅可以辅佐就辅之,不能辅佐就取而代之!

应该说,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是很复杂的。诸葛亮是刘备团队早期的创建人之一,在刘备尚且在荆州流亡时就已经加入了。因此,刘备对于诸葛亮是非常信任和欣赏的。但是诸葛亮毕竟年轻,且才能远远在刘禅之上,如果让诸葛亮辅政,在功成名就、大权在握的那一天,诸葛亮的忠心是否还在,存疑?因此,刘备不得不防备。而刘备采取的帝王术就是试探!

古往今来,以相父居位的都没有好下场。因此,刘备第一招就是让刘禅尊诸葛亮为相父。刘备认为诸葛亮会惶恐的不敢接受。没有想到,诸葛亮接受了。既然诸葛亮接受了,那么刘备就要彻底搞清楚诸葛亮是否忠心。于是刘备提出了第二个更尖锐的问题,

你愿意忠心辅佐刘禅吗?有一天会取而代之吗?

这时的诸葛亮已经是吓得汗流浃背,惊慌于刚才自己的失误,于是赶紧表忠心,诸葛亮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说这句话就能让刘备放心了吗?不会的,以刘备的雄才大略,怎么可能放心让诸葛亮独权呢?于是才有了刘备二次托孤李严的事情。

刘备召驻军永安的李严前来,任命李严为中都护,督内外军事,留镇永安。这其实是一招妙棋!

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刘备的整体安排,看一看刘备是如何平衡刘禅、李严、诸葛亮三者关系的!刘禅为君主,其下托孤两位大臣。一个是诸葛亮,丞相,统管内外军事,相父,镇守成都。一个是李严,中都护,统管禁军,兼管永安一切军事,镇守永安。

一个留在刘禅身边,出谋划策,辅佐政事。一个留任在外,治理边疆,以防不测!也就是说,假如李严叛变,诸葛亮可以率领成都重兵讨伐李严,以维护蜀国稳定。假如诸葛亮在内篡权,李严可以在永安起兵,并且迅速占据汉中,继而威胁成都,平叛在内祸乱的诸葛亮,这就叫平衡。

当时蜀国有四个地方比较重要,一个是汉中,一个是永安。一个是南中,一个是成都。成都为治所,最重要,诸葛亮当政。永安次之,永安为蜀国防备东吴的门户,李严当政。再次之是汉中,汉中为蜀国防备魏国的门户,魏延当政,受成都节制。最次之是南中,南中四郡是蜀国的后方,邓方当政,受成都节制。

因此,刘备同时托孤李严和诸葛亮,是想让两人相互制衡,共同辅政而已。至于后期诸葛亮大权独揽,以至于废李严为庶民,那都是因为诸葛亮和李严的为官目标不一致罢了!

诸葛亮受任托孤重任,目标是攻,以巴蜀为基地,进而夺取关中,平定天下。而李严的任务是守,守住巴蜀的东方门户,使东吴和魏国都不能顺长江而上。目标不一样,则造就了行为的不一样。

李严曾经劝诸葛亮受九锡,称王。诸葛亮的回答是:若哪一天能够灭掉魏国,俘虏曹叡,那么我愿意和你一起封官加爵。到时别说受九锡了,十锡也是可以的。

这说明,在诸葛亮眼中,伐魏立功是第一重任,在没有功劳的基础上想加爵称王,无疑是想篡权谋位!

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於九邪!

两人从这一刻起开始在政治上有明显的分歧,诸葛亮一心以北伐为重,想调李严入汉中,督管粮草事宜。但是李严只想着永驻江州,做一方诸侯而已。

诸葛亮为了取得李严支持,于是升李严为骠骑将军,让李严的儿子李丰接替李严继续留守江州,这才请的李严移筑汉中,帮助北伐。

后来,李严因为连日下雨,道路泥泞,粮草难以及时运达,于是诓骗诸葛亮撤军。诸葛亮随后以贻误军机的名义上表刘禅,废李严为庶民,流放梓潼。自从,蜀汉进入诸葛亮独权时代,也是全盛的伐魏时期。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李严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文可以治理州郡,武可以防守边疆。才能和诸葛亮不相上下,只是两人在为官目标上不一样而已。刘备临死时,为了平衡权臣的厉害关系,设置了两位托孤大臣,一个是李严,一个是诸葛亮。为的就是让两人相互制衡,相互牵制。没有想到的是,两人面和心不合,最后李严被废为庶民,刘备的安排也付之东流!


每日趣评


刘备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纵观刘备的一生,也因为那个时代的原因,所以他对手下的人也没有几个是真心信任的,他不想自己的辛苦打拼下来的基业被他人夺取。所以他对身边的很多有威胁的人都有着提防。显然诸葛亮也是被他提防的名单之内的人。



不想诸葛亮一家独大

刘备之所以这么托孤,显然对诸葛亮是很不放心的,刘禅虽然不是真的就像现代电视剧演的那么无能,但也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刘邦正是知道刘禅很普通,知道这样就无法做到皇帝专权,所以为了防止诸葛亮一人专权,就把军权给了李严。这诸葛亮就无法一家独大。



只是事与愿违,最后还是造就了诸葛亮的一家独大,而诸葛亮也没有他所想的那么有野心,明明有机会取代,却还是为了蜀汉能统一鞠躬尽瘁,这就是古代谋士的节操。


淡看天上月


文|小河对岸

221年7月,刘备为夺回荆州,亲率数万大军伐吴,却於次年被吴将陆逊大败於於猇亭,刘备收拾残兵退守永安(白帝城)。223年,刘备恼羞於夷陵惨败而一病不起,临终之前托孤於诸葛亮,并对诸葛亮说了一番“感人肺腑”的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而同时,刘备又以李严为副,让其与诸葛亮共辅少主刘禅,并将兵权交给了李严。据《三国志·李严传》..(章武)三年,先主疾病,(李)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那么,既然刘备对诸葛亮如此器重,却为何将最为重要的兵权交给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呢?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可能性;

其一,刘备对诸葛亮放心不下,为预防诸葛亮大权独揽。故而让诸葛亮主政、李严主军,以互相制衡。那么,刘备临终之际,对诸葛亮所言“如其(刘禅)不才,君可自取”,不但不感人肺腑,反而令人不寒而栗。试想,刘备连“枪杆子"都交给了另外一位辅政大臣了,还让诸葛亮自立为巴蜀之主?这不是诏令李严,如果诸葛亮谋逆,就“毙”了诸葛亮嘛?

其二,刘备不认为诸葛亮有统帅之才,故将兵权给了李严。刘备得了诸葛亮之后,很少让诸葛亮随军出征。试看蜀汉的几场重大战事,刘备取益州带了庞统,刘备取汉中带了法正,刘备伐吴也没带诸葛亮。而据《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外出(征战),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蜀汉夷陵惨败,诸葛亮感叹道:"法孝直(法正)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伐吴);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可见,在战事谋略上,刘备从未倚重於诸葛亮。诸葛亮的才能,在刘备看来,是萧何型的人才(足食足兵),而非韩信型的人才。陈寿对诸葛亮评价道:...可谓识治之良才,管(仲)、萧(何)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参考史籍:《三国志》、《资政通鉴》等等;


历史闻知社


《三国演义》与历史是有很大差距的,但是就三国演义内在的逻辑看,刘备能容人,为我所用,建立蜀国,可见,他在用人方面是非常睿智周全的。

托孤之时,他并没有将所有的政权、军权、财权等交于一人,是非常合乎用人科学的。人,在没有外力制衡的情况下,最容易走向刚愎自用。无论他是谁,权力制衡是必须的。把兵权交给李严,是因为:一,李严一派可以制衡诸葛亮一派。在三国之中,李严是东州系代表,诸葛亮是荆州系代表。刘备去世时,荆州系实力越来越强大,一家独大之势渐渐形成。权力一旦独霸,对君主就会形成架空之局面,刘备肯定会替自己的儿子考虑。这个制衡的角色非李严莫属。

二是,李严的性格、才干可以担当重任。李严的性格表现出来是忠诚、强势、专横,属于强硬派。在李严曾成都令,有丰富的从政经验。而且,他参与了《蜀科》。后来先发制人,平定了两次造反。

至于刘备去世后,李严在政治斗争中,不敌诸葛亮那是后来的事情了,也似乎是天意了。但从侧面看出,刘备的防备和安排更有预见性。


老照片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病重,在临终之前,托孤给诸葛亮和李严两个人,那我们来看看刘备是怎么安排李严的,在前一年,也就是公元222年,刘备征吴失败,退到白帝城,就召李严到永安宫,任命他为尚书令。

这次,刘备命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看起来,好像是把蜀汉的兵权都交给了李严,但其实并非如此,因为李严要镇守永安宫,为什么这样安排呢?一方面,要防止东吴的进攻,二方面,李严并没有到成都去。

而且,从后面来看,李严也一直没有到成都去,直到,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想调李严从江州到汉中,镇守汉中。大家发现了没有,李严就是镇守在永安宫,他只能指挥在永安宫,或者说江州都督这边的部队。

另外,我们再看刘备对诸葛亮的安排,早在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就被封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张飞死后,诸葛亮又加了司隶校尉,在刘备临终前,刘备还特意交待了刘禅和他的兄弟们对诸葛亮,都得事之如父。

这个意味着什么呢?表面上,李严是统管内外军事,但是他还是得归诸葛亮管,诸葛亮是他的上级,毕竟连皇帝刘禅都得听诸葛亮的,那么,蜀汉的兵权,事实上是在诸葛亮手里,所以诸葛亮才能征南蛮,北伐。

那刘备为什么不只托孤于诸葛亮,还要另外加一个李严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我们知道,蜀汉有三个利益集团,分别是荆州集团、益州集团、东州集团,诸葛亮自然是荆州集团的代表,而李严是益州和东州集团的代表。

第二,刘备这样做,并不是为了分权,毕竟刘备都交待刘禅也得听诸葛亮的,而是李严确实也是个人才,刘备想让李严成为诸葛亮的助手,只是李严自视过高,想与诸葛亮平起平座,最后就贬为平民了。


历史简单说


  刘备一代枭雄,对别人即便如诸葛亮也深怀戒心。《三国志》中记载刘备临死前召见诸葛亮,并哭着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用这种赤裸裸的话来试探诸葛亮,可见其对诸葛亮是很不放心的。

  所以将军政大权一起交给诸葛亮,刘备更是不放心。他最终选择李严来掌军。

  在白帝城托孤中,刘备将政事交给诸葛亮,军事交给李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刘备政权有三大派系,即随刘备入川的荆州从龙入川派,诸葛亮即是代表;刘璋旧部的东州派,此时李严是代表;土著豪门的益州派。

  李严本人也颇具政治军事才干,也是与法正他们最早投靠刘备的一批人之一,不仅参与法正诸葛亮等制定《蜀科》的五人小组,在镇压民间起事方面也很有才干。担任犍为太守时更是治理有方,深得吏民拥戴。而其人又性情孤傲,难以与人相处。让他与诸葛亮同时接受顾命,正是相互牵制之计。

  早在章武二年刘备伐吴失败后便任命李严为尚书令。第二年刘备临去世时以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镇守永安宫。并遗诏李严与诸葛亮一起辅佐刘禅,成为托孤大臣之一。

  有李严将兵在外,诸葛亮虽以丞相之尊主持国事,也要有所顾忌。李严以此也对诸葛亮之令不感冒,但李严后来却行止失据,又因押运粮草误期而中伤诸葛亮,为诸葛亮所弹劾,被贬为庶人流放。

  总之刘备临终之前,将兵权交给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还是帝王心术,对诸葛亮有所疑惧。


赵燕云


刘备临终托孤大臣有两个。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李严。诸葛亮为主,李严为辅。刘备的蜀汉人员构成主要是两块,一个是荆州含荆州以前的人员,一个是益州人员。诸葛亮是荆州的代表。而李严在法正死后就是益州的代表。你说加个李严是牵制诸葛亮也罢,但是益州一块有资格得到刘备的重视。

刘备这个安排我理解更多体现的是团结和平衡。

诸葛亮深得刘备的信任也深得人心。所以,刘备托孤是对着诸葛亮来的,并且要求刘禅以父事诸葛亮。所谓“可辅辅之,不才自取”。话说到这个份上了,还需要找个人牵制诸葛亮吗?不需要。还能找到这样一个人牵制诸葛亮吗?找不到。

李严的中都护是个什么角色?就是最高军事统帅的副手。协助大将军管理军队。

诸葛亮,刘禅呼之为“相父”。军政大权都是在诸葛亮掌握中。

所以,刘备并没有把军权交给李严。

说诸葛亮“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又说“终定大事”。什么大事?恢复汉室。一统天下。这是刘备的理想。是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们的目标。




恬然滋味


刘备临终之前,为何将兵权交给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平衡派系利益

刘备入蜀后,形成三个政治集团。为首的是刘备的荆州集团,其次是李严、吴懿、孟达、法正为代表的东州集团,最后是蜀中士族的益州集团。东州集团是东汉末年从荆州、关中地区流入益州的士人,其实也是外来集团,他们和益州集团有矛盾,刘璋靠东州集团实行统治。

但在刘备入川时,东州集团发生分化,很多人倒向了刘备,其中就包括李严。刘备夺取西川后,为了扩大统治基础,听从了法正的建议,迎娶了吴懿的妹妹,把东州集团拉拢了过来。所以刘备在托孤时为了蜀汉政权的稳定性,不得不考虑到东州集团的利益,而让东州集团的人出任托孤大臣,也可以一定程度上顾及益州集团的利益。

刘备托孤之时东州集团的代表人物是吴懿和李严。吴懿是外戚,不便重用,所以李严就成了最合适的人选。

二、对诸葛亮的不信任。

刘备对诸葛亮的不信任体现在两点,一是担心大权独揽,二是诸葛亮缺乏领兵经验。

1、纵观之前历代帝王托孤,都会安排多个托孤大臣相互牵制,不然皇帝的位置岌岌可危。但即便当初有多个托孤大臣,也难免权归一人,威胁后代统治,最著名的当属西汉的霍光。刘备自然不愿意看到这种局面出现,所以在托孤的时候,他不能让诸葛亮一人独揽大权,必须安排一个人分割他的权力,互为牵制,这样对刘禅最为有利。

2、在大家的印象里,诸葛亮神机妙算,能文能武。但实际上,在刘备托孤之前诸葛亮一直从事的是内政后勤工作,欠缺领兵经验,刘备担心他不能胜任。

比如赤壁之战时,诸葛亮发挥了外交能力,说服孙权联合抗曹。赤壁之战后,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督荆南三郡,任务是“调其赋税,以充军实。”之后,诸葛亮辅佐关羽镇守荆州。214年,诸葛亮同张飞、赵云率兵驰援刘备,合力拿下了成都,随后诸葛亮被任命为军师将军,任务是“足食足兵”。刘备称帝后,诸葛亮的官职是丞相、录尚书事、司隶校尉,分管蜀汉的内政和监察工作,和军队一点关系都没有。所以刘备看重的是诸葛亮的内政能力,对他的领兵能力表示怀疑,所以托孤之时不便把军权交给他,怕他不能胜任此项工作。

但蜀中那么多将领,为何刘备会把兵权交给李严呢?

三、李严能力突出,深受刘备信赖。

1、军事能力得到刘备认可。李严原是刘璋部下,在绵竹归降刘备,被任命为裨将军。在218年,盗贼马秦、高胜等数万人在资中县作乱,此时刘备率主力在汉中与曹操鏖战,李严仅用临时召集的五千人马轻松平定。后来又击败高定,展现出过人的军事素养,受到刘备的重视和信赖,被任命为辅汉将军,镇守巴东。

但在人才济济的刘备集团,李严还只是重点培养目标之一,位置并不靠前。而后不久,关羽、张飞、马超相继阵亡,夷陵之战,刘备又丧失了一大批优秀的将领,所以刘备在托孤之时,有领兵经验的李严就成了可供选择的托孤人选之一。

2、有主见,有性格,办事果断。李严这个人很有主见,办事果断,雷厉风行,经常和同僚发生冲突。在刘备看来,这不是什么缺点,只有这样性格的人才敢和诸葛亮叫真,发挥其作用,如果把位置留给一个唯唯诺诺的人,哪能牵制住诸葛亮呢?而当时李严的职位不过是辅汉将军,无法和诸葛亮平起平坐,所以刘备当着诸葛亮的面任命李严为尚书令,代理都护,掌内外兵权。

之后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 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是个聪明人,知道刘备这句话是说给自己和李严听的,如果自己一口答应,李严肯定会立即砍掉他。所以诸葛亮痛哭流涕地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不过最终刘备还是多虑了,诸葛亮虽然扳倒了李严,成为大权独揽的权臣,但他更是千古少有的忠臣,让刘禅做了40年皇帝。对比一下隔壁的司马懿,诸葛亮不知道要高出多少倍。


石头说历史


刘备托孤是选了诸葛亮和李严两人,选诸葛亮我们都能理解,那么为什么还要多选一个李严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刘备要制衡诸葛亮,把权利都交给一个人,哪怕他再无私再忠心,当所有权利集于一身时,难免也会把持不住初心。刘备活着的时候,他相信诸葛亮,诸葛亮也忠心的辅佐他,但是刘备要为自己的儿子着想,所有要找个人来制衡,那为什么这个人是李严呢。

刘备死前不久,蜀经历了大败,人心不稳。尤其是益州本土的士族势力都在蠢蠢欲动,而李严正好是这方势力的代表,在他们中间很有威望,可以压制住这些人,选择托孤李严等于变相的示好于这些旧势力。

其次李严这个人能力非常的强,是当时的老臣中少有的军政可以一把抓的人,刘备对他还是很放心的。李严可以带兵打仗,也可以治理内政,是个少有的人才,可以说除了诸葛亮,就只有李严有这个资格接收托孤了。

至于为什么军权给了李严,而不是给诸葛亮。

因为诸葛亮在内政方面的能力远远大于军事上,而李严在军事上的能力要要比诸葛亮厉害点的。刘备让李严当诸葛亮的副手,大概是想让他在军事上多帮帮诸葛亮了,谁知道他俩不对付,为了争权窝里斗,结果就是李严玩不过诸葛亮,没多久就被诸葛亮抓住把柄给撸了下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