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的清军战俘都去了哪里?

文|陈卿美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硝烟散尽,中国惨败。

这一战,在政治家眼中,看到的是国运。中国与日本发生逆转,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国家实力迅速增强。而中国轰轰烈烈进行的洋务运动却被打回了原形,继续在迷茫中徘徊。

在军事家眼中,看到的是武器装备与技战术。为何号称综合实力亚洲第一的中国海军被日本打败。

人们很少关注的是战俘,作为战争的一部分,清军的战俘是如何安置的,中日两国如何对待清军战俘?战争是不人道的,但如何对待战俘则是人道主义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对国家文明尺度的一种考验。

根据中方史料记载,甲午一战,清军阵亡官兵大约2.5万名。对于清军战俘的数量则一直没有准确的数据。根据日本出版的《日清战争实记》记载,清军战俘多达千余名。也有一种具体统计是1790人。不过,后来中日两国在交换战俘时,日方提供的数据则是988名。

甲午战争中的清军战俘都去了哪里?

被日军俘获的清军士兵


​根据日本提供的史料,战争初期,清军战俘一律被运输回日本国本土关押。关押的城市大致有七个,分别是东京、大阪、长崎、广岛、名古屋、松山、滋贺等地。具体关押地点大多选择在寺院内,个别在监狱。如东京浅草的本愿寺、大阪的难波别院都是大量关押清军战俘的地方。选择寺院的原因,一来是监狱的容量有限,二来是寺院有慈善救济功能。

在这一千多名战俘中,最瞩目的自然是第一批清军战俘。这批清军战俘来源“操江号”海军官兵。1894年7月25日,清军炮舰“操江号”护送“高升号”赴朝鲜,中途被日军拦截,爆发丰岛海战。日军击沉“高升号”后,俘获“操江号”,管带王永发与72名官兵被俘。

第一批清军战俘对日军意义重大,日本将其作为战利品进行宣传、展示,同时也是鼓舞军心、民心的一种重要手段。日军将清军战俘集体押送回日本国。根据《日清战争实记》记载,当战俘船抵达长崎佐世保港口时,“船近码头即放汽钟、摇铃、吹号筒,使该处居民尽来观看”。这种阵势既是对日军凯旋的欢迎,也是对清军战俘的羞辱。

没想到,更过分的还在后边。清军战俘被押送游街,日军趾高气扬,围观的日本吃瓜群众狂呼不止,清军战俘个个垂头丧气。“使之游行各街,游毕放收入监,以示凌辱”。这第一批清军战俘随后被关入海军监狱,监狱条件一般,每个房间关了12个人,拥挤逼仄。

被游街羞辱的远不止这批清军战俘。表面羞辱的是清军战俘,真正羞辱的则是中国,一个号称万朝来贺的天朝上国,一个时常将日本视为“蕞尔小邦”的东方大国。

清军最大一批战俘则出现在平壤战役中。1894年9月15日,日军在三个地点发动对清军的总攻。清军主帅叶志超被日本的攻势吓尿,午夜冒雨率部队北逃。遭日军阻击,伤亡惨重。其中大约有683名清军成为日军俘虏。根据清军被俘千余人推测,这批战俘很可能是数量最大的一批战俘。

这683名战俘中,又有25名因为患重病而死,有47名因为企图逃脱被日军杀害,有3名病死于关押期间。真正被被押送到日本的,则有608人。由于监狱容量实在有限,不得不把清军战俘安置在各地的寺院里。

日本如何对待这些清军战俘呢?根据后来回国的战俘回忆,“……两手背缚,发用绳联。……如是者二十余日,忽称送往伊国。足无整履,身少完衣,由中和至黄州,奔波百余里之遥,不容喘息。……坐卧不出寸步,便溺均在一舱,秽气熏蒸,时欲呕吐。……一日三餐,入口者无非霉烂萝卜。数月间遍身尽是腌脏衣服。似僧而有发,如道而无冠。月暗风凄,频洒思家之泪。”

既然是战俘,待遇就不可能好到哪里去。不过庆幸的是,日本没有强制清军战俘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也没有严重的体罚行为。但战俘会经常遭到日军的提审,折磨战俘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获取情报。要说最残忍的,当属人体实验了。不过与后来的731细菌实验不同,这些人体实验主要集中于基本的身体检查与评测,或是药物实验。比如“日清两国士兵的体格比较”。

随着清军战俘的增多,日本也没有兴趣将他们全部押送回日本国。因为押送回日本本土,会耗费大量日本资源,在战争中耗尽财力的日本也很会算账。另外,日本对清军战俘也失去了兴趣。该炫耀的也炫耀了,该羞辱的也羞辱了,后边的战俘就成了日本负担、累赘。日本的方法是就地关押,在辽宁海城就关押了海城、牛庄战役中俘虏的598名清军。

1895年4月,甲午战争结束,随后中日双方签署《马关条约》。条约中还特别对两国的俘虏交换做了说明,其中第九款是这样写的:“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应将是时所有俘虏尽数交还,中国如约将由日本所还俘虏并不加以虐待,若或置于罪戾。”

7月,中日两国就交换双方战俘的具体进行照会、磋商。双方确定,关押在日本的战俘988名,在天津大沽口交付。关押在辽宁海城的598名战俘在鞍山乾线堡交付。

8月18日,正式交换两国战俘。日本本土押送过来的清军战俘却只有976名,竟然少了12人。9月11日,海城战俘交回568名,也少了30人。对此日方也没有任何解释。据说有一个战俘自愿留在了日本。

清军战俘为何会少了呢?卿美兄猜测,很可能是病死,或者是被日军虐死的。因为后来中国人在日本发现了清军战俘的坟墓。在2003年,2010年,相继在日本大阪市中心的陵园、真田山脚下均发现了清军战俘坟墓。他们或与日军官兵葬在一起,或是单独葬在一起。尽管过去了一百多年,从石碑上,还能清晰看到他们的名字。

再说这些回到国内的清军战俘,迎接他们的则是各种冷眼。清政府规定,所有战俘接地解散,遣送回原籍,要钱没有,安置工作更不可能。管带王永发带头上书朝廷,要求向那些病死在日本的烈士家属发放抚恤金。他这一要求,反倒遭到了严厉斥责。

清政府为啥如此态度?估计与战败和赔款有很关系。战败丢了面子不说,还赔了巨额的白银,底裤都快赔掉了。另外,日本在交换战俘时,又索要了1万多两白银的遣返战俘费。清政府此时正窝火的一比。再者,从中国传统文化里,根本就没有对败者的尊重。战俘,还不如死了,苟且偷生就算了,竟然还敢要钱。

相反,整个甲午战争中,日军被清军俘虏的官兵只有11人。在战俘交换后,他们回到日本后,得到了日本政府很好的优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