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吃太飽,適當挨「餓」也是一種養生方式!

“吃了嗎”?

這句我們打招呼時最常說的客套話,

說明對我們對吃的重視。

只是有時候“吃”出了一些問題。

想一想你是否有過吃撐的經歷,

我想回答肯定是:有過。

飽食過度,百病由生!吃多了,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都來了!

很多疾病,都和過度飽食有關。

例如感冒,有時候,吃多了,積了食,再受點風寒,很容易引起感冒。而感冒後,如果清一清腸胃,適度餓肚子,反倒容易痊癒。

相反,若是一味想著補充營養,多吃點東西,好增加抵抗力,結果反倒會加重感冒。

别吃太饱,适当挨“饿”也是一种养生方式!

再比如,大多數人都有脾胃虛弱的問題。脾虛胃寒,也都是飲食無度引起的。

脾胃長期處於過勞的狀態,得不到適當的休息,功能自然日益消退。久而久之,就成了脾胃虛寒的狀態。

又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腎臟病、肝臟病、癱瘓、老年痴呆等疾病,都與飲食無節制有密切關係。

在《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中,就告訴了後人,如要獲得健康長壽,必須做到"食飲有節";在"內經"全書中以有詳細的說明,五味過度損五臟,菸酒其性猛烈,易耗散維持生命的元氣。

别吃太饱,适当挨“饿”也是一种养生方式!

現代醫學已研究證明,過度的菸酒,可導致全身很多器官受損,引起180多種常見疑難病。若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是得管好嘴巴,餓餓肚子。

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道家的養生之法中,經常提到的一點,就是"辟穀"。不食五穀,對芸芸眾生來說,太過虛無縹緲,也不可行。

但由此可見的是,少吃一點,吃到七份飽就可以了,這確實是健康身體的前提之一。

别吃太饱,适当挨“饿”也是一种养生方式!

晚飯不吃,餓"治"百病不吃晚飯等於喝了免費的開胃湯

"愛吃晚飯,是我們人類發生疾病的一個原因,也是許多疾病久治不愈的一個原因。"

許多人認為,晚間餓了就要吃東西。其實不然,晚間餓了不吃東西,才是正確的養身之道。中醫和佛教都說:"過午不食"。所謂"午",就是中午11點—13點,過了13點就不能再吃飯了。

餓了怎麼辦?可以喝果汁、吃水果。中醫和佛教提倡不吃晚飯,不是為了節約糧食,而是為了養生。

人不吃晚飯就會餓,其效果與喝開胃湯同功。因此不吃晚飯不吃虧,因為等於你喝了免費的開胃湯。

這是大自然看見你不吃晚飯,而賞賜給你的,你不感到快樂嗎?

緊接著,你餓一會兒就不餓了,大肥膘慢慢地消失了,你慢慢地苗條了。這就是"晚飯不吃,餓治百病"的道理。

别吃太饱,适当挨“饿”也是一种养生方式!

適當餓肚子,可以讓身體的器官得到休息。

病從口入,很多時候,疾病的發生不是因為吃得不夠,反倒是因為吃得太多。在不少古人的醫書中,都將暴飲暴食、大魚大肉稱之為"爛腸之食"。

顧名思義,吃多了對身體健康的危害,不亞於砒霜之毒。這就是人常說的,吃五穀生百病,禍從口入。

别吃太饱,适当挨“饿”也是一种养生方式!

富養精神,窮養身體,這是現代人養生的不二法門。

多看些有營養的書,如黃帝內經、道學、儒學、易經等。這些都有益我們修心養性。

讓精神世界更加豐富;少吃點大魚大肉菸酒,適當餓肚子作一些適合自己的養生功法,才能保持全身經絡通,氣血活,組織器官功能旺盛。

灸療養胃法

1、中脘穴

中脘,就在心窩處,是任脈與胃經交匯的樞紐,常言說:“得胃氣者生”,中脘就是調理胃氣得要穴。

别吃太饱,适当挨“饿”也是一种养生方式!

2、足三里穴

足三里,是個強身健體的萬能穴,長壽穴。古今許多醫家都對此穴推崇備至。因此流傳著“ 若想胃裡安,三里常不幹”的說法。

别吃太饱,适当挨“饿”也是一种养生方式!

3、關元穴

關元:關元過去也叫玄關,就像人體腹部的一個閥門,有將人體元氣關在體內不洩漏的意思。灸關元就是利用艾絨所具有的溫陽之氣,通過關元穴送入小腹,是恢復體力補充能量最快的方法。

别吃太饱,适当挨“饿”也是一种养生方式!

醫學上認為,胃就像人的第二張“臉”,胃病、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的發生與發展與人的情緒、心態密切相關。因此,平時要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緒穩定,避免緊張、焦慮、惱怒等不良情緒的刺激。同時,注意勞逸結合,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