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離開美國晶片會怎麼樣?

cloud392115


華為有自己的芯片開發能力,還有自己的操作系統,沒有美國芯片,活的更好。

美國芯片主要製造商是高通,英特爾,高通在手機芯片上佔據了大頭,是中國手機廠商最大的進口來源地。

華為有5G通信技術標準,不輸高通,有些領域還超過高通,造成高通不敢封殺華為,害怕被華為反報復,影響手機通信,數據傳輸質量,被消費者抵制。

而華為就沒這顧慮,因為任正非高瞻遠矚,預先研發了所有5G技術,不需要高通專利授權,也能獨立運行自己的麒麟芯片。

美國政府正因為知道華為的厲害,無法限制華為技術,才使壞,用華為會偷竊美國數據的莫須有罪名將華為趕出美國市場。

如果華為是中興,美國政府早就對華為下手了,也就不用網羅罪名,直接制裁華為了。


光芒萬丈34957


華為在8月7日已經退出了美國市場,而華為的公關回應同樣是非常的巧妙,華為回應是:華為在美國市場壓根就沒有業務,談不上退出美國市場。

如果華為離開美國芯片,對華為還是會有比較大的影響,但影響並不會太大,經過一段時間還是會緩過來,因為華為的持續技術投入奠定了華為的良好的技術實力。

華為近10年已經在研發上投入了3940億元,單2017年就投入了900億元,投入佔營收的比例為14.9%。正是因為有了持續的技術佈局,即使沒有美國芯片,華為的發展也不會受太大的影響。

首先,華為又自己的芯片,華為除了有美國高通的芯片,也還有自己研發的麒麟處理器,也有海思這種100%控股的芯片公司,儘管這些芯片都不如高通高端和性能好,但終歸是有低端產品可以備用。

2、華為的通信設備依賴於美國技術芯片。華為通信設備是華為的業務基礎,業務大量使用了美國的芯片和技術,比如服務器一定是高通芯片,否則根本沒有好性能,處理器也一定是最好的intel,所以如果這些被封,華為業務會停滯,因為也沒有其他設備可以替換。

3、低端民用設備毫無影響。比如民用的路由器、穿戴設備上,華為大量採用了自家海思的芯片,根本不怕美國封殺。

華為退出美國市場無疑是當下最好的決策,長期來看你認為任正非會後悔嗎?


毛琳Michael


這應該是美國對中興“7年之癢”引發的問題。

華為離開美國芯片,短期內會有一定影響,長期來說,你愛賣我還不一定買。

但在目前來說,華為還離不開美國芯片。但美國企業,也離不開華為,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種複雜關係。

如果單純從手機來說,華為推出了自己的“麒麟芯”,這是值得驕傲的。但麒麟芯核心技術是華為的,其中還有一些需要美國公司授權。另外,華為是麒麟、高通、聯發科三種芯片同時在使用。離開美國芯片就是不買高通的,這對於華為來說,其實很簡單的事兒,老子自己有芯片,你不賣?我還不買!

但手機只是華為業務的一部分,整體佔比大概是佔華為全部營收的三分之一略高。華為是全球領先的信息與通信技術解決方案供應商,這才是目前華為競爭力最強的部分,全球NO.1。

美國芯片對華為的影響,沒有中興那麼大。因為華為的研發實力、投入都太強了。

2017年華為研發費用達897億元人民幣,研發投入佔收入的比例高達14.9%。近十年華為投入研發費用超過3940億元。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4月17日在深圳表示,華為未來十年仍會保持將15%的銷售收入投入到研發之中。

因為對研發的重視,能夠投入重金,華為在科技領域的競爭力是世界級的,所以美國芯片對華為的影響不是很大。

而信息與通信技術方面,很多基礎專利都是美國公司提供的,因為他們起步早,有先發優勢。但在先進技術方面,華為的研發是全球聞名的,其專利授權也是全球性的。國家知識產權局最新公佈的許可案登記信息顯示,蘋果向華為專利授權98件,但同期,華為向蘋果公司許可專利卻高達769件。

總而言之,還是華為比中興靠譜太多了。可惜的是,華為不上市,中興卻在股市上撈金不手軟。


波士財經


因為智能手機的因素,每當提及華為,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還是手機廠商。不過,我們不能忽視,其本身是做通信起家。發展至今,華為已經成長為全球第一的通信設備供應商。

海思是華為的芯片子公司,而早在2012年的時候,有著憂患意識的任正非就開始擔心“斷糧”問題。

他說到:

“我們在做高端芯片的時候,我並沒有反對買美國的高端芯片。我認為要儘可能地用他們的高端芯片,好好的理解它。只有他們的芯片不賣給華為的時候,華為就可以大量用自己的芯片,因為儘管華為的芯片稍微差一點,但能湊合用上去。”

目前,海思團隊主要分為三部分:系統設備、手機終端和對外銷售。其中,對外銷售部分主要是安防用芯片和電視機頂盒芯片。

如果華為離開美國芯片會怎樣?

在手機終端業務這一塊,僅從麒麟970來看,採用ARM Cortex-A73四核+Cortex-A53四核的架構,採用了臺積電10nm製造工藝,搭載12核高效GPU、8核高性能CPU,寒武紀的NPU,4.5G高速LTE Modem,支持LTE CAT.18。從這一芯片來看,華為在手機主芯片上不太受制於美國。

如果說擔心的話,問題可能會出在ARM架構上,雖然該公司被軟銀收購,但其大部分業務還是在美國。若美國出臺相關禁令,ARM可能會有所波及。

不過,我們還需注意的是,雖然華為在手機主芯片上實現了某種意義上的“獨立”,但智能手機所覆蓋的不僅僅是主芯片。

以華為Mate 10為例,在其主板上,除了主芯片,還有著來自三星的存儲芯片、恩智浦的NFC、美國德州儀器的電池快充芯片以及博通的BCM芯片……其中,博通以及德州儀器的總部均設立在美國,如果美國限制芯片出口,華為手機在短時間內只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但它可以尋求其他的可替代方案

不過,我們急需注意的是,華為並不只是單單做手機產品,其業務內容還包括基站等通訊設備。相比於手機,基站這類通訊設備對於美日芯片的依賴度更甚,自給率明顯不足。

譬如基站,不管是發射端還是接收端,目前能夠實現國產替代並大規模商用的只有主處理器,就是華為海思自研的ASIC。又比如光通信領域,雖然自給率比之基站芯片高一點,但在一些高端產品,國產芯片方案仍需突破。

從以上的情況來看,如果美國對華為限制出口,僅談手機芯片,華為是無所懼的,但在基站等通信設備端,其受到的波及也不會小多少

值得注意的是,或許華為在整體業務上會受到美國禁令的一定桎梏,但其在技術研發上沒有一點絲毫放鬆。僅以2017年為例,其在技術研發方面投入資金89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7.4%,位列世界第六、國內第一。

另外,據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表示,華為近十年投入研發費用超過3940億元,未來十年華為仍會保持將15%的銷售收入投入到研發之中。

如今,華為在手機芯片上已經幾乎擺脫了美國的“斷糧威脅”,再觀其在技術研發上的投入,以及對美國市場佈局的“果斷”,相信其在未來將逐步降低美國芯片在自身業務的重要程度。


鎂客網


說得好好的,你的東西給我用,我的東西給你用。忽然規則變成了:我的東西不給你用,你的東西愛給不給。

誰能去質疑這樣的改變,又能到哪裡去仲裁呢?

只有更需要的哪一方,才會去想著是否公平,是否去訴苦。對於一家公司來說,訴苦的過程就是衰敗的過程,就走向了倒閉。

還好,對華為來說,早有大神任正非的指引:自己研發高端芯片,自己研發操作系統,雖然性能性價比上可能與美國的還有一段差距,但就是為了做個備份,一定要有這個備份。

再來看任正非的這段話,眼淚都會嘩嘩流下來:


如果美國芯片斷貨的話,華為受到的影響是巨大。甚至公司也可能要停擺好幾個月。

第一步:加緊替代,全部資金投入;

先前對研發投入是營收15%的話,估計現在要把賬上的錢全部投入到研發上去,子彈要全打光。把備用系統升級成唯一系統,迅速彌補芯片供貨不上的問題。

這個替換過程中,要與聯發科、三星等非美國公司緊急談判、緊急合作。


華為手機用的是自己的麒麟芯片,但手機只是較小業務的一部分,

信息與通信領域,多數基礎專利都是美國公司提供的。即便麒麟芯片,採用的是ARM架構,也受制於人。雖然ARM公司被軟銀收購,但它的大部分業務還是在美國。若美國出臺相關禁令,ARM也不得不遵守。

總體來說,華為手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但替代方案叫容易尋得,而基站芯片則完全受制於人,苦不堪言了。

現如今,華為鉅額研發投入,也正是在不斷擺脫這樣的依賴。2017年,華為在技術研發方面投入資金89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7.4%,位列世界第六、國內第一。


第二步:輸出技術,加強聯盟。華為芯片一定會迅速佔領國內市場,進而向全球輸出。

也就是說,只要華為替代方案能迅速複製的時候,那些同樣受制於美國芯片的中國公司一定會轉投到華為門下,華為芯片會有絕對壟斷的國內市場。

國際市場,雖然會受攜帶美國芯片相關公司的鉗制和打壓,但也一定能開闢出自主研製芯片的市場。

長期看,可能客觀上締造出華為芯片一全新的國際品牌出來。


當然,我們並不期望這麼割裂化的,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如此分別的世界。我們相信全球化依舊是大趨勢,

全球協同,全球分工依舊是滾滾歷史大潮,不可阻擋。

美國的一系列政策,終究壓制不住中國公司,中國大國崛起的大勢。


財經作家邱恆明


這個社會,沒有誰一定離不開誰

但就目前來說,如果華為真離開美國芯片,那將必受重創,因為我們國內還並沒有足夠強大的「芯片生態」可以支撐我們的所有產品。當然了,「優秀」大多數情況都是被逼出來的,「英雄」也常出自於亂世。

習大大曾多次在大會上說起過同樣一句俗語:「井無壓力不出油,人無壓力輕飄飄」,所以我覺得,如果真有一天美國芯片不給華為供應,華為或許會有一定的影響,但不至於被壓垮。更或許,重壓之下,華為真有可能會殺出一條血路。

華為、中興,這弟兄倆坐穩國內通信行業頭兩把交椅已有多年。中興今年被美國整了一把,雖猶在,但已元氣大傷,所以行業各路豪傑都在思考自己離開美國會怎麼,其中就包括華為。

先來科普一下大家都熟以為常的華為,萬一有人不知道呢:

華為,全名叫「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銷售通信設備的民營通信科技公司。

  • 1987 年正式註冊成立;
  • 員工規模達到 180,000+人(2018年);
  • 遍及全球 170 多個國家,服務於全球運營商 50 強中的 45 家及全球 1/3 的人口;
  • 2013 年,華為首超全球第一大電信設備商愛立信,榮登全球最大的通訊設備供應商寶座;
  • 世界500強83位( 2017 年 );
  • 其專利數量 74,307 件( 2017 年底 );
  • 中國第一民營企業;
  • 宣傳語是,「華為,不僅僅是世界 500 強」。

是不是很厲害的樣子?事實確是如此。那麼還有一個更為值得我們關注,並探討的是華為的主要業務方向,下面我來簡要分析。

華為的三大主要業務及佔比:

1、運營商網絡(約50%);

2、企業解決方案(約10%);

3、消費者終端(約40%)。

目前分別取得了世界第一、第二和第三的驕人成績。

而三大業務中不只是手機業務對高通、聯發科的依賴很大,通信基站一些設備對歐美日等進口的芯片更是離不開。

縱然華為自己也有海思的麒麟芯片,但這只是一部分。一來手機處理器包含的元器件多著呢,不止 CPU(中央處理器),還有 DSP(數字信號處理器)、GPU(圖像處理器)、Modem(調制解調器)、基帶、多媒體、導航定位等各種芯片;二來麒麟 CPU 的架構是ARM架構,同樣要進口,當然了這個跟美國沒關係。所以整體來說,離了美國,華為還真有一壺酒喝。

但是,生活有時不是你想幾何就幾何,那萬一那天美國不和你玩了,通過制裁華為來進行類似於對待中興那樣的經濟制裁呢?(概率先不談,只談如何應對)

其實,早在 2012 年華為 CEO 任正非在內部講話說了,我們做自己的操作系統和芯片是戰略考慮。一來不是要拒絕購買人家的好的產品,我們該用的還得進口買來用,我們暫時只在低端產品中使用自己的,一定要匹配才對;二來我們不是要靠這個掙錢,我們只是為了萬一哪天人家斷了我們的糧,不給我們用了,我們得有自己的操作系統和高端芯片頂上去,不至於掛掉。任總的遠見讓華為現在不至於和中興一樣那麼被動,並且這幾年華為在芯片研發上真的是投資巨大,其誠心和決心還是蠻令人欣喜的。

當然了,任正非內部最新講話也提到了,「芯片急是急不來的」。但我們希望很大!

再者,雖然華為對芯片的進口依賴很大,但並非進口全部是美國啊,除了可以從其他國家另找合作下家,我們也有我們自己的品牌,我們自主做的東西暫時可以不那麼高端先進,但至少低調踏實的頂上去。

【勵精圖治,十年振興】

總而言之,華為真離開了美國芯片。近看,會慘不忍睹;遠看,則有望大展宏圖!

如若對此回答感興趣,想探討更多熱點,請關注本頭條號「stormzhang」。


stormzhang


華為是國內比較重視自主知識產權和產品研發的綜合企業之一。 在移動通信設備方面,華為確實實現了不依賴於美國的芯片,走在了行業的前列。其自主研發麒麟處理器和高通的驍龍處理器等海外產品在整體水準上難分高下,甚至華為最新的產品芯片在頻帶支持方面還超越了對手。在移動端的芯片市場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並實現了技術上的突破。此外,在一些簡單的網絡通訊設備和工具方面,華為也實現了擺脫海外芯片的束縛,採用了自己控股的海思生產的芯片,華為的路由器的芯片就是很好的例子。

但是,華為作為一家信息與通信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的綜合提供商,其著眼點和市場不僅僅侷限在移動通信和一些簡單的通訊設備製造領域,在更為廣闊的信息通信市場上,目前很多技術還是被美國等國所持有。特別是雲服務等領域的系統架構還是離不開像英特爾這樣的芯片支持。在這些領域,如果不採購美國的芯片還是會對華為自身的業務產生很大的影響,畢竟市面上也很難匹配到性能合適的替代產品。另外,存儲設備的芯片還是基本依靠海外的供應商來提供,國內絕大多數的廠商也很難提供支持。


總之,華為的自主創新確實實現了一部分產品的自主研發,但是很多產品的架構和技術還是掌握在美國等少數國家的手裡。對海外供應商的依賴程度還是很高的。


家族企業雜誌


華為擁有一定自主研發能力,但在全球化當下,華為與國際市場的聯繫性還是很強,而一旦華為離開美國芯片,雖說不會構成致命一擊,但影響還是有的。然而,在現實情況下,比較尷尬的問題是,全球核心高端的芯片技術,核心技術,還是掌握著發達國家的手中,而在全球長期依存的分工模式下,我們在核心技術、核心領域上,依舊仍與國外成熟市場有著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們的自主研發能力以及核心技術研發水平仍需要不斷開拓、不斷創新,否則還是會容易遭到對手的淘汰。只要核心技術、核心芯片不掌握在我們手中,我們依舊身處被動的狀態之中,這也是我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郭施亮


華為離開美國芯片會怎麼樣?目前來看,華為離開美國芯片的話,不一定會倒下但日子會非常的難過,至少營收會立馬下家很多。華為在國內算是一個巨無霸的科技公司,但像大多數通信整體方案解決商一樣,各種零部件及設備等絕大部分是依靠外部採購來解決的,包括向美國進口各種零部件包括芯片。但就芯片來說,每年華為向外部購買芯片都不少,當然不只是高通等。

華為並不只是手機業務,其最大的業務在於通信基站等,這些相關的設備對歐美日的芯片依賴程度同樣是非常大的,甚至超過手機芯片對高通、聯發科等的依賴。另外,手機也好、基站也好,需要使用到的芯片也不只是CPU,還有其它的芯片。值得高興的是,華為在手機上的芯片慢慢可以做到不依賴美國的芯片,但稍顯遺憾的是華為麒麟芯片基於ARM的技術授權而需要購買,也有些受制於人的味道,雖然不是美國。


2017年華為是全球第五大半導體芯片買家,採購額達到了142億多美元(三星431億美元、蘋果387億美元、戴爾157億美元、聯想146億美元、華為142億美元),而其中核心的芯片供應商就有高通芯片、英特爾芯片、鎂光芯片、博通芯片、賽靈思芯片、Cypress/Spansion芯片、Skyworks芯片、Qorvo芯片、德州儀器的芯片等等,可以看到在其中美國芯片的分量。目前美國在半導體產業的強大造成了很多的方案都要依靠美國的元器件,體現在:CPU、GPU、FPGA、DSP、基帶芯片、射頻芯片、高端交換器路由芯片、高速接口芯片、數模轉換芯片、電源管理芯片、光模塊等等。


當然華為的外購產品並不限於芯片,還有其它也要依賴於美國供應商,當然有部分是可以替代的。在華為的50家核心供應商中,有18家為美國公司。分別為:

Qualcomm(高通)、DHL(敦豪)、Analog Devices(亞諾德半導體)、Amphenol(安費諾)、Broadcom(博通)、Keysight(是德科技)、intel(英特爾)、Micron(美光)、Microsoft(微軟)、Neo Phontonics(新飛通)、ON Semiconductor(安森美半導體)、Oracle(甲骨文)、Qorvo、Seagate(希捷)、Synopsys(新思科技)、Xilinx(賽靈思)、 Texas Instruments(德州儀器)以及Western Digital(西部數據)。


當然全球化造就了你需要我我也需要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也有外國公司需要購買華為的專利及部件等,即使限制像華為、中興採購美國供應商產品,對美國供應商來說也是一種損失,但可能是短期的,長期來看可能又會尋找到新的巨頭合作。


而對於像中興事件這樣的事情,極有可能繼續上演,一個守成強國不可能就輕易的讓出自己固有的地盤。這一點華為任正非很早認識到並且有準備也已經見到部分效果。幾年時間,麒麟芯片的出貨量就達到了上億顆。同時每年的研發投入比例都高,比如2017年就達到104億歐元,佔營收比重達到14.9%,超過了蘋果,在全球的所有企業中2017年研發投入排在第六位,近十年的研發投入達到了3940億人民幣。


短期看華為離開美國芯片,會有相當的陣痛甚至業務快速萎縮得厲害,但華為還有國內市場、專利及技術支撐,假以時日應該又能崛起。國產芯片,雖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終究還是起步已經在跑道中了。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更多分享請上部關注【東風高揚】。


東風高揚


美國芯片對華為的影響,沒有中興那麼大,但是華為也很難離開美國芯片。


之所以說影響沒有中興大,是因為華為在自主研發上每年都投入巨資。2017年華為研發費用達897億元人民幣,研發投入佔收入的比例高達14.9%,近十年華為投入研發費用超過3940億元。


雖然如此,由於美國在半導體產業的強大,在CPU、GPU、FPGA、DSP、基帶芯片、射頻芯片、高端交換路由芯片、高速接口芯片,以及數模轉換芯片、電源管理芯片、光模塊等核心元器件方面佔據絕對優勢,華為這樣的整機廠依然高度依賴美國元器件。並且在信息與通信技術方面,很多基礎專利都是美國公司提供的,因為他們起步早,有先發優勢。


即使是華為現在已經有了自己研發的麒麟系列芯片,但是從性能和技術的角度來講,高通的芯片依然保持領跑優勢。華為在智能手機上目前採取了多芯片供應的策略,高通、MTK、麒麟都用,確保三種芯片處於相互競爭的狀態。而這樣做的原因是:如果吊在一棵樹上,哪天麒麟落後了,智能手機怎麼辦?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裡,基於不同的智能手機選擇不同的芯片方案,從持續運營的角度來看對華為是最好的選擇。。


任正非在最近談到芯片問題時也表示:“我們今年還要買高通5000萬套芯片,我們與英特爾、博通、蘋果、三星、微軟、谷歌、高通……會永遠是朋友的。”


根據知名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的報告,2017年,華為是全球第五大半導體芯片買家,採購總額約140億美元,相比去年增長32.1%。


華為的50家核心供應商中,有18家為美國公司,分別為:Qualcomm(高通)、DHL(敦豪)、Analog Devices(亞諾德半導體)、Amphenol(安費諾)、Broadcom(博通)、Keysight(是德科技)、intel(英特爾)、Micron(美光)、Microsoft(微軟)、Neo Phontonics(新飛通)、ON Semiconductor(安森美半導體)、Oracle(甲骨文)、Qorvo、Seagate(希捷)、Synopsys(新思科技)、Xilinx(賽靈思)、 Texas Instruments(德州儀器)以及Western Digital(西部數據)。


芯片這件事情是急不來的。畢竟在芯片領域上差距實在不小,不光是技術差距,還有工藝、裝備、材料等種種問題,美國廠商憑藉過去幾十年的技術積累,無論是從產品質量,還是產品生產製造成本上,都具有非常大的優勢。而這一切,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才能夠完全趕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