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孝文帝当年没有从平城迁都至洛阳,那么如今的大同会是怎样的景象?

逻辑文史游


历史没有如果,但是我们可以推测一下呗。

当面的平城就算是北魏首都,也是很偏僻的一个所在。冬天寒冷的很,而粮食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大问题。古代运输水平低下,运一百斤到场估计五十斤不到(以运粮的距离估算)。

而洛阳就不一样了,东汉时期洛阳是国都,不管是文化,经济,交通还是政治影响力来说都大幅度领先平城。加上平城的贵族势力根深蒂固,北魏孝文帝想去洛阳的决心是很大的,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那是的平城,今天的大同。如果没有迁都,对于后世的影响我估计是不大的。

大同在今天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城市,而在明代作为边军重点驻扎的城池,大同的地位不会有丝毫改变。更别提北魏在中国历史上存世并不算长,影响力也就那样。所以呢,也就这样了。以前怎样,现在还怎样。没毛病!


梦圆的金窝


北魏孝文帝之所以要将首都从平成(山西大同)迁到(洛阳),主要三大原因:政治,文化与军事。

一.背景知识:

要了解北魏,我们要知道,鲜卑人在建立北魏之前还有近100年的历史,这100年里他们逐渐从东北,从北方草原南下,攻城略地,建立国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而从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到孝文帝元宏(拓跋宏),也经历了6代皇帝,近100年时间。

二.迁都的原因:

1.政治上:

在拓跋珪到孝文帝元宏的这近100年历史里,北魏在政治路线上就汉化,还是保持鲜卑文化两条道路上一直战乱不到,鲜卑统治集团内部也分为汉化和保守两派,一直斗争百年,直到了孝文帝的奶奶冯太后时候,保守派的势力才渐渐被打压下去,到了孝文帝时,开启了全面汉化的道路,从文字,服侍,制度等等方面全盘汉化,就连他们“拓跋”的姓氏也改成了“元”。

而迁都洛阳则是他汉化道路上的关键一步,其实,他的迁都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是用“行骗”的手段完成了迁都。

历朝历代,迁都意味着从老百姓到王公大臣都得搬家,牵涉到所有人的利益,所以从来都是一件极其难以完成的事,就连朱元璋这样铁腕儿皇帝也不敢贸然迁都。最开始,孝文帝并没有说自己要迁都,只是借口要南征南朝,于是率领大军,几乎倾国而出,走到洛阳恰逢连日大雨,于是借口不能再前进,暂时留在洛阳,而洛阳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繁华的都市得到了鲜卑人肯定。孝文帝这才决定迁都。

坐拥半个中国江山的北魏,如果依然以帝国北部位于草原边上的大同为首都,很难对国家统治。从统治需要上来说,他不得不迁都。

2.文化上:

迁都洛阳能更好让鲜卑完成汉化,同时,全盘汉化代表作自己继承了自尧舜禹至秦皇汉武以来的中华正统,是对自居中华正统,实质上已经彻底堕落的南朝釜底抽薪式的打击。

3.军事上:

南方的南朝几个掌权一直对北方虎视眈眈,向首都迁往洛阳,是将军事中心向前移,是一步好棋。

三.结论:

假设孝文帝没迁都,由于内部斗争的惨了与南方汉人政权的双重威胁,或许北魏早就亡了,而今天的大同,最多只是比现在多几座石窟而已,不会与重大变化。本文版权归属于头条号:小黑屋里聊历史。君子自重,转载请说明出处。


小黑屋里聊历史


假如孝文帝当年没有从平城迁都至洛阳,那么如今的大同会是怎样的景象?大同会不会成为大都市?

答案很简单,现在的大同依然还是现在大同的那幅景象,不会出现任何的变化,大同还是那个大同,它也不会因为孝文帝不迁都而变为大都市的存在,唯一有点变化的可能就是历史遗迹增加了点,或者说发现在这里的历史事件也会多点,其他的还是跟现在一样。我们要知道孝文帝迁不迁都其实对于大同这个地方没什么多大的影响,由于大同所处的位置本就特殊,其“三面临边,最号要害。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实京师之藩屏,中原之保障”,所以它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可以说大同的这种“兵家必争之地”的特性就注定它成不洛阳、长安那样的大都市,他只能作为一个军事重镇存在,无论北魏的都城是否在这里,也无论北魏如何的将其发展,大同也注定不会成为那种经济繁荣、人口超百万那样的大都市的存在。

大同历朝历代除了北魏曾经做过首都之外,其他的朝代都是将其作为军事重镇和战略重地来经营的,可以说大同在古代是一个极其不适合发展经济的地方,由于历朝历代都是将其作为军事重镇的存在,所以历来发生在这里战乱是数不胜数,比如大同境东的马铺山是汉代刘邦与匈奴奋战七昼夜的战场及金沙滩(今属山西朔州市界)是杨家将血浴沙场的故址,可以说在大同这里每一年每一个朝代都在发生着大大小小的战争。你说这么一个年年都在发生大站的地方,跟孝文帝迁不迁都又有多大关系呢?可以说即时孝文帝不迁都,这里依然还是兵家必争之地,别忘记了北魏时期,北方的柔然还在虎视眈眈的看着它,并且每年都要来大同这个地方转一转,你说这么一个地方,这里就算还是北魏的都城,它也发展不起来,大同也依然还是那个兵家必争之地的大同。

那么这里再回答题主问的另外一个小问题,那就是“如果不迁都北魏会不会灭亡慢一些”答案我可以肯定的是非但不会慢,反而会加快北魏的灭亡。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从平城迁都到洛阳?孝文帝会从平城迁都到洛阳的原因有1)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也就是说平城的人要想有足够的粮食吃,就必须要从遥远的中原运过来,而这耗费的银两将是巨大,且还会严重影响到北魏的国力发展,你想想看连都城的人都吃不饱饭还谈什么发展,还谈什么改革啊。2)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如孝文帝不迁都,而是一直窝在平城这么一个天天打战的地方,那么我想北魏就不可能强大起来,这样长久以往,北魏最终会被其他国家诸如后秦所灭。3)平城的经济极其落后,可以说这里没有任何可以让其繁荣的基础,没有太多的人口,没有任何的经济来源,甚至连让人可以后面的粮食都很少,你说这样的一个地方经济能好到哪里去。再者在加上我前面所说的平城,也就是大同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年年都在打战,这样一个地方你说经济能发展的起来吗?

可以说这样的地方如果作为一国的首都,就算这个国家不被别人打死,也会被战争活活的把自己耗死。综上所述,当时平城绝对不是一个好地方,或者说绝对是一个不适合发展的地方,如果北魏孝文帝不迁都,而是一直呆在平城,那么北魏就注定会提前灭亡。要我说还好孝文帝迁都了,不然北魏迟早会因为这个地方而被提前灭国,而不会成为南北朝时期享国148年的北朝第一个王朝。


澳古说历史


如果孝文帝当年不迁都,大同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肯定比现在高。别的不说,就说中国其大佛教石窟之一的云冈石窟,肯定比今天的规模更大。由于北朝的北魏比同时期南朝的宋齐实力强大,北魏多次南征,宋齐大部分时间对北魏采取守势。同时北魏也对北方蒙古高原的霸主柔然多次主动征讨,打的柔然连连溃败。所以可以把这时期的北魏看作东亚东北亚地区的最强大的国家,它的国都平城自然是东亚东北亚地区的权力中心。如果不迁都,平城可能会被营建的超过同时的洛阳长安建康,成为北方的最大的都市。并可能成为后来某个大一统王朝的首都。影响到今天的话,大同可能成为在北方和西安,天津,北京,差不多的大都市。







爱历史的三哥


这个问题我也想过,不过从历史潮流来说迁都是必然,孝文帝不迁都,他儿子也要迁都,毕竟洛阳一带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既然汉化就要彻底,这是大势所趋!还有孝文帝不迁都的话就没法诞生隋唐两代文明,这也是孝文帝的功绩所在。

大同具有先天建都的优势与劣势,哪一个王朝只要守住大同就可以做一番大事业,但是就是因为大同地势高(相比北京,纬度基本相同),造成了对外交通不畅(这是其古代最大劣势)

回到主题,假如孝文帝不迁都的话,北魏应该还能维持一百多年江山,因为六镇不乱,北魏就乱不了,但要统一全国估计就做不到了。


乐乐125354191


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加速了社会的发展,巩固了民族政权,是古代一位著名的君王。

迁都洛阳,是提升民族政权执政能力缩小文化差异的重要举措。如果不迁都洛阳的话,地处先进文明边缘的大同作为都城,严重制约了北魏的发展,北魏时期民族大融合也会受到巨大影响。

一代君王如果不能带领国家在乱世中崛起,那么被淘汰是迟早的事,孝文帝肯定明白这些。迁都洛阳,是帝国崛起的基石。如果不迁都,北魏就不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就会被历史所淘汰。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美丽的夜晚静悄悄


洛阳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先后有西汗,隋朝,唐朝在此建都。有发达的交通,繁荣的经济,永久的文化,有野心的王者,当然要在繁荣地树立自己的霸权。简单点,就好比现在的人,都往城市搬。因为城市里有他们想要的东西。山西大同,地理图上与内蒙古毗邻,历史上,内蒙古人骁勇善战,野心很大,随时都会扩大自己的牌图。假如孝文帝当年没有从平城迁都至洛阳,如今的大同应该更加繁荣,因为山西是我国煤矿大省,就好比今天的阿富汗,因矿产富国


城市南宁看点


虽然历史没有假设,但是也还有些规律。被北魏迁了都的洛阳现在也没怎么样。和开封一样,虽然都是几朝古都,现在也很一般。到目前为止,城市的发展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交通。比如郑州靠交通枢纽的位置挤掉了洛阳,开封,正例还有石家庄等。反例是运河沿线的很多城市,当年都极尽繁华,比如扬州,临清。后来京沪铁路一开,被边缘化的速度很快。大同地理位置更偏,水陆交通都不大行。基本可以肯定的说不迁都的大同和迁了都的大同,过来一千五百多年,不会有啥区别。



生生不息710712


没有孝文帝迁都改革,哪有后来的隋唐盛世,宇文家、独孤家、长孙家、上官家那个不是鲜卑贵族血统,就连杨坚和李渊都是鲜卑血统!


中国烟头第一城—西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