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孝文帝當年沒有從平城遷都至洛陽,那麼如今的大同會是怎樣的景象?

邏輯文史游


歷史沒有如果,但是我們可以推測一下唄。

當面的平城就算是北魏首都,也是很偏僻的一個所在。冬天寒冷的很,而糧食也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大問題。古代運輸水平低下,運一百斤到場估計五十斤不到(以運糧的距離估算)。

而洛陽就不一樣了,東漢時期洛陽是國都,不管是文化,經濟,交通還是政治影響力來說都大幅度領先平城。加上平城的貴族勢力根深蒂固,北魏孝文帝想去洛陽的決心是很大的,後果也是顯而易見的。

那是的平城,今天的大同。如果沒有遷都,對於後世的影響我估計是不大的。

大同在今天是自然資源豐富的城市,而在明代作為邊軍重點駐紮的城池,大同的地位不會有絲毫改變。更別提北魏在中國歷史上存世並不算長,影響力也就那樣。所以呢,也就這樣了。以前怎樣,現在還怎樣。沒毛病!


夢圓的金窩


北魏孝文帝之所以要將首都從平成(山西大同)遷到(洛陽),主要三大原因:政治,文化與軍事。

一.背景知識:

要了解北魏,我們要知道,鮮卑人在建立北魏之前還有近100年的歷史,這100年裡他們逐漸從東北,從北方草原南下,攻城略地,建立國家,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而從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到孝文帝元宏(拓跋宏),也經歷了6代皇帝,近100年時間。

二.遷都的原因:

1.政治上:

在拓跋珪到孝文帝元宏的這近100年曆史裡,北魏在政治路線上就漢化,還是保持鮮卑文化兩條道路上一直戰亂不到,鮮卑統治集團內部也分為漢化和保守兩派,一直鬥爭百年,直到了孝文帝的奶奶馮太后時候,保守派的勢力才漸漸被打壓下去,到了孝文帝時,開啟了全面漢化的道路,從文字,服侍,制度等等方面全盤漢化,就連他們“拓跋”的姓氏也改成了“元”。

而遷都洛陽則是他漢化道路上的關鍵一步,其實,他的遷都並不順利,甚至可以說是用“行騙”的手段完成了遷都。

歷朝歷代,遷都意味著從老百姓到王公大臣都得搬家,牽涉到所有人的利益,所以從來都是一件極其難以完成的事,就連朱元璋這樣鐵腕兒皇帝也不敢貿然遷都。最開始,孝文帝並沒有說自己要遷都,只是藉口要南征南朝,於是率領大軍,幾乎傾國而出,走到洛陽恰逢連日大雨,於是藉口不能再前進,暫時留在洛陽,而洛陽優越的自然環境和繁華的都市得到了鮮卑人肯定。孝文帝這才決定遷都。

坐擁半個中國江山的北魏,如果依然以帝國北部位於草原邊上的大同為首都,很難對國家統治。從統治需要上來說,他不得不遷都。

2.文化上:

遷都洛陽能更好讓鮮卑完成漢化,同時,全盤漢化代表作自己繼承了自堯舜禹至秦皇漢武以來的中華正統,是對自居中華正統,實質上已經徹底墮落的南朝釜底抽薪式的打擊。

3.軍事上:

南方的南朝幾個掌權一直對北方虎視眈眈,向首都遷往洛陽,是將軍事中心向前移,是一步好棋。

三.結論:

假設孝文帝沒遷都,由於內部鬥爭的慘了與南方漢人政權的雙重威脅,或許北魏早就亡了,而今天的大同,最多隻是比現在多幾座石窟而已,不會與重大變化。本文版權歸屬於頭條號:小黑屋裡聊歷史。君子自重,轉載請說明出處。


小黑屋裡聊歷史


假如孝文帝當年沒有從平城遷都至洛陽,那麼如今的大同會是怎樣的景象?大同會不會成為大都市?

答案很簡單,現在的大同依然還是現在大同的那幅景象,不會出現任何的變化,大同還是那個大同,它也不會因為孝文帝不遷都而變為大都市的存在,唯一有點變化的可能就是歷史遺蹟增加了點,或者說發現在這裡的歷史事件也會多點,其他的還是跟現在一樣。我們要知道孝文帝遷不遷都其實對於大同這個地方沒什麼多大的影響,由於大同所處的位置本就特殊,其“三面臨邊,最號要害。東連上谷,南達並恆,西界黃河,北控沙漠。實京師之藩屏,中原之保障”,所以它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可以說大同的這種“兵家必爭之地”的特性就註定它成不洛陽、長安那樣的大都市,他只能作為一個軍事重鎮存在,無論北魏的都城是否在這裡,也無論北魏如何的將其發展,大同也註定不會成為那種經濟繁榮、人口超百萬那樣的大都市的存在。

大同歷朝歷代除了北魏曾經做過首都之外,其他的朝代都是將其作為軍事重鎮和戰略重地來經營的,可以說大同在古代是一個極其不適合發展經濟的地方,由於歷朝歷代都是將其作為軍事重鎮的存在,所以歷來發生在這裡戰亂是數不勝數,比如大同境東的馬鋪山是漢代劉邦與匈奴奮戰七晝夜的戰場及金沙灘(今屬山西朔州市界)是楊家將血浴沙場的故址,可以說在大同這裡每一年每一個朝代都在發生著大大小小的戰爭。你說這麼一個年年都在發生大站的地方,跟孝文帝遷不遷都又有多大關係呢?可以說即時孝文帝不遷都,這裡依然還是兵家必爭之地,別忘記了北魏時期,北方的柔然還在虎視眈眈的看著它,並且每年都要來大同這個地方轉一轉,你說這麼一個地方,這裡就算還是北魏的都城,它也發展不起來,大同也依然還是那個兵家必爭之地的大同。

那麼這裡再回答題主問的另外一個小問題,那就是“如果不遷都北魏會不會滅亡慢一些”答案我可以肯定的是非但不會慢,反而會加快北魏的滅亡。

北魏孝文帝為什麼要從平城遷都到洛陽?孝文帝會從平城遷都到洛陽的原因有1)平城氣候乾旱,出產的糧食不能滿足都城眾多人口的需要,也就是說平城的人要想有足夠的糧食吃,就必須要從遙遠的中原運過來,而這耗費的銀兩將是巨大,且還會嚴重影響到北魏的國力發展,你想想看連都城的人都吃不飽飯還談什麼發展,還談什麼改革啊。2)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於北魏對中原廣大地區的統治,也不利於鮮卑政權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如孝文帝不遷都,而是一直窩在平城這麼一個天天打戰的地方,那麼我想北魏就不可能強大起來,這樣長久以往,北魏最終會被其他國家諸如後秦所滅。3)平城的經濟極其落後,可以說這裡沒有任何可以讓其繁榮的基礎,沒有太多的人口,沒有任何的經濟來源,甚至連讓人可以後面的糧食都很少,你說這樣的一個地方經濟能好到哪裡去。再者在加上我前面所說的平城,也就是大同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這裡年年都在打戰,這樣一個地方你說經濟能發展的起來嗎?

可以說這樣的地方如果作為一國的首都,就算這個國家不被別人打死,也會被戰爭活活的把自己耗死。綜上所述,當時平城絕對不是一個好地方,或者說絕對是一個不適合發展的地方,如果北魏孝文帝不遷都,而是一直呆在平城,那麼北魏就註定會提前滅亡。要我說還好孝文帝遷都了,不然北魏遲早會因為這個地方而被提前滅國,而不會成為南北朝時期享國148年的北朝第一個王朝。


澳古說歷史


如果孝文帝當年不遷都,大同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肯定比現在高。別的不說,就說中國其大佛教石窟之一的雲岡石窟,肯定比今天的規模更大。由於北朝的北魏比同時期南朝的宋齊實力強大,北魏多次南征,宋齊大部分時間對北魏採取守勢。同時北魏也對北方蒙古高原的霸主柔然多次主動征討,打的柔然連連潰敗。所以可以把這時期的北魏看作東亞東北亞地區的最強大的國家,它的國都平城自然是東亞東北亞地區的權力中心。如果不遷都,平城可能會被營建的超過同時的洛陽長安建康,成為北方的最大的都市。並可能成為後來某個大一統王朝的首都。影響到今天的話,大同可能成為在北方和西安,天津,北京,差不多的大都市。







愛歷史的三哥


這個問題我也想過,不過從歷史潮流來說遷都是必然,孝文帝不遷都,他兒子也要遷都,畢竟洛陽一帶是中華文明的核心,既然漢化就要徹底,這是大勢所趨!還有孝文帝不遷都的話就沒法誕生隋唐兩代文明,這也是孝文帝的功績所在。

大同具有先天建都的優勢與劣勢,哪一個王朝只要守住大同就可以做一番大事業,但是就是因為大同地勢高(相比北京,緯度基本相同),造成了對外交通不暢(這是其古代最大劣勢)

回到主題,假如孝文帝不遷都的話,北魏應該還能維持一百多年江山,因為六鎮不亂,北魏就亂不了,但要統一全國估計就做不到了。


樂樂125354191


北魏孝文帝順應歷史潮流,進行了一系列漢化改革,加速了社會的發展,鞏固了民族政權,是古代一位著名的君王。

遷都洛陽,是提升民族政權執政能力縮小文化差異的重要舉措。如果不遷都洛陽的話,地處先進文明邊緣的大同作為都城,嚴重製約了北魏的發展,北魏時期民族大融合也會受到巨大影響。

一代君王如果不能帶領國家在亂世中崛起,那麼被淘汰是遲早的事,孝文帝肯定明白這些。遷都洛陽,是帝國崛起的基石。如果不遷都,北魏就不能夠順應歷史潮流,就會被歷史所淘汰。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美麗的夜晚靜悄悄


洛陽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先後有西汗,隋朝,唐朝在此建都。有發達的交通,繁榮的經濟,永久的文化,有野心的王者,當然要在繁榮地樹立自己的霸權。簡單點,就好比現在的人,都往城市搬。因為城市裡有他們想要的東西。山西大同,地理圖上與內蒙古毗鄰,歷史上,內蒙古人驍勇善戰,野心很大,隨時都會擴大自己的牌圖。假如孝文帝當年沒有從平城遷都至洛陽,如今的大同應該更加繁榮,因為山西是我國煤礦大省,就好比今天的阿富汗,因礦產富國


城市南寧看點


雖然歷史沒有假設,但是也還有些規律。被北魏遷了都的洛陽現在也沒怎麼樣。和開封一樣,雖然都是幾朝古都,現在也很一般。到目前為止,城市的發展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交通。比如鄭州靠交通樞紐的位置擠掉了洛陽,開封,正例還有石家莊等。反例是運河沿線的很多城市,當年都極盡繁華,比如揚州,臨清。後來京滬鐵路一開,被邊緣化的速度很快。大同地理位置更偏,水陸交通都不大行。基本可以肯定的說不遷都的大同和遷了都的大同,過來一千五百多年,不會有啥區別。



生生不息710712


沒有孝文帝遷都改革,哪有後來的隋唐盛世,宇文家、獨孤家、長孫家、上官家那個不是鮮卑貴族血統,就連楊堅和李淵都是鮮卑血統!


中國菸頭第一城—西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