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通勤「殺死」的1000萬北京青年:年輕人住在哪裡到底多重要?

被通勤“殺死”的1000萬北京青年:年輕人住在哪裡到底多重要?


最近刷屏的一篇文章《通勤,正在“殺死”1000萬北京青年》開篇如是說:

有人“凌晨三點不回家”,有人“清晨五點已上路”。

那篇文章還說,在北京,人們平均每天的通勤距離超過一個半馬(26.4Km),每日平均通勤時長高達56分鐘。

對於這個數據,我絲毫不懷疑,因為我以前的通勤就遠遠超過這個時長,現在我身邊也有好幾個同事是凌晨五點鐘就要上路趕公交的。

這幾位同事懾於北京房價之高,加上還沒在北京交滿五年社保,毅然決然的在燕郊買了房,紮了根。

但是由於我司在海淀五道口附近,於是這幾位兄弟每天開始了長達100公里的上下班旅程。

我跟他們聊過這個問題,他們無一例外的回答:窮啊,只好用距離和時間換金錢,想辦法以後在離北京近一點的地方買房,就不用再這麼辛苦了。

作為一個過來人,我真心不建議大家住的這麼遠,還是要儘可能的

住得離公司和市區近一點,平時多出去浪一浪,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還能增加自己的見識和人脈。

- 01 -

為什麼要住得離公司近一點:

省的錢有上限,浪費的精力沒有下限

絕大多數人在選擇住處的時候先考慮的是有價的金錢,而不是無價的時間和精力。

可是靠這種方式省錢無疑是走進了一個誤區,因為省的錢有上限,但是浪費的時間和精力卻沒有下限。

《反脆弱》這本書在講如何判斷一項業務是不是好業務的時候,就明確的指出:盈利有上限,虧本沒下限的業務是最垃圾的業務。

我剛畢業的時候住的也都是很偏僻的地方,因為工資實在少,就是想著寧可把時間花在通勤上,也要把錢省下來。

最開始我的時候住過一段北六環的沙河,每天早上要坐一個黑出租麵包車,花5塊錢跟10多個人一道從小區坐到沙河地鐵站,然後再坐昌平線到西二旗。

那個時候為了方便真的是從來沒考慮過黑出租超載的安全問題,更沒有真正在乎過旁邊乘客手裡的肉包子、蔥花餅的味道。

後來我換工作到了南三環,於是順勢搬家,住到了北京東南六環的黑莊戶附近,每天早上八點半上班,要搭最早的載客電瓶車先到焦化廠地鐵站,再擠十幾站地鐵到單位。

這種載客電瓶車偶爾還會因為司機忘記充電,半路停運。如果恰好被你碰上了,你還要走一公里去坐公交車,穿過很大一片特別破爛的城中村去上班。所以那個時候我時不時地就要遲到。

但是一段時間下來,我發現錢沒存多少,但生活質量卻顯著下降了,每天都睡眠不足,更沒有時間用來學習和寫作。

我發現自己走進了一個誤區,你住的遠一點、差一點,是攢下了一點錢,但是花在通勤上的精力和金錢實在不少。

- 02 -

為什麼要住的離市區近一點:

要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

吳曉波老師曾經說過一句特別好的話:要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

不管是多大年紀的人,都應該把生命用在追求美好的事物上面,有條件的出去旅旅遊,即便是沒條件的也應該多出去走走,哪怕只是去書店裡坐坐,見見朋友,或者看看電影……

越是住在市區外,通勤距離越長,你就越不願意出門,你宅在家生鏽的幾率也就越大。

2016年今日頭條搬到知春裡的時候,創始人張一鳴就發過一封公開信,宣佈把就近居住房補漲到每月1500元,鼓勵員工住的離公司近一些:

“我一直認為年輕人工作生活應該住在城市中心,哪怕房子小一點(應該多出去活動啊),在市區有更多的活動和交流,下班之後也不需要浪費大好時光和寶貴精力擠地鐵。”

“對員工補貼的增長和加不加班沒關係,節省的時間用於健身讀書看電影也很好。”

那個時候我還住在亦莊,感覺去市區的任何地方都要一個半小時以上,周圍特別偏僻甚至連買個菜都需要打車。那一段時間我總是宅在家裡,心情也常常是莫名的煩躁,工作效率也總是不高。


看到這封公開信,加上很多機緣巧合,我搬到了離單位兩公里左右的天壇,於是我每天可以把更多的時間都花在工作、學習,乃至於跟朋友社交上面,而不用像以前那樣把寶貴的時間花在通勤上了,每天甚至可以睡到自然醒再去上班,幸福感飆升了一倍不止。

你選擇住在哪裡,折射的恰恰是你對時間的態度,你是願意用寶貴的時間換那一點錢,還是多花一點錢來換取時間,用於努力工作或者精進自己,將會極大地影響著你的一生。

這就是所謂的用時間換錢越來越窮,用錢買時間越來越富

- 03 -

主動開闢獨處空間:

交通工具沒辦法承載你的靈魂

現在出來一種新的論調,認為年輕人應該住的離公司遠一點,讓通勤時間成為個人生活和工作之間的緩衝地帶,或者把在交通工具上的時間當做獨處和學習的時間。

這種觀點我實在無法苟同,比如很多人都擠過西二旗的早高峰,連我這種山東大漢都常常被擠得站不穩,這種環境顯然很難成為你讀書、打盹的優選之地。

更不要說你長期加班之後,還要被早晚通勤各佔去一個小時的通勤時間了,長此以往,你會感覺到無比疲憊。

這種觀點有點詭異,因為他們明明可以一步到位,卻選擇了一種折中的狀態。

他們明明可以把通勤時間省下來提高睡眠質量,卻非要冒著財物丟失的風險,在車上打個質量不高的盹。

他們明明可以把通勤時間省下來,早上上班之前,或晚上下班之後去散步,卻非要坐一個小時公交,提前幾站下來散步去公司。


這其實不是在生活和工作之間創造緩衝地帶,搞什麼自我修復,而是在時間管理上的捨近求遠,把原本可控的時間管理變得更加複雜,而且效果也更差了。

選擇住在哪裡,還不僅僅意味著你通勤時間的長短,歸根結底是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隱藏了你的時間觀念、金錢觀念,還有你看問題的角度和方法。

只希望你能夠把有限的人生時間,用在追求自己喜歡的、美好的事物上面,勇猛精進,不斷成長,而不是浪費在沒有價值的通勤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