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通勤“杀死”的1000万北京青年:年轻人住在哪里到底多重要?

被通勤“杀死”的1000万北京青年:年轻人住在哪里到底多重要?


最近刷屏的一篇文章《通勤,正在“杀死”1000万北京青年》开篇如是说:

有人“凌晨三点不回家”,有人“清晨五点已上路”。

那篇文章还说,在北京,人们平均每天的通勤距离超过一个半马(26.4Km),每日平均通勤时长高达56分钟。

对于这个数据,我丝毫不怀疑,因为我以前的通勤就远远超过这个时长,现在我身边也有好几个同事是凌晨五点钟就要上路赶公交的。

这几位同事慑于北京房价之高,加上还没在北京交满五年社保,毅然决然的在燕郊买了房,扎了根。

但是由于我司在海淀五道口附近,于是这几位兄弟每天开始了长达100公里的上下班旅程。

我跟他们聊过这个问题,他们无一例外的回答:穷啊,只好用距离和时间换金钱,想办法以后在离北京近一点的地方买房,就不用再这么辛苦了。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真心不建议大家住的这么远,还是要尽可能的

住得离公司和市区近一点,平时多出去浪一浪,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还能增加自己的见识和人脉。

- 01 -

为什么要住得离公司近一点:

省的钱有上限,浪费的精力没有下限

绝大多数人在选择住处的时候先考虑的是有价的金钱,而不是无价的时间和精力。

可是靠这种方式省钱无疑是走进了一个误区,因为省的钱有上限,但是浪费的时间和精力却没有下限。

《反脆弱》这本书在讲如何判断一项业务是不是好业务的时候,就明确的指出:盈利有上限,亏本没下限的业务是最垃圾的业务。

我刚毕业的时候住的也都是很偏僻的地方,因为工资实在少,就是想着宁可把时间花在通勤上,也要把钱省下来。

最开始我的时候住过一段北六环的沙河,每天早上要坐一个黑出租面包车,花5块钱跟10多个人一道从小区坐到沙河地铁站,然后再坐昌平线到西二旗。

那个时候为了方便真的是从来没考虑过黑出租超载的安全问题,更没有真正在乎过旁边乘客手里的肉包子、葱花饼的味道。

后来我换工作到了南三环,于是顺势搬家,住到了北京东南六环的黑庄户附近,每天早上八点半上班,要搭最早的载客电瓶车先到焦化厂地铁站,再挤十几站地铁到单位。

这种载客电瓶车偶尔还会因为司机忘记充电,半路停运。如果恰好被你碰上了,你还要走一公里去坐公交车,穿过很大一片特别破烂的城中村去上班。所以那个时候我时不时地就要迟到。

但是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钱没存多少,但生活质量却显著下降了,每天都睡眠不足,更没有时间用来学习和写作。

我发现自己走进了一个误区,你住的远一点、差一点,是攒下了一点钱,但是花在通勤上的精力和金钱实在不少。

- 02 -

为什么要住的离市区近一点:

要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吴晓波老师曾经说过一句特别好的话:要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不管是多大年纪的人,都应该把生命用在追求美好的事物上面,有条件的出去旅旅游,即便是没条件的也应该多出去走走,哪怕只是去书店里坐坐,见见朋友,或者看看电影……

越是住在市区外,通勤距离越长,你就越不愿意出门,你宅在家生锈的几率也就越大。

2016年今日头条搬到知春里的时候,创始人张一鸣就发过一封公开信,宣布把就近居住房补涨到每月1500元,鼓励员工住的离公司近一些:

“我一直认为年轻人工作生活应该住在城市中心,哪怕房子小一点(应该多出去活动啊),在市区有更多的活动和交流,下班之后也不需要浪费大好时光和宝贵精力挤地铁。”

“对员工补贴的增长和加不加班没关系,节省的时间用于健身读书看电影也很好。”

那个时候我还住在亦庄,感觉去市区的任何地方都要一个半小时以上,周围特别偏僻甚至连买个菜都需要打车。那一段时间我总是宅在家里,心情也常常是莫名的烦躁,工作效率也总是不高。


看到这封公开信,加上很多机缘巧合,我搬到了离单位两公里左右的天坛,于是我每天可以把更多的时间都花在工作、学习,乃至于跟朋友社交上面,而不用像以前那样把宝贵的时间花在通勤上了,每天甚至可以睡到自然醒再去上班,幸福感飙升了一倍不止。

你选择住在哪里,折射的恰恰是你对时间的态度,你是愿意用宝贵的时间换那一点钱,还是多花一点钱来换取时间,用于努力工作或者精进自己,将会极大地影响着你的一生。

这就是所谓的用时间换钱越来越穷,用钱买时间越来越富

- 03 -

主动开辟独处空间:

交通工具没办法承载你的灵魂

现在出来一种新的论调,认为年轻人应该住的离公司远一点,让通勤时间成为个人生活和工作之间的缓冲地带,或者把在交通工具上的时间当做独处和学习的时间。

这种观点我实在无法苟同,比如很多人都挤过西二旗的早高峰,连我这种山东大汉都常常被挤得站不稳,这种环境显然很难成为你读书、打盹的优选之地。

更不要说你长期加班之后,还要被早晚通勤各占去一个小时的通勤时间了,长此以往,你会感觉到无比疲惫。

这种观点有点诡异,因为他们明明可以一步到位,却选择了一种折中的状态。

他们明明可以把通勤时间省下来提高睡眠质量,却非要冒着财物丢失的风险,在车上打个质量不高的盹。

他们明明可以把通勤时间省下来,早上上班之前,或晚上下班之后去散步,却非要坐一个小时公交,提前几站下来散步去公司。


这其实不是在生活和工作之间创造缓冲地带,搞什么自我修复,而是在时间管理上的舍近求远,把原本可控的时间管理变得更加复杂,而且效果也更差了。

选择住在哪里,还不仅仅意味着你通勤时间的长短,归根结底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隐藏了你的时间观念、金钱观念,还有你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只希望你能够把有限的人生时间,用在追求自己喜欢的、美好的事物上面,勇猛精进,不断成长,而不是浪费在没有价值的通勤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