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有“红”“白”之分 不同性质不同治疗

血栓有“红”“白”之分 不同性质不同治疗

来源/视觉中国(下同)

阻止血栓形成从而预防脑梗死是房颤患者的头等大事。多数患者并不了解血栓有“红”“白”之分,对于不同性质的血栓,治疗方式是不一样的,不可一概而论。

“红”血栓造成的脑梗更严重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发生时,患者的心脏处于颤动状态,心脏中的血流变得无序,容易凝结形成红色血凝块,俗称“红血栓”。“红”血栓会随着血流流向大脑,堵塞大脑血管,导致脑梗死的发生。房颤患者脑梗死的发生风险是正常人的5倍,且房颤导致的脑梗死致残、复发、致死率更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吴立群教授介绍,“白”血栓肉眼观察下的颜色为黄白色,体积比较小,主要是由动脉壁上脱落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小板组成,这种血栓多见于高血压、高血脂的患者;而“红”血栓肉眼观察为红色,体积比较大,组成是纤维蛋白与红细胞,主要是由红细胞聚集而成,房颤时形成的血栓就是“红”血栓。

不管是哪种血栓,只要堵塞了脑血管,都会导致脑梗死,但需要注意的是,相比“白血栓”,“红血栓”由于体积比较大,造成的梗塞面积更大,致死致残率更高。

预防“红”血栓,阿司匹林不管用

针对不同的血栓类型,预防用药也迥然不同。吴立群教授强调,预防房颤产生的“红”血栓应该降低血液凝固的程度,使用抗凝药物治疗,如华法林或新型抗凝药;预防“白”血栓应该降低血小板的聚集程度,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如阿司匹林。很显然,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聚集药是药理机制完全不同的两类药物,阿司匹林并不是抗凝药,对于房颤导致的“红”血栓没有预防效果。

血栓有“红”“白”之分 不同性质不同治疗

仔细辨析病情对症合理用药

以往对于“红”血栓和“白”血栓的宣传较少,大家误认为血栓都一样,预防用药也应该一样,这是错误的。老百姓一定要扭转一瓶阿司匹林“包治一切血管问题”的错误观念,要请医生仔细辨析病情特点,对症用药,合理用药。

国内外众多指南一致推荐对于有中至重度脑梗死风险的房颤患者应该服用抗凝药,坚持长期规律的抗凝治疗对于房颤患者预防“红”血栓形成、减少脑梗死发生的风险至关重要。区别血栓种类,选对抗凝药物对于房颤患者远离脑梗死威胁具有重要意义。如果用错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聚集药,将起不到有效预防血栓、防止脑梗死发生的效果。

新民晚报记者 潘嘉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