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陽不在溫,葉天士之淡以通陽

葉天士《外感溫熱篇》有云:“熱病救陰猶易,通陽最難。……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較之雜症則有不同也。”許多同志曾經撰文探討過這個問題,我也想談談個人看法。

為什麼要“通陽”?當然是陽氣不通。陽氣為什麼不通?是由於溼熱壅遏,氣機窒悶,如清人陳光淞說:“蓋此悶(通陽)專屬溼溫,熱處溼中,溼蘊熱外,溼熱交混,遂成矇蔽。”“專屬溼溫”,倒不一定,也多見於溫邪夾溼。為什麼說“通陽最難”?就因為溼與熱混處,不通陽不行,但常用的通陽藥如桂枝之類,又不免於辛溫,有助熱之弊,所以不能用。在這幾個方面,幾乎所有同志的意見都是一致的。

通陽不在溫,葉天士之淡以通陽

不同意見主要產生在“通陽不在溫”這句話上。

或雲:通陽,用藥則不免於溫,但因為這是陽鬱而非是陽虛,故用溫藥的目的是通陽氣以利小便,而不是溫陽。

或雲溫藥範圍很大,用大辛大熱的藥固有以熱助熱之弊,但換一些微辛微溫的藥以通陽行水,卻是可以的。

這些意見都有一定道理,但細譯葉氏原義,“通陽不在溫”之“溫”,不只是指大辛大溫、微辛微溫的藥,而是說連溫法都不可用。要不然,為什麼下面還有一句“較之雜症則有不同”呢?大辛大溫,微辛微溫,總不免於溫,雜症用這些藥通陽,是順理成章的。如果溼溫或溫邪夾溼也可以這麼用藥,那和雜症就沒有什麼不同,也就不存在“通陽最難”的問題了。

20多年前,筆者曾就這個問題請教過蒲輔周先生。蒲老精闢地指出:葉天士不是讓你“利小便”嗎?利小便藥味淡,所以叫“淡以通陽”。蓋病屬溼熱,不能用一般雜症用的溫藥去通陽,只能用藥味淡薄者,如蘆根、滑石、苡米、通草、茯苓皮、竹葉之類滲利小便,溼去熱孤,陽氣自通。在蒲老醫案中,治療乙型腦炎之暑溼並重或溼甚陽鬱者,腺病毒肺炎之痰熱矇蔽者,常可見到“淡以通陽法”的運用。

蒲輔周先生的“淡以通陽”,可以說是對葉天士“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這句話的極好的解釋。

  • 本文摘自《中醫雜誌》1992年第33卷第9期,作者/何紹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