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到底什么意思?

明星中那点事


所有被公众熟悉的人物中,最能诠释“上善若水”四字的,除了老子,就是《琅琊榜》中的静妃了。

静妃此人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与世无争,谦恭少言,温婉良善……这些特点,恰是对老子“上善若水”的最好诠释。接下来,我们从静妃着手,来解读老子的“上善若水”的真实内涵。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最上乘的善良就像水一样,对万物有利,却从来不与万物争什么。它总是停留在众人都不厌恶的卑下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他们也乐于与卑下的人相处,心境十分平静,交友真诚相爱,言语信实可靠,为政国泰民安,行事必能尽其长,举动必能合时宜,这是因为他不争,所以才无过失。

接下来,再来看静妃。静妃是医女出身,但贵为天子嫔妃以后,她也依旧未忘医者本分。也正因此,才有了围猎时受梅长苏之托,救治白毛聂风等事宜。

这些事,没有任何利益心在其中,有的,唯静妃自己所说的:“医者都有仁人之心”。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静妃就是一个有着如水良善的女子。在医者之外的任何地方,对任何人,包括陷害自己的人,静妃也始终善良如水。

静妃手下有个叫小新的宫女,最终是她设计离间梅长苏与靖王。对于这种背主弃义的小人物,她也仅仅是口头警告后放出宫处理了。难得的是,在小心背叛自己后,对小新有恩的静妃始终没有怨言,关键时刻甚至还会替她的安危着想。这大概就是静妃如水善良的体现吧,我对你好,从不求你回报,我只问付出不问其他。

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的第一层意思也在于此:利万物,却不争。不争包括,不去争利益,不去争回报甚至不计较起码的得失,而只求付出。即:无论你做什么,我都坚持我对你的善良。静妃就是如此做的。


静妃善于藏,她的姿态总是低低的。赤焰军被清洗、祁王被冤杀时,静妃正身处事非之中,但她却得以全身而退。原因就在于她平时一直低调处事、素淡少言、从不张扬。这样一来,就保证了两点:

第一,无人将她视为对手;第二,没有任何把柄落在别人手中。于是,在这场巨大浩劫中,她得以全身而退。

而后数十年,静妃虽被皇帝冷落,但也一直从容处之,淡然不以为意。这大概就是老子所说的“居善地”,行已不争,避高处下,“处众人之所恶”,老子曰“故几于道”。

静妃拥有如水的宽广胸怀,她心胸宽和,宠辱不惊,对很多事情也放在心上。被罚俸禁足之后说:“臣妾性子慢,倒不觉得委屈。减的只是一点供奉,难道臣妾还少了它?知道陛下有意照应,臣妾心里是妥贴的。再说幽闭禁足,反而少了好些朝省之礼,竟是更清闲自在了。”

皇后刁难她时,静妃反过来安慰慧妃。及至被皇后搜宫栽脏后,她也并不向皇帝诉苦,反而在皇帝发怒时劝道:“她是皇后,管束臣下,原是应该的……”

这样的智慧言语,若不是性格恬谈,没有容忍的心胸,也是说不出来的。这般宽广的心胸,容纳万物,恰如老子所说的“心善渊”。

最难能可贵处在于,静妃还能做到老子所说的“动善时”。水我们知道,从来是弯转曲直中不断根据地势等变化的,静妃也是如此。在时机不成熟时,静妃虽知祁王有天大冤屈也从未动过,直到最终时机成熟时,她才适时毫不犹豫地出手,拉通最关键的环节。让一切变为可能。

所谓水儿时行时止,避高就下,穿山过涧,最终百川东到海,大概如此吧!如此的静妃,也最终“成海”,在无争中做了太后,走向了权力的顶峰……

上善若水,若水,即为上善!



奇扒公式


为什么人们要说上善若水,而不说上善若火?若风?若土?难不成上善后宫三千,就独宠若水一人?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上善并非炮王,他没时间宠幸那么多后宫,若水也不是妃子,她没必要伺候帝王。

上善,在这里指的是最上乘的善良。这个字在古语里是很难的一见的,但见彰显,必是好意,比如说上等、尊上、上人等等。

于是乎,我们就得出了这句话的解释:最上乘的善良,就如同水一样。水有什么特殊之处呢?我们都知道这句话的后半句,也就是水的特殊之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真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吗?废特娘的话,要是水真这么流弊,早特么让它当高天上圣大仁慈尊者了。看到水,马上就想到了水火不容、滴水石穿,所以呢,水还是有它的天敌的。

既然有天敌,就不要搁这儿当什么圣母婊了,没意思。

那么为什么古人还要把水列出来,并给予最高尚的赞美呢?说明在古人心里,即使最完美的人,也有缺点,没有什么能够做到真正的完美无缺。

除了水之外,包括水在内的上古四元素,地火水风,都可以做到利万物而不争。它们是组成万物的最基本构成,虽有私心,却无大碍。

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之所以牛逼,或者说上古四元素之所以牛逼,是因为它们能够去到人民所厌恶的地方,因此它们几乎接近于天道。

这种理解是非常牵强的,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往低处流是善?在低处是恶?一个人愿意往向恶而善,他就是几于道?开什么玩笑,如果几于道这么简单,圣人就可以批量生产了。

在我的理解里,上善若水最简单的解释,还是古人的另一句话: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山鬼祗树


首先,上善若水的出处:

上善若水,是一个成语,语出《老子》: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其次,上善若水的意思,指的是:

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最后,看看网友们给出的解释:

1 上善:最完美;

2 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逝者如斯夫,人生犹如奔流至海的江水。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而在这里水是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

3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4 上善:至高。

5 水:没有生命体,清澈透明,与万物无争;却能自然地由高处流往低处,也可以安静自然地汇集于一处。

结束语:上善若水:如水之善,自然之善,非用心之善。真善矣。


游戏大咖王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到底是啥意思?此四个字如此博大精深,很多企业大佬直接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甚至把它作为自己的行为标杆。

我们来看一下它的出处:上善若水出《老子》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是啥意思?水利万物而不争:咱都知道,水是万物不可或缺,一个人不吃饭,可以顶个7天,不喝水,3天就去了。水滋润了万物,但是它从来没有向我们索取啥,尽管它对我们是如此的重要,给了万物这样那样的好处,但是它从来没有去和谁比个高下。这就是上善。上善与若水结合起来,告诉我们的就是咱做人要像水一样。为啥要像水一样?水有什么值得我们特别学习的成功品质?

1、淡定、淡然。咱都知道,水乃万物之源,如果论功行上,歌颂万年都不为过,如果它要炫耀自己,炫耀N年都难以炫耀完。在如此丰功伟绩面前,水始终保持一颗淡定的心。不骄不燥,不仅不张扬,反而哪儿低往哪儿流,哪里洼在哪里聚。在目前如此浮躁的环境中,能有一颗如此淡定的心,的确是相当难得的。

2、超强的凝聚力。水一但融为一体,聚成小溪或江河。便荣辱与共,生死相依,朝着共同的方向义无返顾地前进。难怪李白有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之慨叹。在很多企业中,或许正是缺了水一般的凝聚力,最后企业的超级航母没能乘风破浪到达彼岸。


3、坚韧。崖头上的小水珠,日复一日,千万次地“滴答”、“滴答”,硬是在顽石身上凿出一个窟窿来。这的确让人匪夷所思。九曲黄河,多少阻隔、多少诱惑,即使关山层叠、百转千回,东流入海的意志何曾有一丝动摇,雄浑豪迈的脚步何曾有片刻停歇;最终终于驶入东海。这就是水咬定目标,不骄不躁,坚持到底的结果。

4、博大。海纳百川,有溶乃大。不管是青、红、白、绿、青、蓝、紫甚至是黑。水都可以溶下。水还具包容性、渗透力、亲和力,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

5、灵活变通。遇到高山,水绕道流过去,遇到沙漠,水变成水蒸汽飞过去。夏为雨,冬为雪,热成气,冷变冰,遇圆则圆,逢方则方。顺势而为,应景而变。而不是一门子死脑筋,在一颗树上吊死。


6、公平。不管是金碗还是木头碗、瓷碗。对于水来说,都是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不差分毫。如果碗搞欺骗,破了个洞,故意想搞点额外的油水。那水则咆哮而出,不平则鸣,大声抗议 。难怪古语云:人若以水为尺,便可裁出长短高低。

7、透明。有人水,水有时候也有臭水、黑水、脏水的时候。怎么说是透明的呢? 其实我们看到的并非水,那是水里面的溶剂,水的原形实际上是透明的。无颜无色;光明磊落。随便哪个角度观看,都是一样的晶莹剔透 !这就是所谓的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如果咱修炼的和水一般通透,岂不自由惬意?


希望之旅


老子《道德经》中这样描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里面的“上善若水”究竟什么意思呢?《道德经》今译当中很多学者都把它解释为“至高的善或最上等的善”,其实我感觉是有偏颇的。“若”,如也。上善如水,水之特性,故几于道。可见“上善”在这儿指的便是道。

上善若水这句话其实是老子告诉了人们修道的方法:道和水一样,水的特性是最接近于道的。学道也应该像水一样,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结尾语:

《道德经》是一座永不枯竭的宝藏,老子五千言,句句都值得每个喜爱古典哲学的人深思。


欧阳大拙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最好的就是善,善就像水一样,水是可以根据各种各样的容器的形状,呈现出相应的形状。大家懂得的一个道理,水往低处流,地势越低,水必然就汇聚得越多。纵所周知的一个道理,水虽然柔弱,但能够水滴石穿,再坚硬的物体,也会被水滴穿。

其意说,谦虚的人,就像似水一样,能够把自己的心态放得很低很低,别人只要有点长处,就可以马上看到并学到,渐渐地就能够使一个人的能力,智慧,人生的境界,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讯速猛进。

一个谦虚的人,他不会去刻意表现自我的,也不会去与人无谓争执,他会去尊重所有的人,所以就能够和周围的人都关系融合。


上下左右681218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经》的第八章,人们经常听,经常写,经常说,却很少有人真正知道其中含义。

在《道德经》中,老子总结了水的几种道德:

第一,水滋润万物而不争——即,做有利于大家的事,却从来不着急争论。

对此,《菜根谭》上有言: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这是什么意思呢?你完美地做好了一件事,不要老想着自己霸占所有功劳,要分一些功劳给别人,譬如一个球队因为球队的灵魂人物踢得很好而得到了冠军,该球星如果说:“全是我的功劳。”会遭致反感,更何况普通人根本没他那么大的本事,就更不该这么说了。而如果他说:“大家都很努力,很多人为我传了好球,感谢大家!”那么大家对他的印象就会很好,在球场上就更愿意传给他球。

当大家搞砸了一件事,不可着急推脱责任。譬如你说:“这件事搞砸,都怪***(队友)。”那么日后一定会遭致怨恨,迟早有一天,你把所有人都得罪个遍,就离祸患不远了。但如果你说:“这件事搞砸了,大家都怨***,可我也做得不好……”如此,便可以“韬光养德”,如果对方是小人,那么他不会害你,如果对方是君子,那么他日后必定投桃报李。

水,滋润万物,却一直低姿态,处在最低的位置,一直往下去,不与人争高,所以老子才说“上善若水”,水近乎“道”。

第二,水最柔弱,但又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即,锲而不舍地完成自己的目标。

水的目的就是就下。

这是水的特性和使命,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水绝不会像山石一样硬碰硬。在遭遇困难的时候,它绝对不会气馁,而是耐心寻找解决方案——如果碰见石头,那就绕过去!如果碰见低谷,那就等攒满了咱继续前进!如果碰见巨大的坑洞,那就积攒数年也在所不惜,并在最终形成一道瀑布。

水柔弱,但水从来不放弃,这也是“水德”之一。

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

第三,水最包容。如果包容不了,那还是因为水不够多。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海也是水,水因为能容纳百川和百泉,所以才成就了今日之大海。倘使有朝一日它没那个心胸了,它也就萎缩了。包容会让你变强,一味排挤,这不容,那不容,最终一定导致自己的干涸。

一个人容不下一两个人还好,要是容不下大部分人,那一定是自己有问题。

那么,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情况怎么办呢?

在举世皆浊的情况下,假设你有一个纯洁崇高的理想,你最重要的是在实现自己的抱负,而不是抱璧自惜,任凭污浊继续。譬如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为了实现抱负,他贿赂补缺,又为了实现招募乡兵抗击日寇的目的而假报军情谋取拨款。他的目的就是抗倭,可惜朝廷中没人,他绝不可能担当重任,而他要想当抗倭将军,必须贿赂朝廷重臣。

是一个独居在家,扼腕叹息,眼睁睁看着倭寇杀死沿海居民的戚继光值得尊重。还是不惜被人指着鼻子骂,被“高尚的人”嘲笑“原来你也不干净”,但杀光倭寇的大将戚继光更值得尊重呢?

所以老子才说“上善若水”。


水的目的是纯洁的。

水是可以忍让转弯的。

水可以耐心积累,突破壁垒。

水从来不会罢休。

最重要的是,水利万物而不争。

所以,一个不利于万众的人,哪怕再具备水的其他性质,也是“无道”的。这是根本,无此就不能称为“上善若水”,一个人如果有“利万物”“心怀天下”的想法,再兼水的其他性质,就可以无往不利了。


豆子人民艺术家


上善若水是老子《道德经》里著名的观点之一。

这四个字不难理解,

上,就是高端的,顶端的,是一个位置概念,也是一个层级概念。

善,老子说:善所以为善,斯恶也。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的是有益的,正确的行为和事物。

上善,就是最本质的善。

若水,就像水一样。

上善若水,就是说最本质的善(有益的或正确的行为或事物),就像水一样。

为什么这么说?老子有解释: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说,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善的话,就看看水吧!

自然界的万物都离不开水,水对于万物来讲,就是有益的,但是水的有益不仅仅是“有益”,还有“不争”。

水的不争,能看到的就是“水往低处流”,遇见障碍绕道走。

水还可以荡涤人的“恶”。至少我们知道水可以洗干净“几乎一切”。

这样看来,像水一样的“上善”应该有什么特质呢?

第一个是“普遍的益处”。水无处不在,善亦无处不在。“善”不仅仅是想法而是行动,而是正确有益的行为。

第二,“上善”要有平常心,也就是要“低调”。处处存在,处处不为人所注意。

第三,“上善”要保持心态的“清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四,“上善”要有包容和宽容,用宽容和包容荡涤世间的“恶”。

有了这些,“上善”就和“道”接近了(故几于道)。这样的“善”才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上善”。


步武堂


"上善若水"。成语。意思是:[人的]最高境界是善行,就像水的品行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上善",最完美;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一切污秽是一种奉献。逝者如斯夫,人生如奔流到海的江水,乐善好施,澹泊明志,才能做"像水一样"[若水]与世无争的圣人。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是道家的学说的核心之一。道家的代表表人物老子讲"无为";庄子讲"逍遥"。主张:人和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之道,为而不争",即处世之道应该"平和、宽容、自然"。三者合起来就是"上善若水"。也就是:人在世上,至高无上的品质应该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与世人争一时的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万事万物的胸襟和气度。





李彬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八章》

老子以水来比喻他所认为的至德。


一、

首先是「不争」。所谓「不争」是「无为」的一个表现,这其实主要是就统治者而言的。老子认为施太多政令于百姓,使得民不聊生。所以老子就主张「无为」、「不争」,你啥都别管了,让老百姓自己自在的顺自然而生活吧。


老子认为,「道」就是利万物而不争的,也只有这样才是符合于「道」的。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道德经·三十四章》
「故道生之,德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道德经·五十一章》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云云,皆就道而言。不要以为说道生长万物,所以道就要主宰天下,是万物的主宰,那不能。所谓「道法自然」,一切顺任自然,不加干涉,「无为」嘛。正如水「利万物而不争」。「道」都这样了,那么人自然也应该这样。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道德经·二章》

所以人君治理国家,应该如道之于万物一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不要以为你是主宰,就要宰割天下。而是应该不加干涉,顺任自然。


老子说应该「不争」,应该「无为」。那么如何论证「应该」呢。


先秦诸家论证其思想主张时,虽方向各异,但基本上最终还是会落到实际效用上。比如孔子就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就是就现实的政治效用而言的。为政以德,你就牛逼了。老子论证「应该」无为,也是落在现实效用上的。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道德经·三十七章》

你只要「无为」了,那就是「无不为」。就像天地自然一样,「道」没有对万物做任何事情,这是「无为」。可万物,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不都各安其道,欣欣向荣么。这就叫做「无不为」。所以圣人治国也应该这样,没有管理就是最好的管理,此即「无为而无不为」。


二、

「无为」最终是有实际效用的,也即「无不为」。而「不争」最终也是有实际效用的,也即「天下莫能与之争」。那为什么「不争」就「天下莫能与之争」了呢。


因为一旦争,你的竞争对手是无穷的。会形成无数怨怼。而不争,也即意味着无敌,也自然就没有因相争而引起的怨怼。也即「夫唯不争,故无尤」。最终的结果就是: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六十六章》

因为「不争」,所以「无敌」,所以「天下乐推之」,也就达到了「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结果。


所以老子虽言「无为」,言「不争」,仍是落到现实效用而论证的。


三、

好,我们无为,不争。可是你怎么保证我无为就能成功呢?这就基于老子对世界的基本认知了,即所谓「相反相成」之理。所谓「反者道之动」,所谓「天地尚不能久」,所谓「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在老子看来,一切都会转向他的对立面,没有永久不变的状态。所以老子就认为,如果你想刚强,你必须先让自己处在柔弱的地位,因为总会往对立面转化嘛,最终柔弱转为刚强你就赢了。


水「处众人之所恶」之道理便在此。关于此义,《道德经》中有非常明确的表述。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二十二章》

这即是说「不争」之理。不自我张扬,反而能显明。不自我夸耀,反能见功。这无非也是从「不争」「天下乐推之」到「莫能与之争」而言。老子还从反面说明了此义。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道德经·二十四章》

你自己夸自己多牛逼,人家就不服了,一百个出来和你比。最终你也就「不彰」「无功」了。


所以,「不争」必然会推导出一个更具体的原则,那就是「处众人之所恶」。人人争先,你不能争先。人人怕落后,你得在后面。这才是「不争」之道啊。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道德经·七章》

你得处众人之后,这不就是「处众人之所恶」么?当然了,老子以现实效用论证其说,处众人之后的结果,自然是反而能在众人之先。「后其身而身先」嘛。


总之,虽然你牛逼,但不能装逼。要想有为,你就得无为。要想当老大,你就不能争老大。要想当第一,你就得处在最后。这边是老子的「上善若水」之义,所谓「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