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底是青蒿素杀死了疟原虫治好了疟疾,还是青蒿素按中医理论治好了疟疾?

糕糕老爸的童话


虽然打着中医中药牌子,但从里到外。中医理论就没有发挥半点作用。看下发明过程:

第一步:中医梦破。国家主导,协调全国研究人员对中医古典医方进行地毯式筛选。从治疗疟疾配方到制作,完全照搬,结果没有任何结果。重新做一遍,还是如此。

这间接证明:中医理论指导的疟疾治疗方案,以及相应的药物双双无效。

第二步:青蒿疑云。屠呦呦试了黄蒿,又试了冷提取方式,居然成功了。这意味着屠呦呦学了太极,却用乱拳打死了老师父。后来为了彰显中医贡献,把实际叫黄蒿的植物改为与药典上记载一致的青蒿。可惜制作方法改不过来了。

由此可见,青(黄)蒿只是碰巧釆用的植物,碰巧屠呦呦学过现代药物提炼方式。

植物是世界传统药物共同的原料,不专属于中药,更没中医理论(配伍)的影子,经验方都没用上。青蒿素纯粹是西药。人工合成青蒿素,更加证明是单一成份起作用,和病人的所谓中医概念的体质无关。

中医常说中国人体质与外国人体质不一样,为了吹牛,青蒿素使用就中外一样了。

中医、中医粉的脑袋很特殊。



希宇坡恩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深意,很多人会以为是青蒿素是中药,是中医治疗疟疾的经验总结,当时发明者也说其灵感来自中医古籍。确实是青蒿素杀死了疟原虫治好了疟疾,但是也并没有真的借鉴中医理论。中医要求是利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辨证施治才是按中医理论治好了疟疾。而青蒿素只是来自中医书中的一个方子,屠呦呦在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看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研究者对既往筛选过的重点药物及几十种后补药物,夜以继日地进行实验,1971年发现中药青蒿乙醚提取物的中性部分对疟原虫有100%抑制率。结果证明:青蒿乙醚提取物去掉其酸性部分,剩下的中性部分抗疟效果最好。

1971年,从该有效部分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

青蒿素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优点的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有特效。

1973年9月,屠呦呦课题组还首次发现了疗效更好的青蒿素衍生物——双氢青蒿素。1992年,她历时多年主持研发的青蒿素类新药——双氢青蒿素片获得《新药证书》并转让投产。该研发项目当年被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是屠呦呦对中国乃至世界做出的又一重要贡献。

从过程看,并不是中医理论能够指导出来这个药物,因为在课题组成立后,曾经筛选上万种药物,但是效果都不好。以往古籍中记录的方子,都没有获得临床效果的验证。而最终药物发挥作用的,只是青蒿素这个成分。

2000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把青蒿素类药物作为首选抗疟药物,在全球推广。“2005年,全球青蒿素类药物采购量达到1100万人份,2014年为3.37亿人份。2000年至2015年期间,全球各年龄组危险人群中疟疾死亡率下降了6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了65%。“青蒿素类药物作为治疗疟疾的主导药物,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的贡献,2011年荣获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2015年荣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这两项大奖,均为中国本土科学家的“零突破”。2016年荣获国家科技最高奖。

从中医中药中已经临床验证有效的药物中,选取其中实际有效的成分,是现代医学的思路,不是中医理论。


感染科李侗曾


青蒿素起源于中医药,呵呵。

青蒿素是一种天然存在于植物中的,对人体感染疟原虫有特效的药物,只能说中国古人第一个发现了这种东西的价值。这只是“发现”,不是“发明”。

那个时代,中国是世界领先的文明,所以理所当然对各种自然资源的开发领先于世界,这其中就包括生物资源的开发,哪些能吃、哪些能治病,这些方面的知识当然积累了很多,所以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事实上,从非洲南美的原始部落到地中海周围那些古文明,从植物中寻找治疗疾病的药物这种传统普遍存在,也都有各自的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哪怕到了今天,这种方法也仍然是世界各大医药公司寻找新药的重要途径,比如上世纪末发现的抗癌药紫杉醇,听名字就知道是怎么来的。事实上,现代医学公认的第一种“西药"阿斯匹林,最早也是从植物中提取的。其实青霉素之类也是生物提取物,只不过霉菌从分类上说不是植物。

所以,从古至今,同样的事情大家都在做,只不过我们的古代文明更发达一些,知识传承更系统些,所以积累丰富很多。我们的中药是笔巨大的财富,这必须承认而且事实上是公认的,欧美特别是日本的药企同样在尝试从这座宝库中挖掘宝藏。

但是中药跟我们现在的中医,是完全一体的吗?恐怕未必。

古人发现这种植物那种矿物对某种病有效,那自然就用起来,长期使用中发现了一些泡制方法、一些效果更好的搭配等等,这都是简单地经验积累,不成系统也没有理论统合指导,尚不能上升为一门“学问”。中国曾经领先世界,这方面知识的积累更丰富,当然也就有更多的聪明人在更早的时候就开始整理、归纳,试图发现其中规律性的东西,把经验上升到理论。

但是最终总结出的这套理论,有多大价值呢?这是我们今天争论的焦点。

中药材这一块儿是个大宝库,世界公认;从古至今积累的诸多药方,其中必然也有很多有价值的部分这也没有太大争议;但是阴阳五行穴位经脉这套升华出来的“理论”,那就…

现代医学或者说西医,他们的一大功劳就是微生物的发现,然后有意识地在实验室中寻找对付微生物的方法,疫苗+抗生素大大延长了人类的平均寿命。而我们的中医理论呢?根本就不知道微生物的存在,不知道那些瘟疫和外伤感染到底是怎么回事…就算凭经验总结出“风邪入体”之类的说法,始终也没弄清楚过这所谓“风邪”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单从这一科来说,双方成就天差地别,完全没有可比性。

实际上从大多数科目来说,都存在着类似的情况:西医能治病,并且能说清楚这病是怎么回事、是怎么治好的;老中医也用中药治好了很多病,但这其中那套玄妙的理论占几分功劳?至少在现代科学的这套体系里,我们不大能看得明白。

而且中医有个巨大的缺点,那就是过于依赖经验,“老中医"三个字的价值巨大,所以传承就尤为困难。但是西医就很不一样,用仪器用验血的方法查清楚的常见病,实习生和老教授开出的药方是一样的,哪怕是外行,拿瓶青蒿素仔细看说明,也能把疟疾给治喽…

我们的先人一两千年前就发现了青蒿的功用,但是却从没真正战胜疟疾,这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医…而用现代科学方法提取出青蒿素之后,这几十年间…


球是一种态度


屠呦呦女士获得诺奖以后,一些中医粉就像打了兴奋剂一样逢人便说中医如何如何厉害。然而你要是问他们中医理论在青蒿素研发应用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他们大概是要哑口无言的。

青蒿素从发现有抗疟药效到成品化用于人群,中医的存在感真的是非常非常低。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屠呦呦女士和同事们开展抗疟新药物研发,大家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翻阅中医古籍、民间偏方甚至祖传秘方,几乎把有有文字记载的抗疟药物、单方和组方全部看了一遍,而这些方子的总数高达2000余。在初筛后,确定了600多种相对靠谱的药物,汇总成一部《抗疟单验方集》。然后又精选了200多种药物进行深入研究,在经历无数次失败后,才终于确定了几十种最有希望的药物。直到1971年,研究人员才惊喜的发现青蒿的乙醚萃取物中,中性部分对疟原虫有100%抑制率。


可见,2000多种中医古方、民间偏方和祖传秘方都宣称能治疟疾,但是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仅仅几十种有希望的,而真正对疟原虫有高效抑制作用的仅仅青蒿提取物,而青蒿用于治疗疟疾也仅仅是葛洪《肘后备急方》里面的一句话而已。葛洪也没有说这个青蒿到底是哪一种青蒿......更没有说青蒿能治疟疾的中医理论。


然而这种中性提取物这就是青蒿素吗?

很抱歉,这个中性提取物中含有十几种成分,如何发现其中的有效化学分子?

确定了有效分子及其结构以后,如何工业化合成从而大量生产服务人类?

这只能靠理论化学、化工学和生物医学,中医古籍和中医理论帮不上任何忙。


所以中医和传统医学研究者切记不要故步自封,更不要贪天之功。

任何行业想要持久健康地发展下去就要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勇于批判和自我批判。现代医学之所以昌明就在于不断坚持用人类最新的科技成果武装自己,从而吐故纳新,不断进步。


菲利普医生


我的答案是青蒿素杀死了疟原虫治好了疟疾。

说到青蒿素,无法回避屠呦呦。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疟疾是主要用奎宁治疗的,时间一长就产生了耐药性。屠呦呦从中医典籍《肘后备急方》里面看到古人有记载用青蒿来治疗疟疾颇有效果,于是受到启发,首次从青蒿里面发现并提取了青蒿素,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有效药物成分。屠呦呦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在当时拯救了数亿疟疾患者的性命,后来获得诺贝尔奖,是中国大陆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首先,中医更准确地说是一种经验医学,在远古年代,得了疟疾根本就无药可治,那怎么办?在长期的与疾病斗争过程中,在某一天人们突然发现疟疾患者服用青蒿后居然有效果!当时古人当然不知道为什么青蒿能治疟疾,在那个没有显微镜的年代,人们连疟疾是怎么引起的都不知道。虽然不知其所以然,但古人把这个“经验”记载在书籍,以惠及后人。因此,古人发现青蒿能治疟疾不是靠什么中医理论,没有任何理论能推导出青蒿能治疟疾,“青蒿能治疟疾”的经验是漫长岁月中经过无数试错、偶然获得的中医经验。

在人类药物的发明历史上,很多药物都是偶然得之。包括众所周知的青霉素,也是弗莱明不小心碰到试瓶而无意中发现,不是科学推导、精心设计得来的。而屠呦呦从青蒿里提取青蒿素用的是现代医学的手段,青蒿素是一种化合物,有分子式和分子量,是一种医药。青蒿素之所以用这个具有中医色彩的名字,完全是因为它是从青蒿里提取出来的。

经过临床试验,青蒿素治疗疟疾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获得了现代医学体系的认可。青蒿素的发现的确从中医书籍中获得了灵感,是从“结果”反推出“原因”获得的成果,但是,和中医理论一点关系也没有。很多中药号称能治这病那病,但只有像青蒿素那样,能提取出有效成分,该有效成分能通过至少3期药物临床试验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这样才能为现代医学西医体系承认并使用。


悬壶小儿科


一,题主混淆慨念,有意挑起是非,要回答者非白即黑,实属可恶。

二,青蒿素的发现和使用,即是中医的功劳,也是西医的功劳。

三,古代对苦蒿,臭蒿,青蒿,黄花蒿等,统称为青蒿。

四,设想,如果屠先生是个没有参加过”西学中”的纯西医,甚至是对中医不屑一顾的中医黑,就不可能在研究中,去锁定青蒿治疟。大自然植物有数百万种之多,她没在古验方中寻知青蒿治疟,就不可能在几百种植物中,筛选出青蒿。她只能挨个把数百万植物一一筛选,这是三辈子也不可能完成的事儿。青蒿素可能永远不会出现。倘若,她在对青蒿素提取过程中,连连失败时,不去翻阅中医古藉《肘后方》,或是忽略了”一握,水浸,绞汁”这些关键词句,仍按西医常规提取法,失败下去。青蒿素会延迟十年或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才有可能出现。所以,这就是中医对青蒿素出现的功劳。

设想,如果中医仍沿用”一握,水浸,绞汁”的方法冶疟,在一定程度上能获疗效,但很难普及。正是选用了西医药提取有效物质的方法,才获得了青蒿素及其制剂。这就是西医对青蒿素出现的功劳。

五,青蒿素的出现,是中医西医协作的产物。注意,这是中医西医在各自理论基础上的,互帮互助的协作,不是现行欲打乱中西医各自理论体系的,不伦不类的”中西医结合“。中医西医,协作可以,结合很难。至少近百年很难。


99好人99


451

Wanno1234

转自:《“中国神药”青蒿素与中医无关_发现者第150期》

2011年度拉斯克奖公布获奖名单,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并提炼出用以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而获得"临床医学奖"。一位中国人摘取有着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美誉的拉斯克奖,把一种植物青蒿推到世界面前,有舆论称这是为反中医论者给出的最好证明;而实际上,青蒿素的研制跟中医的关联极其微弱,青蒿因为错误的煎熬方法导致价值尽失,一度被中医当无用垃圾扔掉。有人对此形容说:一群科学家在中医垃圾堆里发现了宝贝。

治疟药青蒿素与中医无关

中医从源头上就无法对疟疾作出病理分析,不知本更无法治本;而现代医学分析疟疾是虫媒传染病是有依据的,符合逻辑的。

现代医学确定疟疾是一种通过蚊子传播的虫媒传染病。

研究证实,在中医典籍中记录的"青蒿"其实并无任何抗疟作用;很多国家已开始培育黄花蒿用于提炼青蒿素。

对能治疟疾的青蒿,中医典籍中所记载绝大多数为错谬,首先传统中药青蒿包括两个品种,黄花蒿有抗疟作用。

黄花蒿在全球多地都有,但只在中国重庆酉阳生长的黄花蒿被发现含有的青蒿素最高。

中医对疟疾成因分析不合逻辑:不知本,何以治本?

中医治疗疟疾从根源上来看就偏离了科学的轨道,在对疟疾成因的分析中,史料如是记载:中医认为引起疟疾的病因是感受疟邪,在《内经》中将其称为"疟气"。其中引起瘴疟的疟邪亦称为瘴毒或瘴气。中医认为,在中国南方所致疾病较重,易于内犯心神、使人体阴阳极度偏盛。 "感受疟邪之后,疟邪与卫气相集,邪正相争,阴阳相移,而引起疟疾症状的发作。疟邪与卫气相集,人与阴争,阴实阳虚,以致恶寒战栗;出与阳争,阳盛阴虚,内外皆热,以致壮热,头痛,口渴。疟邪与卫气相离,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发作停止。"当疟邪再次与卫气相集而邪正交争时,则再一次引起疟疾发作。

现代医学对疟疾的描述却是清楚细致、合乎逻辑的:疟疾是人经过蚊子叮咬之后感染疟原虫引发的一种虫媒传染病,其临床表现是寒战、发热发痛、肝脾肿大等。这是由于疟原虫在人体肝脏内寄生孵化,成熟之后进入人体血液破坏免疫细胞导致。[详细]

最初中医将研究对象弄错:青蒿并不含青蒿素

1969年为研发抗疟疾药物,北京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加入项目,屠呦呦任科研组长。首先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并收集地方药志及中医研究院建院以来的群众来信,寻访老大夫总结实际经验等,汇总了植物、动物和矿物等2000余种内服外用方药,从中整理出一册《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声名远扬的青蒿。

在药物筛选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很差,甚至还不及胡椒有效。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青蒿并没有引起重视。这是因为:对能够治疗疟疾的青蒿,中医典籍中所记载绝大多数为错谬,首先传统中药青蒿包括两个品种,学名为黄花蒿的具有抗疟作用,而学名为青蒿的没有任何抗疟作用。其次绝大多数中药用煎熬等高温方法配制,实际上青蒿素在温度高于60度时就完全分解了,不可能对疟疾有任何治疗作用。

唯一幸运的是,唯一一个对青蒿使用正确的《肘后备急方》治疟验方对青蒿素研究有了启发:"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但,这只是一个验方并非中医药方,是根据一些医生长期治疗某种疾病总结出来的方子,与中医的辨证论治、复方配伍的理论无关。[详细]

从《本草纲目》到《疟疾论》:几乎没有治疟方提到青蒿

中医对青蒿的使用方法,唯一有正确记录的是《本草纲目》,其中提到要使用"新鲜的或阴干后研成粉",而《本草纲目》其实又是引用了《肘后备急方》中的记载;此外,《本草纲目》中提到的不仅有青蒿,还有黄花蒿,李时珍误以为治疟疾的是青蒿,而非黄花蒿。在清朝的韩善徵所著《疟疾论》(1897年刊行),在当时为辑述疟疾较为全面之专书,所列治疗的古方12个,无一提及青蒿;今方31个,其中2个提及青蒿,且都是汤药——在这种情况之下,就算青蒿含有青蒿素,经过煎煮其活性也遭破坏,对治疗疟疾无效。一个简单的事实呈现在面前,从晋代到清朝,治疗疟疾的数十个药方,极少提及青蒿。提到青蒿的,也被中医的用药方法自我消灭掉了。[详细]

青蒿被中医发现后,其实对疟疾治疗作用不大

从《肘后备急方》成书到发现青蒿素的一千六百余年来,中医对付疟疾的状况并没有任何改善,仍处于一种 "束手无策"境地。其中所记载的所谓"青蒿一握",含有的青蒿素是非常有限的,青蒿素在肠胃中易被分解,吸收较差。因此直接用青蒿对付疟疾显然不行,药效不够,新鲜的也不便保存、运输。

历史资料中,有对中国历朝疟疾防治束手无策的案例记载。其中,明万历时期在东南志区有过大范围的流行,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江西的永新、永宁、福安等地出现大范围流传,造成永宁、福宁"死者无算";永新"死者不可胜纪"的严重后果。而在1693年,清康熙帝患疟疾,当时所有宫廷御医和民间中医都束手无策,后服用由法国传教士提供的"金鸡纳"树皮粉末而康复,康熙皇帝斥中医"南方庸医"。在1950年,统计显示全中国有疟疾病人3000万,当时每年病死有数十万,位五大传染病之列,中医并没有起到任何治疗或预防的作用。[详细]

化学研究和提纯工艺,让青蒿素得以开枝散叶

对青蒿素进行化学结构的确定,是天然药物化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能为研究具有新结构类型的新药提供先导化合物,这就是化学家们的事情了。在确认有效的药材后,后续过程没有用到中医理论也不需要中医参加:化学家和医学家登场。他们分离出青蒿汁中的各种成分,再逐个试验。

这个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种"提纯——再试验——测定化学结构——分析毒性药效——动物试验——临床试验——提取工艺的优化——生产工艺"的设计,一直到作成药片摆到柜台上。在中医记载中,对青蒿的使用是"熬汤",温度超60度之后对治疟有效的青蒿素分解失效。在1971年下半年,的确是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素(乙醚的沸点为34.6度),提取物抗疟作用率达95%到100%,这一方法对证明青蒿粗提物有效性起到了关键作用——但用乙醚提纯的过程,与中医无关。[详细]

对青蒿素治疟原理分析,也是通过化学实验确定证明

青蒿素是中国药学工作者1971年从菊科植物黄花蒿叶中提取分离到的一种具有过氧桥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有机研究所和北京中药所的具体工作人员这期间做了大量反应,确定了青蒿素过氧的存在,也证明了过氧是青蒿素抗疟的活性基团;青蒿素的钠硼氢还原反应给青蒿素的衍生物的合成提供了可能;青蒿素的碱处理反应为后来青蒿素的定量分析提出了方法,而这一些贡献在一份鼓吹中医对青蒿素研发的档案中,都不曾被提起。[详细]

  有人曾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形容青蒿素与中医的关联:"一大群科学家,走进一间老祖宗留下的房子,翻箱倒柜试图寻找到他们想要的东西,最后在屋后的垃圾堆里发现了宝贝,后来还有证据表明,这个宝贝不是屋主的,是一个房客偶然留下的,并被屋主丢弃了的。"在寻找青蒿素的过程中,与其说中医参与了,不如说中医实际上只是一个研究对象而已。


Wanno1234


真不要脸,发明者都说了是中医药的成果,你们这些人死不承认,好象你们才是青蒿素的发明者,可为什么不让你们这群人去领奖,事实摆在面前还不认帐,说不懂吧还不承认,还在问青蒿素是中药还是西药,告诉你吧西医药是建立在解剖学和化学基础上的,辨识病靠解剖学,治病靠化学,西药都是化学合成的。中医药建立是建立在脉络学和对大自然的认识基础上的,辩识病靠中医基础理论,治病靠大自然中存在的物质(包括动植物和矿物等)。例如早期治疗疟疾的是云南大森林里的一种树的皮,叫金鸡纳霜,也是中医药,治疟疾特灵,后来西医研究出金鸡纳霜的成分并人工化学合成,叫奎宁,你说是中西还是西医。前人目的是为了治病救人,从来也不问是中药还是西药,也不去争,只要治病就行。可以说世界上能治疟疾的药都是从中医药中挖掘出的,没有中医药的记载,人类根本不知道什么东西可治疟疾,西医是将中药的有效成分人工化学合成,那你们说是算中医的还:是西医的?


手机用户62548063670


看到200+的回答在争论青蒿素是中药还是西药,我也是醉了,没一个正经回答,都是长篇大论,又都说不到点子上!

疟疾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人类对疟疾的记载已经有4000多年历史。


早在公元前2700年,中国的古典医书《黄帝内经》就描述了疟疾的相关症状:发热、寒颤、出汗退热等。公元前4世纪,希腊人也开始认识到疟疾的可怕,因为这种疾病造成了城邦人口的大量减少,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记录了这种疾病的主要症状,之后,文献中出现了众多的疟疾记录和农村人口减少的情况;到公元3~4世纪,印度古代医学经典《苏斯鲁塔集》认为,疟疾的发热病症与某种昆虫的叮咬有关。

疟疾传播十分广泛,中国古代所说的“瘴气”就指的是它,而对疟疾的治疗却一直没有好的药物。中国古典医书中对疟疾的记载和治疗稍后再说,先说说西方的情况。西方最开始治疗疟疾是用一种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的化合物,叫做奎宁,但是人工合成价格昂贵而有没有办法从植物中大量提取以满足工业化的需求。

随着一战的爆发,疟疾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20世纪初,绝大多数奎宁来源于印度尼西亚种植的金鸡纳树。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奎宁供应被切断,从而被迫开始研制奎宁的替代物或简化化合物。1934年,德国拜耳制药公司的汉斯·安德柴克博士研制出一个结构简化但药效依然很好的奎宁替代物——氯喹。之后,氯喹药物成为抗击疟疾的特效药。

二战期间,印度尼西亚被日本控制,能提取奎宁的植物金鸡纳树皮自然也被死死地控制,加之得不到德国生产的氯喹,在北非和南太平洋岛屿上作战的美国兵力受到疟疾的沉重打击,美国政府极为紧张。这时,他们从被俘获的印尼士兵身上搜到白色药片,美国科学家因此合成出氯喹。

据说二战结束前,美国生产了几吨重的氯喹药物。

二战结束后,引发疟疾的疟原虫对氯喹产生抗药性;20世纪60年代初,疟疾再次肆疟东南亚,疫情难以控制。

1961年5月,美国派遣军队进驻越南,越南战争爆发。交战中的美越两军深受疟疾之害,减员严重,是否拥有抗疟特效药,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美国投入巨额资金,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但没有找到理想的药物。越南只能向临近的中国求助,毕竟唇亡齿寒。

1967年,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一个旨在援外备战的紧急军事项目启动了。因为启动日期是5月23日,项目的代号被定为“五二三项目”,这是一个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的大项目,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参与,屠呦呦以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的身份,参加了“五二三计划”。


国内其他科研人员已经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屠呦呦决定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开始,也四处走访老中医,她整理了一个640多种包括青蒿在内的草药《抗疟单验访集》。

但在最初的实验中,青蒿的效果都不是最好的。她再次翻阅古代文献,《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原来青蒿里有青蒿汁,它的使用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在摄氏60度的温度下制取青蒿提取物,1971年10月4日,她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中医古籍中关于青蒿素的记载有:《神农本草经》中“味苦寒,主疥搔、痂痒、恶创、杀虱、留热在骨节间,明目。一名青蒿,一名方溃,生川泽。”《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寒热诸疟。《本草纲目》中记载“苦寒无毒……治虚劳寒热、骨蒸、烦热、虚劳盗汗、疟疾寒热、赤白痢下、衄血……”。

为什么要从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

中医古籍中对疟疾的治疗不止青蒿一种,“523”科研团队探索过的有成千上百中中草药,但效果都不是很满意,而青蒿的抗疟效果又不稳定,所以就需要提取其中的活性成分——青蒿素!

中草药成分化学结构的确定,是天然药物化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能为研究具有新结构类型的新药提供先导化合物。同时还要完成青蒿素的人工全合成问题。

之后就需要对青蒿素的结构进行解析,对其药理药化性质进行研究,以便获得更好的抗疟药,此后发现青蒿素的衍生物——双氢青蒿素,抗疟效果优于青蒿素,且耐药性低。

青蒿素为什么能抗疟?

青蒿素中含有特殊的过氧键,这是青蒿素采用乙醚低温提取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发挥抗疟作用的重要基团。

疟原虫的繁殖过程:


青蒿素抗疟疾作用机理主要在于在治疗疟疾的过程青蒿素活化产生自由基,自由基与疟原蛋白结合,作用于疟原虫的膜系结构,使其泡膜、核膜以及质膜均遭到破坏,线粒体肿胀,内外膜脱落,从而对疟原虫的细胞结构及其功能造成破坏,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也受到一定的影响。青蒿素还能使疟原虫对异亮氨酸的摄入量明显减少,从而抑制虫体蛋白质的合成。


问之之问


问题很有意思。大概提问者既想黑黑中医,又怕惹毛十几亿人。本人也确实认为祖国在诸多方面值得改善,中医也不例外。的确,是青蒿素杀死了疟原虫治好了疟疾,但也不可否认青蒿素提取于青蒿,而青蒿是一种中药,要说屠呦呦获奖和中医毛关系也没有应该也说不过去,要不然,屠呦呦不从黄蒿中去提取黄蒿素治疗疟疾呢?我们的中医,由中药,中医理论组成,许多动,植物,矿物都作为中药,其中对疾病有疗效的有效成份当然是化合物,青蒿素杀死疟原虫治疗疟疾按西医理论来讲当然算是西药,但青蒿煮汤治疟疾难道不是中医,不可否认西医对治疗某些疾病快速有效,但也不见得西医院里就不见得没有不治身亡的病人,中医治疗疾病比起西医来讲,确实疗效慢,但中医也应该弄好了一些西医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症。不管是西医也好,还是中医也好都不是万能的。对中医来讲,如何去发现中药中治疗疾病的有效成份,以提高药剂中因有效成份浓度不够而造成疗效缓慢应是中医的一个发展方向。至于中医理论,个人有时也觉得是在忽悠,但想起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在当时的人们哪一个不认为哥白尼是疯子,所以,证明中医理论中正确的观点,剔除掉其中的错误的成份才是我们这些现代人应该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