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翠蓋鶴棲松山邊

“金洞頭,銀小溪,破銅爛鐵出窩溪。”

--------藍溪俗諺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翠蓋鶴棲松山邊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翠蓋鶴棲松山邊

松山邊村位於涼水井鎮西南部5公里處,沅陵高速互通貫穿村境。東鄰窩溪村,南接洞頭西連沙子坳村,北毗劉家壩村。1958年東風人民公社時期,由劉家壩、洞頭、楓香坪三個高級社合併為楓香坪大隊,1961年公社、大隊體制縮小後單列為楓香坪大隊。1981年地名普查時改為松山邊大隊,1984年改為松山邊村。2017年5月與洞頭、歐家灣、砂子坳等村一同併入工業新村。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翠蓋鶴棲松山邊

松山邊村因地方原多參天古松而得名。自1958年大鍊鋼鐵時始,至1961年,松山邊近千株古松砍伐殆盡。鴉憩鶴棲,翠蓋煙籠的場景成為遙遠的記憶。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翠蓋鶴棲松山邊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翠蓋鶴棲松山邊

全村區域總面積總面積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474畝,林地面積6306畝,水域面積120畝。2015年,轄13個村民小組,480戶,1820人。李姓為第一大姓,佔總人口55%,張姓為第二,佔20%,此外還有吳、彭、鄭、丁、楊、陳等姓氏。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翠蓋鶴棲松山邊

松山邊村下轄劉家、肖家、張家、檀木嶺、楠竹園、毛門頭、藕上、藕下、松山邊、圍子邊、吳上、吳下、老黃園、興隆灣、彭家等13個村民小組。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翠蓋鶴棲松山邊

松山邊絕非沅陵高速互通方進入世人視野,自古即為湘黔茶馬古驛進入辰州府要道,廣東賣鐵鍋客經漵浦入竹園,經池坪、(或經渭溪、張家灘、經姚家、羊木界)、繞洞頭,過圍子邊、松山邊,直入辰陽驛(原南岸驛馬頭),渡沅江上中南門碼頭。

故松山邊村原有一色青石條板路串通村境。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翠蓋鶴棲松山邊

松山邊村李姓既為第一大姓,自然在近現代歷史風雲變幻中,隨潮起潮落,書寫著他們自家的故事。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翠蓋鶴棲松山邊

李丹成,又名李顯墀(1871--1921)。幼年讀村塾10載後考入縣城高等小學,經年成為全校矚目高才生,繼又考中清末屆秀才,旋出任縣城高等小學校長。民國初期,丹成經修承浩介紹入滇參加蔡鍔起義,未幾與蔡鍔及醴陵人袁家譜(時為雲南財政廳廳長)結為金蘭,亦加入同盟會。民國2年(1913)“三權”並立時,蔡鍔任軍政司,丹成則任財政司之職。民國4年,丹成離滇,先後在上海、浙江、北京任稅務署及稅務總署官員,越3年,返湘任湖南財政廳長。其為人正直,民族感強烈,雖歷任財政官員,卻清白一身。1921年,病故長沙。家時無遺產,僅有先父作為住房分的2間穀倉,薄田四畝一分。當地人皆謂丹成為清官。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翠蓋鶴棲松山邊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翠蓋鶴棲松山邊

松山邊檀木嶺千年羅漢松,虯枝崢嶸,古色猶存。

宕開一筆:修承浩,舒溪野柘人,辰州府“修、許、劉、唐”四大紳士之一。修居首位,德才俱高。許為許應卿,其子許家炎,繼周佛海後任民國政府宣傳部部長。劉為劉名伍。唐為唐鳳麟,洲頭人,民國時期辰州龍船頭名常為洲頭紅船把持,其幕後即有唐為支撐。1926年賀龍主持沅陵龍舟賽事,傳唐與賀龍曾有交集。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翠蓋鶴棲松山邊

松山邊李姓字輩為:文名如奉在 佔高思顯達 繼世永貽芳 澤德成宗秀

其始祖遷自河南湯陰岳飛故里溪子口,曾為辰州衛,就地生息繁衍一脈。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翠蓋鶴棲松山邊

李思雲,字步青,東來於1874年8月,西去於1951年4月。生於辰州府,成年後與其母前往湖北漢陽(應與同是松山邊人張稱達有交集,時張在漢陽開有木行),任教員,其妻為馬底驛老街萬氏。後任四川巫溪、綏永知事,隨後又於安徽宦遊。1925年時局動盪,辭官返鄉,居辰州五甲坪(現沅陵一中下),並在中南門開一字畫古玩店,名“青雲閣”。抗戰爆發後,為避日機轟炸,借居松山邊毛門頭鹹平鄉鄉長李達尚家,旋遷老黃園李繼業家,民國32年(1943年)定居圍子邊。1950年因歷史問題關押於涼水井,後與藍溪劉月光一同關押於老鴨溪杉樹騮。1951年獄中病故。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翠蓋鶴棲松山邊

李達瑤(1908--1960),字華圃。1926年與姚鑑雪等進步青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馬日事變”入獄,後經李步青、修承浩保釋返鄉。1933年入湖南大學,學習統計學,畢業後分配至石門縣財政局任職。1935年,辰州爆發瘟疫,其家中5口暴斃,遂請假歸鄉。後任北溶小學教員。1937年隨其兄李達瑞,去安徽合肥求職,得辰州同鄉許家炎(許應卿之子)資助銀元200塊。又找到鹹平鄉同鄉周佛海,周消息靈通,時近全面抗戰“七七事變”,勸兄弟二人火速歸鄉,免遭戰火流離。返鄉後得時“荔溪王”顏伯川舉薦,投顏梧保五師,任第五團上校團長。1937年任鹹平鄉鄉長。1940年因其親屬捲入搶劫辰州大戶“可大”藏於歐家灣王荊衝金銀財寶而被免職。1946年選為信平鄉(現涼水井)鄉長。卸職後又任辰郡中學國文教員。1949年9月18日,沅陵解放。1950年因歷史問題入獄。1960年死於飢餓。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翠蓋鶴棲松山邊

張稱達(1866--1939),字季曠。其父張家樂,以補鍋為業留居保靖。稱達年青時學業上進,科舉之路較順暢。先是因頂永綏苗族考生名額在花垣縣考中秀才,後在辰州府考中舉人,在京城參加殿試以第二十四名進士取錄,官授吏部主事。後管印鑑七年,凡京城內外大臣赴任,均向其領取任命狀,從不索取分文,清白之聲,名噪一時。光緒二十七年(1901),清末最後一次科舉考試,其被委任為河南開封主考。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時,其深感國恥民辱難容,遂辭官歸田,移居永綏廳城鎮。越七年,適逢清宣統遜位,稱達再涉政界,湖南都督譚延闓委其出任辰沅永靖兵備道。民國二年(1913),熊希齡任民國內閣總理時請張出任教育總長,赴任不到一年,便辭官南下在湖北漢陽鸚鵡洲開辦商業,經營永綏、辰州木材。不久後回永綏創辦務正小學(後改縣立第四小學),親任董事長兼國文教師。著有《二谷老人詩文集》一卷,桃花源詩詞碑一塊,《黃農博傳》一篇。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翠蓋鶴棲松山邊

松山邊自古田肥水足,大集體時代東風人民公社時為最為富足大隊。“金洞頭,銀小溪,破銅爛鐵出窩溪。”應是真切的寫照。

洞頭村地廣人稀,盛產金黃的苞谷,在那艱難的歲月裡,那可是令人傾心的活命寶貝;松山邊村的小溪組,家家戶戶做米粉,應是衣食無憂的銀窩;王家嶺窩溪倒是靠出產一些品位不高的銅鐵礦求生求存。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翠蓋鶴棲松山邊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翠蓋鶴棲松山邊

張明華(1890--1941),字振中。年少時家境殷實,自幼練習拳棒,其父聘武師延教明華。前後十四載,先後聘南北武林高手五人為師,博採眾家之長,獨得南北少林拳術精妙。成年後明華身高體壯,其刀、槍、劍、戟、棍、鐧、標術件件皆能,為名噪一時的武林高手。先後受聘於楓香坪桂花園、涼水井慄山寺、縣城杏滸沖和瀘溪縣五里洲等地武館授徒。後在辰州、桃源、常德、武漢等地任國術館長。其時招徒練武,均納入軍訓項目之列,按國軍建制編任。,拳師張明華亦享受國民政府團級軍官待遇。門下高徒輩出,桃李滿天下。其間他在武漢打擂臺取勝,名聲大震,南北比武,以袖箭獲勝,獲三等獎。1940年冬,張明華重回沅陵國術館執教,次年3月病逝,時年42歲。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翠蓋鶴棲松山邊

吳安康(1835--1895),字徵三,松山邊村吳家人。他年少時聰慧,成年後為駐沅湘軍看馬。30歲時隨親友去上海,被招為南洋兵輪水兵。光緒十年(1884),法國侵略軍圍攻臺灣。11月初清廷分別從北洋水師調2艘、南洋水師調5艘軍艦到上海集結安裝炮臺,整裝待發南下馳援駐臺守軍。12月初日本侵略朝鮮起戰端,北洋2艦馳回救援。當此時南洋水師提督統領吳安康不顧勢單力簿急率5艘兵輪南下援臺。12月7日,在浙江石浦洋麵與7艘法艦遭遇。其不畏強敵,英勇作戰,在被敵擊沉2艘的情況下,率餘下3艘戰船牢牢拖住法艦,從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臺灣清軍的壓力,為配合劉銘傳取得抗法保臺戰爭勝利立下了赫赫戰功。後在南洋諸役中累建功勳。1895年吳在上海去世,清廷賜授振威將軍,賜花翎四品勝勇巴圖魯,回葬原籍吳家山後團嶺。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翠蓋鶴棲松山邊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翠蓋鶴棲松山邊

1960年至1965年,時涼水井人民公社動員全公社之勞力,修建全縣第一個小(Ⅰ)型水庫湖馬池水庫,灌田1500畝。

修建期間洞頭大隊歐宏福、歐宗高等11名社員因公獻身。亦有“四類分子”在勞動改造中赤腳上陣,沒能熬過那嚴寒的冬日。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翠蓋鶴棲松山邊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翠蓋鶴棲松山邊

其他人物:

李功高:清六品軍功,葬於遼寧。

李清高:清丙子舉人。

李正仁:清甲午舉人。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翠蓋鶴棲松山邊

衷心感謝松山邊村鄉賢長輩提供相關村志信息,祝松山邊父老鄉親松柏齊肩,幸福安康!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翠蓋鶴棲松山邊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翠蓋鶴棲松山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