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借光」

不再“借光”

不再“借光”

在小區的甬道上散步,年輕的媽媽帶著孩子在路中間玩兒,我下意識的說了聲“借光”。媽媽知趣的把孩子領到一邊,笑眯眯的看著我,用帶著晉察冀口音的普通話說了兩個字--“借~過”。我一下楞在那裡,半天沒緩過神來,像個小學生被老師叫起來,出了好大的洋相。

小時候父母曾給我買過好多小畫書,像車胤囊螢,懸樑刺股,深山畫虎,立雪程門,大都是勵志類。有一本是“鑿壁偷光”,講的是西漢匡衡家貧,點不起燈,晚上把牆鑿個洞,藉著鄰家的燈光苦讀,"借光"大概就是這麼來的。後來雅語俗用,在需要求得他人方便時,成了一句口頭客氣話兒。起碼我從小就是這麼說的。老北京話兒的利器之一,就是用接下茬兒的方式打你的悶棍,鎖你的喉嚨。你應他"是",他噎你一句"士(是)讓炮打了",你告訴他"得嘞",他頂你"得了家吃去"。趙振鐸趙世忠的老段子“八扇屏”末了,都是用接下茬兒砸掛。所以,要是求熟人讓路,我都會說“您小孩兒粑粑,挪挪窩兒”。說借光,準有一句“借筺不借扁擔”等著呢。50年代過來的人,這話就在舌頭根兒底下,隨時就禿嚕出來,可知“借光”實在是老北京人嘴邊的一個詞兒。

聽年輕媽媽上完課,回家在百度查了一下。不知什麼時候,“借光”成了東北話,而“借過”是北京方言了。不得已求教了各路高人。不想大致五十歲為界,形成了各執一詞的正反兩方,弄得我也二乎起來。

多少年來, 老北京人求路,會說“借光”,尋人方便,會道“勞駕”,如今隨著網絡語言的大量出現和京城人口結構的變化,應該是用不著了。多年前看過《倩女幽魂》,張國榮演的寧採臣,在集市上擠來擠去,嘴裡說的就是“借過”,還有印象。大片《虎膽龍威》裡,光頭布魯斯威利斯飾演的警官約翰麥卡倫,在紐約大街上追趕逃犯,嘴裡不停喊著"借過,借過",到了比法意合拍的《兩天一夜》中,女主人公幹脆就直接說“借過一下”,連外國人都不再“Excuse Me”,看來我已經真心是孤陋寡聞,老得不成樣子了。

在醫院曾見到一位患便秘的耄耋老人,高興的對醫生彙報病情~“您猜怎麼著,我昨天是西直門到海淀~~拉了”,不足三十的女醫生聽得直髮愣,滿臉的懵懂。這樣的方言,滿大街說去,能懂的恐怕也是寥寥。可一個掛在嘴頭上不知多少年,有出處又帶有雅語色彩,很能體現北京人有理兒有面兒風貌的“借光”,也這麼半死不活,我這心裡還真有點不得勁兒。或許真的應了歌裡唱的“不是我不明白,是這世界變化快”,也罷。

畫:馮柯

不再“借光”不再“借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