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民說金融業增值稅率是6%,製造業16%,這不合理,你怎麼看?

穆學國


財智成功認為,一國經濟發展,更多依靠製造業。金融業雖然能夠使資金更高效流轉,但是靠吸收製造業的營養生存,本質是製造業的寄生蟲。


從宏觀層面來看,傳統生產企業屬於製造業,農業生產本質也是製造業,而信息產業提供數字產品和解決方案提升工作效率,同樣可以歸屬於製造業。


不論金融產品如何創新,金融都脫離不了在製造業身上寄生的本質,都是通過各種產品獲得貸款利息。


製造業的純利潤不到10%,甚至於多數民營企業5%都達不到。假如沒有壟斷地位,又拿不到鉅額補貼,在如今的形勢下虧損是非常普遍平常的結果。


但是,與慘淡的製造業相比,金融業一路高歌,日進斗金,員工普遍年薪數十萬元。

就以宇宙第一大行工商銀行為例,2017年一年純利潤2875億元,一天淨賺7.88億。僅此一家的利潤,就可以秒殺A股中盈利最差的上千家上市公司利潤總和。


金融業有多麼好過,製造業的融資成本就會有多高有多難。


在這種情況下,增值稅上金融業還有巨大的優勢,稅率6%,相對於高科技企業15%,製造業16%的稅率,確實形成了對製造業的壓制。


稅率上的天壤之別,是經濟避實向虛的重要原因之一。


製造業才是真正產出價值的領域,金融不管做的如何花團錦簇,都產生不了新的價值。金融業的低稅率,確實產生了縱容金融榨取製造業利潤的效果,長此以往,將嚴重影響製造業發展。


貨幣放水可以增加流動性,但是後果是通貨膨脹甚至於滯漲,只有合理減稅,通過稅收調節各行業不合理利潤,才能使得經濟體更加健康。


財智成功


什麼是增值稅?

增值稅是以商品(含應稅勞務)在流轉過程中產生的增值額作為計稅依據而徵收的一種流轉稅。從計稅原理上說,增值稅是對商品生產、流通、勞務服務中多個環節的新增價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徵收的一種流轉稅。

舉個例子:A企業進口一批布料,價值1000萬元,經過加工後,變為衣服,以1500萬元的價格銷售給下游企業,這個新增的500萬元價值,就需要繳納增值稅,按照製造企業16%的稅負標準,則需要繳納增值稅:500*16%=80萬元。

對於銀行而言,增值稅主要就是存貸差以及各類服務項目所收取的勞務費用。單純從稅率上來看,明顯製造業吃虧比較厲害。

但是為什麼我說這個專家說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不完全的正確呢?兩個原因:

偷稅漏稅

漏稅是無意識的,不過是少數,現實中更常見的是偷稅,什麼是偷稅呢?

偷稅是指納稅人故意違反稅收法規,採用欺騙、隱瞞等方式逃避納稅的違法行為。如為了少繳納或不繳納應納稅款。有意少報、瞞報應稅項目、銷售收入和經營利潤;有意虛增成本、亂攤費用,縮小應稅所得額;轉移財產、收入和利潤;偽造、塗改、銷燬帳冊票據或記賬憑證等。

舉個例子:銷售不開票,比如我們去餐館吃飯,去商場買衣服,如果不要發票那麼就會多給點折扣,對於生產企業也一樣,購買原材料及銷售產品時均不開票(賬務實際走個人銀行卡,避免公司賬務流水過高);或者少開票,比如上述案例實際銷售價格1500萬元,開票金額為1200萬元(剩餘的300萬通過個人賬戶結算),那麼只需要納稅:200*16%=32萬元,比原本的80萬元少了48萬元,相當於實際稅負為:32/500=6.4%.

此外還有很多種方式,如意虛增成本、亂攤費用,轉移財產、收入等等,故而雖然名義上為16%的稅負,但是實際根本不可能繳納到16%的稅負(對於私企而言,而製造業以私營企業為主)。

為什麼國企的很少偷稅漏稅的?因為國企賺的的錢不是董事長或CEO的,賺的錢主要都是國家的,所以國企都會按時納稅,因為不涉及自身的利益,就不會去想鑽空子,這是人的本性特徵。

企業性質

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大部分均為國有獨資企業或國有控股企業,國有獨資中央企業根據行業不同,按適用比例從稅後利潤提取國有資本收益上交國庫。國有控股、參股企業以支付股利股息形式進行利潤分配。

對於金融業徵收再高的稅負,無非就是把資金從自己左邊的口袋轉移到右邊的口袋,但是對於製造業(以私營企業為主),徵收的稅負就是實實在在的稅負了,而一個國家的正常運轉離不開稅收,所有國家的支出,最主要的依靠就是稅收,因此對於製造業徵收高於金融業的稅率也就在清理當中了。

總結

目前金融業已經放開,允許民營資本的進入,當哪天民營資本在金融業佔據有一席之地之時,或者也就是金融業稅率提升之時。故而我說這個專家說的有一定道理,但並不完全準確。


鯉行者


這種觀點非常正確。

製造業依靠技術和市場的雙支撐,才能獲得效益。缺少任何一項,都難以獲得效益。即便能夠獲得效益,也大都利潤極低,市場稍稍發生變化,就有可能出現虧損。

相反,銀行主要是依據企業和居民的存款等,通過貸款獲得利差和收益。更主要的,銀行憑藉壟斷,並以創新為藉口,獲得很多市場競爭無法獲得的利益。如在利率之外增加顧問費、諮詢費、存款保證金、搭售理財產品等,且實際收益比利息還要多。

也正因為如此,銀行的利潤是相當高的,高得令製造業根本無法比。在這樣的情況下,製造業的增值稅率反而比銀行還要高,顯然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利於製造業發展的。尤其在經濟競爭不斷激烈的大背景下,更加不合理。

所以,應該依據經濟發展實際,對製造業和銀行的增值稅徵收辦法進行適當調整。尤其要降低製造業的稅率,至少,目前經濟比較困難的情況下,可以適當降低製造業增值稅率和提高銀行增值稅率。


譚浩俊


楊偉民說金融業增值稅率是6%,製造業16%,這不合理,你怎麼看?

近日,楊偉民在一個主題演講中說,“金融業收入那麼高,金融業佔GDP的比例、金融業的利潤也很高,上市公司中幾個銀行的利潤超過其他實體經濟企業的利潤,但金融業稅率是6%,這不合理。那麼高的利潤,那麼低的稅率。高技術企業卻要交15%所得稅,製造業16%,是否合理?等於是壓制造業,鼓勵金融業。為什麼現在大家都願意把錢投到金融業,稅少,利潤高。”

這番話,戳中當下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不對等根源。為什麼實體經濟不斷下行?不得不反思虛擬經濟的一些現象。

第一,金融業沒有直接創造財富,卻享受如此高的利潤,以及如此低的稅率。為什麼?難道就是資本的力量。

由此,也可以再來看房地產業,其實也已經承載了太多的金融投資功能,具備了虛擬經濟的特徵,同樣並不創造更多的財富,卻一而再、再而三地推高房價,讓資本的炒房大行其道。

第二,以高新技術、製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不僅創造財富,而且推進社會進步,卻要承擔高稅率、低利潤。難怪不少企業、資本、個人紛紛棄之而去,幹公司不如炒房產、不如玩資本。一些上市公司利潤不怎麼樣,只要賣掉北上廣深一套房,立馬大賺特賺。

第三,在當前討論大減稅的背景下,我們需要重視對實體經濟的減稅問題,重視對中小企業的減稅問題,切實釋放實體經濟、中小企業的活力。


碧翰烽


在中國,金融業利潤最高,但稅負最低,這種不合理的稅收水平維持了多年,卻沒有任何改變,真的挺讓人意外的。
數據顯示,2017年,26家上市銀行合計實現營業收入3.88萬億元,淨利潤1.39萬億元。
A股3142家公司去年共實現營收35.61萬億元,增長17.03%;淨利潤總額3.145萬億元,增長20.93%。
其中,上市銀行淨利潤佔A股整個市場淨利潤份額4成以上。
在稅負方面,2015年A股公司收入稅負13.34%。利潤稅負達147.52%。
從行業來看,2015年採掘業平均利潤稅負高達1034.55%,為所有行業最高,而金融保險業,平均利潤稅負在所有行業中最低,為72.86%。
在數量上佔A股半壁江山的製造業,2015年收入稅負為9.06%,利潤稅負達到179.28%,高於A股平均利潤稅負。
整個金融行業稅收達到全國總稅收的12.67%,非金融行業則為87.3%左右。
由此可見,金融尤其是銀行,真的是暴利,卻享受著最低的稅負。非金融行業貢獻6成的利潤,卻貢獻了近9成的稅收。
楊偉民呼籲,減稅要進行結構性的調整,最核心、最關鍵、最重要的是要降低製造業增值稅的稅率。
這才是當下中國經濟最急需的政策。寬鬆,基建,都不如給製造業減稅來的痛快,這個政策呼籲最近提了很多次,業界也是不斷上表,但是依然遲遲未能落地。
8月初公佈的PMI數據顯示,大型企業PMI為52.4%,中型企業PMI為49.9%,小型企業PMI為49.3%,低於上月0.5個百分點,繼續位於臨界點以下。
真的希望製造業能夠好受一點。
每天堅持原創,已經很多年了,其中辛苦,只有自己知道!希望內容對您有幫助,也希望各位能夠給些鼓勵,關注,點贊,留言都可以!感謝讀者,感謝粉絲的長久陪伴!

趙冰峰


我同意製造業的稅高,但是具體的解決方法應該是降低製造業的賦稅,但是這種降低應該有科學道理。而不是單純的從數字上降低。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銷售貨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以及進口貨物的單位和個人,為增值稅的納稅人,應當依照本條例繳納增值稅。

首先看看這個增值稅稅種,增值稅的目的是將商品的增值部分計入稅率,並且按照增值部分交稅的過程,而商品流轉和生產過程環節多,每個環節不重複徵稅,已在上一環節叫過的,下一環節不交。而金融業就有意思了,首先金融業有很多自己的稅種,例如印花稅(證券),所得稅(各種投資)。

再看看徵稅對象,增值稅對象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銷售貨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以及進口貨物的單位和個人,為增值稅的納稅人,應當依照本條例繳納增值稅。這樣金融屬於服務行業,那麼在徵稅範圍就被定義到了現代服務業中,按6%徵稅。

那麼製造業的16%確實按現在的市場利潤來講已經很多了,雖然稅務由下級承接,也就是消費者承受,但是按照價格來講,還是會增加不少。金融業手段複雜,但是環節中需要的步驟少,所以應稅部分更少。

但是現在因為稅而導致大家都去搞金融這句話有失偏頗,搞金融的多不是因為稅少,而是因為目前市場上可以用錢來玩錢的手段和渠道太多了,而金融業的資產端仍舊渴望著資金的,大量的資金沒有匹配,自然吸引很多人去做,(但是玩歪門邪道趁機發財的也大有人在)。而且金融利潤豐厚,例如股市(更何況是用巨大資金可以操縱),雖然承擔風險,但是人們在利益面前風險的意識就會被掩蓋。

而製造業的弊端在於環節多,技術密集,而單純的製造不掙錢還得交稅,而研發需要的時間週期長,成本高,見效慢,而商業環境有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你研發,燒錢,別人掙錢,你就是倒退,那麼誰還去研發呢?另外技術的壟斷,現在由於專利等問題,很多技術都掌握在高校、研究機構、國企等手中,而很多民企希望利用技術高實用創新遇到了門檻困難,都是阻礙製造業的核心,另外就是核心技術掌握在歐美,而歐美為了遏制我們在製造標準等領域根本不對我們開放,就算我們有創新生產出來的產品不能和世界接軌,也是沒用的。

現在需要的是讓製造業有歸屬感,讓金融等服務業成為他們的柺杖,而不是成為吸血鬼。就稅收而言應該對搞創新的定向降稅,例如每年申請多少有效專利且轉化為產能的、每年可以提供多少新型行業配套的等等,讓稅變成引導大家努力方向的指南針,而不是增加負擔的包袱。

這是真心的感受,希望大家多多指正。


張小帥說理財


非請自來。

傳說中的“馬太效應”,極不平衡,甚至說是本末倒置也不為過,體現了稅收的滯後性。

稅收是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按理說製造業作為支柱性產業,稅負多少沒什麼好討論的。但是,近些年,在新型經濟形勢下,實體經濟發展狀況表現的很疲軟,大多製造業都在垂死掙扎。也不是說沒有降稅減費的政策,實際效果呢?

試想一下,製造業利潤低,稅負高,誰還願意投身製造業?製造業不景氣,就業率、消費水平等隨之降低,如何發展實體經濟、談何提升消費能力,怎麼增強幸福感?

與之對比,金融業利潤大、稅負低,更加吸引資本投入。但金融業也不願意“照顧”製造業,更多對房地產業寬鬆“放水”,對實體經濟緊縮融資。這是不是可以稱之為“拿錢不賣力”!?

我想,以上並不能簡單地通過稅率就能得以改善,制定更好的稅收優惠政策,促使更多的資本對製造業的投入才是上策。

事實是,好多製造業創造的利潤還不如一個主播的收入,誰願意去折騰!


艾特迷


製造業:稅負16%以外,人工是非常大的成本,但是不可以作為增值稅進行抵扣。而且製造業太過複雜需要時刻緊跟市場節奏,稍有不慎全盤皆輸!生產環節多、稅負高、利潤低、貸款也不受待見,大部分經營額並不高!這是發展中國家的通性!

金融業:這不是誰都可以做的啦!可想而知要適度關照,建立好了通道後是一本萬利的,做全方面的生意環節少,量大!但是國家發展一定程度,不進一步放開放活一定會限制國家的未來!


一路一帶的機會


不是金融業增值稅低不合理,而是增值稅本身不合理。

對金融業收增值稅,彰顯了這種不合理。舉個例子,某銀行以年息3%吸納一年定期存款一個億,然後用這一個億購買了年息6%的一年期企業債。銀行應該繳納一個億6%的增值稅,這筆生意淨虧3%。

增值稅所謂流轉傳導的說法在這個例子裡完全證明是不合理的,這個增值稅銀行只能自己拿,不能從儲戶存款里扣繳,更不能從購買的企業債裡抵扣。

實際對於製造業,這個增值稅的不合理性同樣存在。尤其在企業還要繳納所得稅的情況下,增值稅完全是重複徵稅。增值稅應該完全取消才合理。


做夢撅起


專家提出這種問題實在缺乏政治考量。

製造業大多屬於產業鏈中間環節,原料和產品的增值稅抵扣之後利潤雖然微薄,但畢竟增值稅繳納之前允許物流成本等各種營業支出的抵扣。目前實體經濟盈利艱難,增值稅又和企業利潤正相關,理論上利潤攤得越微薄,目前增值稅對企業的影響越小。但專家提出的這種建議如果被採納,你覺得降低製造業稅費有可能還是增加金融業的稅率更可能?非常明顯增稅的可能性很大。在金融領域國資銀行壟斷的大背景下,金融組織可以非常輕易的將增繳稅費再次轉移給實體企業。企業的融資成本將會雪上加霜。實際上,國家出臺金融領域的較低稅負無非想鼓勵中國較弱的金融領域快速發展,但銀行業的高度壟斷又導致金融領域缺乏競爭。這才是問題實質。專家看到了頭疼,卻忽視了頭疼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