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城百里石長城

說起長城,大家並不陌生,馬上會聯想到以北京八達嶺、慕田峪為代表的明萬里長城,或秦始皇修長城、孟姜女哭長城等歷史故事,但我要說晉城市境內有長城你信嗎?

這是千真萬確的,它雖然沒有秦始皇修築的西起臨洮東到山海關的萬里長城那麼雄偉,那麼綿長,但卻比它要古老。

晉城百里石長城

晉城市境內的這條長城,西起沁水和安澤兩縣交界處的馬壁村附近,沿兩縣界山之脊向東延伸,至沁水十里鄉東峪村旁的宇峻山,然後沿高平北部的發鳩山、丹朱嶺、朗公山、金泉山山脊延伸,入陵川,沿關嶺山、馬鞍壑一線繼續向東,入壺關縣,經樹掌鎮神南村和鵝屋鄉東土池村一線延伸,一直到壺關和河南林州交界處的林濾山,東跨太行後和豫北的戰國長城相連接。

豫北的戰國長城經專家認定是南趙長城的一部分,是趙國為防禦東南的齊魏和西部的韓秦而築。在晉城範圍內的這一段叫“百里石長城”,主體在高平市境內,現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明萬曆《潞安府志》第八卷“關隘”載:“潞澤之交,橫亙一山,起丹朱嶺,至馬鞍壑,有古長城一道,歲久傾頹,然遺蹟尚在。”《上黨郡考》載:“在上黨郡有一道趙國古長城,東起陵川,西至長子、沁水、安澤三縣交界雨景山(宇峻山),全長二百餘里。”20世紀60年代,山西省長城考察隊會同縣級文物局考察後認定:“古長城西起安澤縣的馬壁,經沁水縣東峪鄉、高平丹朱嶺,向東至陵川縣以北與壺關縣交界處的馬鞍壑村,全長一百二十公里。”

古長城的存在是不爭的事實,但它究竟在何時修築、由何國修築卻有不同的看法。

晉城百里石長城

百里石長城遺址

讓我們先討論一下高平境內的這段百里石長城。百里石長城正處於澤潞兩州的交界處,也正是現在晉城市高平、陵川兩縣(市)和長治市長子、長治兩縣的分界線。從地理角度看,也正是丹河和漳河(潞水)的分水嶺,這段石長城更像是人為劃分的諸侯國的邊境線。

提起戰國時期,人們自然會想到“三家分晉”,它是春秋進入戰國時期的一個重要標誌。三家瓜分晉國上黨的刀正是從沁水、高平和長子交界處的東峪開始的。東峪是原晉國版圖上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村,但它附近的宇峻山和雕黃嶺卻是赫赫有名,它是少水、丹水和潞水的分水嶺,三國分割的範圍並非簡單的直線劃分,而是依靠河流的流域範圍。於是,古上黨在遭三家瓜分後各佔一片,也有了趙上黨、韓上黨、魏上黨之說。趙國大約佔據潞水流域,魏國佔據少水流域,韓國佔據丹水流域。戰國初期,趙魏兩國的分界線就是百里石長城所在。戰國後期,秦國已控制了魏國的河東地區,韓國則佔領或用土地置換趙國上黨的潞州一帶,高平境內的百里石長城為韓國擁有,馮亭獻上黨與趙國後,百里石長城則為趙國擁有。

晉城百里石長城

說起百里石長城,人們總會聯想到長平之戰。很多專家學者都認為廉頗構築了三道防線,第一道是空倉嶺防線,第二道是丹河防線,第三道是百里石長城防線。這僅是後來的學者據地理地貌作出的一種推論,史籍中並沒有明確記載。令人費解的是,《史記》和《戰國策》兩書記述長平之戰時,連長平大地最大的河流丹河都沒有出現過一次,更不必說空倉嶺和大糧山等地名。據《史記》記載,廉頗進駐長平時秦軍已攻下韓上黨的東部,即沁河沿岸,秦偵察兵早已越過老馬嶺,並且控制了這一地區,而趙軍很可能當時並未到達老馬嶺,而只是在以光狼城為中心的飲馬河和原村河交匯處的平川地帶,構築了二鄣城,與光狼城成“品”字形阻截秦軍前進,但不久就被越過老馬嶺的秦軍大部隊佔領,然後趙軍又在丹河西岸築壘扺抗,但又被奪西壘壁。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廉老將軍才退守丹河東岸,以丹河為天然屏障,依託韓王、大糧二山構築營壘,計劃和秦軍打持久消耗戰。所謂的第三道防線並非廉頗為長平之戰而築,更非秦將白起動員士卒修築,它只是趙魏兩國的一條囯界牆,即諸侯國之間的城牆。

晉城百里石長城

試想處於崇山峻嶺之巔的石長城,綿延120多公里,雖說只是就地取材,用簡單手工打製的片石錯縫幹壘而成,但也絕非短時間可以完成的。它只能是非戰爭時期,或者相對和平時期,並且國力強盛時所作出的長遠規劃,如秦始皇是在統一之後才開始修築長城,明長城也是在政權統一鞏固後而築。如果是在長平之戰開戰後臨時所築的防禦工事,不可能修這麼長,也無法延伸到沁水、陵川、壺關境內的崇山峻嶺上,秦軍作為進攻方更不會去築這樣一條“攔路虎”。當然,這條百里石長城在長平之戰中客觀上起到了穩固趙軍後方的作用。《潞安府志》記載的“秦人遮絕趙救兵及芻餉而築”“遮絕趙救兵及芻餉”是對的,但並非“秦人所築”。結合史書記載,從客觀推理上講,應是在范雎反間計取得成功後,秦軍一隊兩萬五千奇兵沿秦川水繞過發鳩山、丹朱嶺後,迂迴包抄,等於將百里石長城用作了包圍趙軍的壘壁,隨後控制故關要塞,與秦昭襄王在河內徵調的援軍匯合,這樣一來就起到了遮絕趙救兵及芻餉的作用。秦軍五千精銳在包圍圈內穿插分割趙軍,趙軍失去了和本土的聯繫,切斷了糧道,不得食四十六日,後果可想而知。明代學者週一梧寫過一篇《論白起營壘》,他認為是白起軍令嚴厲,有曠世之才,信其能頃刻間完成。但在兩千多年前,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大型工程主要靠耗費大量時間完成的,有的長達十幾年,乃至幾十年。

晉城百里石長城

那麼百里石長城究竟是什麼時候修建的呢?這要從更廣的範圍考慮,要把它和河北邯鄲南部的趙長城聯繫起來。

在壺關縣樹掌鎮神北村,一座叫作長城嶺的山上,有一段石長城,呈帶狀分佈,寬約五六米,隨山勢起伏,長達幾十公里。鵝屋鄉東土池村附近也有一段長1420多米的戰國時期長城。在與之毗鄰的河南林州、鶴壁、衛輝、輝縣都發現有古長城,現已歸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些長城和河北趙國都城邯鄲南部的趙長城連為一體。如果從林濾山那兒把它和壺關、陵川、高平、沁水境內的長城連線,正好是趙國強盛時南部的邊界,所以長城也稱邊牆、長垣,和北部趙武靈王所築的雲中、雁門、代郡一線的趙北長城遙相呼應。這也正是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後國力大增、奮發圖強的一種體現。

關於這道長城的記載,始見於《史記·趙世家》:“(趙肅侯)十七年(前333),圍魏黃,不克,築長城。”又說趙武靈王十九年(前307),“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於房子,遂之代,北至無窮,西至河,登黃華之上。召樓緩謀曰:‘我先王因世之變,以長南藩之地,屬阻漳滏之險,立長城。’”近代有學者稱這段長城為“漳滏長城”,這也揭示了它和百里石長城的關係,因為百里石長城之北正是漳河流域。由此推斷,百里石長城的修建比長平之戰要早70多年。

晉城百里石長城

現在的百里石長城多數地段已湮沒,只在山嶺上依稀可見由碎石堆成的斷斷續續石墁,現已由省文物部門確定為戰國時期的長城。其實,百里石長城的損毀主要是因當時的政治因素。當時秦統一六國後,始皇下令將原諸侯國之間的長城拆除,容易到達的地方,拆除的自然會徹底些,位於險峻偏僻之處只是推倒而已,兩千多年的無情歲月只留下依稀可辨的遺蹟。秦統一後另一個政治任務是改地名,於是乎出現了許多以“秦”字開頭的地名,比如固縣河稱為秦川水,羊頭山東峰叫秦高嶺,丹朱嶺至關嶺山一線叫秦嶺,古(谷)關改為秦關,小寨改為秦城,河南林州的趙長城改為秦王堤。也可能由於這個緣故,有些人根據秦嶺上有古長城,或者有些地段稱秦壘便誤認為是秦軍所築,但事實並非如此。在我國古代分裂時期,如西晉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時期,上黨也一直是戰爭前沿,也不排除有些割據政權利用這些古長城基礎再築防禦工事,這樣一來,有的地段就被認定為五代長城、隋代長城等,如沁水宇峻山的長城就曾根據周圍出土過五代殘瓷片,被認定為五代時期的長城。

晉城百里石長城

百里石長城現在看起來很不起眼,但它首開修築長城之先河,躋身中國最古老的長城之列,具有深厚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值得我們去保護,去研究。百里石城的現狀不容樂觀,目前而言,不去破壞就是最大的保護,讓百里石長城成為山西晉城一道亮麗的歷史景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