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中原政權不斷被少數民族征服,掰開來一看,原因套路如此相似

昨天我們說了這本《四夷居中國》的前半部分(沒看的趕快去補一下),做好了準備,現在重點來了。

自古中原政權不斷被少數民族征服,掰開來一看,原因套路如此相似

先來看西周的例子。到了西周最後一任君主周幽王的時候,周朝的對外用兵日益頻繁,對於戰馬的需求也日益旺盛,導致對於西戎的物質索取超出了後者能夠承受的限度,於是西戎不斷入侵,周朝的西部邊疆不斷告警。這個故事的重點是周幽王上演了“烽火戲諸侯”的戲碼,最後西戎的一支,也就是犬戎攻進西周的國都鎬京,西周也就滅亡了。

自古中原政權不斷被少數民族征服,掰開來一看,原因套路如此相似

西周為了馬這種關鍵性的戰略資源,對西戎過度索取,最終導致西戎的反叛和西周內部的坍塌。西周滅亡以後,周平王把國都遷到東邊的洛邑,這就是著名的“平王東遷”,歷史進入東周時期。

頗有意思的是,犬戎雖然滅亡了西周,但最終的獲益者並不是犬戎,而是與西周物質交換最為頻繁的秦人。與周朝的物質交換,使得秦人接受了周人的生產方式,開始從事農耕。秦人的數量逐漸繁衍,並且接受了周人的文化和組織方式,成為一支潛在的強大力量。

自古中原政權不斷被少數民族征服,掰開來一看,原因套路如此相似

犬戎的入侵為秦人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西周向秦人許諾,如果秦人能夠打敗入侵的犬戎,收復關中,那麼關中就歸秦人所有。於是秦人就開始大批東進,進入曾經屬於西周的渭河流域,打敗了犬戎,佔據了這片土地,同時也驅使犬戎被迫東遷。秦人在渭河流域生根發芽,休養生息,這是他們從邊緣走向中心的第一步,也是日後統一中國的前奏。

其實,西周自己也曾走過類似的歷程。周人原本並不是一個完全的農耕部族,而是隴西岐山地區中的半遊牧半農耕部族,擁有豐富的馬匹資源,這種資源恰恰是商朝所渴望獲得的。商紂王曾經軟禁過周文王姬昌,當時一個歸順了周人的部族為了營救姬昌,向商紂王獻上了美女、馬匹和戰車。後人多以為是美女起了關鍵作用,但從商朝對馬匹的渴望來看,馬匹和戰車可能才是姬昌得以獲釋的關鍵。

自古中原政權不斷被少數民族征服,掰開來一看,原因套路如此相似

獲釋後的姬昌被商朝授予看守西部邊疆的權力,並且以馬匹為主要交易品,與商朝保持了長期的物質交換關係。這與後來秦人和周人的關係如出一轍。來自商朝的剩餘產品使得周人人數不斷增加,並且向東擴展勢力,商朝的金屬農具等技術成果也不斷被周人所掌握。周人的勢力擴張到一定程度以後,和商朝的決戰也就在所難免了。終於,商紂王在東征淮夷,也就是淮河沿岸的族群以後,國都朝歌出現前所未有的空虛。周武王姬發抓住這個時機,於是成就了武王伐紂的傳奇故事。

自古中原政權不斷被少數民族征服,掰開來一看,原因套路如此相似

我們再來看明朝和女真的例子,明末時期,關外的女真人是怎樣和明朝成為不共戴天的仇敵,最終還打進山海關取而代之的。

前面說到明朝和女真在關外進行貿易,當時還是一派其樂融融的場景,為什麼後來女真和明朝反目成仇了呢?你可能已經注意到了,女真用來和明朝交換的產品中,沒有一樣是農業經濟的產物,而全都是漁獵和採集的成果。明朝鼓勵女真拿這些產品來和自己交換,反而促進了女真人開始偏離農業社會的發展軌道,對農業生產不感興趣,而專注於漁獵和採集,經濟結構也就越來越畸形。

自古中原政權不斷被少數民族征服,掰開來一看,原因套路如此相似

還有一個更為意外的結果,女真人原本是分散居住在關外各地的,明朝在關外設置了馬市之後,女真人也就越來越多地集中居住在貿易通道的兩側,為了爭奪貿易帶來的財富,某些女真部落的酋長就建立了自己的武裝,互相角逐。明朝為了節省自己的軍事開支,也樂於通過授權的方式,授權某些酋長進行自治管理。

明朝這種實用主義的態度,進一步促使軍事權力和貿易利潤集中到少數有能力的女真酋長手中。當時女真有一個首領叫做王臺,手下已經有了上萬人,這對於明朝而言,顯然不是什麼好消息。而且,王臺手下還有一個首領叫做覺昌安,他有一個孫子,叫做努爾哈赤。

自古中原政權不斷被少數民族征服,掰開來一看,原因套路如此相似

你看,本來是正常的貿易,卻生出這麼多問題。而且歷史進入十七世紀以後,隨著小冰期的到來,氣候日益乾旱。明朝和女真都開始面臨糧食短缺的問題。明朝這邊糧食短缺,引起購買力的下降,對關外人參的需求也就隨之下降了,畢竟人參不能當飯吃。女真那邊糧食短缺,人參又失去了買主,就只能不斷通過武力,想要衝進關內,搶奪物資。到了1644年,當飢餓的農民組成的起義軍來到北京城下的時候,關外飢餓的女真人也不約而同地來到了山海關。

故事的結局,我們已經知道了。你看,秦人、周人和女真人的這三個例子,是不是驚人地相似。

自古中原政權不斷被少數民族征服,掰開來一看,原因套路如此相似

在此我們做一個小結。處於關鍵通道上的邊緣人群,通過與中原王朝的物質交換,獲得了中原王朝的剩餘產品、先進技術和組織方式,逐漸強大起來,並且獲得中原王朝的授權,為其守衛邊疆。而中原王朝為了支付這種不斷上升的成本,實力卻在相對減弱。一旦遇上時機,比如中原王朝發生內亂,邊緣人群也就有可能取而代之,實現“邊緣征服中心”的逆襲。

作者提出的這個理論具有很強的解釋力。下面我們要把它放到更廣闊的世界,放到東亞大陸的三大板塊當中去看,我們會發現,有很多歷史問題都得到了解釋。比如這兩個問題:東漢末年,董卓的西涼軍團是如何崛起的;鮮卑民族又是如何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成為一股重要的勢力的。

自古中原政權不斷被少數民族征服,掰開來一看,原因套路如此相似

作者運用他的理論,給出了一個類似的解釋。秦漢時期的中原王朝,都面臨著來自北方匈奴的威脅。這是一個我們非常熟悉的故事,本質上也是太平洋板塊和西伯利亞地臺板塊之間的矛盾。我們都知道,為了防禦和打擊匈奴,秦漢兩代的帝王們都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秦漢兩代中原王朝應對遊牧民族的手段,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秦始皇的做法。他為了防禦匈奴,建造長城,直接動員大量人力戍邊,迅速耗盡了大量剩餘產品,這成為秦朝迅速崩潰的原因之一。第二類是漢武帝的做法,他吸取秦始皇的教訓,在西北邊境進行屯田,減少了食物在運輸過程中的損耗,以支持他對匈奴的軍事打擊行動,成功逼迫匈奴逃往漠北。

自古中原政權不斷被少數民族征服,掰開來一看,原因套路如此相似

但在匈奴逃往漠北以後,漢朝與匈奴的空間距離再次變得遙遠,漢朝對匈奴的戰爭也出現了耗盡國力的趨勢,以至於漢武帝在晚年幡然醒悟,下罪己詔,宣佈休養生息。然而,逃往漠北的匈奴仍在不斷地消耗漢朝的國力,以至於王莽宣佈要厲行節儉的時候,能夠獲得百姓們的一致擁戴。

第三類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做法。東漢建國之際,匈奴捲土重來。東漢與匈奴的幾次衝突,使東漢出現了新的財政危機。這時,大臣班彪,也就是《漢書》作者班固的父親,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對匈奴策略。這個策略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叫做“不勞師而幣加”,說白了就是漢朝不必自己出兵,而是花錢收買其他族群來對付匈奴。收買哪個族群呢?主要就是河西走廊附近的羌人,和蒙古高原東部的烏桓以及鮮卑。這兩個族群一西一東,剛好把匈奴圍在中間。

自古中原政權不斷被少數民族征服,掰開來一看,原因套路如此相似

在班彪的建議之下,光武帝設置了護羌校尉和護烏桓校尉,對羌人、烏桓和鮮卑進行管理,向他們的首領賜予官職,還定期給予經濟上的資助。於是羌人、烏桓和鮮卑就暫時成為了東漢的僱傭軍,協助東漢攻打匈奴。

公元89年,是東漢歷史上值得紀念的一年。這一年,車騎將軍竇憲率軍出擊北匈奴,東漢方面的兵力構成中,羌人、烏桓和鮮卑佔了相當大的比例。據作者統計,東漢自身的兵力與外族僱傭軍的兵力之比,達到了驚人的1:5。

自古中原政權不斷被少數民族征服,掰開來一看,原因套路如此相似

這一戰最後大獲全勝,北匈奴投降者達二十餘萬人,其餘向西逃走。東漢看似一舉掃除了邊患,實際上卻埋下了更大的禍根。因為每年給這些外族僱傭軍的賞賜,已經達到了一個驚人的數字。光是給鮮卑的資助,東漢的青州和徐州每年就要拿出兩億七千萬錢。這些流往外族的物資,幫助他們發展壯大。而且在北匈奴逃走以後,鮮卑佔據了他們的地盤,人口繁衍,日益強盛,事實上成為了第二個匈奴。

與此同時,河西走廊一帶的羌人,因為長期協助東漢作戰,形成了職業軍人的傳統,成為一個強大的軍事組織。匈奴走後,日益強大的鮮卑和羌人,越來越不像東漢的僱傭軍,而像是兩個更為可怕的敵人。

自古中原政權不斷被少數民族征服,掰開來一看,原因套路如此相似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又開始向似曾相識的方向發展,只等出現一個新的歷史契機。終於,東漢由於長期供養外族僱傭兵引起的國庫空虛,以及地方官員的腐敗,而爆發了黃巾起義。西涼軍閥董卓率領著他那支羌人和漢人混合的軍隊趁機崛起,一度佔據了京師,掌握了最高權力。而在後來的西晉滅亡以後,鮮卑成為中國北方最重要的一支力量,他們進入中原,建立了一系列政權。曾經統一中國北方的北魏和北周,都是鮮卑人建立的王朝。甚至隋朝和唐朝,也和鮮卑人擺脫不了聯繫。

這個故事和此前的周人、秦人的坐大,以及此後女真人的崛起,看上去是那麼的相似。

自古中原政權不斷被少數民族征服,掰開來一看,原因套路如此相似

感謝你能看完我的這篇文字,你就是我在找的有識之士,點下關注對你來說是件小事,慶祝我們的緣分始於今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