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环境,可能有所误读?

课题申报中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面对课程资源、课程评价、师资队伍、文化建设和教学环境五个子课题方向,申报教学环境方向的子课题单位最少,数量为申报课程资源方向的单位总数的5.7%。这里面可能存在着误读,大家把教学环境局限在硬件建设的范畴,认为其研究范围太小,研究价值和意义不大,事实果真如此么?

关于教学环境,可能有所误读?

图:教学环境

教育部教育装备发展与研究中心曹志祥主任曾在2016年综合实践活动年会的专题报告中谈到: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2030年的学校”调查报告显示,今后传统实体学校不再只是学生接受理论知识的地方,相反,它成为一种社交环境。从这个角度来看,实践基地推进教学环境变革策略研究绝不是关于单一的硬件或者简单的教室布置研究,而是实践基地教学环境如何支持基地建设与发展的策略研究,涵盖如何基于基地自身实际设计与规划场馆,基于场馆如何匹配课程,营造教学环境,如何基于教学实际营造最适合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开展的环境……换而言之,课程资源与评价需要在教学环境中落地,师资队伍与文化建设需要在教学环境中实践,它是一个具有相当实际意义的课题。

一、教学环境的评判维度不是优劣,而是是否适合

关于教学环境,可能有所误读?

图:教学环境

在重庆万州召开的2016年基地年会上,郭元祥教授谈到了他对基地装备课程化的几点思考,他指出:实践基地的场馆内涵很丰富,除了技术、装备,工具,它还有情境,它是一个集合。在设计理念上,他提到一个“消防安全体验中心”,该体验中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各种消防元素的裸露和直观呈现。这样的一种设计理念所营造的教学环境能够把学生带入安全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中,能够为学生营造关于安全的学习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安全知识。因此,教学环境的研究一定离不开对课程本身的研究,一定离不开教学理念的设定,与课程脱节的设备采购更是早应该被摒弃的落后的实践基地建设思路。

二、教学环境不是闭塞而单一的,而是开放而包容的

关于教学环境,可能有所误读?

图:教学环境

郭教授的报告中,还有一段话令我印象格外深刻。他指出:很多基地认为自身的场馆不够,抱怨基地场地太小,很多课程无用武之地。实际上,同一场馆可以承担不同主题的教学,是人们人为地把场馆狭隘化了,人为地给场馆贴上了标签,认为它只能开展这样的活动,大大降低了场馆的使用率,也窄化了基地空间。但是,从另一个层面讲:无论多大的场馆都容不下学生的视野,容不下文化,容不下人类发展的历程。学生的视野应当是开放而包容的,而不是局限在物理形态的场景中。实践基地要逐步营造基于网络和实践操作的混合学习环境,实现基于平台,基于互联网+的场馆课程的智慧化。基地的教学环境建设一定要有包容性,要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

三、教学环境的核心不在于空间,而在于理念所营造的情境

关于教学环境,可能有所误读?

图:教学环境

毋庸置疑,学习环境的差异影响着基地教学的效度。但是教学环境的核心却并不是单纯的空间的属性与内涵,而是由空间、设计、理念、装备所营造的独一无二的情境。譬如学生到了消防馆,接触到各种显性的消防元素,看到各种关于消防的展板,会情不自禁地进入消防的情境。

曹志祥主任在2016年综合实践活动年会的专题报告中描述了这样一幅图景:这是日本出石町立弘道小学的学生在这种“拆掉”一面墙的教室里上课的情景。面对这样的情景,你也许有理由问:在这样的教室里上课,学生能静下心来吗?可是仔细想想,安静一定就好么?它既能根据师生的需要将不受欢迎的因素(如风沙和严寒、酷暑)排除在教室之外,又能根据需要随时将有教育意义的因素(如自然景观、家长亲情)引入教室。这样,教室的四壁才能在一个新的水平上找到它新的存在价值。在教学环境的探寻上,这个例子给了我们很好的范例。基地一定要打破固有的传统理念,真正地从学生在实践基地学习和成长的视角出发。而关于教学环境的研究也一定是大有可为。

四、教学环境的建设是有迹可循的,而不是空想而来

未来谈及基地教学环境的建设,将必然涉及两个全新概念:课程场馆化和场馆课程化。这两个概念指向了实践基地场馆与课程的不可分割性,两者是和谐统一的整体,课程本身与课程资源应当融于包括装备、展板、信息化系统甚至文化在内的环境建设中,而场馆环境创设又一定承担课程属性,与课程设置紧密关联。课程打造是基地建设的核心,课程是串联场馆,设备,资源以及教学过程的核心载体。在基地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一定要以课程优先,形成以课程定场馆,以课程定设备,以课程整合资源,以课程开展教学的模式和机制。循着这样的机制,倒推课程资源开发和课程设计。实践基地课程设计需要与情境结合,与装备结合,与技术结合。脱离了这些,实践课程的教育价值和功能都会存在局限性。

因此,倘若把教学环境狭隘地看作是设备采购或者教室布置,哪怕是有了场馆设计概念,但是只要它与课程和教学剥离开,那么教学环境便会沦为一个单一的场所,一个闭塞的空间,一个无所依附的地带;这既是场地资源的一种浪费,也会对实践教育价值的实现形成阻碍。反之,如果把教学环境这个点扩及到基地这个面,将其落地,做得扎实而透彻,做得与课程,与师资,与文化,与评价融会贯通,那么可以说这个基地的工作也就做好了一半。

教学环境对学生而言,教学环境不仅仅是干净整洁的室内环境,更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和谐互动的心理环境。这里讲的是如何构建良好的心理环境以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效果。


关于教学环境,可能有所误读?

图:更多教育资讯详情请点击上方“红色字体”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