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嘉淦对曾国藩的影响

孙嘉淦对曾国藩的影响

孙嘉淦(1683年-1753年),字锡公,又字懿斋,号静轩,山西兴县人,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敢言直谏而出名。

孙嘉淦幼年时期家境贫寒,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孙嘉淦考中进士,自此踏入仕途。初任翰林院庶吉士、检讨等小官,此后历任国子监司业、顺天府尹、工部侍郎、刑部侍郎、吏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直隶总督、宗人府府丞、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

乾隆十八年(1753年)十二月,孙嘉淦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谥号文定。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帝驾崩,新皇帝乾隆登基。九月,孙嘉淦担任吏部侍郎一职,十一月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仍兼任吏部侍郎。 他再次上疏,专论君主“三习一弊”,直言告诫皇帝。乾隆帝见到他的奏折,对孙嘉淦十分赞赏,孙嘉淦因此升任刑部尚书。

孙嘉淦在“三习一弊”中提到:耳习于所闻,则喜谀而恶直;目习于所见,则喜柔而恶刚;心习于所是,则喜从而恶违。三习既成,乃生一弊。即喜小人而厌君子是也。

但凡有点权力的人,都难免遭遇糖衣炮弹的冲击,有的人能抵抗糖衣炮弹,而有的人却可能被糖衣炮弹击倒。

曾国藩无论何时都始终保持清醒,尽管多闻谀言,但还能分辨忠奸,这才成就了一代“完人”,为了不断修炼自己,曾国藩不仅自己经常抄写孙嘉淦的“三习一弊”,而且还常提醒弟弟们也抄写,把孙嘉淦的奏疏当成座右铭。

曾国藩不仅拿孙嘉淦的奏疏来修身,本人也模仿孙嘉淦打算做一个忠臣。咸丰元年(1851年)四月,曾国藩上了一道很著名的奏折《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旗帜鲜明地指责咸丰皇帝的“三端”。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曾国藩指出咸丰皇帝的“三大毛病”,希望他能够改正。

第一,小事精明,大事糊涂。曾国藩指责咸丰皇帝只注意琐碎的事,把精力都放在这上面,而对国家大政没有感觉,没有大格局。

第二,注重虚名,不切实际。曾国藩指出咸丰皇帝个人性格有问题,总喜欢一些虚头巴脑的礼节,喜欢表面化的东西,而对真正涉及深远的国家弊端和潜在危机却视而不见,工作作风不够务实。

第三,出尔反尔,刚愎自用。曾国藩指责咸丰皇帝自认为有才能什么都管,表面上喜欢听别人意见,实际上始终一意孤行。而且咸丰皇帝让提出不同意见的官员穿小鞋,出尔反尔,自食其言。“朕自持之”“岂容臣下更参末议”等等常见诸奏折。

咸丰没有乾隆那么大的雅量,曾国藩的这篇《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差点惹来杀身之祸。

曾国藩的遭遇也告诉我们,不是什么都可以随意效仿的。当年海瑞效仿贾谊,给嘉靖皇帝上了一道《治安疏》,嘉靖皇帝看过《治安疏》之后大怒,将海瑞逮捕下狱,问成死罪,如果嘉靖不死,海瑞就有可能送上绞刑架。同样,曾国藩效仿孙嘉淦,也遭遇了他人生第一次政治危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