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师这件事,其实一点都不简单,有时候师傅比你更急

王常月祖师在《龙门心法》中说:“师父求弟子,一如滚芥投针;弟子求师,好像水中捉月。真师难得,高弟难求,不在乎财宝之间,只在乎这心一念真诚之内。”祖师在这段话当中已经很形象的描述了拜师和收徒的难处,师傅收徒犹如把滚动的芥籽投入到针孔当中,而弟子拜师更是像水中捞月那样,可以看出来两者的难度几乎不分伯仲。

道教的师傅们,是把弘法和渡人当做己任的。所以他们大都胸怀天下,而对于继承自己衣钵的人他们更是会慎之又慎。所以很多师傅这一生都不一定能寻到一个符合自己思想,继承自己衣钵的徒弟。

拜师这件事,其实一点都不简单,有时候师傅比你更急

在师傅们考察徒弟的同时,其实徒弟们也在选择师傅。很多对道教感兴趣想要入道拜师的小伙伴最大的误区就是,自己的师傅一定是完美的,无所不能的。不然为什么要拜他为师呢?其实小伙伴们可以这样想一下,师傅虽说已经入道修仙了,可他毕竟也是个凡人啊。所以要求师傅完美无缺的小伙伴一定要改变一下自己的思想哦~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拜师和收徒都是缘分使然的事情,不必苛求。拜师之后徒弟可能会发现师傅也会有常人的烦恼,也会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是韩愈在《师说》当中写道:“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所以说,如果在求道的路上有师傅都解答不了的问题,那么小伙伴们可以可师傅一起探讨,共同进步。

拜师这件事,其实一点都不简单,有时候师傅比你更急

出家时(或者刚入道门皈依时)拜的师父称为拜本师,也称恩师,也叫师父,就是事师如父。这也就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由来。道教认为,出家是第二次投胎,这时拜的师父,如同再生父亲,所以我们称为“师父”。一般情况下拜师的时候,师父会选择一个好日子,做一个道场,举行正式的收徒仪式,然后师父赐徒弟道名,成为某派第多少代弟子。全真道冠巾科仪序中,提到“倘有出家时本师未请冠巾,而本师远游他方,或已羽化, 可专拜学师,傍设本师牌位,遵科冠巾,亦无不可,切不可更改本师与己后取之法名。”可见本师的重要性。

但是,修道是一个很长远的事情,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很多知识需要了解,这就需要学习。一般出家三年后,经得住师父的考察,相当于考试合格,师父会邀请附近宫观的有德行的三、四个,或者七,八个道长,给弟子举行“冠巾”仪式,表明是真的出家人了。然后就鼓励弟子下山,参访名师,寻访大道。下山后寻访的名师,可以向其学习,这就是“拜先生”,就是人们说的“拜师傅”。和“拜师父”意思上有些区别。

拜师这件事,其实一点都不简单,有时候师傅比你更急

这个师傅,就是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业也。“师傅”一词,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而且从一开始就是用来指老师的。《榖梁传》中有这样的说法:“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战国时期称老师为师傅,秦王令异人试诵诗书,异人推辞说:“少弃捐在外,尝无师傅所教学,不习于诵。”这里的“师傅”与教学关联,显然指的是老师。

拜师父如同睁眼投胎,一生只拜一位,先生(老师)可以拜多位。自己的师父(度师)即是自己的亲师父,一生只能是一位。如果日后看到哪位有名的高道后,又跑去拜人家当师父,则会被认为属于不孝,每逢参学参访,冠巾受戒(正一则为传度授箓)之前也是须要征求自己师父同意的。而作为师父在收徒之前,若知道此人已有师父,那就断不可再收此人为徒弟了,只能收为学生。

文章摘自道家研究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