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結局:一個星球一個實驗|宇宙自然生命簡史 71

1894年,在新西蘭南島和北島之間的海峽中,人們在一塊孤零零的礁石上,建起了一座燈塔。燈塔有一位看守人,他的小貓不斷地給主人叼回來一種古怪的小鳥。看守人很有責任心地將其中的幾隻送到了惠靈頓博物館。館長一看之下,大喜過望,因為這種鳥叫鷦鷯,是唯一一種不會飛的棲立鳥種,在其他地方從未發現。他立即起程前往燈塔所在的礁石,但當他趕到時,小貓已經殺光了所有的鳥。鷦鷯,這種不會飛的鳥,僅存於世的就是博物館中的那12只標本。

大結局:一個星球一個實驗|宇宙自然生命簡史 71

圖:鷦鷯

至少我們還有鷦鷯的標本。很多時候,我們連標本也保護不住。以可愛的卡羅來納鸚鵡為例,這是一種通體翠綠、腦袋金黃色的小鳥,一度曾被認為是北美洲最引人注目、最漂亮的鳥類。在它們全盛時,數量極多,僅次於旅鴿的數量。但農民卻把它們當做害蟲,而且,它們很容易被捕殺,因為它們總是成群而飛,並且有一種特別的習性,只要一聽到槍響,雖然當時會四散飛開,可馬上又會返回查看中槍的同伴。

大結局:一個星球一個實驗|宇宙自然生命簡史 71

圖:北卡來納鸚鵡

十九世紀初,皮爾(Peale)寫了一本《美國的鳥類》,相當的經典。在書中,他描寫自己有一次朝一棵鸚鵡棲息的樹木連續開了幾槍,他寫道:

“每開一槍,雖然它們紛紛落地,但倖存者的愛心似乎反倒增長了。因為,在那地方上空繞飛了幾圈之後,它們又重新飛回到我的附近,看看它們被射殺的同伴,滿是同情和關切,我實在下不了手了。”

到了上世紀的二十年代,這種鳥幾乎被捕殺殆盡,只剩下很少的一些還生活在籠子中。最後一隻卡羅來納鸚鵡叫印加,1918年死於辛辛那提動物園,而在這之前的1914年,最後一隻旅鴿也在這裡死去。印加死後,人們鄭重地把它做成了標本,但是,你再也看不到這隻可憐的小鳥了,因為動物園把它的標本也給弄丟了。

大結局:一個星球一個實驗|宇宙自然生命簡史 71

圖:旅鴿

上面那個故事中,最令人吃驚和費解的是,作為一名愛鳥人士,皮爾竟然毫不遲疑地打死了為數眾多的鸚鵡。而且,他這麼做似乎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僅僅是因為有趣。長期以來,那些對世界上的生物有著最強烈興趣的人,往往就是最有可能造成它們滅絕的人,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

無論從哪種意義上講,在這方面最典型的一個代表就是沃爾特•羅斯柴爾德(Walter Rothschild),也就是羅思柴爾德男爵二世了。出生於銀行世家的他是一個性情怪癖、深居簡出的人。他活的一輩子(從1868-1937將近70年)都住在自己家的育兒室中,使用的傢俱都是從小一直用慣的,甚至床也沒換過,儘管他的體重一度達到270斤。

大結局:一個星球一個實驗|宇宙自然生命簡史 71

圖:沃爾特•羅斯柴爾德

羅斯柴爾德鍾情於自然史,並且是一位狂熱的標本收藏家。他招募大批訓練有素的人員,派他們前往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有一次多達400人。這些人爬山涉水,披荊斬棘,為的就是尋找新標本,尤其是會飛的生物。他們將收集到的標本打包發往羅斯柴爾德的莊園。然後,羅和他的助手們開始分門別類,詳細登記,仔細研究。在此基礎上,他出版了一系列的書籍、文集和論文,總計多達1200卷。羅的標本工廠一共製作了200多萬件標本,為科學資料庫增添了5000多個新品種。

難以置信的是,羅斯柴爾德並不是十九世紀最狂熱的收藏者。無論從規模上還是投資上來衡量,這頂桂冠幾乎可以肯定是屬於康明(Hugh Cuming)的,康明也是一位富裕的英國收藏家,比羅斯柴爾德稍早一些出現。康明痴迷收集標本到什麼程度呢?他竟然為此專門打造了一艘遠洋考察船,僱了一批全職船員,在世界各地收集一切能找到的標本:鳥類、動物、植物,尤其是貝類。他們還收集了大量的藤壺,轉贈給了達爾文,成了達爾文從事生殖研究的基礎資料。

大結局:一個星球一個實驗|宇宙自然生命簡史 71

圖:康明(Hugh Cuming)

然而,羅斯柴爾德作為那個時代最具科學頭腦的收藏家的同時,也是最可悲的殺戮者。十九世紀九十年代,他開始對夏威夷感興趣,那裡也許是地球上最容易遭到破壞的地方了。數百萬年與世隔絕的環境,使得夏威夷進化出8800多種獨特的動植物。尤其讓羅斯柴爾德感興趣的是那裡五顏六色的珍稀鳥類,它們的種群數量往往都很小,生活範圍也很窄。

很多夏威夷的鳥類都有幾個共同點:有特色、招人喜歡、稀少。但這些特點集於一身就是一場悲劇。令人傷心的是,它們往往都很容易被捉。比如說有一種雀科鳴鳥,只要一聽到有人模仿它的叫聲,就會從樹上飛下來以示歡迎。最後一隻雀科鳴鳥可能是被羅斯柴爾德手下最得力的一名助手在1896年殺掉的。在10年左右的時間中,羅斯柴爾德的精心收集很可能導致了 至少有9種夏威夷鳥類消失。

大結局:一個星球一個實驗|宇宙自然生命簡史 71

像羅斯柴爾德這樣不惜一切代價捕鳥的人,絕不止一個,還有更猛的。有一位出名的收藏家叫布萊恩(Alanson Bryan),1907年當他得知自己打死了最後三隻墨黑色蜜鳥時,他說這個消息令他“享受”,而這種鳥是十年前才剛剛被發現的。

總之,那是一個讓人難以理解的時代,但凡有一點點攻擊性的動物,都會受到人類的殘酷鎮壓。在1890年,紐約州為獵殺東部山區的獅子,支付了100多筆賞金,儘管在當時,這種飽受人類侵擾的動物已瀕臨滅絕。在西弗吉尼亞,每年都會給獵殺最多“害蟲”的人授予大學獎學金。在當時,只要不是牲畜和寵物,基本上就會被認為是“害蟲”。

要說明那個時代的難以理喻,最生動的例子莫過於小黑胸蟲森鶯的命運了。這種鳥兒原產於南美洲,以叫聲好聽出名,但它們的數量一直很少。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它們基本上已經絕種了,很多年沒再被人看到過。接著,在1939年,有兩個鳥迷在相隔兩天的時間中,碰巧在兩個相距甚遠的地方見到了幾隻倖存的小黑胸蟲森鶯。他們不約而同地朝這些鳥開了槍。

大結局:一個星球一個實驗|宇宙自然生命簡史 71

圖:小黑胸蟲森鶯

這種滅絕行為不僅僅發生在美國。在澳大利亞,人們懸賞捕殺塔斯馬尼亞虎(學名叫袋狼)。這種動物長得像狗,背部有明顯的虎紋。直到1936年最後一隻袋狼孤零零地死於一傢俬立動物園的前不久,懸賞令都還在。今天,如果你還想看一下這種唯一存活到近現代的有袋類肉食動物,只有去塔斯馬尼亞博物館,那裡還剩下一些照片和一段61秒長的影片,最後一隻袋狼死了以後,屍體竟隨著每週清理一次的垃圾扔掉了。

大結局:一個星球一個實驗|宇宙自然生命簡史 71

圖:袋狼

在聲學和信號學中,有一個詞叫背景噪音,這個大家都不陌生,收音機調到一個沒有頻道的地方就能聽到沙沙聲,這個就是背景噪音。生態學家借用了這個概念,提出了背景滅絕的概念。也就是說,正常情況下,物種也會天然滅絕,我們通常用每年每 100 萬個物種中會滅絕多少種來做定量分析,在正常地質時期的滅絕速率就被稱為背景滅絕速率。生物學家們計算背景滅絕速率的方式主要是靠分析化石記錄,複雜性和難度都非常大。而且,每一種類型的物種背景滅絕速率相差很大,目前研究的最為徹底的一類動物是哺乳動物。現在生物學家們的結論是,哺乳動物的背景滅絕速率是 0.25 ,也就是每 100 萬種哺乳動物,每年會有 0.25 種滅絕,這個有點抽象,我給你再換算成你容易理解的表達方式。今天地球上生存著大約 5500 種哺乳動物,那麼正常來說,每 700 年差不多就會有一種哺乳動物消失。而現在的 0.25 的滅絕速率相比於背景噪音的嗡嗡聲,簡直就像是一聲驚雷。在物種滅絕曲線上,它是一個犀利的尖峰。

地球上曾經發生過五次物種大滅絕,而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物種滅絕的速率遠遠高於背景滅絕速率,毫無疑問,我們現在正處在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中。

2014 年 8 月,在《保護生物學》(Conservation Biology)這本 SCI 核心期刊中,多位生物學家聯合發表了一篇重要的論文,根據他們的研究,在現代人出現前,物種總體滅絕速率是 0.1,這個可以看成是物種背景滅絕速率,而現在,這個數字是 100,增長了 1000 倍,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以驚人的速度增大,他們估計在不遠的將來,這個數字很可能還會比現在高 1 萬倍。毫無疑問,我們正處在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中,這也被稱為全新世大滅絕或者人類世大滅絕。不過這裡需要注意的是,人類世的年代分界線並沒有準確的定義,有些學者認為可以從農業革命開始算,大約數萬年前。雖然會有爭議,但是爭議的年份也是在一個數量級之內的。

2015 年,發表在另外一本權威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篇論文表示,現在地球上哺乳動物的滅絕速率是過去的 20-100 倍。物種的滅絕如果按照現在的速度發展下去,250 年後就可以達到恐龍大滅絕時的程度。

第六次大滅絕已經來臨,這一點已經成為了科學界的共識了。那麼,原因到底是什麼呢?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生物多樣性大廳中央,有一塊主展板,上面寫著這樣的話:“現在,我們正處在第六次大滅絕之中,這一次的原因僅僅只是人類對於生態地貌的改變”。這可以看作是科學共同體對這次大滅絕事件態度。那麼,人類到底是如何造成物種大滅絕的呢?原因不止一個。

在生態學上,大家公認的定律少得可憐,在這些定律中,有一條被所有人一致接受的定律,叫做物種-面積關係式,它被稱作這個學科中最為接近元素週期表的科學定律。它的內容是:面積越大,能發現的物種數量越多。這很像是條公理,幾乎是不證自明的。這個定律可以說明,人類的活動範圍越大,其他生物的生存範圍就越小,物種的數量也就越少。

在工業革命之前,人類消滅物種主要靠的是捕殺,走到哪裡,滅到哪裡。3 萬年前,智人通過俾斯麥群島以及所羅門群島橫渡太平洋,生活在這些群島上的生物就遭了秧。根據《科學》雜誌 1995 年刊登的一篇文章,估計有 2000 種鳥類因為人類的到達而滅絕。

大約 2000 多年前,人類來到了馬達加斯加群島,幾乎滅光了島內的所有巨型動物,例如象鳥、狐猴、馬達加斯加河馬等等。

大約 1500 多年前,人類來到了印度洋群島,這些島上的幾種巨型龜以及包括渡渡鳥在內的 10 多種鳥類被團滅,在地球上徹底消失。

在陸地上,情況也沒好多少。歐洲的原牛、野馬,塔斯曼尼亞的袋狼,非州東南部的斑驢,還有大海牛、福蘭克狼等等,都被人們趕盡殺絕了。眼看著就要滅絕的一種大型動物就是非洲的白犀牛,還剩下最後一隻,你願意的話,可以在網上觀看直播,親眼目睹一個物種的滅絕。

比捕獵更狠的是人類對森林的砍伐,如果把捕獵想象成狙擊槍,那麼森林砍伐對物種而言就是大炮。還是根據物種-面積定律,我們可以計算出,每年丟失 1% 的森林面積,就會導致大約 0.25% 的物種消失。如果我們非常保守地估計熱帶雨林中有 200 萬種物種,這就意味著差不多每年要損失 5000 個物種,一天就是 14 個。

大結局:一個星球一個實驗|宇宙自然生命簡史 71

但是,捕獵和森林砍伐對於物種滅絕速度的影響與工業革命之後的人類活動影響,那又是小巫見大巫了。2004 年,頂級期刊《自然》雜誌的封面文章是《氣候變化引發的滅絕風險》。約克大學的生物學家克里斯•托馬斯領導的團隊發現,在最低水平的變暖假設下,全部物種中,會有 9% - 13% 在 2050 年前被“劃定為滅絕”。在最高水平的變暖假設下,這個數字將是 21% - 32%,取一下平均值,結論就是:全部物種的 24% 正在走向滅絕。

當然,這篇論文刊登後,也遭到了比較多的挑戰。有些科學家認為托馬斯高估了,有些則認為他低估了,但是,所有對托馬斯論文的挑戰,都只不過是在一個數量級範圍的微調,沒有人否認驚人數量的物種正在走向滅絕這個事實。

大結局:一個星球一個實驗|宇宙自然生命簡史 71

全球變暖的最直接一個後果就是造成了珊瑚的大面積死亡,因為珊瑚對海水溫度特別敏感,上升一點點都會導致珊瑚蟲的死亡。全世界大約有 25% 的魚類生活在僅佔海底表面積 0.1% 的珊瑚礁海域。過去 30 年,全球已經有約一半的珊瑚消失了,那些賴以生存的淺海生物也失去了它們的家園。

你可能會提出這樣的疑問,全球變暖確實是人類活動造成的嗎?在各類媒體上,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名人反對這個觀點。但是,你只要留心,你會發現,在這些名人當中,你幾乎找不到真正的科學家。最能代表科學共同體的觀點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簡稱為 IPCC 的報告,IPCC 在 2007 年的報告中,把為全球變暖是人類活動造成的置信度標記為“非常可能”,到了 2013 年改為了“極有可能”,標記為至少 95% 的可能性。現在又是 4 年過去了,新的報告還沒發佈,但幾乎可以肯定,可能性標度會進一步上升。

人類是否能成為第六次大滅絕的倖存者呢?實話實說,這依然是一個世界未解之謎。2014年,美國出版了一本很重要的科普書,很多媒體把它比作《寂靜的春天》,這本書的名字就叫《大滅絕時代》,我現在手頭就拿著它的譯者葉盛老師送給我的書,在書的最後,第 375 頁到 376 頁上寫著這麼一段話:在我們親手製造的滅絕事件中,我們自己會有怎樣的結局?可能性之一正是:我們自己也終將被我們“對於生態地貌的改變”所消滅。這種想法背後的邏輯是這樣的:雖然逃脫了演化的束縛,但人類仍要依賴於地球的生物系統和地理化學系統。我們擾亂這些系統的行為,比如熱帶雨林砍伐、大氣組成改變、海洋酸化,也令我們自身處於生存的危險之中。我真誠地期望,在未來,揭曉謎底的不是地球上僅存的最後一個人類。

回顧前面所講的這一切,我最大的感慨是,如果宇宙中的神級文明打算委派一種生物去照料我們孤寂宇宙中的某顆藍色星球上的生命,最好,不要選擇人類。

但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是,不管是命中註定,還是天意使然,我們已經被選中了。我們自以為是最優秀的。也許我們確實是最有智慧的,也許我們不愧是萬物之靈長,但同時我們也是萬物最可怕的噩夢,想到這一點,真令人沮喪。

由於我們的冷漠,從不關心其他物種的死活,所以我們完全不知道有多少種生物已經或即將滅絕;我們也完全不知道我們人類在其中飾演的角色。

我們其實什麼都不知道。我們不知道人類是從何時開始幹下這麼多不可逆轉的事情,也不知道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會對未來產生什麼影響。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我們只有一個星球供我們折騰,也只有我們有能力改變她的命運。在《生命的多樣性》一書中,威爾遜(Edward O. Wilson)寫下了這樣一句簡潔但深刻的話:“一個星球、一個實驗”。

我們能出現在這個星球上,是如此的幸運。這裡的“我們”指的是地球上的每一種生物,在這個宇宙中,任何一種生命的出現都是一個奇蹟。當然,作為人類,我們更是擁有雙倍好運。我們不僅享有存在的恩典,還擁有獨一無二的能欣賞這種存在的能力,甚至,我們還可以使這一切變得如此美好。我們才剛剛開始掌握這種技巧。

在很短的時間中,人類就已經達到了現在的地位。現代人類存在的時間還不到整個地球歷史的萬分之一,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即便是如此短暫的存在,也需要一連串幾乎是無窮無盡的好運氣。

大結局:一個星球一個實驗|宇宙自然生命簡史 71

我們只不過才剛剛開始啟程。當然,最關鍵的是要確保我們一路走好。而這一切,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僅僅有好運相伴是遠遠不夠的。

請記住,一個星球,一個實驗,我們只有一次機會!


說明:

《宇宙自然生命簡史》是我重譯、改編的《萬物簡史》。

1、修正了原書中不準確的知識點。

2、更新了最近這 10 年來的科學進展。

3、補充新增大量相關知識點。

4、直接翻譯自英文原著,沒有使用原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