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是國家機密,三次與死神擦肩而過,沒有留過洋卻爲國造出氫彈

​在中國科學界,有兩個重要的日子是註定要流芳千古的。一個是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點,那一天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成功爆炸。另一個重要的時間是1967年6月17日,在羅布泊上空,中國成功爆炸了第一顆氫彈。

名字是國家機密,三次與死神擦肩而過,沒有留過洋卻為國造出氫彈

至此,中國成功打破了大國的核壟斷,粉碎了以美國為首的大國對中國的核威脅的陰謀,中國的國防力量到這時才算是真正的完整。

我們無法忘記中國之所以能夠研發出自己的核武器,完全靠的的一批科學家日以繼夜的工作和堅持不懈的付出。錢學森、鄧稼先、錢三強等一批愛國科學家從此也被群眾津津樂道。

我們都知道,中國原子彈之父是鄧稼先(一說是錢三強),導彈之父是錢學森,衛星之父是孫家棟,這個大家都知道。可是,正當大家都在歌頌這一批科學家的豐功偉績的時候,氫彈之父于敏的名字在當時卻沒有被大家記住。

名字是國家機密,三次與死神擦肩而過,沒有留過洋卻為國造出氫彈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

于敏接受研製氫彈的重任,但是計劃必須低調

一方面,中國的原子彈項目正搞得如火如荼。另一方面,這個時候中國的氫彈項目也開始另起爐灶。

1960年,時的二機部劉傑部長、錢三強副部長把研究氫彈的任務交給了以于敏為首的一批年輕人。當然,研究氫彈這個事情是當時的機密行動,絕對不能透露給外界,尤其是不能讓美國知道中國的這一計劃。

于敏從此開始隱姓埋名工作生活,連名字也成了機密

從那時候開始,于敏就過上了隱姓埋名的生活。從1960年到1988年,長達28年內,于敏的名字和身份是嚴格保密的,被國家列為最高機密。所以,多年來世人對錢三強、錢學森、鄧稼先等人津津樂道,卻對“于敏”兩個字感到很陌生,原因就在此。

名字是國家機密,三次與死神擦肩而過,沒有留過洋卻為國造出氫彈

從事氫彈研製一路荊棘密佈,工作人員卻毫無怨言

在剛剛從事氫彈研製的那幾年,適逢中國進入困難時期。科研人員一度連吃飯都成問題,不得不靠挖野菜,以瓜、菜和小球藻等來充飢。由於營養不良,很多科研人員都得了浮腫病。包括于敏也是如此。但是,于敏帶著一幫科研人員,毫無怨言,始終保持著飽滿的工作情緒,日以繼夜地工作著。

名字是國家機密,三次與死神擦肩而過,沒有留過洋卻為國造出氫彈

鄧稼先與于敏

因為條件落後,沒有先進的計算機,于敏帶領團隊竟然人工計算

研製氫彈,面臨著大量的複雜計算。可那時候國家沒有大型電子計算機,甚至連手搖電子計算機都沒有幾臺。于敏等人只好使用“土辦法”,用上了計算尺,來進行復雜計算。這顯然加大了工作量。為此,于敏等人經常加班到深夜,睡眠時間嚴重不足。

名字是國家機密,三次與死神擦肩而過,沒有留過洋卻為國造出氫彈

于敏團隊在交流工作

1965年10月,在於敏的親自組織和部署下,氫彈理論得以突破。1966年12月28日,氫彈原理試驗成功。1967年6月17日上午7時,一架72號轟炸機帶著中國第一顆氫彈進行空投試驗。沉寂的戈壁大漠上空,瞬間升起了一顆極為神奇壯觀的“太陽”。至此,中國氫彈製造成功

名字是國家機密,三次與死神擦肩而過,沒有留過洋卻為國造出氫彈

中國第一枚氫彈引爆成功

中國研製氫彈的速度,令世界震驚,法國總統更是情緒失控

當時沒有人知道,為什麼中國在引爆原子彈之後的短短兩年就能夠製造出氫彈。在當時,製造氫彈可是個大工程。從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到爆炸第一顆氫彈,美國用了7年零3個月,英國用了4年零7個月,蘇聯用了近4年,法國用了8年零6個月。而中國,只用了短短2年零8個月,速度甚至還趕在法國前面。

這一消息傳到法國後,總統戴高樂大發雷霆,他把原子能總署的官員和主要科學家叫到他的辦公室,拍著桌子質問“為什麼法國的氫彈遲遲搞不出來,而讓中國人搶在前面了?”

現場鴉雀無聲,因為沒有人知道中國人到底掌握了什麼秘訣,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實現了從原子彈到氫彈的跨越!

沒有人會知道製造氫彈的英雄經三次與死神擦肩而過,有一次差點真的犧牲了

當時于敏團隊為國家造出了氫彈,但是因為名字保密,加上自己隱姓埋名,所以這位英雄在當時一度被人忽視,也因此,更沒有人知道在研製氫彈的工作中,他曾經三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操勞過度,胃病加劇,在工作現場幾次休克昏死過去

1969年初,因奔波於北京和大西南之間,也由於沉重的精神壓力和過度的勞累,他的胃病日益加重。由於操勞過度和心力交瘁,于敏在工作現場幾至休克。

深夜突然休克,如果不是妻子在身邊,也許于敏就犧牲了

1971年10月,考慮到于敏的貢獻和身體狀況,才特許已轉移到西南山區備戰的妻子孫玉芹回京照顧。一天深夜,于敏突然休克過去,經醫生搶救方轉危為安。後來許多人想起來都後怕,如果那晚孫玉芹不在身邊,也許他後來的一切就都不存在了。

名字是國家機密,三次與死神擦肩而過,沒有留過洋卻為國造出氫彈

于敏和妻子孫玉芹

于敏在列車上開始便血,在醫院輸液又開始休克

出院後,于敏顧不上身體未完全康復,又奔赴西北。由於連年都處在極度疲勞之中,1973年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車上開始便血,回到北京後被立即送進醫院檢查。在急診室輸液時,于敏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

沒有留過洋是于敏最大的遺憾,也因此更加努力工作

我們知道,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的物理科學家群體中,群星薈萃。他們之中絕大多數都有出國留學或進修的經歷。不過於敏可是土生土長的中國科學家,于敏從來沒有留過學。因此,他被稱為“土專家”,日本同行則稱之為“國產土專家一號”。

名字是國家機密,三次與死神擦肩而過,沒有留過洋卻為國造出氫彈

于敏深知自己的這一短板,所以,在工作上比別人更加勤奮。晚年,當別人問他一生有何遺憾時,他說:“這一生沒有機會到國外學習深造交流,這對一個科學家來說是很大的遺憾。對於科學家來說,正式的職業是科學研究。而學術研究的環境和學術氛圍比較濃的是歐美和過去的蘇聯。我雖然在國內是一流的,但沒有出過國總是一種遺憾。如果年輕時能夠出國進修或留學,對國家對科學的貢獻或許會更大。”

總結:

我們有句古話叫做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但是在我們享受和平生活的同時,也一定要記住喝水不忘挖井人,之所以中國有今天的太平盛世,那可是50多年前一個又一個像于敏科學家用汗水和心血換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