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乾隆高高捧起,又重重摔下,首席軍機大臣如何成了刀下亡魂?

shiyichuan2005


訥親的一生,就像坐過山車,驚險刺激。既體驗了一飛沖天的極度滿足,又感受了急速下墜的失落與無奈。真可謂否極泰來,盛極必衰。

一,訥親為什麼能位及人臣呢?

首先,訥親出身高貴。

訥親出身於鈕祜祿氏世家,世代與皇室聯姻。曾祖額亦都為開國五大功臣之一,祖父遏必隆是康熙朝的輔政大臣,父親尹德授領侍衛內大臣,姑母是康熙帝的孝昭仁皇后。他身世顯赫,集紅後代與官後代於一身。

(訥親劇照)

其次,訥親常伴君王側。

訥親和乾隆年齡相仿,當乾隆還是皇孫弘曆時,兩人是兒時玩伴。及至稍長,該入學時,訥親便成了乾隆的伴讀。等到乾隆能獨立辦差後,訥親就是乾隆的手下干將,時常鞍前馬後地陪侍。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訥親和乾隆的交情有很深的基礎。

其三,訥親確有才幹。

訥親在雍正時期就已被授為散秩大臣,後又為鑾儀使,最後進入軍機處。估計當時訥親還不到20歲,如此年紀,能進入雍正的核心權力部門,說明訥親定有其過人之處。

昭槤在《嘯亭雜錄》中評價訥親:“訥人亦敏捷,料事每與上合。”

訥親勤勉謹慎,清正廉潔。在訥親的權力達到頂峰時,他的府前可謂車水馬龍、門庭若市,辦事送禮之人“多如過河之鯽”。訥親為了拒絕朝臣們的請託送禮,專門在自家門外養了一隻兇猛的藏獒,用以恐嚇投機鑽營之人。一段時間之後,朝臣們明白了訥親的用意,送禮之人漸漸絕跡。

其四,乾隆為了制衡權力。

(乾隆劇照)

雍正去世後,鄂爾泰和張廷玉領遺命,同為輔政大臣。朝臣中分成了兩大派系,形成了“滿則思依附鄂爾泰,漢則思依附張廷玉”的局面。

乾隆對此現象極為不滿,如果黨爭太烈,勢必威脅到他的皇權,於是,他不遺餘力的扶持訥親,希望訥親能制衡張廷玉和鄂爾泰。

因此,在乾隆二年,訥親就被乾隆提拔為兵部尚書兼議政大臣;同年入軍機處,居六名軍機大臣之一;乾隆六年,訥親已手握宰相之實權,權力遠超張廷玉和鄂爾泰。

至此,訥親位極人臣,仕途達人生巔峰。

二,訥親為何成為乾隆刀下的亡魂呢?

首先,金川戰事失利。

乾隆十一年,金川土司莎羅奔率兵攻打康定等地,清廷派張廣泗前去鎮壓。因蜀地地勢險要,張廣泗屢攻不下,乾隆遂派訥親為督師,和張廣泗共同作戰。臨行前,乾隆對訥親期許甚高:“由可信大臣親履行間,既可察明軍中實情,據實入告,又可相機指示,早獲捷音。”

(金川之戰)

但訥親自恃為首席軍機大臣,目空一切,既沒把莎羅奔放在眼裡,又不聽張廣泗的勸告。他抵達金川后,限令三日之內破敵,清軍將士只好拼死猛攻,死傷慘重。

訥親一戰受挫,便整日坐於賬中,遙控指揮金川戰事,從不親臨前線,只是一味下令強攻。

張廣泗不滿訥親的做法,但懾於其權勢,不敢直諫,任由訥親妄為。於是金川之戰成焦灼之勢。

乾隆得報後,對訥親大失所望,命將訥親召回京城,革去督師之職。返京途中,訥親曾抱怨,“番蠻之事,如此難辦,切不可輕舉妄動。但此言,我如何敢上紙筆入奏”。意思是說,乾隆不該過問金川的事。乾隆聽後,愈加憤怒。

在乾隆看來,訥親是他一手扶植的重臣,給了他很多恩澤,對他寄予厚望,訥親不但平叛失敗,還將責任歸咎於乾隆。

於是,乾隆忍無可忍,“不重治其罪,將視朕為何如主?”下令把訥親給殺了。

(清朝軍隊)

其次,訥親為乾隆背鍋。

金川戰事失利,責任不全在訥親。訥親擅長處理朝政,但對帶兵打仗一竅不通,毫無戰事經驗。乾隆明知其不能勝任督師一職,還是將他派往前線,最終導致全盤皆輸。乾隆礙於臉面,只好讓訥親背鍋。

其三,訥親的性格有缺陷。

訥親性格傲慢,恃才傲物,固執刻板,得罪眾朝臣。如果他當初放下身段,聽從張廣泗的建議,不急於求成,也許他還會繼續自己輝煌的仕途,不至於成為刀下亡魂。


張生全精彩歷史


鈕鈷祿.訥親,滿洲鑲黃旗人,康熙朝四大輔政大臣遏比隆的孫子,內大臣尹得之子。是乾隆初期的領班軍機大臣,地位在張廷玉之上。因為從小就是乾隆帝的伴讀,兩人情誼很深,很受乾隆帝的寵愛。

說到訥親的平步青雲,除了自身的忠心才能,潔身自好之外,最重要的還是機會好。為什麼這麼說那,這就要說說乾隆初期的政治局勢了。

雍正駕崩之後,也給年輕的乾隆皇帝留下了四位顧命大臣,這四位大臣分別是皇叔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和張廷玉。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乾隆即位之初對這四位大臣還是頗為倚重的,這和他的政治地位不是非常堅固,有直接的關係

但是,隨著年紀的增長以及對朝政管理的的經驗越來越豐富,乾隆對鄂爾泰和張廷玉越來越不滿。因為隨著兩人地位的不斷上升,兩人的勢力也不斷的膨脹,門生故吏遍天下。而且兩人關係不和,導致滿漢關係也日漸緊張,朋黨之爭又導致了政令的難以實施。

乾隆一方面開始著手打擊分裂兩人的勢力,一方面也開始培養自己的心腹。而年輕有才的訥親成為了首選。隨著鄂爾泰的去世,乾隆更是直接讓訥親接替了鄂爾泰的領班軍機大臣之職,權利還在張廷玉之上。

由慶復和張廣泗指揮的大小金川戰役失敗之後,慶覆被賜自盡。這時訥親又動了心思,放著好端端的太平宰相不當,突發異想,要立功封侯,竟然主動請纓金川戰役,而乾隆看他士氣高漲,也欠考慮的就答應了。

事情可想而知,毫無治軍經驗,也無軍事才能的訥親到了前線,怎麼管得了手下這群丘八爺,只能再次重用戴罪立功的張廣泗。而已經屢次失敗的張廣泗猶如驚弓之鳥,再不敢拿主張,事事聽從訥親吩咐。

只會紙上談兵的訥親先是去了一年多毫無建樹,又抵不住乾隆的嚴詞催促,很快就犯了致命錯誤,把自己的糧庫安排在了敵人的鼻子底下。後大軍輕進,被莎羅奔抄了糧道。訥親,張廣泗又一次被捉。

訥親兵敗本還可原諒,可他不該把有功的兆惠,海蘭察當替死鬼,誣陷有功將士,做了第二個慶復。

後經乾隆和大臣們商議,訥親先是剛愎自用不納善言,戰敗之後又畏罪諉過欺君罔上,喪師辱國等罪,賜自盡。

其實,訥親一生為官清廉,曾經為了堵截送禮走門路的官員,家裡特意養了一條大狗。為官期間賑災,整頓鹽政,治理水患等政績傑出,也算是一個好官。只可惜,他不該涉足自己絲毫不懂的軍事領域,讓國家損兵折將,自己也身敗名裂。


風雨中的小草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細思極恐,乾隆竟然重重的打了自己的臉,難道不知道麼,在鈕鈷祿·訥親的任用上可謂識人不明,用人不善,自己才是問題的根本。且鈕鈷祿·遏必隆能打不代表他孫子也能打,大環境相對來說比較穩定太平盛世,武勳集團被養廢的很多,可不止訥親,更為過分的是讓訥親用其祖父遏必隆的刀自盡。



早先乾隆已經對張廣泗很不滿了,覺得訥親能夠勝任所以急召訥親回京領命,將訥親推上了戰場。

訥親本身在行兵打仗方面確實力不從心,根本不懂指揮調度,並且接觸部隊時間太短,既剛愎自用(這是他的老毛病,當初劉統勳參他一本也是這個原因),最初是盲目冒進,受了些挫折則蟄居不出,膽小如鼠,最後所有事情都交給張廣泗。張廣泗面對訥親時唯唯諾諾不敢進諫,也不敢舉報,而後又兩面三刀的給訥親下絆子,所以造成戰勢更為不利,訥親在推卸責任的時候把他捎上了。


訥親最後出了昏招從最初的主張增兵到現在要偃旗息鼓,乾隆能不氣麼,深深的失望,清廷損失重大,打仗就是打錢吶。於是想把訥親調回來,沒想到訥親沉不住氣,又一份“請調函”有飛到乾隆手裡,這也太迫不及待了,而訥親又作死一樣的說了一句話,沒想到傳到乾隆耳中:

“西南蠻夷之事,非常的難辦,對於他們一定不可輕舉妄動。但是這些話,我怎麼敢上書皇上呢。”

得,推卸責任給張廣泗,乾隆沒說啥,本來對張廣泗就很不滿,這下好,把責任推給乾隆了,那還不氣瘋了,乾隆認為這就是訥親說他---對金川出兵本身就是個錯誤。這回乾隆新賬老賬一起算,沒再慣著他胡說八道,直接賜死。


古今通史


短短三年之間,就從一個巔峰強者變成了刀下幽魂

——鈕鈷祿.訥親 的經歷可真夠刺激的。




其實訥親挺厲害的

訥親這個人辦事能力極強,做起事來很直爽,沒有半點模稜兩可的樣子,這一點很受乾隆皇帝的喜歡。

訥親曾經對河南,山東等地的內部管理和豆腐渣工程,還有許多州縣的"惟責貢賦,浮文常多"的怪象向乾隆進行了報告和建議,這都引起了乾隆的重視。


在那訥親擔任軍機大臣之前,朝廷內部中鄂爾泰和張廷玉的鬥爭十分激烈,1°成為乾隆皇帝的心頭病。而訥親不僅有能力,和乾隆關係好,並且置身於兩者之外。於是乾隆便有意提拔訥親,於是在鄂爾泰死後就將訥親提拔為軍機處首輔大臣,並於一年後取代張廷玉成為內閣首輔。

由此,在乾隆11年,訥親到達了他人生的巔峰。

是自己作死,也是皇帝讓他背黑鍋。

訥親這個人,做一個文臣,處理政務還真的不賴。但是他太盲目自信了,不好好在朝廷裡當自己的書生,偏偏要去戰場上做一個自己完全沒有摸到門路的將軍。

而乾隆也真的是一時大意,腦子一熱,居然同意訥親去帶兵打仗了。訥親毫無戰場經驗,他所做的只能是紙上談兵。很快,在金川之戰中,訥親所率領的軍隊遭到大敗,而在這次失敗中,受到影響的首當其衝便是乾隆皇帝,很明顯這是決策失誤呀!

乾隆皇帝急於這個黑鍋甩給別人,而這個訥親打完敗仗後還不老實,到處推卸責任,引起了乾隆的不滿,你是乾隆便下詔賜死訥親。

"成也乾隆,敗也乾隆",訥親這個人除了打仗,其他能力都很強,更重要的是十分清廉,曾經為了防止別的官員來到他家賄賂,還特地在家門口養了一條大狗。只可惜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在皇帝身邊做事,不好玩兒呀—~—

我是和你一樣愛好歷史的"歷史驚文",喜歡就關注我喲~


歷史驚文


訥親根正苗紅,是遏必隆之孫,更因為其清正廉潔,很受雍正皇帝的喜歡,所以從二等公一路提拔到軍機大臣並開始參與軍國大事。

一、高高捧起

訥親,鄂爾泰,張廷玉都是雍正皇帝的顧命大臣,是留給乾隆新朝的一個能夠穩定運行的政治班底,但由於鄂爾泰和張廷玉都是老臣,朝中地位及分量都不是剛上臺不久的乾隆能夠一時半會兒駕馭得了的。所以,乾隆皇帝一邊安撫老臣一邊培養自己的班子,這時訥親便進入了新皇帝的眼簾,首先年輕底子好,辦事能力也可以,名聲不錯,還受到先帝的讚美,且又是皇室的姻親,所以乾隆皇帝便開始培養訥親用來牽制張,鄂兩黨。

隨後,鄂爾泰被皇帝因朋黨論調申斥而逐漸遠離政治舞臺,不久後因為手足麻痺,臥床不起,直至去世。此時乾隆害怕張廷玉獨大專權,便讓訥親接替了鄂爾泰的位置,後又以各種名義飛一般的速度提升訥親的官職,一度排在了張廷玉之前,希望由此可以制衡張廷玉。事實證明,訥親沒有辜負皇帝的希望,無論朝中六部之事,還是出差賑災各事,都能領會皇帝的心意辦得圓圓滿滿,成績有目共睹,皇帝也加倍予以回報,幾年之間,權勢威望已超越張廷玉,深受皇帝喜歡與器重!

二、重重摔下

乾隆十三年,孝憲皇后病逝,乾隆最愛的女人去世了,這讓乾隆心中萬分悲痛,此時又傳來大小金川兵敗的消息,多次的戰報顯示,清軍不適應前線的環境,這讓乾隆調去了心愛大將張廣泗,以為能夠一舉獲勝。但事與願違,張廣泗也敗了。沒辦法,朝中能夠倚重的也就是訥親了,於是召回在山東賑災的訥親即刻上任,去往前線。

但是,訥親沒有一點點軍事經驗,更別說讓他上戰場打仗了,憑藉一腔熱血,剛愎自用,輕易出軍,導致損兵折將。一場場敗仗讓訥親不敢輕易再戰,生怕損失更大,乾脆就龜縮不出,有什麼事情一概讓人去找張廣泗。張廣泗也在這期間各種逢迎獻媚,誰知熱臉貼了訥親的冷屁股,非但不領情,還處處被針對。訥親把打敗仗的鍋全部甩給張廣泗,而張廣泗也心有不甘,便處處給訥親使拌掣肘,導致軍前將帥不和,戰事毫無進展。

雙方暗地裡各自上書,互打小報告,乾隆沒辦法,只能給他們最後一次機會,甚至親自給訥親出謀劃策,誰知一向很懂皇帝心思的訥親,此時此刻卻出奇的愚鈍,一邊上書請求出兵,一邊又下令撤回,隨後他又想靠後勤的優勢拖垮敵人,導致花了數倍的軍餉,死了數倍的士兵後,戰役依舊沒有起色,皇帝在這過程中也逐漸明白,訥親在軍事上的無能,自己用人失當了。所以將張廣泗和訥親召回京城述職並撤了訥親的職。這時候,訥親終於知道事情的嚴重性了,所以半路上請求返回前線,乾隆予以斥責並拒絕,隨後訥親一路被貶,直至被囚禁。

三、刀下亡魂

就在訥親已經不能再慘的時候,他之前的下屬們出來補了一刀。他們上報皇上說,在打仗期間,我們打仗,而他(訥親)卻在觀望。且訥親對這場戰爭持有一種隱約的懷疑態度,他說:“西南蠻夷之事,本來就特別難辦,我們最好是靜觀其變,不要輕舉妄動。但是看皇上的心意是想速戰速決,所以在這個節骨眼兒我又怎麼敢上奏皇上呢?”。乾隆認為,這一番說辭完全將責任推給了乾隆本人,而這一點正好打在了乾隆的痛處上,因為乾隆自己也知道用人失察了。所以當聽說了這席話後,乾隆帝徹底怒了,也不顧之前那麼融洽的關係,大罵道:“我恩遇你三十多年,你有什麼話就講出來啊,有什麼怕的,你要是早講出來,我們早點想別的辦法,而至於花了這麼多錢,死了這麼多人,不僅仗沒打贏,還落得今天這個場面,最可恨的是,你還把責任推給我?”。

乾隆越想越氣,越氣越恨,最終將前線失利之罪和自己的怒火全部發洩到訥親身上,下令押解訥親回京,賜刀自盡!

敢把鍋甩給皇帝,神仙都救不了訥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