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斋堂为何叫“五观堂”?

寺院斋堂为何叫“五观堂”?

(摄影:妙梵)

汉传佛教丛林中特有的仪制——早、午两次过堂。进食,被看作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在僧团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过早”、“过堂”指的是僧尼们将在寺院内的“五观堂”,也就是斋堂用餐。

“五观堂”,也叫“香积厨”。为何叫“五观堂”。这个名字来源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鼻祖黄庭坚的一篇短文——《食时五观》

寺院斋堂为何叫“五观堂”?

(摄影:妙雨)

“一曰,计功多少,量彼来处。此食恳植收获,舂磨淘汰,炊煮乃成,用功甚多。何况杀害生灵,为己滋味,一人之食,十八作劳。家居则食父母心力所营,纵是己财,亦承余萌,仕宦则食民之膏血,大不可信。

二曰,忖己德行,全缺应供。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全此三者,应受供养,己愧缺则已。否当愧耻,不敢尽味。

三曰,防心离过,贪等为宗。于上食味,务远物而求难得,是之谓贪。于下味食起恚怒,以口腹之故鞭仆人,是之谓嗔。食不过充饥,而求食前方丈,是之谓痴。君子食无求饱,离此过也。

四曰,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谷五蔬以养人,鱼肉以养老。形若者,饥渴为主病,四百四

病为客病,故须食为送药,以自扶持,是故知足者,举箸常如服药。

五曰,为成道业,方受此食。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先结款状,然后受食。既食,不可急于道业。”

寺院斋堂为何叫“五观堂”?

(摄影:妙雨)

五观,就是在过堂之前要思考的五件事情。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吃饭时,要想到为了自己口中滋味,多少人要付出辛劳,生灵要付出生命。而自己又做了多少功德,是否能承担起这份食物的重量。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藉着受食来提醒与反省自己,思考自己的德行是否能受得这样的食物。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对所受的食物,美味的不起贪念,中味的不起痴心,下等的不起瞋心。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要将所有的食物,看作是治疗身心的良药。五谷蔬菜是养人的良方,而鱼肉是养老的良药。饥饿、口渴是人们的首要疾病,所以每当食饭,都需要珍惜眼前食物,如服药一般。

五、为成道业,故受此食:君子不能因为吃食物而违背“仁”的做人准则,先付款项,再吃食物。吃饭的量要控制得适中,不可暴饮暴食,也不可食不抵饥,这样才有利于修行。

寺院斋堂为何叫“五观堂”?

(摄影:慧恒)

黄庭坚与佛教

北宋时期,士大夫与产生密切往来,甚至参禅悟道。他们游历佛寺、结交僧侣、参加法会、阅读佛经参禅打坐。那一时期的士人普遍有着极高的佛学修养,并将佛学智慧融入进入学思想中。

黄庭坚在当时具有非常显著的代表性。黄庭坚与云门宗、沩仰宗、临济宗、黄龙派等僧人交往甚密,禅宗各家的佛学旨要对黄庭坚的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黄庭坚也成为了众多禅门载入史册的重要居士。

从《与胡义老书》、《山谷内集诗注》、《跋勒道心经》等资料中不难看出,在修为方面,黄庭坚涉猎佛典的范围非常广,对经典进行过很深刻的钻研,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楞伽经》、《楞严经》、《金刚经》、《圆觉经》、《心经》、《维摩诘经》、《遗教经》、《华严经》、《金刚经》、《涅槃经》等等。

黄庭坚对于佛教中带有强烈文学气息、主张消除一切差别的佛典甚有感悟。他将佛学中精妙的哲学思想融入儒家学说,并构建起以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伦理思想,为后世留下了诸多精美的文学作品,是北宋时期居士佛教的重要代表人物。

参考文献:

陈利娟,黄庭坚的佛经阅读与习禅心态,2003.

潘桂明,《中国居士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钱志熙,《黄庭坚与禅宗》,《文学遗产》1986.

黄宝华,《黄庭坚评传》,南京大学出版,1998.

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