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移民江南的信陽鄉親後裔分布圖

一擔籮筐下江南的歷史正劇

---信陽地區清朝末期移民蘇浙皖環太湖

歷史考察記略

1

移民歷史背景

1851年——1864年的太平天國戰爭、及其引發的人口遷移,對安徽、浙江、江蘇產生很大影響。

由於太平軍和清政府軍在長江中下游的多年拉鋸式戰爭,使這三省的交界地區天無寧日,地無淨土,民不聊生,生靈塗炭,受到空前劫難。

據當時資料記載:“蘇、浙、皖三省被賊蹂躪之地,幾乎百里無人煙。其中大半人民死亡,室廬焚燬,田畝無主,荒棄不耕。”長期的戰爭,瘟疫和飢餓,使本地區人口減少千萬(包括死亡和流徙),人口損失率達90%以上,基本上是十室九空。

戰後,為了迅速恢復殘破衰敗的經濟,清同治五年(1866年)諭令各省招墾荒田,而要墾荒就必須解決人少地多的矛盾,為此,蘇、浙、皖三省在大力招引本地鄉民返回的同時,積極鼓勵外地農民前來就墾,並屢減賦稅,以寬民力。

而同時期的豫南地區人口無幾損失,當地的早婚習慣,出生率高,形成了一定的人口壓力,故此,豫南農民成為戰後招墾的重要對象。

有記載說,光山縣“自清同治以來七十年間,因人滿之患,遷居安徽、浙江、江蘇、江西四省佔六十餘縣,人口比老籍加倍,蕃衍之盛,亙古未有”。

當時豫南已是人多地少,加上賦稅過重,還有官兵與捻軍的戰爭襲擾,自然就使大量農民背井離鄉,遠赴江南。

同時,環太湖地區和豫南處於相近緯度,氣候條件、生產生活方式相近,加之又有政府政策鼓勵,遂使大批先民遷移並定居下來。

2

移民地域分佈

豫南移民遷移方式多種多樣,有成群結隊的、有一家單走的、有乘船沿江而下的、有推獨輪車的、有一氣趕到的、有一路要飯打工耗時半年以上的,更多的是一擔籮筐挑著走的,就是常說的一擔籮筐下江南。

遷移路線,一路向東出河南進入安徽,在蕪湖過江到宣城,到後來被稱為“小河南”的安徽廣德和浙江長興泗安(這兩個地方都是交通要道,也是現今信陽人比例最高的縣、鄉)為中心點,再延伸到整個環太湖。

▲長興泗安鎮

(一)安徽省以宣城為主

主要有宣城(原宣城縣),分佈在今洪林、丁店、建國等鄉鎮;

廣德縣,分佈在縣境北半部的平畈區和丘陵地帶,如今趙林、高湖、邱村、磚橋、彭林、流洞、新杭、獨山、下寺、山北、花鼓等鄉鎮(有些鄉鎮近期合併);

一百多年前移民江南的信陽鄉親後裔分佈圖

▲廣德二界嶺

郎溪縣,縣境北半部的崗南、梅渚、定埠,凌笪、下湖等鄉鎮;另外還有寧國、旌德、太平等縣有少量分佈。

(二)浙江省湖州市轄縣

長興縣主要分佈在三個地區,西部的泗安鎮,西南部的仙山、二界嶺、管埭、長湖、天平、林城等鄉鎮,南部的今吳山、和平等,東部的今包橋、裡塘、港口、虹星橋、長橋等鄉鎮;

安吉縣:主要分佈在縣境北半部的今遞鋪、高禹、南北湖、梅溪、安城、溪龍、曉墅等鄉鎮,湖州還有德清、南潯、吳興也有一些移民;嘉興市的桐鄉(烏鎮)等縣有零星分佈。

(三)江蘇蘇南地區有七個縣

南京市轄縣區,溧水主要分佈在縣境南部,如今共和、東屏、白馬、群力、雲鶴等鄉鎮;句容:分佈在今磨盤、袁巷、天王、茅西、茅山、春城等鄉鎮;高淳縣也有少量。

蘇州市,主要在吳江區的松陵鎮,2010年前,這裡的太湖大堤還有個“羅山村”現已搬遷拆除消失了。

無錫市重點在宜興,今善卷、橫山和西渚等鄉鎮有大量移民分佈。

常州市轄區主要分佈在溧陽的上興、上埠、竹簀、舊縣、永和以及前馬、後周、戴埠等鄉鎮;金壇、丹陽、丹徙等也有少量移民後裔。(以上三省各縣鄉鎮近期有些撤併或新改社區,稱謂上有出入)

3

移民重要影響

1.大量豫南移民的遷入,對戰後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僅十餘年光景就使這一帶恢復發展成全國富庶地區。

長期的戰爭,使得江南地區人口銳減,勞動力短缺成為制約戰後經濟恢復的重要因素,移民成為墾闢荒田、恢復農業生產的主力軍。

如句容縣“至光緒十四年,荊、豫客民來開墾耕種,兼開諸山,如浮山、歷山、方山、丫髻山,瓦屋山一帶,既經開遍。且山未辦糧,而植麻麥,獲利數倍。由是則山荒者,盡轉為熟,”長興縣“種田之戶客多於土”(客即指移民,土為原住民——筆者注);

歸安西鄉“荒田多為客民開墾”;廣德州“全賴客民耕種”。對此,當時的一份雜誌評述道:“皖南廣德、建平等處,兵燹後人煙稀少,田野荒蕪。當道出示招徠,客民之開墾而來者四方響應。迄今二十餘年,納稅徵租,良田盡闢,客民與有功焉。”

移民不僅促進了荒地的墾闢,而且還從原籍帶來新的農副產品和生產技術,促進了生產經驗和技術的交流。南潯、廣德、寧國等地的豫南移民,從家鄉引進空心菜、白花菜、花芽菜等蔬菜品種;

一百多年前移民江南的信陽鄉親後裔分佈圖

▲句容袁巷從羅山移栽的柿子樹,已有百年樹齡。

句容的豫南移民則從家鄉引進柿子,袁巷柿子遠近聞名,據老人說栽柿歷史已有100多年,是他們的先輩當年從光山、羅山帶到這裡的,主要品種有“高莊”、“銅盆”“牛心”等。這個縣的移民,“其器用與耕耨之法與吾鄉大異,今土民類多效之”。

烏鎮的土著農民耕田多用人力,豫南等地移民耕田戽水都用牛力,使用牛力,既省費又省功,土著農民多加仿效。可以想象,這些生產技術的傳入必將對本區農業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打泥餅”是移民的又一專長,他們用草、蘆簾和熟泥製成一塊塊纖維板大小甚至更大的“泥餅”,待其半乾時抬上房頂代替“望磚”,稱為“抬餅”,這樣使房頂既平整,又不易漏水,用“泥餅”蓋房以後在溧水縣逐漸流行。

戰後這個區域經濟殘破,人口凋零,但同、光、宣之際,一大批市鎮如雨後春筍般興起,

如小溪口鎮,戰前僅有關帝廟和數家小店,鹹同年間歷經戰爭和飢疫,人戶亡散幾盡,戰後陸續遷來河南籍墾荒移民和蘇北籍船民發展成小集市,成為附近糧食和蠶繭的集散地。安吉縣杭垓鎮,也從一個既無名氣,也無人氣的村落,發展成周邊幾個縣的農副產品聚散地。

2.移民的遷入,促進了這一區域教育發展和文化藝術的交流。

天平天國戰爭對江南地區的文化造成了嚴重的破壞,文風甚盛的杭嘉湖,士子遷徙流亡者不可勝計,既找不到好教師,也招不到多少學生。

戰後一批有文化的豫南移民為當地文化的恢復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最著名的是商城人程潔蓀。

他應在廣德墾荒鄉人之聘,“設帳於小北鄉百龍、九鬥之間,從遊者眾。無何,先生入州籍,遊庠及門益多。北鄉素尚武,中武榜頗不乏人,先生以文教移武風,不數年,風氣丕變,文學大興,及門弟子皆無白丁,北鄉文風遂為一州冠……餘鄉土著曩多不務學,至是亦日起用功”。

正是在土著與移民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下,戰後的文化教育得到恢復和發展。 同時,移民還將原籍的民間歌舞和戲曲傳入本區,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

民歌。如車水號子,隨著移民的傳入,在這一區域流行,夏季車水邊鳴鑼,一人領唱,眾人附和,音響山野,悅耳動聽。

一百多年前移民江南的信陽鄉親後裔分佈圖

▲長興農民玩旱船

歌舞。如玩旱船,演唱多用豫南方言;打蠻船,用河南調“數垛子”,唱詞即興編唱。犟驢舞、舞龍,長興的百葉龍,在玩龍的基礎上創新發展,已是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多次獲得大獎,併成為長興的亮麗名片。

戰後移民帶過去的戲劇主要有皮影戲、香火戲、黃梅戲、廬劇,移民還將河南燈曲子、湖北花鼓調與皖南當地的歌舞相結合,新創出一個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劇種:皖南花鼓戲。

一百多年前移民江南的信陽鄉親後裔分佈圖

▲廣德皮影,和羅山一帶很相似

3.移民對區域內風俗習尚飲食居住也產生重要影響。

僅以清明為例,人們多在此時祭掃祖墳,懷念先人,土著居民上墳時插柳飄紙錢於墳上,稱為“標祭”或“飄祭”,豫南移民不插柳飄錢,只往墳上壅土,加高培厚,切做“墳帽”。

清明節前二三日,必搬運新土,增築丘隴,曰“添墳”,祭掃歸來,全家人圍坐共享祭品,叫“吃清明”。

生活禮俗方面,也保留著大量的家鄉習俗。如婦女生了小孩,向孃家報喜時所帶物品因嬰兒的性別不同而不同:生男孩帶燒餅,生女孩帶麻糖,外祖母家一看標記,便知生男生女。

另在婚配方面,新婚三天後回門,當地人則是滿月後回門,現在大都已改變成三天回門了。

還有在喪俗方面也存在著差別,本地人一般請和尚、尼姑做佛事,超度亡魂;豫南人則請道士做“道場”,名曰“打醮”,儀式莊重,項目繁多,如“取水敬神”、“護魂過橋”、“上望鄉臺”、“送鬼上山”等。

如有人在頭年去世,次年的正月初一,死者的親友要帶上紙、香等物到其家中拜年,稱為“燒新年”,這一習俗也在很多縣普及開來。

一百多年前移民江南的信陽鄉親後裔分佈圖

▲安徽廣德信陽移民後裔家庭中堂布局

還有豫南人正屋中堂上必懸掛“祖宗昭穆神位”,家庭走訪中我們觀察到,家中只要有老人的都保持不變,還有一說是湖北移民是“天地君親師位”,也有說是羅山、光山之分,但沒有權威解釋。當地人就沒有這種中堂掛法。

在飲食方面,移民也將原籍的特色食品傳入所在區域。春節期間,他們往往製作餈粑,相互饋贈,從打餈粑到作禮品,影響到當地人。

豫南民間喜醃菜或酸菜,如蘿蔔、白菜、芹菜、韭菜,春節前醃製臘肉、臘鵝、鹹魚等,現在仍保留下來,飲食風味原廣德、寧國毗鄰蘇、浙,在吳文化影響下,偏向於甜、淡,少辛辣。

在地名方面,也顯出移民特色。

戰後最先遷來的往往入住遺存的村落,後來者則因種種原因住不進村子,只得在山邊、水邊或其他地方搭蓋茅棚作為棲身之所,漸漸形成移民村落。

由於移民文化背景不同,其村落名也不盡相同。以“灣”、“棚”作為地名的較多,“灣”在信陽方言中,即臨水村莊的意思。

隨著移民的遷入,一批帶有豫南文化特色的村名隨之出現。

如丁家老灣,相傳百年前,有一姓丁的豫南人,擔筐逃難至此務農,勤勞致富,聞名百里,發展成村,故稱之。長興縣有很多這樣“姓+家+老(小)+灣”的地名。

還有搭棚棲息發展成村,即以“棚”命名,以棚作為通名的村莊主要分佈在蘇南的句容、金壇、溧陽、溧水等縣。地名是文化的景象,透過地名“可以觀照到文化在社會心理、社會地位、風俗習慣等方面的投影”。

近期宣城市政協專門組團來訪,就共同挖掘移民課題進行會商,長興、廣德等縣的鄉親也多批次來羅山、光山尋親、訪親、祭祖。

150年的分離,150年的歡聚,信陽和環太湖之間既是割不斷的親情線,也將是攜手共進的發展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