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能大致看懂中文嗎?

蘇楓櫻


日本人受教育程度不同,理解中文的能力也不同。

大體上,高中畢業時,需要掌握2000出頭的漢字,這在“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屬於2級(1級最高),這樣一來,認識一些中文字,多少可以蒙一下。

另外,高中教學過程中,還會教大家以日本的方式來讀文言文。要進大學的時候,無論文科生理科生,都必須考漢文閱讀。下圖是2015年東大入學試驗真題

文章出自《閱微草堂筆記》,難度比我國高考差不多。

我們可以注意到,漢字旁邊還有一些符號,日本人叫訓點,目的是幫助閱讀者用日語來理解。這些符號又分為兩種,一種標記語序的(日語叫“返り點”),另一種是補充用日語理解必要的語法部分。比如我們讀“一客來謁”,馬上就理解了。日本人的理解方式是 “一客の來り謁し”,就是日語了。

下圖簡單地說明了這種閱讀方法:先依靠“返り點”,把“我向京都”轉換為日語語序,“我 京都 向”,然後加上日語的語法助詞: [-wa標記主語] 京都 [-ni標記目標] [-kau 標記動詞時態]。到了這裡,日本人就都能理解了。

也就是說,在有這些訓點的幫助,日本的高中畢業生都應該具有相當的文言文閱讀能力。積累一定經驗以後,即使沒有訓點的幫助,學生也應該能自己加上訓點。我們看日本電視節目,東京大學、京都大學法學、醫學的學生,就能在比較短的時間裡,給文言文加上訓點,並翻譯出來。

當然,如果高中不好好學習,漢文訓讀沒有掌握好,這樣的日本人要理解漢文就比較困難了——就像很多中國人中學時英語不知道在學什麼……那就是自己的問題了。


在野武將


以我接觸的大多數日本人來看,大叔我可以明確的告訴你,

中國人大致能看懂日文的漢字,但是日本人絕對看不懂漢字!

日本人用漢字只不過是借來縮短一下他們的假名,只是借了個外形和部分古代原始含義充其量能說是借“詞”,不是借“語言”中文和日文是兩種語系,中文孤立語,一個句子之中的元素和元素之間的關係靠前後順序和平時使用經驗來決定。

打個比方:我吃飯

這個句子裡,我 是 主語,吃是謂語或者說動詞,飯是賓語。完全根據前後順序來決定 我在吃之前,所以我是主語,飯在吃之後,所以飯是賓語

日語是粘著語,一個句子裡的元素和元素之間靠專門的助詞(格助詞)來確定之間的關係

日語寫我吃飯是 私はご飯を食べる

私=我,後面跟的は就是助詞,這個助詞的意思是告訴你,它前面的部分(私)是整個句子的主語

ご飯=飯,後面跟的を也是助詞,意思是告訴你它前面的部分是整個句子的賓語動詞食べる吃放在最後

這是日語的表達方式。所以以日本人的角度,中文那種一個助詞都沒有的語言,他們根本不明白句子裡哪個是主語,那個是賓語,哪個是謂語。即使有些詞能看懂,意思也是不明白的。

至於你能靠漢字猜出個別簡單日文句子,也只是靠“腦補YY”。簡單句子還可以,結構稍微複雜一點的就完蛋


以上幾點希望能幫到你。萌太大叔愛每一個愛學習的人~

老孫來也


以胡哥和日本演員溝通的經驗來看,大段文字他們是看不懂的。

以前胡哥就犯過一個特別低級的錯誤,以為日本人用漢字,那麼也應該能看懂我用漢字寫的腳本。

結果腳本發過去之後他們全都看不懂,最後只好拿回來慢慢翻譯。

後來和日本演員接觸得多了,發現他們在某些特定的詞上面是能夠看懂的。比如“前進”、“錢”、“科學”等等。但整個一句話全是漢字的話他們就看不懂了。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在胡哥看來原因在於兩國使用漢字的方法不同。

中國人用漢字是用每一個字來表達一個意思,因為漢語是分析語,每一個字基本都代表一個語素,也就是一個含義。

而日語是黏著語,每一個字都只是一個字母,像英文字母一樣,要組合在一起才能清晰表達一個含義。

古時候日本沒有文字,在漢字傳入之後用漢字來給自己的語言注音。

所以,在日文裡面,漢字已經失去了在漢語裡的讀音。

比如說織田信長,漢語拼音是“zhi tian xin chang”,但日語的發音就變成了“Oda Nobunaga”,如果用漢字注音的話就是“哦大諾不那噶”,和漢語完全不同。

嘿老外的簽約演員日本小哥手塚隆文,日語的發音是“tezuka takafumi”,如果用漢字來注音,就成了“特租卡塔卡夫米”,感覺完全是兩個人了。

而且日本在學習了漢字之後不久,將漢字的偏旁部首簡化成平假名和片假名,以此為字母來書寫。如圖:

在日本,有的漢字也需要用假名來注音。

所以說不會中文沒有系統學習過漢字的日本人是看不懂漢字的。

但這對中國人來說問題不大,以胡哥去日本旅遊的經驗,只要有漢字我就不會迷路也不會找不到飯館和酒店。

因為就算是漢字的用法不一樣,但基本意思還在,猜也能猜到這個地方具體是幹嘛的。

你還想了解哪些和老外有關的話題呢?歡迎向胡哥提問!

長得好看的都點讚了,你還在等什麼呢?

【看老外,找胡哥!想看更多老外在中國的逗比生活,歡迎關注嘿老外頭條號!】


嘿老外


日本政府規定《當用漢字表》公佈的1850個漢字,為現代日本國語中日常使用的漢字書寫範圍。

也就是說日本常用的漢字一共有1850個,在這個範圍內重複組詞使用。其實大家可能想不到的是,近代科學的很多抽象漢字詞彙都是從日本出口轉內銷傳回到中國的。

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大量學習歐美的新科技,這其中接觸到的物理,化學,政治,哲學等學科用當時現有中國詞彙無法表達,於是日本人就造了很多新詞,比如說下面這些詞彙都是首先出現在日語裡。

白夜、半徑、飽和、保險、保障、備品、背景、編制、班級。採光、參觀、常識、場合、場所、成分、成員、承認、乘客、出口、出庭、儲藏、儲蓄、傳染病、創作、代表、代言人、德育、登記、登載、敵視、抵抗、發明、法律、法人、法庭、反動、反對、分配、分析、封鎖、否定、否決、服務、服用、、概括、概略、概念、概算、固定、固體、故障、關係、廣告、廣義、歸納、幹部、化石、化學、化妝品、集團、集中、、機關、機械、積極、基地、計劃、記號、記錄、建築、鑑定、講師、講壇、講習、講演、講座、教養、教育學、階級、接吻、節約、結核、解放、緊張、進度、進化、進化論、進展、經費、經濟、經濟學、經驗、精神、景氣、警察、劇場、決算、絕對、介紹。科目、科學、可決、客觀、客體、課程、肯定、空間、會計、擴散、勞動、勞動者、勞作、累減、類型、理論、理念、理事、理想、理性、理智、力學、立場、臨床、領海、、領空、領土、論理學、論壇、論戰、落選、脈動、漫筆、漫畫、漫談、盲從、媒質、美感、美化、美術、民主、敏感、明確、、命題、母體、母校、目標、目的、內閣、內幕、內勤、內容、內在、能動、能力、、偶然、派遣、判決、陪審、批評、平面、評價、騎士、企業、氣體、氣質、前線、強制、侵犯、侵略、勤務、、清算、情報、權威、權限、權益、權利、人格、人權、人文主義、人選、日程、商業、社會、社會學、社會主義、社交、社團、身分、失效、時間、時事、時效、、思想、死角、所得稅、、探險、探照燈、特長、特務、同情、同計、體操、體育、、唯心論、唯物論、衛生、文化、文庫、文明、文學、無產者、舞臺、物理、物理學、憲法、相對、想象、象徵、消防、消費、消化、宣傳、宣戰、選舉、學府、學會、學歷、學士、學位、演出、演說、演習、義務、議決、議會、、藝術、意識、意義、銀行、銀幕、、元素、園藝、原動力、原理、願意、原則、運動、運動場、原子、雜誌、展覽會、戰線、哲學、政策、政黨、支部、支配、支線、知識、直觀、直接、直徑、直覺、直流、制約、質量、終點、仲裁、主動、主觀、主人公、主食、主體、主義、資本、資本家、資料、自律、自然淘汰、自由、宗教、綜合、總動員、總理、總領事、組成、組閣、組合、組織、最惠國、左翼、作品、作物、作者、座談等等。  

還有,無產階級、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共產黨,等政治名詞及諸如無線電、發電機、蓄電池、乾電池、電壓、電流等科技名詞都是日本詞彙。

下面再給大家介紹幾個日語跟漢語裡意思完全不一樣,甚至相反的例子。

漢語裡面的“娘”,在日語裡是“女兒”的意思

漢語裡面的“手紙”,在日語裡是“信”的意思

漢語裡面的“勉強”,在日語裡是“學習”的意思

漢語裡面的“無理”,在日語裡是“不可能”的意思

漢語裡面的“頑強”,在日語裡是“加油”的意思

日語漢字寫“切手”,其實是“郵票”的意思

日語漢字寫“床屋”,其實是“理髮店”的意思

日語漢字寫“面白”,其實是“有趣”的意思

所以說,雖然日本人能看懂很多漢字,但是因為有很多意思完全不一樣,所以在他們看來密密麻麻的漢字就跟天書一樣,其實大家找來一本臺灣的繁體字書來看,基本也會有一樣的感覺。

最後,想了解最in的日本情報,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或者搜索微信公共號“東京房源速報”,不管是迪斯尼的打折票,還是螃蟹海鮮宴的打折券,總之來日本玩記得找我哦。


司馬看日本


我不懂日語,但我知道漢語根於象形文字,然後升級為意會,音會(如通假)。可很多地方語言,如廣東就有粵語,潮汕話,客家話,這些語系,本身就是口傳心授,不立文字的,都得譯成漢字進行寫作才能完善。

我是潮汕人,只會講潮汕話,小時候不會講普通話,不識漢字。遇到小學作文時就慘了,什麼大駁,牛條,金厝辮銀親正(一聲),薛吥剎籃(三聲),臘例腳,噫歪(四聲)的,找不到文字,哦!。就是免強找到音會字,寫成段子就連鬼也看不懂。所以,考語文一直0分。

所以,日文肯定是中國部落語言,整個部落全遷過去,雖源於象形,但更多的還得靠意會與音會。不過它的良心還是大大的有,基本九成以上文字能共通,要是不慎是潮汕語音字,一定得讓讀者大呼:“天既生愉,何必生亮”,看得人吐血而忘!。


zhan村頭騰騰


題目叫,日本人能大致看懂中文嗎?題目中後面又加了一個說明說:中國人能大致看懂日文。針對這兩個命題,我來表達一下自己的看法。從文字角度來說,世界上最接近漢語的,就是日語。但從語言的角度來說,日語又與中文相去甚遠,中日語言的語言邏輯甚至是大相徑庭。很簡單的例子就是,日語中動詞在賓語後面,漢語與英語類似,動詞在賓語前面。好,日語和漢語其實屬於兩個完全不同的語言系統,這是兩個語言根本屬性。但語言在書寫時是通過文字表現的。所以,文字相通,會很大拉近兩個語言的距離。道理簡單說這些。下面說結論與理由。應該說,完全沒學過漢語的日本人對中文的理解應該和沒學過日語的中國人差不多。互相能夠理解彼此語言的部分就是由相通的文字所帶來的。大體來說,對完全沒學過對方語言的人來說,看彼此語言的文章,至多是知道這段文字大概圍繞什麼主題來說的,判斷的依據就是文字,當一個詞多次出現的時候,讀者就大體知道這段文字可能圍繞這個話題在說。中國人並不比日本人更多地看懂對方語言。因為,你雖然看到某段文字中反覆出現的詞,但日語中的一句話中除了漢字詞還有一些假名實詞和虛詞,實詞表達的事和物,虛詞表達的是語言邏輯。也就是說一個詞出現在句子裡到底它是動作的對象還是動作的主體,是靠虛詞來表現的,動作的輕重緩急、肯定否定、過去現在等等,很多都是無法靠漢字實詞表現的。因此,中國人雖然看懂日文離的漢字,知道這段文字在說什麼話題,但基本上也僅限於此,沒學過日語的人是幾乎看不懂一篇日語文章的,甚至一個短句。同樣道理,日本人看中文也是一樣,本來由於漢語重視時間先後的邏輯,不太注重虛詞來提示主謂賓語,所以學過英語的日本人(掌握了漢語類似的語言邏輯)是可以更多地看懂中文的,但由於日本人一般只掌握大約2000個字,這又大大限制了他們的閱讀能力,同時他們對漢語🀄️地虛詞也同樣不太懂。所以總體來說,沒學過漢語的日本人也是幾乎無法看懂一段中文文章的,甚至一個句子。結論就是,如果互相沒學過對方語言,中國人和日本人都是看不懂對方語言的文章的。但是生活中有很多以實詞為主表達的東西,比如地圖、路標等等。這些中國人和日本人能很輕鬆地看懂,所以去日本旅遊的中國人,帶一個日文的地圖比帶一個英文的地圖更方便使用。中國人和日本忍都會習慣講對方的漢字詞用自己的語音習慣來讀。比如東京,我們就直接按漢語發音度dong1jing1(數字代表聲調),日本人對中國地名,除了北京、上海、香港等有固定讀法外,其他也按照自己習慣讀。甚至,我還聽過有日本人把北京地鐵一號線四惠站讀作(四つ恵、よつえ、yotue)、國貿橋讀作(こくぼうばし)的。


文明148436522


大致是可以看懂的,中日韓有800字漢字表,這個漢字表都認識的話基本可以在中日韓三國溝通是沒有問題的。我曾經寫過一篇日本漢字發展史的文章,貼出來可以看下。

兩分鐘瞭解日本漢字的發展史

去過日本的朋友應該知道,日本的大街小巷掛著很多招牌,上面都有中國漢字的身影,這篇文章給大家介紹下日本漢字的發展史。

據史料記載,朝鮮半島使用漢字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日本使用的漢字是從朝鮮半島流入的,公元400年,朝鮮半島的小國百濟將中國古籍《千字文》的手抄本,作為禮品送給了日本皇帝,405年日本皇帝邀請百濟作家王仁到日本教授日本統治者學習漢字,日本便默默地接受漢字,並作為自己的書面語言,漢字逐漸應用與日本統治者的記錄、出納簿和外交文件當中。

日本當時有漢字書寫的習慣,但是當時的日本沒有每個漢字的讀音,當時日本有日語,但是沒有自己的文字,一直到公元8世紀中期,日本就有了漢字書寫改變成日語的習慣,當時有兩個關鍵的人物,一個是吉備真備,一個是弘法大師,這兩個人曾來中國留學,回到日本後開始依據中國漢字改編自己的文字。

當時的弘法大師根據草書的偏旁,發明了平假名。

吉備真備根據楷書的偏旁,發明了片假名。


當時把漢字書寫叫做真字,也叫做真名,把日本自己發明的文字叫做假名,意思就是假名根據中國漢字所來的。有又稱中國漢字為男字,日本漢字叫做女字。

民間也曾有傳言,秦始皇派徐福帶領三千童男童女去日本求仙丹,結果發現沒有長生不老藥,於是不敢會中國了,就在日本生活了,因為會的漢字有限,發現有的東西並沒有漢字予以表述,便把漢字拆開使用了。當然這只是傳說,並沒有證據表明。

現在日本街頭有很多中國漢字,中國漢字之所以能流傳到日本,是因為當時漢唐時期的國力強盛,中國的文化一定程度上波及到了領國,當今世界,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文化上的自信,中國有五千年曆史的文化,我相信我們的文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影響到其他國家。


軟件分享匯


作為一個專業日語系的學僧,我想說以前稍微古老一點的日語,中國人是可以看懂的,但是現在當下潮流的日語,中國人越來越難看懂了。同理,漢語對日本人也同樣如此。

為什麼會這樣?眾所周知,日語的漢字都是借用的中國字,現在日語裡也有大量的漢字,每年日本都會統計漢字字數,每年其實是在遞減的。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日本人現在越來也喜歡實用片假名,比如說我愛你,日本年輕人已經不怎麼說“愛してる(a i shi te lu)”而是開始說“アイ ラブ ユー(I love you),這是根據英語的音譯來進行造詞的方法。這個如果沒有學過日語的人肯定就是不認識的。

日語五十音圖

而且,日語裡面有很多假名,這些假名很多事表示否定的。比如“ない”這個詞是接續在一句話的後面表示否定,如果你不知道日語,就會把一句話的意思完全弄反。也許你會說,那記住這些符號不就完了麼。哪有那麼簡單。

除了這個表否定之外,還有很多詞是表示否定的,比如“ません”,是接續在動詞的後面,表示否定。當初清朝末年的時候,梁啟超為了讓中國人儘快的看懂日本的書籍,通過日本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他發明了漢文和讀法,就是整理了一套原則,讓你知道那些詞語在日語裡是表示什麼意思。但梁啟超並沒有搞清楚否定的用法,翻譯了很多東西最後都風馬牛。

日本人是否能看到漢語呢?顯然也不怎麼能看懂。因為中國字很多日語裡面是沒有用的,而且日語的系統和漢語系統也不一樣,日語是粘連語,一句話有各種助詞,但漢字完全沒有,一句話裡哪些是一個詞怎麼分開完全是靠經驗的,日本人可能能認識一個個詞,但是一句話甚至一段話就很困難了。


兮兮說事兒


即使是毫無日語基礎的人,有的時候在看日語文章時,也會猜出個大概,原因是裡面有大量的漢字。這個漢字都是和繁體漢字更為相近,不過也有很多漢字的寫法和我們的繁體字也有所差異。現在我們的日常使用的文字都是簡體中文,但是很多人對於繁體字還是有一定的辨識度的,但是日本人反過來就沒有那麼簡單了,在以前如果給他們給一篇全是繁體字的文章,也許還能大概理解出是什麼意思,但是現在的話,我們使用的簡體字對他他們很陌生,而且很多的漢字在意義上也會有所差異,像手紙(てがみ),在日語中是“信”的意思,和我們的手紙差距還是有些大的。二,對漢字的理解程度也是要分人的。

這個是日本初中生寫的作文,絕大部分都為假名

這個是高中時期的作文,漢字和之前相比有的很大的增加

這個是大學的論文,漢字已經佔了很大的數量,可以看為是很多中國人可以猜出大概內容的文章了。

所以也並不是所有日本人都能看懂很多漢字,還是和受教育程度有著很大的關係的。

不得不說,漢字的數量還是給了中國學生很多福利的,例如J TEST的時候,寫閱讀時文章大部分都是漢字,所以即使有的時候單憑看漢字,對於文章的瞭解也會起到很大的幫助,可以說是我們學習日語的最大優勢之一吧。


千之葉日語日本留學


看得明白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芬芳美麗滿枝椏,又香又白人人誇。

國之盛衰,文之盛衰,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漢語的興衰就是國家興衰的晴雨表,世界對漢語的看法,一定意義上就是對中國的看法,我們對待英語的態度,也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為什麼這樣說?

如今,如果在中國提廢除漢字,肯定有人會說你瘋了,但是曾幾何時,東亞文化圈漢語是主要的交流語言;曾幾何時,周邊國家紛紛廢除漢語、漢字,甚至連魯迅認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在我們國家飽受凌辱的時候,漢語、漢字也在飽受凌辱。

就中日韓越四國來說,漢字的廢立甚至就是文化、經濟、交往的晴雨表,我們可以看看中、日、韓、越四國廢除漢字的歷史,就會對這個問題有更清楚的認識。

帝王冕服最後使用日期

日本:

在日本幕末時期,日本人被西方的堅船利炮嚇到。認為我們很弱,島密向當時在位的德川慶喜將軍提出名為《漢字廢止之議》(漢字御廃止之議)的報告和提議,這被世人認為是漢字廢止論的先驅。

這一直拖到了日本二戰投降,被打痛了的日本人,又想廢除漢字了。

1946年4月,志賀直哉在雜誌《改造》上發表《國語問題》,提議廢除日語,採用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法語。

等日本人建設經濟有成就後,就開始覺得也許不用廢除漢字。

1958年開始,雜誌《聲音》連載的《我的國語教室》(私の國語教室)中,福田恆存指出“目前對漢字進行限制已經是明顯不可能的事情了”。


朝鮮:

朝鮮在獨立後就廢除了漢字,在朝鮮富裕起來在1968年時,把“漢文”教育又被編入了高中的課程。

在蘇聯沒有解體前,朝鮮過的不比韓國差。

韓國人在1980年代中期,韓國的報紙、雜誌等,開始逐漸降低漢字的頻率,在首爾奧運會後,韓國的國力增強,民族自信心增強,於1990年之後,主張漢字恢復的呼聲逐漸高漲。

越南:

越南的近代史一直蠻慘,統一不久就以為自己是世界第三大強國,被一腳踹醒後,越南現在雖然過上平穩的日子,也沒多少恢復漢字的呼聲。

只是漢字已經深入到越南人的文化中了。越南那邊看風水,算八字,寫春聯,還是用漢字。沒辦法,他們用的越南拼音文字,實在是沒漢字好看。

中國:

被吹上天的民國積貧積弱,五四運動的時候,大家都覺得要全盤西化,這西化的先鋒就是文字。

當時有很多批判漢字的言論,把一切罪過都推給了漢字,這些言論在我們今天看來十分過激,也十分可笑;但是,當時的中國人看來中國太弱小了,我們的歷史又太偉大了,這種現實和歷史的落差,讓知識分子懷疑自身,認為只要學習西方就是對的,所以這種言論在當時很有市場。

我們以魯迅為例子說明這個問題:

1934年12月,他在《關於新文字》一文中進而表示:“方塊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漢字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病菌都潛伏在裡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

他臨逝世(1936年10月)“答救亡情報訪員”時,更堅決地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理由是:“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中國的人民,決不會聰明起來,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壓榨,理解整個民族的危機。”

現在,我們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魯迅是錯的,如果說現在誰有人再提出廢除漢字,不僅是中國人,外國人也會認為他是瘋子。

歸根結底,並不是漢字本身變了,不是從“愚民政策的利器、中國的結核病菌”變成了世界上最美的語言、中國文明的驕傲

,也不是自動從“中國人與狗禁止入內”變成了“我愛中國人”,這一切,是因為今天的中國在不斷髮展、富強、幸福,我們有能力、有自信來捍衛我們的文字。

很大程度上,對於漢語、漢字的認同就是對中國的認同、對華夏文明的認同,根據中國人對漢字的態度,就可以看出他的立場,根據外國人對漢字的態度,就可以看出他的趨向。中國有很多少數民族,也有自己的語言,只不過中國通行的是普通話,在保留民族特色的情況下,漢語的推廣更有利於我們對國家的認同。

我們可以看到今天的中國還存在對於語言認知的誤區,一些居心叵測的人試圖動搖漢語的地位,甚至挾持民族、宗教來實行語言上的綁架,在中國不斷髮展的今天,這種行為只能說包藏禍心,甚至可以說另有所圖,無論宗教還是經濟利益方面,都值得我們警惕。

語言可以看做是國家興衰的晴雨表,可以作為增強民族自信的工具,也可以成為宗教、文化入侵的工具,在今天的中國,消除或者降低對漢字的認同或者強化對外來文字的認同甚至將外來語種作為母語,其實也是一種背叛,對當下所有中國人、中國曆代先烈的背叛。

其實一定意義上了來說,韓國、越南以及東南亞國家對漢字的背叛,也是對自己文化、歷史和文明的背叛,中國衰落的時候,他們廢棄了漢字,甚至連自己的史書都看不懂了;中國慢慢興盛,相信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對漢字、漢語、中國人的態度變化。

相信堅持廢除漢字的魯迅看到今天這個局面,也會很欣慰:一個強大的中國,有能力讓所有民眾接受教育,讓所有民眾可以通過漢字來觀察整個世界,一個強大的中國,有能力讓外國主動學習漢字,主動來溝通,這些今天的中國都做到。

這就是中國強大的表現,我們以漢語為榮,我們以漢字為榮!來,給我唱五毛錢的茉莉花!

後記:廢除漢字給越南年輕人帶來了不便,網上有不少這種報道,說越南人喜歡中國小說,但沒辦法,他們只能等網絡小說被越化後閱讀。

網上有資料說:

“從2009年至2013年,有841本中國著作被翻譯並在越南出版,其中617本是網絡文學。大多數暢銷中國網絡文學都被翻譯成了越南語,包括將近100位作者創作的愛情小說。”起點文一類的網絡文學,應該在越南也是火的不要不要的。

中國的漢字是不錯的,中國的漢子也是不錯的,中國的菇涼更好!

使用中國漢字,是文明的標誌;使用中國漢子,也是文明的標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