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中國人,說話時常常加入英文單詞,對這樣的人,您怎麼看?

文錦意揚


一般認為,土話雜洋文,是在挾洋遮土,以顯露自家的本領。

1947年8月19日,《大公報》編髮了署名“屏溪”的《<圍城>讀後》一文。這位“屏溪”先生,在評論《圍城》之餘,還談及對《圍城》作者錢鍾書的印象。

當時,上海有一傢俬人性質的圖書館,名曰“合眾”,並不對外開放的,只供一些知識分子使用。屏溪說他在上海讀書,常去該圖書館“遊玩”,也許是“合眾”創辦者顧廷龍的親友吧。屏溪寫道:“常遇到一個風趣極顛的學者態型的中年人,在書林裡埋首工作,不時跟周圍的讀書者說笑話”,就是《圍城》作者錢鍾書了,屏溪說,錢氏書中多用中西典故及西方用語,斷然不是以此來炫耀自己的,因為他注意到,錢鍾書“在合眾圖書館三年,對管理員講話,向來不嵌洋話,他人自然不知道他是精通英法德的語言家……”

看來,真正本領高強的人,是必不肯平時靠嘴巴里蹦出幾個洋字母來震懾他人的。

況且,洋文夾在土話中,洋則洋矣,卻如孔雀開屏,不免露出了臀部:土話都說不好,還能高明到哪裡去?

當然,西學東漸以來,有一些專用洋詞,言簡言賅,大眾習用,或目前尚無準確的中文譯語之洋文,說說也不傷大雅。

還有,在洋行工作,或留學他國,時間久了,與洋人打交道多了,未免洋話說得比較順口。在與本國土人交談時,一時找不到恰當的土話詞語,急中生洋,輕啟朱唇,吐出一個英國或美國之詞,也是可以理解的。

心理分析學有兩派,一派講事效,一派論本心。講事效,則凡是土話夾洋文,都有自炫之嫌。

我是論本心一派,只要不是有意夾洋話試圖恐嚇我,我就沒有意見。其實,我雖滿口土話,但粗通美國的英語,也不是那麼容易被嚇到。


當然,究竟如何判斷別人夾洋文是有意之露還是無奈之舉,目前還未發現好的辦法。人心總是難測,也許,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莫安排


網絡微信聊天時不時用些英語(語音文字)能增加聊天情趣,發表文章也有關鍵字句用英文表示非常有用的,有點文化的人又學過點外文,在很多場合來幾句"上求、顧莫寧"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當然前提是要在相對同等人的層面中玩玩調侃一下活躍氣場。順便講一個真實的事,桂林農村人都是講本地話的,有個兒子當兵三年回來進門就用普通話說:爸爸我回來了(方言只喊一個爸字),他的父親想笑但也應了並馬上說:鍋仔裡有番薯你餓就吃個把先。他兒子馬上說:地瓜我不喜歡吃!他老頭眨眨眼搖擺頭下又說:桌底下大臉盆有粥有辣椒酸萊,他兒子正正規規回答:稀飯可以謝謝爸爸!他爸爸聽到哭笑不得:"這個仔二,當兵幾年軍官教育得好啊。老祖宗的話都不會講了。


黃瑩21053935


這個有三種人,第一種,美籍華人或在美國生活太久了的中國人。他們有些中國話已經不會說了。我有一個小朋友,在美國30年回來,說話必須帶英文,漢語表達不準了。還有他20歲的兒子。更是帶英文。第二種是外企員工,整天跟外國人打交道,他們交流是雙語的,很自然。第三種是學了英語著急用,或者顯示學問,或者是覺得俏皮。就像英國人說法語一樣。


飛馬1960


我覺得這樣子ok啦,畢竟現在的大環境越來越international的,好多人都在learn English,說話的時候插入點英文會顯得比較literary,而且我可以很負責任地tell you,學習因為太long time的話,要轉變我們的表達思維是非常hard啦,so 不要用這麼weird的眼光來看我們,謝謝,Thanks,Merci,Gracias !


PBC


新一代的假洋鬼子,可惜魯迅先生已經去世了,否則魯迅先生一定憤怒無比。不知道現在是全社會洋奴還是社會的文化不自信?還是有許多人認為的英文文化優越於中文文化?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那就是現在中文裡面往往夾雜著英文、往往有些人在說話中喜歡夾雜著幾個半生不熟的英文。反觀英文裡面完全不需要夾雜著中文!難道就沒有中文可以敘述清楚一些英文的意思,而非得用英文表示。更甚至一些人(特別是娛樂界)完全是以為用一二句蹩腳的英文來掩蓋自己知識貧乏的裡子。例如“吊鋼絲”一些人一定要用“吊wire”吊“威亞”。企業“標誌”一定要說“企業LOGO”。真的是文化不自信?或者文化落後?或者洋奴心態?



主要是為了沾點洋氣,很多商場公司,很多產品廣告加幾個英文字母,顯得多自豪多洋氣,雖然別人看不懂但本意就是要讓你看不懂的。

明明是中國人,見面喊聲蛤騾,離開叫聲敗敗,雖然難聽卻夠洋氣。

中國人被洋人看不起的原因是自己造成的,因為你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文化,你自己都以沾上洋氣為榮,所以歷史上才會出現洋人場地掛著中國人與狗不準進入的牌子。


秋心44


跟工作環境有太大的關係,比如互聯網圈,以下是經常說到的詞,且一般不用中文替換:PV,UV,DAU,GMV,PRD,REVIEW,CODING,FE,UE,UI,PD,RD,SALES,TOP,BOTTOM,SEO,SEM,RUN,CTR,KOL,TEAM BUILDING,REPORTING,FORCAST如果涉及技術專有名詞就更多了,且沒法翻譯,如Python,hadoop,flink,GBDT, LR,XGBOOST,FM,ML,NLP......[捂臉][捂臉][捂臉],只是舉幾個簡單的例子,還有很多,所以當聽到到以上這些時,請原諒互聯網從業人員


昊宇163743054


這要看交流環境、交流對象。要自然,不做作。比如一場學術研討會,來的都是學者專家,一些重要或常用的英語詞彙,夾雜在漢語發言裡,大家都心領神會,當然很自然,沒什麼不妥;又比如某行業技術交流,其中的行業術語經常用英語表達,比漢語用的還多呢,能說不妥嗎?但比如同學聚會,只有一個是留學回國的,大家聊的好好的他非要不停的夾雜英語,以證明自己洋墨水喝的多,不但讓旁人聽不懂而且氣氛尷尬,有必要嗎?


風過耳浪淘沙


稍微看了下大家都基本覺得是裝逼,我就不覺得。

世界本來就是一個整體,全球化的今天很多文化在交流中是潛移默化的。

而且很多詞語本來就是外來詞,表達更簡練,比如WTO世界貿易組織,FOB,EXW這類貿易術語,跟裝逼沒有一點點關係,純粹就是為了方便啊。

但是有些人自己用不到,也不懂就以此為話題酸別人,這又是什麼心理?


愛笑鬍子妹


分人分情況,有些真裝的不必說了總歸是存在的。有些時候在國外留學或者外語環境工作,一些詞彙由於使用習慣會習慣性用外語表達,有時候直接翻譯會不太好找到很合適的對應詞彙,有時候是習慣了不知道該怎麼翻譯,其實最普通完全不會英文的人也會這樣,必須什麼秀,其實是show的英文,但不會有人翻譯成什麼演出,這是習慣的力量,沒有別的意思。怎麼分辨呢,習慣的人會有固定的詞彙庫翻譯不過來因為是思維定式,裝的人會經常換因為是故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