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武鸣骆越文化的三千年传承

南宁武鸣骆越文化的三千年传承

大明山被认为是武鸣骆越古都的腹地

南宁市武鸣区作为骆越古国的都城,早在商周时期就创造了灿烂的骆越文化,这些文化和民间习俗有:稻作文化、棉麻纺织文化、航运文化、象形方块字 、铜鼓文化、冶炼制造文化、崖壁画文化、巫文化、三界观、太阳文化、龙母文化、玉器文化、柱子崇拜文化、干栏式建筑文化等,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骆越古人文化习俗仍然在武鸣这片土地上盛传经久不衰。

南宁武鸣骆越文化的三千年传承

武鸣独山战国岩洞葬遗址

骆越七大民间文化习俗:

南宁武鸣骆越文化的三千年传承

壮族的原始信仰青蛙图腾

1、贝丘遗址是一种以采食软体动物和捕鱼、狩猎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原始文化遗址。在武鸣两江龙母金洞也发现了堆积10多厘米的文化层,还发现了唐代、宋代的瓷片和明代的铜钱等文物,考古专家认为,武鸣两江龙母金洞与邕江沿岸贝丘文化有传承的关系。骆越是喜食异物水产的民族。壮族普遍喜食“鱼生”,武鸣两江镇还有“八宝鱼生”,直接将黄豆粉、粉丝、花生豆、木耳、木瓜、香菜等与鱼片搅在一起,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这些喜食异物的风俗,渊源是从骆越先祖那里传承来的。

南宁武鸣骆越文化的三千年传承

武鸣元龙坡墓葬群遗址

2、断发、椎髻和文身。《淮南子·原道训》说:“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人民被发文身,以象磷虫。”颜师古注引应勋曰: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罗香林先生在《古代越族文化考》一书中指出:“古代越人文身,殆为一种以龙蛇一类水族为图腾之遗俗。”1998年出版的《武鸣县志》中也记载:“古代壮族先民蓄发、挽髻,男戴青巾,女带斗笠。清代,封建统治阶级曾强迫壮族人留长辫子,但一般仍蓄发或挽髻,只有少数官史、文人等留长辫子。清末到上世纪50年代以前,男子多剃光头或剪短发”。

南宁武鸣骆越文化的三千年传承

武鸣独山战国岩洞葬遗址

3、二次葬俗。现代壮族普遍盛行二次葬,叫拾骨葬。一次葬比较简单,人死后,在野外荒地——一般是村里共用的“长坟”坡,找一个地方将尸棺掩埋即可,并在其上起圆形封土堆。武鸣县一些壮族村庄则干脆不挖墓穴,敛尸入棺后,抬至荒坡小树下,两端各砌九层火砖的四方柱,或用两条板凳代替,架上棺材呈架桥状,然后采取带叶树枝加以覆盖,任其风吹雨淋日晒。三五年后,拾骨装坛,择地另葬。这种第一次葬法称露棺葬,又称“天葬”,壮语称“亢尸”。在马头镇的灵坡、六户、敬三一带,此俗至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尚有。目前两江、马头一带还盛行不挖土埋棺习俗,但砌砖于四周,顶上取土覆盖,俗称“莫阳桥”(莫是壮语坟墓的意思)。岩洞葬,也是一种二次葬的埋葬方式。1986年和1987年分别在武鸣陆斡覃内村岜马山和两江乡三联村独山等处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岩洞葬。这种葬俗至今仍见于骆越古都中心地带的马头、两江一带,其起源是由骆越远古时暴尸拾骨土葬演变而来。

南宁武鸣骆越文化的三千年传承

武鸣勉岭出土的牛首提梁卣

4、壮族的“七月十四”鬼节(骆越民族的国殇日)。农历七月十三日开始,以十四日为主,延续至二十日,是壮族群众一年中与春节一样别具特色的最隆重而盛大的节日,俗称“鬼节”。壮族的“七月十四”,不管其内容有多少,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是祭祀野外的各种鬼神和先人。我们将这一习俗与流传在这里的民谣:“十七大(泰)王吉(病痛),十八大(泰)王结(死),十九枓木架(做棺材),二十葬大(泰)王”来分析比较。我们认为“鬼节”必定与骆越人的某个重大事件有密切联系。“鬼节”,这是壮族人一年中最隆重而盛大的节日,应当是骆越人祭奠先人的国殇日。

南宁武鸣骆越文化的三千年传承

武鸣敢猪岩岩洞葬遗址

5、用火驱邪避邪。武鸣县一带壮族,拾骨葬时,不是直接将骨殖置放陶罐内,而是先放在一个泥箕(或新编竹篇)里,然后将装有骨殖的泥箕架在火上烘烤一段时间再装入陶罐内,转移到别的地方安葬。这样做的目的是用火驱邪。用火驱邪还表现在宅居方面。壮族现在仍如此盛行用火驱邪习俗,应当说是骆越先民传承的遗风。

6、崇拜男性生殖器。崇拜男性生殖器的实质是祖先崇拜,目的是希望祖先的神灵保佑氏族人畜兴旺,村寨平安。就此意义而言,性器是为神器。到现在仍有不少地方崇拜性器的习俗。龙母金洞所在地是武鸣县两江镇聚群村渌昌屯,“马鞍山”东面,正面对着大明山龙母大峡谷。未入金洞,最吸引人眼目的便是洞口一端一根高约3米、直径约1米的“石柱”。这根“石柱”由两块竖立着的石头叠加而成,上短下长,上下之间有一条明显的隙缝,形状显然为男性的生殖器。石祖在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都有发现,但像龙母金洞遗址这样巨大的石祖,在岭南地区却相当罕见,专家们都称它为“岭南第一祖”。

7、骆越文化的精华——铜鼓。清朝《武缘县志》“泉志”节中载“雷圩团”有“铜鼓泉,相传有人于其地掘得铜鼓,故名。”据史料记载,宾阳早在900多年前已出土铜鼓,还作为祥瑞载入《宋史·五行志》:“元丰七年(1084年)十一月,宾州(今宾阳)获古铜鼓一面。”可见在古代在大明山地区早就发现了铜鼓。

南宁武鸣骆越文化的三千年传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