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如何影響人民幣升值貶值,原理你懂嗎?

這周人民幣貶值有些過分,有奔7的節奏,而A股也被帶節奏,跌的慘慘的,而8月3日晚間,央行宣佈上調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從0到20%,人民幣立馬強力反彈。鑑於很多小夥伴非金融出身,兩分鐘金融這裡就簡單解釋下,外匯風險準備金是如何影響人民幣的升值貶值。

在我國,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成美元,要通過銀行進行結售匯,個人或企業把美元賣給銀行,換回人民幣的行為,叫結匯;把人民幣拿到銀行換成美元,叫售匯。

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如何影響人民幣升值貶值,原理你懂嗎?

那麼有這種情況,比如A企業,預期3個月後才收到100萬美元的貨款,此時人民幣匯率假如是6.9,相當於能換690萬元人民幣。但問題是,3個月後人民幣升值了怎麼辦?所以就可能跟銀行籤個遠期結匯合約,約定3個月後,不管人民幣匯率多少,都以6.9匯率換100萬美元。

假如3個月後,人民幣貶值到7,那麼企業只能換690萬元人民幣,表面上是虧了,但如果人民幣升值到6.5,那麼換690萬元,是不是“賺”了呢?所以遠期結匯合約,相當於企業提前鎖定收入,避免匯兌風險。

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如何影響人民幣升值貶值,原理你懂嗎?

好,說這麼多,該說到外匯風險準備金了,它是2015年人民幣大貶值的背景下提出的,針對的正是銀行遠期售匯(企業購匯)業務,準備金率為20%。比如某銀行7月遠期售匯簽約額是1億美元,那麼8月需要交2000萬美元在央行那,凍結一年,無息。

上面介紹了,一些企業會利用銀行遠期售匯業務防範匯率風險,但也有一些投機的資金,在人民幣貶值預期形成時,就會加大對遠期購匯合約的需求,間接做空人民幣。而銀行在簽訂遠期售匯協議後,會相應地在即期市場買入美元(即拋售人民幣)持有至合約到期,貶值的壓力便傳導到即期市場。最後造成的結果自然是:人民幣持續貶值。

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如何影響人民幣升值貶值,原理你懂嗎?

為防止人民幣過度貶值,央行通常可以採取兩大手段:一是直接動用外匯儲備,拋售美元買入人民幣;二是在制度上提高空頭的做空成本。而動用外匯儲備畢竟不是長久之策,於是當時央行就通過20%的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增加空頭成本。原理很簡單,由於此舉加大銀行遠期售匯成本,銀行一方面會主動縮減業務,另一方面會將自身增加的成本轉嫁給購匯企業…換句話說,做空人民幣的成本增加了,於是,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貶值壓力。

如果有說的不完善的地方,還請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