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中国的研究生博士生全世界第一,而研究成果数量却很尴尬?

杨若枫


中国作为世界的人口大国,人口基数相对于欧洲国家来说,是相当巨大的,并且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不断的扩招学生,生源得到保证,所以我们的研究生和博士生人数是全世界第一,并不足以称奇。

但是我们必须明确一个道理,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数量,并不等同于要有同等数量的科研成果,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


众所周知,清朝时期,当西方国家正在轰轰烈烈开始工业革命的时候,我们的国家还处于闭塞的现状,经历了数十年的艰苦抗战,才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渐渐的走进时代的春天,从这一点考虑,我们和世界其他的国家,根本不在一个起跑线,远远的落后于他们。


也就是在近几年,我们的国家开始快速的发展壮大,先后不管是经济发展,还是国防工程,每个领域都做出了卓越的成绩,也许这些成绩想比某些西方国家还不足一提,但这是我们一点一滴努力的结果,所以给予中国一定的时间,夯实国家的科研基础力量,我们国家未来的科研发展的成果是不可估量的。


其次,需要澄清的一点是,目前我们国家的高校学生,不管是研究生还是博士生阶段,都是在学习的过程,并不具备单独科研能力,他们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辅助导师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在学习和实践的双行为中,完成个人的论文发表,所有的一切都不是以科研成果为导向,而是以学习为主。相对科研成果数量不佳,是情理之中的。


当然,每个人的发展方向是不一致的,有的高校学生不断的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在工作应聘的时候,能够进入心仪的企业,有的高校学生不断的学习,是为了专业的深造研究……因此,虽然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基数较大,但是目标导向的差异,也会分散科研力量,固然人数与科研成果两者等同的命题不成立。


决胜网


很简单,就是博士水平不够高。5中国要的是数量。因为导师的水平就不高。按照国际水平,中国大部分的研究生水平不够,只是学习时间达到了。

中国高教大跃进,没有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而是普及了很多基础简单的专业。比如经济学,法律,工商管理,计算机,中文,金融。这些专业对基础设施要求不高,图书资料也可以不多,很容易就建立一个系,甚至学院。

教授作为职称而不是职位有很大关系。 作为职称,就容易论资排辈,有些教授就是凭年头。就会有比较多的教授。 博导就成为比教授高一级的象征。趋之若鹜。 🐔多了,下的蛋就多了


大部分导师都是凭资历而不是能力。还有一些留学回国的,拿着外国的文凭就似乎货真价实。扩招需要大量教授。有需求就有供给。所以教授博士就多起来了。


天明遥遥山海关


研究领域设定一个课题,有的结题需要二十年,院士是课题的主导者,研究生、博士生只有看的份;即便是研究生、博士生有自己的见解,也不敢超越院士的学术水平。如果研究生、博士生有真知灼见,也只能等到日后自己成为院士了。可见中国要出科价值高的科研成果,必须得院士有创新能力。

但是,有的院士远离实践,搞“快乐科研”,热衷于在外国人的后面“灌水”。一方面把中国人的理论改头换面,据为己有;一方面把外国人的错误理论无限夸大,形成一个结论,对外号称“国之重器”。这些所谓的研究成果,甚至于在“利益圈”的主导下,获得国家二等奖。

在这样“专业出不了头,拼命出风头”的研究氛围下,所谓的“科研成果”早就遗笑于天下了,还要求研究生、博士生出创新成果?!





金童希瑞


为什么要捅破这层窗户纸!

大家都知道,考研热在我国学界很常见,我国在学研究生人数达198万,可以说在世界研究教育上是数一数二的!

但是,就如题主所以,为什么我们的研究水平这么差劲,研究成果这么尴尬,唉,都是泪啊!





第一,考研为了更好的找工作!

我告诉大家,做研究一定要有一定的情怀,你要耐得住寂寞,守的住本心!

几十年如一日,才有好的成果出来!

但是我们发现,现在不管什么专业,几乎都有人考研,虽然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很好,但是很多人考研是为了能再次选择一个好学校!

因为要找一个好工作!

典型代表:考研名师张雪峰老师!

这导致啥,有很多人不是奔着继续深造去的,只是单纯的想找个好工作,带着功利,在乎的只是平台,所以水水毕业的人很多!





第二,环境不一样!

国外真的有教授为什么研究动物作息习惯,和羊同睡,和鸡蹲一个窝!

也真有教授,穿的很随便,每天拎个破包,骑个单车就来上班了!

对比,大家都懂的,我就不说了,会被禁言的!

施一公!

生命科学尖端人才,08年放弃高薪回国建设,他在卸任清华大学校长后,准备筹建西湖大学的时候,收到这样一笔捐款:

俞先生 北京 学生

省下一月饭钱,为西湖大学捐赠:1500元

他在捐款的最后留言:

作为学生,给西湖大学捐了一个月饭费。希望用微薄之力支持西湖大学高贵的灵魂,研究不受体制羁绊,不为制造论文所累。而能够为我们这个国家、民族和社会创造真正的思想作品,赢得世界的尊重。”

这一段话,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背后的原因,也许就是我们这个尴尬局面的原因之一吧!


由我答


水分多,只要有关系或是死记点东西就好,就跟现在砖家叫兽一样普遍。我以前在个煤矿上班,矿区要选几个区长付区长。可惜几个人选是初中的。达不到集团要求。于是直接组织上大学,十几个人公费跑外省打了半个月牌。抄了份卷子。回来就大学生了。付区长队长的当了。

现在我在一家企业,客户产品数据资料必须保存。于是安装了一个数据库房。一个名牌大学的高级工程师带队来安装设备及调试。安装好后结果被电打得不敢按开关。他们团队测我电源线路都正常。自己商量了一天也不知道怎么办,以为他们设备漏电也不敢说。直到我们厂长问进度他们才诉苦说设备漏电有110V。厂长让我去看看。我一看,设备底层架子是连了静电线,可是架子刷漆。设备固定架子却不刮掉点或是再接线。数台设备电磁间产生的静电无法释放所以谁碰找谁。一个小问题却难到了一个高级工程师都团队。想想他们来时吹的牛逼。忘不了我憋笑时他们的眼神。抱歉啊垃圾,我是真拼命忍住笑了。

像这样的教育所以拿证都人多出不了高手很正常。我只想对大学生们说一句,你学的知识出社会能用上10%都是你走运了,真想潇洒还是多实践一点。别看不起普通老师傅,他们才是实打实的专家。技术不外传是现在技工的共识


浪漫满屋99152286


其实,我国的发展速度已经很快,毕竟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八国联军侵华,抗日战争等因素耽误我国发展近百年,把我们的工业和科技整的一塌糊涂。而西方发达国家确没有任何影响,而是利用从我国掠夺过来的物质去发展他们本国的经济,这样一来我们就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就拉大了。还有小日本,从我们这里掠夺的东西去发展他们国家的经济,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经济迅速崛起。

我国也是从这几十年开始迅速发展的,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实力迅速崛起,一举超过小日本。在很多行业,开始崭露头角,不断发声,高铁、无人机、航天、经济、军事等领域赶超西方国家,工业基础不断巩固。前段时间,中兴芯片事件的影响,我国又开始大力研发中国芯,逐渐去补齐我国的短板。但在国家发展的时候,是需要时间的。

我们不能仅仅看中国的研究生博士生全世界第一,而研究成果数量就很少,这是片面的。由于西方国家科技发达,主流科技都被欧美控制和主导,我们寻求突破需要坚持和时间。我相信,随着国家的不断强大,一定会在各个领域领先世界的。


大通说说


从研究出成果的角度来说,泛泛而论,硕士研究生一般很难出成果,博士研究生才有能力出一些有价值的成果,所以,看研究成果,还得主要看博士。

我国的博士确实是世界最庞大的群体。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从1995年到2017年,我国博士毕业生总计大约70万人,如果加上从1982到1995年的数量,目前我国博士毕业生总数大约有80万人。

而且,我国博士毕业生的总数增长较快。最近几年,每年都有超过5万的博士生毕业。比如,2016年全国博士毕业生5.5万人,2017年是5.8万人。所以,我国的博士总数不但已经是世界第一,而且在未来很多年里,这个总数第一不可撼动。

从研究成果来说,虽然我国现在早已是论文生产大国,比如,我国的SCI论文数量已经连续多年居于世界第二,但论文数量与影响力并不成比例,大量论文并无太多实际价值,高被引的论文数量并不太多,很多论文都是低水平重复,发表的期刊的影响因子往往很小。我国有影响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确实不多,相对于庞大的博士群体而言,确实挺尴尬的。

以我之见,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教育模式的问题,而是博士培养体系的问题。

从教育模式开始,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文理分家的模式,弊端很大,特别是这种人为对文科和理科进行分割的模式,对于创新研究极为有害。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科学技术人员,虽然专业方面往往不错,但很多人知识残缺,理工科人才缺乏人文知识和素质,以及那种灵活到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思维严谨有余,灵活不足,所以很难创新。而欧美科研大国特别是美国,他们的科研人才往往文理融合,思维的灵活性与严谨性俱佳,所以他们容易出成果,而我们出成果很难。关于这一点,有识之士早有察觉,比如数学大师丘成桐先生曾经在演讲中说“中国现代缺少杰出的数学家,是因为人文教育不够”。因为创新不但需要专业能力,更需要综合素质。

从博士培养体系来说,现有的培养体系注重发表论文的数量,很多学校都要求在各类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才能毕业。比如北大,要求博士生在其认定的国内核心期刊或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两篇论文,才能申请学位。但很多高校的博士生发表的论文本身只是为了达到毕业要求,并不具备多大的原创性,是为了毕业的一种应付,谈不上有多大价值。有些人为了发表出去,各种招数都使出来了,讲人情、拉关系等等,甚至玩各种改头换面的抄袭。这样的论文,数量虽然有了,但谈不上有多大成果,也就谈不上有多大价值了。重“量”不重“质”,是当前我国博士培养体系的最大问题。

当然,近年来,教育界也开始意识到这些问题,从今年入学的高中生开始不分文理到博士毕业越来越难来看,我国也在改进,在着力逐渐提升教育的综合水准,着力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若干年后,我国培养的博士,特别是其中的优秀人才,就能文理融合,就能具有良好的创造性,那时,就可以产生大量优秀成果。


风雨燕园之百二十载


按照教育部《全国教育发展事业统计公报》最新的数据,2016年,全国共招收了7.73万名博士生,共毕业了5.5万名博士生。据新华社报道,中国授予的博士学位数量肯定是全球人数最多的。但科研成果如何呢?

我没有准确的统计结果。但从经验观察,我发现中国的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的博士生科研成果的数量可不差。在康奈尔访学的中国博士生,哪个不是有多篇论文发表?相比同龄的美国学生,这个数量一定是够可观的。但可能就全国总体而言,确实存在很多博士产出较差的情况,何况中国还有大量论文博士、在职博士,有可能全国博士的人均学术生产量确实不行。

但如果只是算正式全职在读的博士,中国博士以论文发表量为标准的学术成果一定不错。因为不仅仅是清北复交这样的牛校,实际上中国几乎所有高校的博士点,都会要求博士要有一定的核心期刊发表量才能毕业。美国的高校绝对不可能存在博士研究生的发表量与毕业与否挂钩的现象。因此单就这一点而言,中国博士生的科研总产出一定差不了。

但我们自己明白的是,中国博士生很多发表是凑数和托人情,质量还是有相当差距。另一方面,美国高校虽然不要求博士有期刊发表,但如果博士毕业要找学术工作的话,论文发表几乎是必须的,而且高校和科研机构的search committee(招聘委员会)的专家往往会对经过初选国关的博士的学术作品进行认真研读而不是像国内那样叔叔,所以从质量上而言,即便不考虑发表语言的问题,中国博士生的发表质量可能也有所欠佳。此外,美国的博士,5年或5年以上是标准时长,而中国更多的博士是3年毕业。在校时间长度不同,通常学术产出的结果是会不同的。这也会体现在中国博士的研究质量(而不是数量)。


科学时评


因为中国的研究生出来不是准备搞研究和高科技的,目的性就是养活自己,使自己活动有尊严一点,因为中国的落后的体制就是这样的,不是犹太国家人家给每个有潜力的人都有机会去这样的平台,只要有专门机构评估后有价值政府部门就敢投资给他,输了是政府部门的,成功了大家的


心灵之旅35091110


国内高校的博士生培养的数量目前每年约5万左右,已经超过了美国。严格意义上来说,数量上超过了美国,并不等于超过了美国,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目前还没有达到普及化阶段。绝对数量是全球第一,未必是人口总人数博士生比例是全世界第一。

自1999年扩招之后,大学每年招收本科生的数量呈几何级上升,目前每年招收的本科生达到400多万,导致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数量招生人数剧增。曾经,一度出现过导师数量不足的尴尬现象。科研成果不尽人意是不奇怪的。

从考博的动机而言,国内大多考博士大都是出于就业的压力,有一种逃避心态,而不是对某一个学科产生兴趣,或者对某一领域科研产生兴趣。尤其是文科博士,一些人考博士就是为了户口或者是为了提高身价,博士学位成为了嫁妆。

博士生的培养质量一直饱受诟病,但近年来,尤其是985大学注重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混博士学位的现象一定程度得到遏制。

一些大学理工科的博士培养年限,一般都超过了5年。相信未来博士生的科研成果会比现在有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